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行書之一,氣質清雅、骨骼秀挺,啟功都借鑑,卻被評為館閣體

2020-12-22 書法網

啟功老師的書法,就目前來講是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書法大師」,更有人表示,啟功過後無書法家。

的確,啟功老師的書法作品中,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都流露出一股「清雅」之氣,大字、小字皆是眉目清秀、筆筆分明,不會出現糾纏、含糊之像,不管是懂書法的還是書法門外漢都能欣賞啟功老師的書法。

其實啟功老師在創造「啟功體」時,可以說是借鑑了萬千名家,集眾家之所長,成一家之書風。不過很多人看到啟功老師的書法後,都覺得他尤其借鑑了清朝一位書法家——梁詩正的書法。

這梁詩正是何許人也?

梁詩正(1697年-1763年),字養仲,清朝時期的書法家、官員。雍正八年的進士,乾隆皇帝的老師、御用書法家,書法家梁同書的父親。著名的《三希堂法帖》正是由他編纂,他所書的《十宮帖》為清代行書精品。

《梁詩正書法集》

說啟功老師借鑑過梁詩正並非是空穴來風,啟功老師曾多次公開讚美「二梁」(梁詩正、梁同書)。

梁詩正的書法也是透漏出一股「清雅」之氣,這是因為梁詩正對柳體用功最深,又受趙子昂、文徵明的影響,最後又吸取了顏真卿、李邕法帖的特點,形成了自己清雅別致、舒朗俊逸的風格。

這樣的學習歷程與啟功的書法學習歷程大為相似。

《梁詩正書法集》

梁詩正的行書,堪稱是「最美行書之一」,將行書之美發揮到極致,氣質清雅、骨骼秀挺。

但是梁詩正的行書不同於王羲之的行書,王羲之的行書翩若驚鴻、矯若遊龍,飄逸至極,是王氏在醉酒的情況下書寫而成的,事後也是王氏也是很難再寫出造詣如此之深的書法作品了。

《梁詩正書法集》

而梁詩正的行書是在正常情況下創作的,用筆細緻,行筆細節清晰,筆法豐富多彩,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學習。

《梁詩正書法集》

清朝是一個盛行「館閣體」的朝代,梁詩正的書法也被評過是館閣體。

其實不然,梁詩正行書在法度範圍表達出自己的獨特的見解,受顏真卿《多寶塔碑》的影響,其筆畫豐富多變,遊刃有餘、氣息連貫,涇渭分明,呈現出豐富的筆意。

《梁詩正書法集》

今天我們通過多方努力,搜集出梁詩正最經典的行書作品,匯聚成冊,編撰成一本《梁詩正書法集》,送給各位書法愛好者。

《梁詩正書法集》

——編輯 芊苑

相關焦點

  • 清朝最美行書,啟功正是學的他
    後人對梁詩正的書法評價很高,啟功先生多次提起「二梁」(梁詩正和其子梁同書),啟功先生的書法也受到梁詩正的影響。 這幅跋作很明顯是受到唐顏真卿的《多寶塔碑》的影響,骨骼秀挺,氣息連貫,氣質文雅,錯落有致,疏朗分明,作為梁詩正行書代表作,在館閣體盛行的清代,相對難得地呈現出了豐富的個人筆意
  • 梁詩正的行書,瀟灑飄逸,試問:這般精緻,當今誰人能寫出?
    梁詩正,雍正年間的探花,「清四大家」之一梁同書的父親,乾隆最欣賞的御用書法家,詩人,書法家,寫了一手錦繡文章。古人的文人,往往是全才,梁詩正也是如此,詩、文、書也是樣樣精通,由於他一生都在跟隨皇帝左右,沒有太多展示自己的機會,所以在書法史的名氣並不大!
  • 清代的書法都是館閣體?這兩位無名書家的行書,遠勝大學士梁詩正
    一說到清代的書法,尤其是清代的楷書和行書書法,大多數人瞬間想起的便是「館閣體」這個詞。而且在許多情況下,無論是官吏朝臣還是文人學士所寫之字,不具體而論,統統將其劃到「館閣體」這個概念裡來,如此難免有「誤傷」。
  • 這位雍正八年探花郎,是乾隆皇帝老師,筆下行書精妙入神
    他筆下最為精妙絕倫的書體,當屬行書,他的行書有著「清朝最美」的美譽,可見其書法功力深厚。他的行書特點是骨骼秀挺,氣息連貫,氣質文雅,錯落有致,疏朗分明,從中可以看到顏真卿等書法名家的影子在裡面。在「館閣體」盛行的清朝時期,這樣具有個人豐富筆意,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書法,是相當難得的。所謂「館閣體」是清朝時期的官方字體,是為科舉考試而生,特點是「烏方光」,看上去千篇一律沒有藝術性,而梁詩正能打破這個束縛,足以證明他的行書堪稱經典之作。
  • 啟功行書原來是取法於此,不愧是清朝第一行書,被乾隆視為珍寶
    《梁詩正書法集》現在社會又掀起了一股「書法熱」的潮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要重視書法,其中,行書作為六大書體之一,兼具審美性、實用性與藝術性,極受世人喜愛。說起行書的練習,自然要懂得「取法其上」,說起「取法其上」,自然選擇數一數二的行書佳作來臨習了,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珣的《伯遠帖》、蘇軾的《寒食帖》等等。
  • 300多年前的行書精品,這字美得如痴如醉,被譽為「清朝最美」
    清朝時期的書法,在館閣體成風的大趨勢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比起唐宋是遠遠不如,遑論魏晉。這所謂的館閣體,在清朝洪亮吉《江北詩話》一書中有過記載:「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因為當時有一句話叫做「無歐不點元」,也就是說你如果不用烏黑方正的「館閣體」在科舉考試中答題,那麼你一定不會中舉。可是,也並非所有人都受到了「館閣體」的影響,在乾隆年間有一位風流探花郎就衝破了館閣體的限制,將書法寫出了自己的風格,此人就是梁詩正。
  • 清代的「趙孟」,書風妍美飄逸,啟功都學他!專家:格調太低
    趙孟行書其中被乾隆譽為「當朝趙子昂(趙孟)」的一位大書法家,書風妍美飄逸,雋秀清麗、雅致精美,被譽為「最美行書」之一!梁詩正的筆法沒有王羲之的高妙,但他化繁為簡,字跡舒展 ,工整精細,在法度嚴謹之中,有奇正姿態的變化,其結構字勢,乃不失為行書中的精品。不知何種原因,很少能見到梁詩正的獨立作品,現在能看到都是他在名帖名畫的跋文,據文獻記載,梁詩正的乾隆御用代筆,經常起草文書,包括在三希堂所收藏的名帖名畫,都見他的跋文!
  • 館閣體高手寫王羲之《心經冊》,怎麼樣?
    楷書字體秀媚婉麗,平正圓潤,是清代「館閣體」代表。但獲評「館閣體」,張照也表示無奈,畢竟那是宮廷的審美要求。行草書,才是張照的最愛: 張照的行草書要明顯比館閣體楷書高級很多,筆畫轉折多變,結字聚散適宜,氣勢貫通,姿態多變,甚至比董其昌還大膽,更顯渾樸雄健。
  • 清代最美行書,這字寫得超凡脫俗,少有人能做到
    書壇主流圈非常排斥兩種書體,一種以「田英章」風格為主的田楷,一種以「明清時期」代表的館閣體,動不動就批判為「狀如算子」、「印刷體」等等。且不論備受爭議的「田楷」,如果每個人都能寫出漂亮的「明清時期」的館閣體,也是書法之幸事,書法之希望!
  • 清朝第二牛書法家張照,擅長行楷書,是書「館閣體」能手
    乾隆時大書法家,常為乾隆天子代筆,善於行楷書,是書「館閣體」內行。 張照書法遠宗顏、米,近師趙、董,有著天骨開幕,派頭淳樸的怪異魅力。他的行書不但布白清朗散逸,結體峭勁險絕,筆致醇厚憨厚,使人扼腕嘆服。著名全國的嶽陽樓上的《嶽陽樓記》雕屏即是張照手筆。
  • 館閣體中的極品小楷,這功力不輸《靈飛經》,清秀妍美,難得一見
    到了明清時期,唐楷的模式基本上固定化了,這時候的楷書主要以實用為主,明朝時期將之稱為「臺閣體」,清朝時期將之稱為「館閣體」。這二人的書法成為了清朝書法的典範和主流,而此二人書法又有端整、規範、圓融的特點,使得館閣體加上了圓融秀美的特點。
  • 明代最美的行書,這字滿滿的「書卷氣」,500年來少有人及!
    假如以王羲之的書法最為衡量標準的話,後世的成名書法家幾乎每個人都從王羲之的書法當中,汲取部分營養在加上自己的理解而卓然成家。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假如以純藝術的角度來審視的話,不同的藝術角度,每一個書法家都有其獨到的風韻,王獻之以灑脫為勝,歐陽詢以險絕取勝,虞世南以衝和取勝,顏真卿以大氣取勝,米芾得之於多變
  • 大家 | 啟功草書:豆黃燈下美人來
    世人見慣了啟功先生鐵畫銀鉤似的書法,雖然纖柔但美不勝收,似乎總覺得少了些氣勢。此《黃庭內景經》草書冊頁有點宋徽宗趙佶狂草《千字文》的味道,除了一慣的書法風格之外,似乎多了一點金戈鐵馬似的狂野和遊龍入海的氣勢,令人賞心悅目。啟功的書作,整體印象,有一種振振公子之氣質,兼有一股舊時文士的情調。
  • 大家|罕見啟功先生遊龍入海般的草書
    ——啟功草書《黃帝內景經冊頁》 世人見慣了啟功先生鐵畫銀鉤似的書法,雖然纖柔但美不勝收,似乎總覺得少了些氣勢。 啟功的書作,整體印象,有一種振振公子之氣質,兼有一股舊時文士的情調。同時,筆法和結構上,外內斂秀整而內鋼筋鐵骨,瘦勁挺拔,骨骼分明,氣派大,撐得開,堪稱當代一流高手。 對於書法,啟功曾對畫家劉宗漢說,他的字沒有「芯兒」。對此,劉宗漢的理解是,這「闡明了結體與行氣的關係,不能不說是對中國書法研究的一大貢獻。」
  • 清朝館閣體中的最高水平,這字太好看了!現在卻被批評沒藝術性
    當今書壇存在著一種怪相,一些專家談「館閣體」而色變,不管是什麼樣的作品,只要被打上了館閣體的標籤,似乎都淪為毫無新意、毫無藝術性,不值一提的代表作。但是這字卻被劃分到了館閣體的範疇,那也是清朝館閣體中的最高水平。館閣體真是的沒有藝術性的代表嗎?我們先來看一下館閣體的前生今世。館閣體最先起源於明朝,在明朝時期的被稱為「臺閣體」。
  • 22字書法對聯拍出1610000元,一字7萬多,啟功書法憑啥這麼貴?
    啟功22字書法對聯,拍出1610000元,憑啥這麼貴?在剛結束不久的嘉德四季第56期拍賣會書畫專場拍賣上,啟功先生一件行書對聯作品拍出1610000元的高價。這件作品為一副十一言對聯,正文部分有22個字,算下來要7萬多元一個字。
  • 啟功鋼筆書作《心經》鑑賞,三分行書七分楷書,行楷相彰,好書法
    啟功的書法講究乾淨利落,蒼勁有力,飄逸秀美,書卷氣濃厚,有皇家氣派。在書壇大家公認啟功是中國近代以來排在前十的大書法家之一。啟功的字三分行,七分楷,行楷相彰,筆法流暢,啟功先生不只是書好、畫好,詩也好。學術方面,在古典文學、文獻學、語言文字學、佛學、敦煌學、文物鑑定學上都卓有建樹無愧於一代大師!啟功老師的字今人評價是瓦當美。
  • 把行書寫到極致,能有多好看?看看乾隆大秘書的書法,就知道了
    而對於行書書法作品,大家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東晉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了,此書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也難怪後世人稱其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在王羲之之後呢,歷朝歷代也有不少的行書大家湧現,如王獻之、米芾、顏真卿、歐陽詢、蘇東坡等等,這些人都曾寫出了流芳百世的行書作品。
  • 小行書慢慢寫,這感覺真好
    很多人認為行書是「急就」,其實不然,無論是技法上,還是就心境而言,高質量的行書作品,是慢生活的悠然呈現。如你所見,梁公善書,小行書尤為雋秀,清人吳修在《昭代尺牘小傳》予以高度讚賞。與明清館閣體有明顯優勢在於,梁公書法灑脫自如,其實是書學淵源上的優勢。清人知名學者李元度在《國朝正事略》一書中說到梁詩正的書法:「公書初學柳,繼徵明、趙孟頫,晚師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