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水質在變好,空氣也在變好,來三門峽越冬的天鵝越來越多。」紀正群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從小生活在黃河邊,75歲的紀正群如今是河南省三門峽市北營溼地的巡護員。談及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變化,他有著切身感受。
在他的記事本中,詳細記錄著巡護河段黃河的水位、天鵝每年飛來的時間和數量,以及自己對沿黃溼地保護的感悟。
三門峽,是沿黃城市中距離黃河最近的一座城市,也是伴隨著萬裡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的興建而崛起的一座新興城市。黃河流經三門峽206公裡,在此形成流域面積9376平方公裡、溼地面積2.85萬公頃。
針對黃河流域存在的問題,三門峽市緊緊抓住水沙關係調節的「牛鼻子」,實施「四水同治」,加大三門峽大壩上遊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對三門峽庫區上遊實施禁封治理,對三門峽市黃土丘陵溝壑區進行山洪溝治理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恢復溼地2700畝
緊鄰黃河邊,三門峽靈寶市大王鎮後地村與山西芮城的聖天湖景區隔河相望。
黃河從該村的西、北、東三面繞村而過,形成一個水流環拱的半島,肥沃的溼地土壤讓這裡成為久負盛名的明清古棗林。
為保護沿黃溼地,村民經歷了從養殖、種植向旅遊產業的轉型。
「前幾年,這裡一直是魚塘,水位下降時,附近的村民在此放羊。」指著恢復後的溼地,靈寶市大王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樊建江告訴記者,去年5月份之前,政府開展了水汙染治理,恢復了溼地生態。
三門峽因河而生、依河而建、伴河而興,城市的根脈在黃河。近年來,三門峽市持續開展黃河溼地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2016年以來,該市累計恢復溼地2700畝。
每年10月,成千上萬隻白天鵝從遙遠的西伯利亞、蒙古等地飛來,在三門峽黃河段棲息越冬。
「從之前的三四千隻,逐步增長到一萬多隻。」當地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目前,三門峽棲息越冬的白天鵝已佔全國越冬白天鵝數量的三分之二。
地處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地區,三門峽是河南省的西大門,有黃河明珠、文化聖地、天鵝之城的美譽。
得益於近年來實施的黃河溼地修復,除了白天鵝外,三門峽市的紅腹錦雞、中華秋沙鴨、黑鸛、大鴇等珍稀物種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全方位推進水汙染防治
「黃河三門峽段有多長,生態廊道就有多長。」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介紹,百裡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總投資40億元,總長度190公裡,共分3期建設。
百裡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全部完工後,將建成沿黃108公裡綠網、修復21.6萬畝溼地、形成50萬畝高標準農田,同時將帶動一批文化旅遊項目的發展,極大改善沿黃生態環境。
「沿黃生態廊道集生態溼地、護堤、防汛管理於一體,目前自大壩至函谷關的108公裡已經全面連通,可將三門峽市主城區沿河景觀群的王官黃河溼地、黃河公園、陝州公園、天鵝湖溼地公園串聯起來。」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國土建設環保局科員鄒瑞說。
除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三門峽還實施總投資74.3億元的18條黃河一級支流綜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重點項目,全部建成後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50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平方公裡。
2018年以來,三門峽制定水汙染防治三年攻堅行動方案和黃河幹流水汙染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全方位推進黃河流域水汙染防治工作,內容涉及工業汙染防治、城鎮汙水管網和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黑臭水體整治、畜禽養殖汙染整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
「持續開展河道採砂治理,全面截流入河排汙口並實施雨汙分流改造,共關閉排汙口311個,取締非法採砂船34艘,28個水質監測斷面全部實現達標排放。」三門峽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
「害河」變「利河」
三門峽水庫邁出了我國治理黃河的第一步,它為後來的水利工程建設,如小浪底、三峽等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經驗。
指著三門峽水利樞紐蓄洪壩上的「黃河安瀾、國泰民安」8個大字,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育傑感慨地說,黃河治理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政治穩定、經濟穩定和人民幸福。
歷史上,黃河一向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民間常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說法。
「之所以建三門峽大壩,是因為新中國成立之初黃河下遊的兩岸大堤沒有保障,威脅著下遊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大壩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面。」王育傑說。
從1986年起,王育傑到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之後未曾離開過,見證了黃河從「害河」變「利河」的過程。
「目前,三門峽水利樞紐在防洪方面的壓力已經很小,但在農田灌溉、供水、發電、生態等方面依然發揮著巨大作用,為黃河下遊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說。
近年來,三門峽段的黃河水大部分時間是清澈的。據統計,黃河三門峽段河水平均含沙量由2017年每立方米29.1千克,變為2019年的9.1千克,減少了近70%。
過去幾年,三門峽在保護黃河水環境方面建立起四級河長制,統籌推進水資源保護、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等工作。
「得益於河長制的落實,沿黃植被得以保護、水汙染得以治理。」王育傑說,三門峽大壩上遊90公裡與下遊200公裡之間的河道,除了7月至9月的汛期,一年有9個月左右都是清澈的。
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
如今,三門峽打造的包括10萬畝生態梯田在內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治理項目,已成為網紅直播打卡地。
從項目6號觀景平臺向北俯瞰,已經整理完成的5000餘畝生態梯田,油葵種下陸續成苗;鋪好瀝青的景區道路,順著山勢蜿蜒向下,時隱時現……
湖濱區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項目,是三門峽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的重點項目。
治理項目所在地湖濱區高廟鄉政府主任科員張曉冰介紹,這一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10萬畝生態梯田、大禹文化公園、礦山治理及配套環線道路、水源工程、綠化工程、觀景平臺等。
「預計通過兩年左右,完成各項重點工程建設,將三門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打造成為生態治理保護、黃河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一體化融合發展示範區。」湖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而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中遊河段。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三門峽市市長安偉曾建議將三門峽市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作為國家試驗示範區,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高位推動。
在他看來,要保障黃河長久安瀾,必須緊緊抓住黃河中遊綜合治理這一承上啟下的關鍵部位,著力破解水沙失調、水土流失、汙染防治三大頑疾,打造林草茂盛、水土穩固的中遊生態,方能實現「一江清水向東流」。
(□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 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