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老王的兒子因為神經纖維瘤性嚴重脊柱側彎,西京醫院桑宏勳教授為他手術,救他一命;13年後,老王兒子頸胸長了個巨大神經性纖維瘤,輾轉多地多家知名醫院,都被告知風險大難度高無法手術,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骨科桑宏勳教授出手,再次救命。
13年後,他再次成老王和兒子的希望
來到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時,老王兒子脖子裡的神經性纖維瘤已經長得非常大,氣管被頂到左邊,目測喉結偏離正常位置至少兩釐米。
後續的檢查結果更觸目驚心:腫瘤從頸椎椎體之間的脊髓神經根裡長出,瘋狂往外生長。除了明顯壓迫氣管,還向下一直長到胸腔,頂到右側肺臟。腫瘤壓迫到神經,右側鎖骨下靜脈和上腔靜脈,導致四肢乏力、手部麻木,稍一活動就胸悶氣急。
腫瘤長的位置很刁鑽,毗鄰心臟和主動脈、右側頭臂乾等周圍大血管,稍有差池,就會血管破裂,血湧如潮。即使僥倖救回來,因為失血導致腦細胞受損,也可能躺床上「植物人」一輩子。
腫瘤長的位置「神經叢生」,迷走神經、膈神經、喉返神經……這些神經可不像血管那樣切斷了還能再連接起來,一旦損傷,要麼肢體殘疾,要麼將來呼吸、心跳控制不好,連喝水、說話這些日常基本動作也無法完成。
腫瘤很大,切除後有可能出現氣道塌陷,甚至還需要切除部分肺臟,重建胸廓。要想把它安全摘出來,猶如虎口拔牙,稍有不慎,非死即殘。
對這些專業術語,老王不是十分清楚,他只知道兒子是神經性纖維瘤,高度懷疑已惡變。僅僅兩個月,腫瘤瘋狂生長,從雞蛋大小長成了拳頭那麼大。輾轉多地多家知名醫院無果後,退役被引進到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的骨科桑宏勳教授,成了老王父子倆最後的希望。
一場硬仗,全院十幾個科室合力作戰
術前,醫生採用數字骨科技術,把腫瘤和周圍血管神經等重要組織1:13列印出來,清晰顯示腫瘤長啥樣,包住哪些血管、神經、內臟。通過三維重建軟體和手術模擬系統,醫生對每一個細節進行模擬,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進行周密預測並制定了詳細的應對方案。
在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強有力的支撐下,桑宏勳教授組織骨科、胸外科等十幾個科室專家進行全院大會診。按照全院大會診集思廣益的手術方案,普通外科的王元喜教授提前一天對一些血管進行阻斷,這樣可大大減少第二天術中出血。同時,備了1萬多毫升血,並準備了人工血管、調試檢查體外循環儀器,高清3D手術顯微鏡,做好了應對各種各樣複雜併發症的預案。
高科技加持 科幻場景出現在手術室
這場手術,醫生需要劈開老王兒子的胸骨和鎖骨,把腫瘤暴露出來,切乾淨,又要避免大出血,避免傷及神經,還要把腫瘤破壞了無法保留的血管重新建立,最後,再把被打斷的胸骨鎖骨拼回來。
骨科和胸外科等科室聯合手術。這是一場不同於傳統的高科技手術,為了更精準切除腫瘤,醫生用上了MR(混合現實)導航技術輔助,這是近年來最前沿的可視化技術,相當於把科幻電影中的畫面,搬到手術臺上。戴上MR眼鏡,醫生就像有了一雙「透視眼」,既能「透視」到重建出來的虛擬三維腫瘤和周圍骨骼、神經、血管、內臟等,也能看到真實的手術視野,虛實結合,能使手術更加精準、細膩。
醫生將指示筆放在患者的皮膚表面,通過眼前的三維圖像就能知道所指部位的皮膚下面有哪些重要神經血管,避免傷及無辜。
醫生們通力合作,完整切除腫瘤後,採用7釐米的人工血管重建了右側鎖骨下動脈,保證了右上肢的血供,吻合修復重建頸內動靜脈。同時,還仔細地分離保護了臂叢神經和迷走神經,保證了右上肢的感覺運動功能。最後,再將打斷的鎖骨和胸骨進行連接和鋼板固定,乾淨利落地完成了全部手術。
手術很成功,醫生準備的1萬毫升血,只用了2200毫升,一直待命的心外科體外循環團隊,也安靜地撤離。術後,老王兒子被送進ICU觀察1天後就轉入普通病房,目前正在順利康復中。
採寫:南都記者李榕 通訊員深兒醫 林奕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