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善不可盡言」,下一句更經典卻很少人知,道出說話智慧

2020-12-21 小可可娛記

人這一生,不同的階段都會遇到不同的人,哪怕匆匆一面,也是緣分。而人與人之間離不開交流和溝通。而交流是一門藝術,懂得說話的人往往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而生活中很多時候,往往因為一句話就得罪人,讓自己處於兩難的境地。

而對於說話的智慧,古人早已有總結。比如古人常說「言多必敗」,就是這個道理,而古人的智慧流傳了上千年,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處世的哲學,而且這些哲學都經歷了數代人的驗證,可以說是真理。其中哪怕僅僅一句,都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

而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的他,給我們總結了古人的所有智慧,他就是王陽明,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人物,王陽明的處世哲學影響了數代人,哪怕到了如今,也是深受很多人喜愛。

包括馬雲、劉強東等商界大佬,更是對王陽明的語錄讚不絕口,並且都會反覆研習觀看。比如對於說話的智慧,王陽明總結了古人的處世哲學以及自己的親身感悟,得出了世人公認的答案。

王陽明:「善不可盡言」,下一句更經典卻很少人知,道出說話智慧;

先說說「善不可盡言」,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對一個不要過度讚揚,否則會引起別人反感。

生活中也是,雖然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都喜歡聽好話,但是好話要拿捏得當,不然過分地讚揚只會讓別人反感。比如在職場中,過度地拍馬屁只會讓領導反感你。

而對於別人,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適當讚揚別人會鼓勵到別人,也會得到別人的好感。

可以說王陽明的這句話對後世影響深遠,而王陽明這句話的下一句更經典卻很少人知,道出說話智慧;下一句就是「少妄言,多忍讓」。

而這句話的意思理解起來不難:就是與人說話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輕易誇海口,凡事謙虛一點,把自己位置擺低一點。

生活中,與人交流時,不要趾高氣昂,謙虛的態度是贏得別人好感的前提,越是有本事的人越低調就是這個道理。與人交流如果是一副高傲的態度,只會讓別人很厭惡,久而久之別人就會遠離你。

王陽明作為一個讀書人,本身還會打仗,人際關係處理得也非常好,就是他把他的哲學認知跟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能做有機結合,出世我能研究學問,入世可以給自己謀求利益,至少可以明哲保身。

王陽明的處世哲學,的確適合所有人都看一看,了解什麼叫做「知行合一」之後,才能心靜下來。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王陽明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一生受益

王陽明的人物故事充滿了哲理啟發,就像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一樣,可以指明我們工作、生活的方向。

馬雲不止一次公開說過:自己把王陽明語錄看過不止兩遍,對自己的人生以及事業都有很大幫助。

王陽明一生傳奇,從一個不被人知歷經坎坷的少年,成長為一代大師,被後人所傳頌,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他的人生經驗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道理

《王陽明全集》影響了無數人,很多成功人士枕頭邊都備有這樣一套書,讀書才能更好的上進。

就連南懷瑾、郭沫若、餘秋雨等人也稱讚王陽明是最了不起,看王陽明可以受益匪淺

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亦或是步入社會的青年、創業路上的草根、功成名就的老闆,都值得去認真閱讀。

如果你還身處困境、迷茫,不妨看看王陽明,你人生中遇到的困難,都能在裡面找到應對之法。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一句更經典,道出男性缺點
    王陽明:」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一句更加經典,說中男性缺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可以說這句話是非常反映現實的,說出了一個男人的無奈。一個男人到了四十歲的年紀,早已經成家立業,每天奔波在工作崗位上,而且肩上承擔了很多的負擔。
  • 古人云:「男人嘴大吃四方」,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明代大才子馮夢龍曾在《智囊全集》中寫下這麼一句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句話大家都聽過,意思是不能以貌取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諸葛亮就曾留下"觀人七法"的口訣,比如"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意思就是說詢問關於計謀方面的問題,從而觀察一個人的學識、見識。古人云:"男人嘴大吃四方",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句話的意思是,男人嘴巴大,就能混得很好。
  • 古人言:「伏久者,飛必高」,下一句更是經典,道出人生大智慧
    「菜根」一詞出自北宋學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一個人只要能適應清貧艱苦的生活,以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所成就。明代洪應明先生,見到這句話後便有感而發,就去菜根的意思,定「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為中心思想,寫下了流傳至今、長盛不衰的經典菜根語錄《菜根譚》。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知道看人背後的是智者,習慣從背後看人的是小人。看清楚一個人,心中有數就好了,也不必非點透不可。「看清」和「看透」是一種能力,「不說破」是一種智慧。「看清」和「看透」能夠讓我們活得更理性、更透徹,不說破才能讓我們活得更快樂、更平和!
  • 老祖宗的告誡:「色字頭上一把刀」,下一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
    老祖宗的告誡:「色字頭上一把刀」,下一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不少人都聽過一句老話,叫「色字頭上一把刀」,其實這句話是還有下半截的,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兩句話結合起來平仄對稱,更能體現出這句話的精髓。三國時期呂布就是如此,因為貂蟬而殺義父,後來不思進取,整體沉浸在與美人取樂之中,最後城破人亡,這樣的典故實在是太多,古人血淋淋的教訓也是歷歷在目。「色字頭上一把刀」,下一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石榴裙下命難留」。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
  • 易經:「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要謹記這四樣東西不可用盡!
    因此 古人總結出了一句俗語叫:「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究竟是哪四件事不可做盡呢?一起來看看吧!第一:「事不可做盡」我們常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其實不論是好事或是壞事,都不可以做的太絕,要懂得為自己留有餘地。
  • 王陽明:「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其實下半句更經典看透人性
    王陽明:「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其實下半句更經典看透人性王陽明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最後一位造詣極高的儒學大師,不僅開創了「陽明心學」這一影響深遠的哲學宗派,而且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口號並醫生踐行。雖然他也是一個古代文人,但是他最為人所稱道的卻是多次平定叛亂的赫赫戰功,可謂文武雙全。他與王守仁、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 俗話說「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要謹記這四樣東西不可用盡!
    所以古人總結出了一句俗語叫:「人有四不盡,盡了人敗亡」,到底是哪四件事不可做盡呢?一起來看看吧!事不可做盡我們常常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其實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都不要做的太絕,要學會給自己留有餘地。
  • 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後一句更經典,道出世態炎涼
    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取之不盡,他們留下的那些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直到今日,依舊在我們為人處世的人生道路上,口口相傳。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而且更加經典,可以說是道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句話的下半句就是「力微休負重,遭難莫尋親。」
  • 古人告誡「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一句更為經典
    古人警告「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讓我們看一下「人窮別說話」這個句子的前半部分。從字面上理解,我們可能會想到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窮的時候,不要說話這句話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當我們比較窮的時候,我們應該少說多做,直接做比多說要好。
  • 王陽明: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無完人,理應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他人的缺點,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別人的長處,眼裡容得下別人,才能讓別人容得下你。 閒談莫論人非,論人非,背後傷人這是做人之大忌,總在別人背後傷人的人最後會傷到自己。三年學說話,十年學閉嘴,做人做事要管住自己的嘴,切記禍從口出。 正所謂:塵世的喧囂,皆因人心,世間的浮躁,皆因人言。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尺,心是一桿秤,稱人先稱己。惡語出口不足以喪身,卻足以喪德,言語之惡,莫大於造誣。是非人說是非事,論事非者也是事非人,禍從口出。
  • 「朋友妻不可欺」的下一句是什麼,其實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句俗語,「朋友妻不可欺」,卻不一定知道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其實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這句話的下一句叫做:「朋友夫不可扶」,意在警醒女人,朋友的丈夫不可以碰觸。如果你和你的朋友和她的老公走在一起,你不能碰觸她的老公。即使他摔倒了,你也不能夠上前去扶,否則很容易會引起誤解,這會把你置身在一個比較尷尬的處境。
  • 王陽明識人術告誡: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此人便是一代奇人王陽明,他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文能教育天下英才,武能平等寧王叛亂,可謂文武雙全。因此我們人生在世,如果想要有一番成就的話,就一定要有一個慧眼識人的本領。王陽明認為,下面這三種人是不可深交的,敬而遠之才是上上之策!
  • 古人言:「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經典,蘊含上千年的智慧
    老人家在向後生宣揚自己的觀點時,常常喜歡帶上一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雖然是誇張,可這卻足以證明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其實,老人家向後生宣傳的思想,很多皆是提煉於古人之言。在《智囊全集》中,包含了許多這類前人的真知灼見。而"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蘊含了上千年的智慧。
  • 知人不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苛盡,苛盡則眾遠!
    中國人說話做事就是講究一個「度」,水滿則覆的道理大家都懂。在談經濟時,適度原則經常被人們掛在口頭上;說到中國的藝術,也是推崇 「文質參半」的適度的審美形態;提及中國人的處世智慧,「中庸之道」四個字是怎麼也逃不開的。
  • 「得意莫忘形」下一句才是經典,《增廣賢文》用一句詩道出了真諦
    《增廣賢文》中有一句俗語叫「得意莫忘形」,「得意忘形」是一個很廣泛的成語,而這句俗語其實還有後半句,並且後半句要更經典一些,叫「失意莫灰心」,意思是說縱使時運不濟,也一定不要灰心喪氣、一蹶不振。這可真是應了那句話:人倒黴的時候,喝口涼水都塞牙。下一句「入門休問榮枯事,且看容顏便得知」意思是進門時不必問主人近況如何,看看他的臉色表情也就大致知道了。這就是俗稱的「察言觀色」,眼力見兒這個東西,時間長了也就摸索出來了。
  • 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從小,他就被給予厚望,但王陽明,顯然是一個相當與眾不同的孩童。五歲還不說話,把個父親急得不行。好在隔代親的祖父挺他,讀書的時候,總把他帶在身邊。後來遇到一神奇道士開化,說一句,好好一個孩子,可惜道破了。祖父好好地琢磨了這句話以後,又把他的名字,從「雲」改成了「守仁」,從此他便開口說話了。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人人都聽過,下半句更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年輕人很少講俗語,對俗語的認識也大大落後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老人說一些俗語。這句諺語有講人生道理的,也有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幾句話是祖輩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或人生經歷,總結出來的,也是他們留給後代的一筆財富。很多人肯定聽過「朋友妻不可欺」這句話,從字面上可以理解,就是朋友妻不可欺。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心學在講什麼,為何如此受到日本人的推崇?
    除此之外,更有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跪拜王陽明,將他視為自己的偶像。這不禁讓人感到非常疑惑:為啥王陽明在國內不溫不火,卻能夠在日本影響力巨大?在很多國人眼裡,王陽明不過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罷了,只有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心學"的人,才知道這位"明朝一哥"可不是浪得虛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