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風餐露宿、殫精竭慮、三過家門而不入,歷經多年艱難困苦,終於降服水患,造福四方,受百姓尊崇,被後世傳頌。大禹與三門峽的名稱頗有淵源,相傳遠古時期,大禹治水來到三門峽所在的黃河中遊,看見一座大山擋住了河水去路,大禹揮動神斧,將大山劈開三座門,即神門、鬼門、人門,疏導黃河水東流入海,三門峽由此得名。晚唐詩人黃滔的「三門九曲,競呈升沒之源」,金代文學家王渥的「大河三門險,神禹萬世功」,金元之際元好問的「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等都對此進行歌賦。那麼,這三門是如何形成的?司馬光在《謁三門禹祠》中寫道:「信矣禹功美,獨兼人鬼謀。」所以,要想知道三門的由來,還要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說起。
濤濤洪水 泛濫成災
禹,名文命,字高密,其父鯀為帝顓頊之子(顓頊為黃帝之孫)。舜帝時,禹曾代其父為崇伯,故稱「伯禹」,又因禹開創了夏王朝,也稱「夏禹」。此外,由於治理滔天洪水,造福四方百姓,還被後世尊稱為「大禹」,這也是其在民間流傳最為廣泛的一個稱號。大禹生活的時代正處於遊牧向農耕過渡的重要階段,尤其需要穩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為農業發展提供保障。但是這個時期卻偏偏遭遇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洪水。據史料記載,在堯當政之時,肆虐橫流的洪水就包圍了山嶺,漫上了丘陵,甚至將大地分割,導致生靈塗炭。到了舜聽政三年,大雨連綿不絕,山地丘陵崩塌,河流峽谷堵塞,洪水泛濫成災。《呂氏春秋·愛類》中更是用「大溢逆流」「盡皆滅之」來形容洪水的兇猛。滔天的洪水頃刻淹沒無數的良田和房屋,當時的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治理洪水成為重中之重。
斧劈三門 破山通河
堯帝時,大禹的父親崇伯鯀治理洪水長達9年,最終「績用弗成」。究其原因,主要是鯀一味採用堵塞的方法,只知道通過修築堤壩來阻擋洪水,土堤壩難抵洶湧洪水,水災愈演愈烈。《山海經·海內經》中寫道:「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尚書·洪範》中也有「鯀堙洪水」的記載。「堙」,指的就是堵塞之法。《國語·周語下》更是稱鯀犯了和共工一樣的錯,共工採用「壅防」(即堵塞)的方法來治理水患,但是洪水依然四溢,為害天下,而共工更是從「水師」淪為「水害」。
為了進一步解決水患,舜帝採納大臣的建議,任用大禹為司空,以平水土。大禹在吸取先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探察實情,總結規律,創造性地提出疏導分流之法。對此,《淮南子·要略篇》中寫道:「(禹)剔河而道九岐,鑿江而通九路,闢五湖而定東海。」《國語·鄭語下》有載:「(禹)高高下下,疏川導滯……合通四海。」大禹運用疏導分流等方法成功治理了各地的水患,而「斧劈三門」則是其中氣勢恢宏的一段佳話。
當時,三門峽所處位置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地區,也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區域之一。《水經注·河水》中記載:「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環山而過。」相傳,大禹在此處治理水患,一座大山擋住了水流,他便用巨斧劈出三門,謂之神門、鬼門、人門,並形成了神島、鬼島、人島、煉丹爐、梳妝檯和中流砥柱六島,疏導了水流,平息了水患。大禹以疏導分流之法,將原本橫流的洪水引入大海,水患平息,四方安寧,孟子稱其「以四海為壑」。
大禹精神 千古傳承
對於大禹治水的功績,《荀子·成相》中這樣記錄:「禹有功,抑下鴻。」《越絕書·外傳記地傳》中有云:「禹始也,憂民救水。」《左傳·昭公元年》中更是有「微禹,吾其魚乎」的記載。一些史籍甚至用禹跡、禹甸、禹域來指代中華大地,由此可見人們對大禹的敬仰之情。而大禹治水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極其重要的傳承和弘揚價值。
傳承和弘揚大禹克己奉公、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根據《史記·夏本記》記載,大禹的父親鯀因治水無方,被舜帝流放到羽山而死。因此,舜帝於大禹應是有殺父之仇。而當舜帝命大禹治理洪水時,大禹雖然感傷父親之死,卻明白治理水患是天下大義,自己絕不能因個人恩怨而損害公共利益,因此毅然決定臨危受命。為了不耽誤治水進程,大禹辛日娶塗山女,甲日即返回治水。之後,他更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就連自己的兒子啟出生都沒有返家。大禹在和舜帝、皋陶討論時,曾說:「子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葵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尚書·益稷》)。」後來,人們就用「辛壬癸甲」形容一心為公、大公無私的精神。
傳承和弘揚大禹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大禹為了治水,可謂是勞身焦思,夙興夜寐,殫精竭慮,百折不撓。為了實地調查各地水情,大禹冒著風雨,頂著嚴寒,身執耒臿,日夜奔走。因為長期的奔波和勞累,他大腿上基本沒有肉,小腿上的腿毛也磨光了,手上的指甲也都脫落了,甚至得了偏枯之疾,以至於走起路來一顛一跛。後來,這種走路步法被人們稱之為「禹足」。即使這樣,大禹也沒有放棄治水大業。腿腳不便,他便拄著拐杖四處勘察測量,連燒飯時都來不及放下拐杖,雨水淋溼了衣裳也顧不上擦拭、更換,就連帽子被風吹跑,鞋子脫落,也顧不得撿,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爭分奪秒搶佔治水的有利時機。此外,大禹還號召大家節約勤儉、廉潔自律,並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他住著簡陋低矮的宮室,穿著粗劣破舊的衣裳,吃著粗糙簡單的食物,盡己所能將人力、物力充分運用到治水上去。
傳承和弘揚大禹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精神。「民本」一詞出自《尚書·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而這句話恰恰就是大禹為後世留下的告誡,是大禹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大禹治水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救民於水火。對於百姓的困苦,他都能感同身受,就像孟子所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在大禹看來,百姓如果不能豐衣足食,就是自己沒有盡到職責。因此,他常常提醒自己要「近民」「敬民」「養民」。在治理水患的過程中,他時刻關注民間疾苦,關心百姓生活。對於居住在低洼潮溼地區的百姓,他讓益給他們發放適合在這些地區種植的稻種;對於窮苦潦倒、居無定所的百姓,他讓后稷給他們分發救濟的糧食。這些利民愛民的做法,讓百姓即使在災荒之年也有基本的保障,沒有出現賣兒鬻女的現象。
傳承和弘揚大禹實事求是、勇於探索的實踐精神。《宋史·河渠三》中記載:「昔禹之治水,不獨行其所無事,亦未嘗不因其變以導之。」可見,大禹治水不是逆水而行,而是順應水的本性加以疏導,也就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實地調研、實踐探索來總結規律、掌握規律。為此,大禹拿著水準繩墨和圓規方矩,帶著可以測時定向的工具,一路上「隨山刊木」「行山表木」,測量高山大川的地勢狀貌,足跡遍布九州的大川大河。
通過考察和分析,他發現各地情況不盡相同,需要制定周密的計劃,採取適宜的措施來治理水患。例如,針對當時豫州各地的不同情況,大禹選擇在三門峽一帶破山通河,劈出三門,以引水分流;而在鄭州附近則挖通淤泥堵塞的水渠,將洪水順利導入到暢通的河道之中,以平息當地水患。
大禹治水體現的克己奉公、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精神,實事求是、勇於探索的實踐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更是炎黃子孫身上流淌的血脈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