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二牛書法家張照,擅長行楷書,是書「館閣體」能手

2020-12-23 文化小視野

張照[清](公元1691年-1745年)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乾隆時大書法家,常為乾隆天子代筆,善於行楷書,是書「館閣體」內行。 張照書法遠宗顏、米,近師趙、董,有著天骨開幕,派頭淳樸的怪異魅力。他的行書不但布白清朗散逸,結體峭勁險絕,筆致醇厚憨厚,使人扼腕嘆服。著名全國的嶽陽樓上的《嶽陽樓記》雕屏即是張照手筆。

行書易經冊

張照書法從前學董其昌,得娘舅王鴻緒親授;後又學米芾,並受趙孟較大影響。但不一意守效法,而是起勁立異,分外是率真之作,更顯得變更多端,精美感人。楷書字體秀媚婉麗,公平圓潤,是清代「館閣體」代表。草書筆畫挫折多變,結字離合合適,氣焰領悟,淳樸雄壯。

乾隆評他的書法說:「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以後一個,舍照誰能如果,即今觀其跡,宛似成於作,精力灌入深,非人所能學。」這是一個極高(過度)的評估。

劉恆在《中國書法史·清代卷》中說:「在康熙末到乾隆初的帖學書風變化過程當中,具備彰著用途確當屬張照的創作實際和乾隆弘曆對趙孟書法的推崇。」

關於張照書法不及的攻訐,多密集在「乏韻」和「俗筆」兩方面。底下一一疏解:

阮元《石渠漫筆》說:「司寇書自是我朝一朋友們,然有一觸即發之處。……餘見其書多種,又收得臨全本《九成宮》及小楷多種,功力可欽,然竟不可以脫俗,殊不行解。」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中說張照:「他是學鄉先進董其昌的字身世的,他不比陳元龍的死學董字。他見到當時學董字的無以復加,更加輕浮了,因此故意寫得縱容些,裝出一副一觸即發的狀況來,一則省得與人相通,二則也是他的性格云云。」

張照從前摹習董其昌,後又兼參王羲之、米芾、趙孟等諸家信法,卓然成婚。但是,他的書法發蒙先生則是他的娘舅書法家王鴻緒。在王鴻緒的引導下,張照先是描紅,而後摹仿名家碑本。

相關焦點

  • 張照《易經冊》
    張照《易經冊》 張照[清](公元1691年-1745年)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乾隆時大書法家,常為乾隆皇帝代筆,擅長行楷書,是書「館閣體」能手。
  • 館閣體高手寫王羲之《心經冊》,怎麼樣?
    清代書法家張照,書法早年學董其昌,得母舅王鴻緒親授;後受米芾、趙孟頫較大影響。但不一意守師法,而是努力創新,特別是率真之作,更顯得變化多端,精彩動人。 楷書字體秀媚婉麗,平正圓潤,是清代「館閣體」代表。但獲評「館閣體」,張照也表示無奈,畢竟那是宮廷的審美要求。行草書,才是張照的最愛:
  • 清代的書法都是館閣體?這兩位無名書家的行書,遠勝大學士梁詩正
    一說到清代的書法,尤其是清代的楷書和行書書法,大多數人瞬間想起的便是「館閣體」這個詞。而且在許多情況下,無論是官吏朝臣還是文人學士所寫之字,不具體而論,統統將其劃到「館閣體」這個概念裡來,如此難免有「誤傷」。
  • 清朝館閣體中的最高水平,這字太好看了!現在卻被批評沒藝術性
    當今書壇存在著一種怪相,一些專家談「館閣體」而色變,不管是什麼樣的作品,只要被打上了館閣體的標籤,似乎都淪為毫無新意、毫無藝術性,不值一提的代表作。但是這字卻被劃分到了館閣體的範疇,那也是清朝館閣體中的最高水平。館閣體真是的沒有藝術性的代表嗎?我們先來看一下館閣體的前生今世。館閣體最先起源於明朝,在明朝時期的被稱為「臺閣體」。
  • 清代著名書法家張照,行書用筆正側藏露、體態萬千,氣韻不俗好字
    清代戲曲書法家張照 楷書其實在歷代的書法家裡,有不少的書家既善書畫,又精音律。比如課代表今天要介紹的清人張照,就是乾隆時期著名的音樂戲曲家、書法家。清代戲曲書法家張照 行書清代戲曲書法家張照,行書《易經冊》欣賞張照(1691~1745),號涇南、天瓶居士。
  • 他雖然不是書法家,但是書法水平卻顯勝書法家,張照楷書平正圓潤
    在中國書法史上不是書法卻能夠以書法名世的人物也是數不勝數,清朝的張照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張照,清朝康熙年間人,字得天,戲曲家、藏書家,19歲中進士,官至刑部尚書,他被時人稱作有三絕,即「名樓、好字、妙文」,合稱「三絕」,可見其書法功底不容小覷。
  • 館閣體中的極品小楷,這功力不輸《靈飛經》,清秀妍美,難得一見
    到了明清時期,唐楷的模式基本上固定化了,這時候的楷書主要以實用為主,明朝時期將之稱為「臺閣體」,清朝時期將之稱為「館閣體」。這二人的書法成為了清朝書法的典範和主流,而此二人書法又有端整、規範、圓融的特點,使得館閣體加上了圓融秀美的特點。
  • 最美行書之一,氣質清雅、骨骼秀挺,啟功都借鑑,卻被評為館閣體
    啟功老師的書法,就目前來講是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書法大師」,更有人表示,啟功過後無書法家。其實啟功老師在創造「啟功體」時,可以說是借鑑了萬千名家,集眾家之所長,成一家之書風。不過很多人看到啟功老師的書法後,都覺得他尤其借鑑了清朝一位書法家——梁詩正的書法。這梁詩正是何許人也?
  • 乾隆盛讚張照書法超越米芾和董其昌,僅次於王羲之,可信嗎?
    我們都知道元代大書法家趙孟,諡號「文敏」,故稱「趙文敏」;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卒時賜諡「文敏」,人稱「董文敏」。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又有一位大臣諡號「文敏」,他的大名叫張照。似乎能稱為「文敏」的大家,書法都很厲害,張照的書法技藝確實也很高超,是乾隆的御用代筆,一位館閣體高手。
  • 清代書法家張照《朱熹題畫跋語》書法拓片冊頁
    張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長卿,號涇南、天瓶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書法家和戲曲作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預修《大清會典》。歷任武英殿修書處行走、內閣學士、經筵講官、刑部尚書等職。張照資學明敏,工詩善文,精音樂、繪畫、書法。
  • 清初大法家張照,楷書拓本《勵志詩》欣賞,筆力遒勁,純熟嚴整
    簡單的說就是書法是受時代影響的,比如漢代崇尚隸書,隸書也就成為了官方字體,明清兩代的官方字體是小楷的發展而成的,也就是風靡幾百年的館閣體。蘇軾就在其著作《書論》中這樣說道: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按:蘇軾這段話強調了楷書的重要。漢字的書寫規則在楷書中是完備的。由它而發展成了行、草書。
  • 清朝最美行書,啟功正是學的他
    清雍正時期有個風流探花、書法奇才,因為後來官至戶部侍郎,又是乾隆的御用書法家,且很喜歡組織一些半官方性質的書法交流活動,所以被今人戲稱為清朝的「書協官員」。他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梁詩正。 梁詩正,字養仲,號薌林,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東閣大學士,卒諡文莊。
  • 清朝皇宮流出來的經典小楷,字字絕美,比「印刷體」寫得還好!
    但是對於廣大民眾來說,實用性的小楷或者楷書字體仍舊是其學習的經典,我們今天介紹一件清朝皇宮當中流出的一件經典小楷,這件小楷乃是館閣體當中的極致,也是當代人很難寫到的一種高度。清朝小楷《藥師經》小楷書法是評判一位書家功力深淺的絕好方式,這倒不是說小楷就是書法的基礎了,而是一個真正的書法家必須得在小楷方面下夠功夫,我們縱觀歷代的書法家,沒有一個成名的書法家是小楷寫得差的
  • 鄧石如作為碑派書法的旗幟,為後代書法家提供了很多幫助!
    鄧石如的楷書取法迥異於當時書家,不取成熟的唐楷,而是取法於楷書形成期的六朝楷法。這其中有時代書風的大背景,也有鄧氏個人追求等因素在起作用。那麼,時代書風的大背景是怎樣的呢?鄧氏的個人追求又是怎樣實現的呢?清代初期的書法繼承明代之餘緒,書壇上有影響的書家以王鐸、傅山、朱茸、歸莊、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皆擅長行草書,其中王鐸、傅山、朱茸之影響尤大。
  • 清代御筆第一人張照,行書真跡品鑑,行雲流水變化無窮,可做法帖
    欲創出優美的姿態,下列因素將能起到明顯作用:筆畫的輕重變化得當,會從線條結體中釋放出美的旋律,墨色的濃淡枯溼交替,能夠顯現出美的節奏,書體的大小間隔有致,促使畫面產生起伏感和層次感,字距行距的疏密合宜,令人有著勻稱感和舒適感;在縱筆與橫勢的書體擺布上,能夠仰俯側、曲中求直,會使整篇作品態勢流動,全盤活躍。書法愛好者都能藉助書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 他是繼鍾繇、王羲之之後最出色的書法家之一,看看他的《東銘冊》有何驚人?
    王世貞《藝苑巵言》曾云:「立綱小變二沈為方整,就其體中可謂工致。」一提到書法,我們自然會聯想那些比較知名的書法家,諸如王羲之、趙孟、歐陽詢等等,在整個書法史還有一些名氣比較大,卻被後世人忽略的書法家,諸如明朝的姜立綱就是其中一位,姜立綱,字廷憲,號東溪,明朝著名的書法家,人家不但在時人眼裡書法驚豔
  • 傳承皇家的書法家-葉赫那拉姝宏
    自幼受家族影響,姝宏喜好歷史文化,自幼習書,筆耕不輟。近年來又跟隨舅父葉赫那拉根正先生學習了滿漢雙文皇家榜書館閣體書法藝術,在根正先生的精心指導下,使得姝宏的滿漢雙文書法藝術大增。藝術特點:姝宏擅長滿漢雙文皇家館閣體匾額榜書。
  • 張照行書《心經》
    清代書法家張照,書法早年學董其昌,得母舅王鴻緒親授;後受米芾、趙孟頫較大影響。但不一意守師法,而是努力創新,特別是率真之作,更顯得變化多端,精彩動人。 張照書法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愛,都給過很高的評價。
  • 他乃歐陽詢繼承者,將楷書寫到極致,被譽為「清朝歐楷第一人」
    清朝書法,帖學之風下降,碑學興起,清朝書法家大多學習唐楷,而唐楷之中又以歐楷最受喜愛。舉一個例子來說,王澍、成親王和翁方綱等書法家都學習歐陽詢的楷書,而且清朝時期盛行的「館閣體」也是由歐楷發展而來。不過,清朝時期,寫歐楷最好的一個人,當屬姚孟起,他也因為歐楷精美絕倫,被稱為「清朝歐楷第一人」!姚孟起在書法史上的名氣並不大,不過他的書法,是真的是精美絕倫,我們看史料中對他的記載,就可以探知一二。
  • 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為人正直,一生跌宕起伏
    滿洲正黃旗人,清代書法家,書法早年曾學「館閣體」,後學顏真卿,糾正「館閣」帶來的板滯之病。與成親王永瑆、劉墉、翁方綱,稱為「清四大書家」。鐵保對於書法十分深愛,這可以從他的一首詩中看出:「半生塗抹習難除,一任旁人笑墨楮,他日兒孫搜畫篋,不留金幣但留書。」雖然久居高位,但他只想留給子孫他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