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行書原來是取法於此,不愧是清朝第一行書,被乾隆視為珍寶

2020-12-22 書法網

人生於世,固然講求一個臉面,而書法則被稱為人的第二張臉面,有句話叫做「字如其人」,一個人倘若是寫好一手字,往往能給自己加分,提升個人形象。

《梁詩正書法集》

現在社會又掀起了一股「書法熱」的潮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要重視書法,其中,行書作為六大書體之一,兼具審美性、實用性與藝術性,極受世人喜愛。

說起行書的練習,自然要懂得「取法其上」,說起「取法其上」,自然選擇數一數二的行書佳作來臨習了,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珣的《伯遠帖》、蘇軾的《寒食帖》等等。

《梁詩正書法集》

但是我們要明白,「取法其上」是指在已經擁有了一定的書法基礎上的選擇,作為書法初學者或者書法基礎一般學者,如果上來就臨習這些大家之作,則會越練越不見其效,找不到北。

那麼我若想寫好行書,該如何打好基礎呢?

《梁詩正書法集》

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位清朝時期的行書大家——梁詩正,其字點畫清晰、辨識度高,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學習。

梁詩正何許人也?

梁詩正,(1697年-1763年),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時期的官員、書法家。雍正八年時期的探花郎、是乾隆皇帝的老師,書法家梁同書的父親,據說啟功在創建啟功體書法時曾借鑑過梁詩正的字。

《梁詩正書法集》

對比王羲之的行書和梁詩正的行書,你未必能全部認清王羲之的字,但是梁詩正的字你必定能全部認清。

梁詩正書法初學柳公權、顏真卿,具備了「顏筋柳骨」的特徵後,又取法趙子昂,將趙氏行書的圓活遒勁掌握得爐火純青,晚年又拜在李邕門下,可以說是學遍名師百家,自成一家之風。

《梁詩正書法集》

縱觀梁詩正的行書,不管是行筆細節還是整體的氣韻,都有一股趙子昂圓的影子,但是梁詩正的行書並不屬於柔美的範疇,筆勢、筆意上頗具骨力。

在館閣體盛行的清朝,梁詩正的行書能夠寫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用筆多變、不拘一格,其筆意之變化令後人回味無窮。後世將梁詩正的行書稱為「清朝第一行書」,其行書字跡更是被被乾隆視為珍寶。

《梁詩正書法集》

今將梁詩正書法進行整理匯聚,編撰成一本《梁詩正書法集》,送給各位書法愛好者。

《梁詩正書法集》

——編輯 芊苑

相關焦點

  • 清朝最美行書,啟功正是學的他
    清雍正時期有個風流探花、書法奇才,因為後來官至戶部侍郎,又是乾隆的御用書法家,且很喜歡組織一些半官方性質的書法交流活動,所以被今人戲稱為清朝的「書協官員」。他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梁詩正。 梁詩正,字養仲,號薌林,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東閣大學士,卒諡文莊。
  • 清朝300年中的極品行書,如此好看的字,現如今不多見了
    自古行書大家輩出,比如說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顏真卿、蘇軾、趙孟等人。他們為我國文化寶庫提供無數行書大作,滋潤後世萬千。到現在,熱愛行書者也是繁多,那麼我們若想寫好一手行書,該如何入手呢?這裡,就有人提出「取法其上」的道理,既然王羲之的被譽為「書聖」,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我們能夠直接從王羲之的行書入手呢?答案是否定的。
  • 清朝這位書法名氣不大,為何啟功最愛學他的字?
    這裡為大家推薦清朝一位書法家,他的行書寫得精妙絕倫,在當時朝代被稱為第一,更是乾隆皇帝的「御用書法家」,此人叫做——梁詩正。《梁詩正書法集》他的行書清秀勁挺,典雅端莊,圓潤又不失力度,深厚乾隆皇帝的賞識,乾隆皇帝將之命其隨身侍書,書法史大名鼎鼎的《三希堂法帖》,便是由梁詩正編纂的。
  • 最美行書之一,氣質清雅、骨骼秀挺,啟功都借鑑,卻被評為館閣體
    啟功老師的書法,就目前來講是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書法大師」,更有人表示,啟功過後無書法家。的確,啟功老師的書法作品中,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都流露出一股「清雅」之氣,大字、小字皆是眉目清秀、筆筆分明,不會出現糾纏、含糊之像,不管是懂書法的還是書法門外漢都能欣賞啟功老師的書法。其實啟功老師在創造「啟功體」時,可以說是借鑑了萬千名家,集眾家之所長,成一家之書風。
  • 300多年前的行書精品,這字美得如痴如醉,被譽為「清朝最美」
    清朝時期的書法,在館閣體成風的大趨勢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比起唐宋是遠遠不如,遑論魏晉。這所謂的館閣體,在清朝洪亮吉《江北詩話》一書中有過記載:「今楷書之勻圓豐滿者,謂之館閣體,類皆千手雷同。」梁詩正是雍正八年的探花郎,後來成為了乾隆皇帝的貼身大秘,乾隆皇帝外出遊玩時所作的詩詞,都由梁詩正負責抄錄,一些國史策論也都由梁詩正負責編纂,乾隆皇帝對他可謂是器重至極。
  • 清朝書法「書法奇才」梁詩正,行書被譽為第一,勝過當今許多書家
    《梁詩正書法集》說起行書的練習,就不得不提一下「書聖」王羲之了,王羲之以行書著稱,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所以說,我們首先應當具備一定的行書書法基礎,才能有更高層次的追求。
  • 這位雍正八年探花郎,是乾隆皇帝老師,筆下行書精妙入神
    乾隆皇帝愛字畫、愛詩文書法,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只不過乾隆皇帝的水平比起那些名家來說,確實是次了一點,但是他身邊有一位貼身大秘,可是一位高人。這個人叫做梁詩正,是雍正八年的探花郎,曾經入宮擔任過皇子的老師,也就是乾隆皇帝的老師。
  • 把行書寫到極致,能有多好看?看看乾隆大秘書的書法,就知道了
    而對於行書書法作品,大家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東晉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了,此書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也難怪後世人稱其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在王羲之之後呢,歷朝歷代也有不少的行書大家湧現,如王獻之、米芾、顏真卿、歐陽詢、蘇東坡等等,這些人都曾寫出了流芳百世的行書作品。
  • 他被譽臺灣第一書法家,備受啟功推崇,寫倪體行書350年來最佳
    啟功先生對臺靜農書法藝術極為推崇,評其法書是「錯節盤根,玉質金相」。張大千評價為「350年來寫倪文璐之精髓第一人」。晚年索字的人排成長龍,臺靜農不得已於1985年元月,在《聯合報》以「我與書藝」為題發表告老宣言。
  • 梁詩正的行書,瀟灑飄逸,試問:這般精緻,當今誰人能寫出?
    梁詩正,雍正年間的探花,「清四大家」之一梁同書的父親,乾隆最欣賞的御用書法家,詩人,書法家,寫了一手錦繡文章。梁詩正書法集梁詩正,也是啟功先生最佩服的書法家之一,啟功體深受梁詩正的行書影響,兩人書風骨骼秀挺,氣息連貫,氣質文雅,錯落有致,疏朗分明,頗有二王與趙子昂的風韻。
  • 清代的「趙孟」,書風妍美飄逸,啟功都學他!專家:格調太低
    趙孟的書風,影響了元、明、清,包括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都學習他的書法,尤其清代,由於乾隆皇帝超級喜歡趙孟的書法,所以滿朝上下,皆以學趙體為榮,出現不少優秀的書法家。趙孟行書其中被乾隆譽為「當朝趙子昂(趙孟)」的一位大書法家,書風妍美飄逸,雋秀清麗、雅致精美,被譽為「最美行書」之一!
  • 劉兆輝入展第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的行書取法王鐸靈動而文雅
    劉兆輝入展第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的行書作品《魯源<題馬文璧秋山圖>》釋文:野館空山裡,林泉象外幽。淡雲初霽雨,紅葉早驚秋。選定內容,決定以王鐸風格的大字行書書寫正文,以小字行書落款,穿插對比。著力再現覺斯行書用筆的連綿起伏,沉穩厚重藝術特點。在形式上,積極響應祖國書協的號召,採用不拼接不染色的整紙,突出視覺上白紙黑字紅印泥的衝擊力。同一內容的重複書寫,會引起審美疲勞,因而日常書寫習慣的養成極為重要。書前細心布置,創作時放開去寫。一任感性發揮,一揮而就。
  • 康熙臨董其昌行書現身,瀋陽故宮藏清宮珍品在國博展出
    盛京皇宮是清朝入關前的政治中心,備受歷朝皇帝的重視。瀋陽故宮博物院以盛京皇宮為基礎建立,典藏有十分豐富的清代宮廷藝術珍品。這是乾隆八年(1743)乾隆帝在《盛京賦》中所描繪的盛京皇宮盛景。盛京皇宮又稱瀋陽故宮,是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始建自努爾哈赤時期,建成於皇太極時期,康熙、乾隆時期多次擴建完善,是清朝在關外時期最龐大的宮殿建築群。盛京皇宮是清朝入關前的政治中心。清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了「陪都宮殿」,又因系「龍興重地」,備受歷朝皇帝的重視。
  • 這兩位無名書家的行書,遠勝大學士梁詩正
    清代戲曲書法家張照,行書用筆正側藏露、體態萬千,極具米芾神韻,其行書跟「館閣體」就很少沾邊清 張照 行書甚至還有一些書友認為,啟功先生的字也是學的這位,兩人的字肩架相似,但相較而言,梁的更有力道,顯得更靈活。對此我們就不談是非對錯了,畢竟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幾篇梁詩正的行書作品——
  • 何紹基書法開風氣之先,卻被啟功稱為「豬手法」
    何紹基算得上清朝極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了,他以碑入帖,並將顏真卿的筆法化為己用,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來很長的時間內,都獨樹一幟。他不會想到的是,在100多年後的今天,他的書法風格會成為書法國展上的寵兒。成親王,是乾隆的兒子。
  • 清代最美行書,這字寫得超凡脫俗,少有人能做到
    梁詩正書法集到清代後,書風基本固定,主流書風以董其昌、趙孟等人為主,書體多是楷書、行書,其中也有一些優秀書家,向宋、唐、晉的大師們取法,代表人物有林則徐、林則徐等等。梁詩正書法集其中梁詩正的行書為最好,他用筆圓轉、筆勢流暢、縱橫曲折,溫潤秀雅,把行書寫的超凡脫俗,行中帶有楷意,字字流美動人,這樣文人書風,在今天的書壇,很少有人能做到!
  • 清代大文豪錢陳群,行書雨亭記欣賞,筆法勁利茂密,結字酣暢淋漓
    行書是日常最受歡迎的一種字體,行書的一大特點是好認而且筆法相對於楷書更加流暢。經過時間的推移歷史的修補,行書也成為了實用最平凡的書體。同時也為我們腦海裡植入了一種最美字體的概念,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很多中小學生在購買字帖和學習書法時會首選行書。
  • 明代最美的行書,這字滿滿的「書卷氣」,500年來少有人及!
    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我們今天談談500年來最具「書卷氣」的一個人寫的字,他就是文徵明!文徵明行書長卷《滕王閣序》文徵明平生最引以為傲的是他的行書跟小楷,其行書取法王羲之、王獻之,加之自己獨特的穎悟和學養,形成了一種極有「書卷氣」的書法風格。
  • 趙孟頫行書《心經行書冊》高清賞析
    《心經行書冊》,元代,趙孟頫,紙本冊頁(圖文合卷),經文共三開,每開縱288釐米,橫108釐米,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 41歲的梁詩正行書作品鑑賞,至今近三百年過去,書法依舊獨領風騷
    行書與草書的共同特點及行筆創作用墨簡述: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態。行書筆法上,米芾將側鋒疾「刷」與中鋒勁行糅合一在二王基礎上有著創造性的發展,結字上的欹側源於李邕但更為恣意、飛動,為行書重塑了勃勃的生機,從某種意義上說,二王行書的精神魅力,在米芾手上才得到了淋漓的體現,甚至可以說二王在米芾身上實現了「鳳凰涅磐」,因為米芾,二王行書體系更加熠熠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