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今天是自我驅動寫工作日誌第 102 天!
(圖:截圖)
想不到我也有這麼一天,完全沒有被要求,也不是在公司上班,僅僅是因為持續一個人工作為了提升效率而開始寫工作日誌。想想以前在公司上班那些被迫所寫的工作日誌,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做了什麼,而現在卻熱衷於寫工作日誌本身。
從哲學的角度,人是不斷地變化,由從過去到現在所有的自我所組成。假設以天為單位,今天是你生存在世界的第 N 天,那麼你(P):
P=P1+P2+P3+……+Pn
所以今天的你又跟昨天的你永遠不可能完全一樣,至少有 000000.1%。這就像你身體每天都有細胞不斷地在分裂和死亡,今天你身體的所有細胞跟昨天的不一樣那樣。
我們生活在四維空間裡(四維即:空間 + 時間),但如果我們可以稍微跳到五維層面去管理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即使你在四維空間面對再大的困難,從五維世界來看可能不費吹灰之力。
就像在三維看二維世界的螞蟻那樣:從世界的起點 A 走到世界的盡頭 B,可能是匆忙一生不可走完的任務。在三維世界裡,我們只要稍做彎曲,把這個平面摺疊成莫比烏斯環,從 A 走到 B 只不過是瞬間之間的事情。
這就是《三體》裡的降維打擊。
有了這個思路之後,雖然我的肉體仍處於四維空間,但依然可以借用此概念設定一場自己與自己的無限遊戲。(之所以說這是一場無限遊戲,那是因為只要你活著就會持續地玩下去,這遊戲沒有勝負,唯一的目的就是延續遊戲的本身。)
總的來說,那就用 Pn 的上帝視角檢視 Pn-1 發現人性規律,利用反向策略 Hack Pn 成就 Pn+1 !
##
不過一開始這件事情的緣由是我開始兩個很困難的工作任務,需要開展,但由於任務相當複雜和困難,竟然進入反覆拖延階段,簡單來說就是不想做。
(圖:面對複雜任務時再厲害的人也會……)
一開始沒有直接使用這個方法原因在於缺乏壓力,而且任何事情最開始的啟動就像物理上要推動一個物品會受到最大靜摩擦力的影響那樣。最大靜摩擦力略大於滑動摩擦力。
也就是一旦任務開始在持續推進了,那麼往往難度會比一開始要降低一些。在最開始的時候阻力是最大的。
所以在這時候面對困難任務,本身意志力不足或者難以推動,那麼這時候就需要額外附加一個力。
那就是說這個力不是來自自己,這個力應該是來自第三方來幫助自己。第三方是什麼力?
第一時間我想到的是藉助「社會壓力」。
於是,我找到一個好朋友:
找這位朋友要比較熟但又不能太熟,需要一些距離。原因是在於太熟的話,你平時在他面前沒有任何拘束,自然也沒有任何社會壓力。比較熟同時要有一些距離的原因在於,比較熟你才敢發平時這些具體的任務和反思不怕丟臉要足夠真實,有一定距離就是為了營造壓力,你至少不好意思在對方面前丟臉。
剛好是就這樣啟動,當然也並不順利,但至少開始有進展:
再接著就開始步入正軌: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這件事情一定要設定一個截止日期(DDL),否則讓自我覺得是沒有盡頭的事情動力也會減弱。當初我設定的是 30 天,剛好 1 個月的時間,這件事情相對簡單,過渡之後相信會形成習慣。
以及這件事情在設計的時候就是足夠「簡單」,你做一件事情的熵值越低往往穩定性越高,這樣就更有利於在大的時間周期持續。
按照我寫的《什麼樣的日記儘可能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裡提到的:
- 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每天開始工作前寫在 iCloud 上備忘錄,手機電腦同步,任何地方都可以寫
- 最小行動:3分鐘即可完成
這 30 天跨越了去不同城市輾轉,甚至經歷春節,但一如既往地持續工作完之後第二天寫工作日誌,不得不說為了避免丟臉我也是拼了。
##
有時候僅僅是為了避免第二天沒有任何可寫而去工作,但持續用 Pn (當下的自己)的上帝視角檢視 Pn-1 (前一天的自己),卻發現了內在自己的不少規律。
每天還必須要進行「反思與復盤」,所謂復盤也就是如果給我再過一天,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讓自己可以更加高效。反思則是為什麼當時自己會做出這樣的決策,這是當時受什麼主要因素所影響。
這個過程也叫做後設認知,就是認知的認知,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思考。這種方式可以作為一個人的學習策略,以此來了解自己是如何做個人控制和引導心智歷程的。知道自己的思維模式之後,才有可能反向去塑造自己的思維模式。
現在重新閱讀這 102 天的工作日誌,也經過自己做過的對比試驗,發現了這樣的規律,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1. 安排每次專注時間在 15 分鐘到 2.5 個小時,一般來說進入心流的時間至少要達到 15 分鐘,人的專注力極限是 2.5 個小時。在實際工作中我一般用兩種專注方式,第一種就是節奏性的,就是每工作一段時間就休息一段時間,直接用「番茄工作法」就好;第二種是突破性的,估計工作量可以在 2.5 個小時以內可以完成就一鼓作氣去完成,之後就可以隨意休息和安排。
2. 謹慎追劇。無論是動漫或者美劇、日劇等等,大眾鍾愛的作品往往都是已經被篩選過,裡面的情節設計極度吸引人的注意力,只要你看了往往就會想著不斷地向看下去。而我剛好那種一旦做了某事就想著一鼓作氣完成,往往對此毫無抵抗力!避免追劇最好方法就是遠離。所以目前基本不追新的動漫或者美劇,除了從小學就開始看的《海賊王》到現在還每周更新一集,還有拖稿大王富堅義博的《全職獵人》每一兩年統一看一遍更新。
3. 休息最好的方法是運動,而不是單純地坐著,畢竟工作的時候已經是久坐。這可能跟兩個因素有關,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大腦獲得更多能量就覺得沒有那麼疲憊;具身認知,當身體運動起來,大腦從疲憊狀態也會因此開始活躍。
4. 改善飲食結構,減少碳水攝入。現在基本沒有午睡習慣,以前是必須有,後來才知道這原因來飲食結構有關。如果中午攝入過多的精緻碳水,譬如米飯和麵食,身體短時間內血糖濃度提升,這時候會很精神會馬上原地滿血復活,但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後,身體胰島素調節就會出現反應性低血糖,大腦對血糖濃度敏感,這時候就會自然想休息和發困。
5. 查詢資料文獻是一個時間黑洞,最好的方法還是在開始的時候設定一個 25 分鐘的鬧鐘,避免自己的思維走得太遠。工作最好要以結果為導向,一旦看到無關資料就快速略過。
6. 閉關式衝刺反而降低效率,一旦遇到瓶頸,情緒會變得焦慮。儘可能還是按照節奏型工作模式來持續推進工作。
7. 一天有效專注時間如果達到 7 個小時往往已經超級疲勞。
8. 做自媒體要減少追熱點內容比例,短時間會消耗極大的注意力資源;優先選擇可供性更強的內容,提高內容的半衰期。
9. 一旦發現自己的效率不好,這時候應該馬上更換情境。譬如換一個工作環境,或者離開目前情境出去 10 分鐘以上。
10. 傍晚有氧運動跑步 30-90 分鐘,喲利於提高晚上繼續工作的概率。
這 102 天最大的體會就是把效率的關注點從「工具」轉移到「身體」本身,只要把自己的精神狀態維持好,那麼做任何事情效率自然就會有所提高。
通過這種方式持續地把 P1+P2+P3+……+Pn 連成一條屬於自我的時間線,讓每一個 Pn 都建立在 Pn-1 的基礎上去持續自我迭代,而不是把某個 Pn-1 重複 N 次。未來已經來臨,創造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改變當下早已習以為常的思維習慣。
概念解釋
- 莫比烏斯環:是一種只有一個面(表面)和一條邊界的曲面,也是一種重要的拓撲學結構。它是由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莫比烏斯和約翰·李斯丁在1858年獨立發現的。
- 復盤:棋類術語,指對局完畢後,復演該盤棋的記錄,以檢查對局中著法的優劣與得失關鍵(有時當局者會談到其實戰著法的動機以及預想接下來的幾步)。同時提出假設,找出最佳方案。如按照棋譜排演,則稱為「打譜」。
- 社會壓力:由社會中多數人有意識地施加於社會個體的力量,以使個體感受到社會對自己的無形的約束。
- 後設認知: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思考。 利用這種現象,我們可以用之於學習策略,讓學生了解是一種個人控制及引導心智歷程的現象。到自己的思想模式之同時,透過控制自己的思想模式,從而達至效果的學習方法。
- 番茄工作法:(英語:Pomodoro Technique)是一種時間管理法,在1980年代由Francesco Cirillo創立。 該方法使用一個定時器來分割出一個一般為25分鐘的工作時間和5分鐘的休息時間,而那些時間段被稱為pomodoros,為義大利語單詞pomodoro(中文:番茄)之複數。
- 反應性低血糖:餐後低血糖反應又叫反應性低血糖。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的心慌、出汗、乏力,有「不由自主」感,並多在餐後2—4小時發生。
Reference:
- 《死亡哲學:耶魯大學第一公開課》@謝利·卡根
- 《三體》@劉慈欣
-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 一個哲學家眼中的競技世界》@詹姆斯·卡斯
----THE END----
延伸閱讀:
我是阿雷
在晨間有陽光味道的白桌子上寫作
是我一天最 Enjoy 的時刻
一個以「閱讀」「寫作」「跑步」
為業的北漂廣東銀
私人微信:rayoung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