大河湯湯入畫來。
黃河在幾字拐彎處的三門峽,由奔騰變平靜,將最好的溫柔給了這座城市,也在這蕩漾出最美的生態漣漪。
作為黃河入豫的第一個城市,近年來,三門峽市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歷史機遇,將「生態立市」放在首位,錨定「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示範區」功能定位,奮勇爭先,不斷作為,打造出生態建設的三門峽新樣板。
從綠意盎然的小秦嶺,到百裡黃河生態廊道,從山水林田湖草項目建設,到支流修復保黃河安瀾……親江近水、綠韻疊翠,一曲雄渾壯美的新崤函之歌,正在母親河上激昂唱響。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房琳閭斌通訊員朱珂
77萬人次治理修復,小秦嶺再復綠
已入初秋,三門峽靈寶境內的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流雲奔湧,綠意依舊。
這裡是全國第二大黃金主產區,也是黃河中遊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發源於這裡的多條河水,作為一級支流潺潺匯入黃河,將山與河連結,構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的重要一隅。
如今的風景如畫,很難讓人想到,這裡的山和水經歷了怎樣的嬗變。
數年前,大大小小的「淘金者」聞風而至,礦山無序開採,小秦嶺滿目瘡痍。2017年開始,三門峽市委、市政府連續三年將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列入全市「攻堅戰」之一,三年內要達到「老問題逐步解決、新問題不再產生、生態環境總體向好」的整治目標。
一場生態攻堅戰拉開序幕。在保護區管理中心果斷封堵了自己管理的老鴉岔金礦坑口後,又探索出「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網、種草植樹」7個環節修復生態,讓樹苗在石頭窩裡紮根成活。2016年至今,共有77萬人次投入小秦嶺礦山治理修復的工作中,累計投入資金1.89億元;1000多個坑口被關閉,1.4萬個生產生活設施被拆除;固定礦渣2065.5萬噸,清運礦渣520.2萬噸,出動13萬輛次運渣車;栽植苗木75.7萬株,播撒草種1.4萬公斤……
喧鬧了幾十年的小秦嶺恢復了寧靜,也孕育出新的生機。
地處小秦嶺的亞武山國家森林公園,去年曾創下3天吸引遊客10萬人次的紀錄。
2019年3月,中宣部將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先進典型……
40億「大手筆」,讓百裡黃河入畫來
9月5日,三門峽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好陽河溼地公園內,一對新人正在拍婚紗照。
不遠處,黃河波浪相逐,滾滾東去,新人身邊菖葦成片,綠意濃濃。美景映襯著笑顏,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生態畫卷。
「按照市裡定下的生態保護和廊道景觀相結合的原則,我們把好陽河入黃河處建設成了一個臨河公園,漸漸地,很多市民都來這裡拍照。」三門峽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園內建有如意湖、柳園等景觀點,規劃配植20餘種觀賞樹種,苗木40餘萬棵,通過對各具特色的植物的選擇與搭配,形成了豐富的黃河灘地四季景觀。
好陽河溼地公園的建設,正是三門峽「百裡黃河生態廊道」中璀璨一點,而這樣的觀景點在黃河岸邊還有不少。
一路向西,在靈寶境內,總投資1.92億元的弘農澗河城區至函谷關段綜合治理項目,通過處置河道重金屬底泥、河道清淤蓄水等,極大改善了弘農澗河的生態環境和水質,弘農澗河與2000畝櫻花公園、函谷關景區連為一體,成為百裡黃河綠廊上的又一亮點。
亮點頻現,點綴著黃河畫卷。2019年9月,三門峽當地開始謀劃黃河溼地修復與生態廊道建設項目,並制定了《黃河流域(三門峽段)治理三年行動計劃》。今年3月,總投資40億元的三門峽市百裡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集中開工。作為全省6個「樣板」工程之一,通過加固提升道路,綠化美化沿途景觀等,這個廊道建成後將大大促進沿黃108公裡、21.6萬畝溼地整體保護及生態安全。
目前,三門峽市主城區沿河景觀群的王官黃河溼地、黃河公園、陝州公園、天鵝湖溼地公園已實現串聯,並向市民開放。俯瞰之下,花帶、綠林、溼地公園鑲嵌在黃河岸邊,「庫岸一體」的美麗場景逐步顯現。
讓清水入黃,保歲歲安瀾
水沙治理、清水入黃,讓黃河歲歲安瀾。這是三門峽市委市政府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保護黃河流域生態,就要先保護好黃河。」三門峽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在發揮好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調水、調沙功能的基礎上,當地深入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持續治理加固塌堤塌岸,提升水利樞紐工程防洪、防凌、調水、調沙、減淤等功能,確保黃河沿岸安全。重點實施了總投資42.6億元的18條黃河支流綜合治理工程。
今年,三門峽市將完成9條一級支流治理,其中,實施的總投資10億元弘農澗河生態調水及六河生態修復工程,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50萬立方米。
與此同時,三門峽還對全市51條小流域、72條山洪溝進行綜合治理。規劃實施了總投資209.85億元的河道及岸線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74.56億元的沿黃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固牢基礎,全力保障黃河安瀾。
初秋,登上位於湖濱區高廟鄉的觀景臺,俯瞰群山連綿,層層梯田綠意翻滾,計劃總投資10億元的湖濱區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項目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湖濱區政府了解到,為改善黃河周邊生態環境,總投資30億元的6大重點工程項目迅速啟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項目便是其中一項。「目前,項目已完成投資2.5億元,各類苗木栽種20餘萬株,完成綠化面積3000餘畝。預計10月份,項目建設將初見成效。」該項目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項目建成後將增加10萬畝高標準生態梯田,萬畝礦山森林公園和約2600畝的大禹文化公園。
山巒覆綠,綠樹成林,一個個項目的建設不僅為黃河增綠,也在不斷改善著當地的生態環境,保障黃河安瀾。
借力好風上青雲。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背景下,如今的三門峽正奮勇爭先,用綠色生態,不斷擦亮「黃河明珠」這個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