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香玉。
前幾天在微博衝浪時,發現鵝要搞一個新綜藝《這條街的靚仔們》。
由帥氣的男生們進行私服穿搭時尚比拼,網友進行線上投票。
無論是從名字還是從概念,都與韓國綜藝《麻浦靚仔》頗為雷同。
近年來,韓綜仿佛成了國內綜藝的「靈感ATM」。
《嚮往的生活》,有太多《三時三餐》的影子。
《中餐廳》效仿《尹食堂》,還引來了節目製作人羅PD的回應:
「其實,抄襲更難。我們的版權不貴,還可以提供詳細的服務。」
前不久,《青春環遊記》又開始了,幾乎完全照搬《新西遊記》的設定。
說實話,借鑑他國優質內容、豐富我們的熒幕並非不可。
但真正讓人失望的是這種懶惰、敷衍的態度。
沒有認真思考如何做好內容的本土化,只是抄個形式。
就算是買了版權,僅靠「拿來主義」也無法做出什麼真正有看頭的作品。
最近又有一部高分硬核韓綜,香玉其實巴不得國內能借鑑翻拍。
要是能用心耕耘內容,說不定還能拍得超越原作。
《首爾鄉巴佬》
서울촌놈
說起來,這部新綜藝還和羅PD頗有淵源。
導演劉浩鎮,和老羅一樣出身於著名的綜藝節目《兩天一夜》。
他經常做出剪刀手姿勢,開玩笑威脅嘉賓會把調侃自己的內容剪掉。
因此被觀眾戲稱為「小龍蝦PD」。
這檔節目是他跳槽tvN之後的第一部綜藝。
首播當天就獲得了不俗的收視率。
豆瓣上,網友也打出了8.3的高分,口碑亮眼。
節目的固定主持,也與老羅有些淵源。
李昇基,十項全能的初代羅PD御用班底。
參演過《兩天一夜》《花樣姐姐》和《新西遊記》第一季。
曾因同一時間段播出的三檔他所出演的節目總收視率突破了百分之百。
也被稱為「收視率100%的男人」。
另一位是車太鉉。
他和全智賢主演的電影《我的野蠻女友》紅極一時。
也曾在《家族誕生》《兩天一夜》等綜藝中高度活躍。
他們成為這個節目的固定主持,除了同為綜藝的寵兒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他們都是在韓國的首都首爾出生長大的人。
也就是節目名字裡所說的——首爾鄉巴佬。
「只在首爾居住,不知道在農村裡都知道的常識的人。」
所以這個節目就要讓兩位城裡來的鄉巴佬走出首爾。
前往韓國的其他小城市,以最「硬核」的方式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
為何說是硬核?
因為他們參考不了經典攻略,也遊覽不了熱門景點。
而是在當地出身的藝人嘉賓們的帶領下,只體驗他們對這個城市最為眷戀的部分。
所以在第一期,兩人就在釜山出身的三位藝人——演員張赫、李施彥還有說唱歌手Simon D的帶領下,感受起了最地道的釜山風土人情。
來到一座城市,與人交流,最先接觸到的便是當地的語言。
「方言」,就是城市的聽覺名片。
於是節目一開始,嘉賓們就被導演要求只許使用釜山方言。
李施彥和Simon D應付自如。
而這卻難倒了在首爾生活了26年的張赫。
雖然是釜山人,但離開了太久,他已經覺得家鄉的方言說起來有幾分尷尬。
作為硬核釜山遊的體驗者,兩位主持不僅要聽,還得現學現賣。
釜山鄉巴佬給首爾鄉巴佬展示釜山人的打招呼方式。
相對於首爾話的彬彬有禮,釜山方言顯得十分豪放。
對上眼神之後,一句簡單粗獷的呼喊。
這種開玩笑一般的打招呼方式讓兩位首爾來的鄉巴佬嚇了一跳。
而這在釜山並不是沒有禮貌,而是釜山人所特有的說話習慣。
正如嘉賓們所說:「方言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學會了方言,就能更快地融入當地的氛圍。
當他們用這樣的打招呼方式呼喚阿姨過來點餐,立刻受到了熱情的回應。
要走進一座城市,也少不了「美食」這張味覺的名片。
於是第一餐,他們就打卡了釜山有名又接地氣的地方美食——豬肉湯飯。
當然,他們去的店可不是什麼網紅熱門,而是演員張赫的私心推薦。
他說,自己曾連續在這裡吃過一個半月,超過40碗湯飯。
敢這麼說,習慣了各種套路嘉賓的小龍蝦PD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他當即設置了挑戰:
讓張赫僅僅憑藉湯的味道,試試看能否在五份不同的湯飯中找出這家店製作的那份?
推薦店鋪的張赫如果猜對了,釜山鄉巴佬就能吃到美食。
反之,就把美食拱手讓給了兩位首爾鄉巴佬。
沒想到張赫剛一開始,就自信地排除了這家店的湯飯。
而他所選擇的是那份,是用韓國某品牌的湯底製作而成的。
滿屏飄過的彈幕「大企業的配方」「大企業的威嚴」更是把綜藝效果拉滿。
對此,張赫有自己的解釋。
對於知悉本土美食的當地老饕而言,每樣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吃法。
他從來沒有喝過剛端上來的原味湯。
在湯裡加了辣椒醬之後,他才找回了那份記憶中的味道。
要愛上一座城市,當然也離不了美景這張「視覺」的名片。
享受過了美食,一行人便決定再好好去欣賞下這座沿海城市的美麗海景。
他們來到了海邊,恰巧是午餐時間。
於是就看著一望無際的海景,準備迎接剛撈出來的新鮮刺身。
而賭上美食的遊戲,除了靠實力,還要靠運氣。
想吃的話,猜猜這一盤裡面海螺肉的單雙數。
誰輸誰贏,香玉就先賣個關子。
節目中的這些旅途中的小遊戲,雖算不上多麼新穎離奇,但卻是真的不刻意。
順勢而為,甚至就地取材。
不是為了遊戲而遊戲,也不是為了搞笑而搞笑。
符合節目節奏的安排,更重要的是無縫銜接了當地的美食美景。
除此之外,導演更是將情感表達完美地融入到節目故事線中。
因為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那裡的「人與故事」也必不可少。
釜山大站在外地遊客看來或許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地鐵站。
當年地鐵站附近填滿壁畫的臭橋風景,如今大多也已被清除。
但這個貌不驚人的地方,對於出生成長於釜山的說唱歌手Simon D卻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這裡是他說唱夢想的啟蒙地。
就像他在歌詞裡所寫的:
「在釜大臭橋的橋底下和釜山站廣場做freestyle的時期,是我的第一次primetime。」
在節目當中,他還一直聊著一家讓他念念不忘的小酒吧「2PAC」。
在那裡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嘻哈音樂。
有了做說唱歌手的夢想,也有了去首爾追尋夢想的勇氣。
節目組悄悄找來了當年的酒吧老闆。
多年之後兩人再次相見。
老闆卻因為經濟危機早已轉行。
他未曾想到自己當年開的那間酒吧,在這位早已赫赫有名的歌手心中竟然有如此的分量。
屏幕裡屏幕外的人都為之動容。
這也正是節目給人「紮根」的氣息最深的一點。
近兩年旅行類綜藝不少,戶外真人秀節目也經常深入各個城市。
而大多數都是以外地人的視角、走馬觀花地探尋一座城市。
以當地人的主觀視角,或者是外地人與當地人的視角碰撞呈現的節目則鮮少有之。
而這個節目在形式上做出了改變,加入了當地嘉賓。
也在內容上與之俱進,增加了當地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故事,展現了他們對這座城市不一樣的解讀。
當節目去往的第二個城市光州時,他們去到了「5.18光州民主化運動」的歷史現場。
1980年5月18日,為了反抗全鬥煥的獨裁統治,光州學生和市民奮起抗爭。
光州人民付出了血的代價,卻仍以被殘酷鎮壓而告終。
直到全鬥煥下臺之後,這場運動才得以正名。
對此,節目組找來了一位親歷一切的當地嘉賓,從更加主觀形象的角度回憶了這起事件。
在他的描述中,純樸的市民們只想表達向政府表達他們對政府的訴求,卻無法向外界傳達。
他們沒有任何的暴力行為,反而努力維持著自己的生活秩序。
買東西照樣要給錢,插隊照樣會被罵。
被政府稱為「暴動」,在這位本地教授看來全然沒有說服力。
這也是這個節目真正的硬核之處。
當我們走進一座城市,看到的必定不只是單純的享樂;
它疼痛的過往、它陰暗的角落,同樣也牽動著每一個停留者的心。
方言、美食、美景、故事、歷史······
只有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才會對它有回憶、有情感。
只有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才能真正走進這座城市的內心。
當地嘉賓不是這座城市的形象大使。
體驗記錄也不只是這座城市的旅遊宣傳片。
這才是我們更想看到的旅行綜藝:
在已知和未知的摩擦中發覺新奇,在熟悉和陌生的碰撞中感受真誠。
有洋氣也有鄉土,豐富複雜的面貌更加令人心動。
想必你也會這樣覺得,我的家鄉也值得被這樣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