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老師的書法,就目前來講是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書法大師」,更有人表示,啟功過後無書法家。
的確,啟功老師的書法作品中,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都流露出一股「清雅」之氣,大字、小字皆是眉目清秀、筆筆分明,不會出現糾纏、含糊之像,不管是懂書法的還是書法門外漢都能欣賞啟功老師的書法。
其實啟功老師在創造「啟功體」時,可以說是借鑑了萬千名家,集眾家之所長,成一家之書風。不過很多人看到啟功老師的書法後,都覺得他尤其借鑑了清朝一位書法家——梁詩正的書法。
這梁詩正是何許人也?
梁詩正(1697年-1763年),字養仲,清朝時期的書法家、官員。雍正八年的進士,乾隆皇帝的老師、御用書法家,書法家梁同書的父親。著名的《三希堂法帖》正是由他編纂,他所書的《十宮帖》為清代行書精品。
說啟功老師借鑑過梁詩正並非是空穴來風,啟功老師曾多次公開讚美「二梁」(梁詩正、梁同書)。
梁詩正的書法也是透漏出一股「清雅」之氣,這是因為梁詩正對柳體用功最深,又受趙子昂、文徵明的影響,最後又吸取了顏真卿、李邕法帖的特點,形成了自己清雅別致、舒朗俊逸的風格。
這樣的學習歷程與啟功的書法學習歷程大為相似。
梁詩正的行書,堪稱是「最美行書之一」,將行書之美發揮到極致,氣質清雅、骨骼秀挺。
但是梁詩正的行書不同於王羲之的行書,王羲之的行書翩若驚鴻、矯若遊龍,飄逸至極,是王氏在醉酒的情況下書寫而成的,事後也是王氏也是很難再寫出造詣如此之深的書法作品了。
而梁詩正的行書是在正常情況下創作的,用筆細緻,行筆細節清晰,筆法豐富多彩,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學習。
清朝是一個盛行「館閣體」的朝代,梁詩正的書法也被評過是館閣體。
其實不然,梁詩正行書在法度範圍表達出自己的獨特的見解,受顏真卿《多寶塔碑》的影響,其筆畫豐富多變,遊刃有餘、氣息連貫,涇渭分明,呈現出豐富的筆意。
今天我們通過多方努力,搜集出梁詩正最經典的行書作品,匯聚成冊,編撰成一本《梁詩正書法集》,送給各位書法愛好者。
——編輯 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