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清](公元1691年-1745年)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乾隆時大書法家,常為乾隆天子代筆,善於行楷書,是書「館閣體」內行。 張照書法遠宗顏、米,近師趙、董,有著天骨開幕,派頭淳樸的怪異魅力。他的行書不但布白清朗散逸,結體峭勁險絕,筆致醇厚憨厚,使人扼腕嘆服。著名全國的嶽陽樓上的《嶽陽樓記》雕屏即是張照手筆。
行書易經冊
張照書法從前學董其昌,得娘舅王鴻緒親授;後又學米芾,並受趙孟較大影響。但不一意守效法,而是起勁立異,分外是率真之作,更顯得變更多端,精美感人。楷書字體秀媚婉麗,公平圓潤,是清代「館閣體」代表。草書筆畫挫折多變,結字離合合適,氣焰領悟,淳樸雄壯。
乾隆評他的書法說:「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以後一個,舍照誰能如果,即今觀其跡,宛似成於作,精力灌入深,非人所能學。」這是一個極高(過度)的評估。
劉恆在《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中說:「在康熙末到乾隆初的帖學書風變化過程當中,具備彰著用途確當屬張照的創作實際和乾隆弘曆對趙孟書法的推崇。」
關於張照書法不及的攻訐,多密集在「乏韻」和「俗筆」兩方面。底下一一疏解:
阮元《石渠漫筆》說:「司寇書自是我朝一朋友們,然有一觸即發之處。……餘見其書多種,又收得臨全本《九成宮》及小楷多種,功力可欽,然竟不可以脫俗,殊不行解。」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中說張照:「他是學鄉先進董其昌的字身世的,他不比陳元龍的死學董字。他見到當時學董字的無以復加,更加輕浮了,因此故意寫得縱容些,裝出一副一觸即發的狀況來,一則省得與人相通,二則也是他的性格云云。」
張照從前摹習董其昌,後又兼參王羲之、米芾、趙孟等諸家信法,卓然成婚。但是,他的書法發蒙先生則是他的娘舅書法家王鴻緒。在王鴻緒的引導下,張照先是描紅,而後摹仿名家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