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於世,固然講求一個臉面,而書法則被稱為人的第二張臉面,有句話叫做「字如其人」,一個人倘若是寫好一手字,往往能給自己加分,提升個人形象。
現在社會又掀起了一股「書法熱」的潮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要重視書法,其中,行書作為六大書體之一,兼具審美性、實用性與藝術性,極受世人喜愛。
說起行書的練習,自然要懂得「取法其上」,說起「取法其上」,自然選擇數一數二的行書佳作來臨習了,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珣的《伯遠帖》、蘇軾的《寒食帖》等等。
但是我們要明白,「取法其上」是指在已經擁有了一定的書法基礎上的選擇,作為書法初學者或者書法基礎一般學者,如果上來就臨習這些大家之作,則會越練越不見其效,找不到北。
那麼我若想寫好行書,該如何打好基礎呢?
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位清朝時期的行書大家——梁詩正,其字點畫清晰、辨識度高,非常適合初學者臨摹、學習。
梁詩正何許人也?
梁詩正,(1697年-1763年),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時期的官員、書法家。雍正八年時期的探花郎、是乾隆皇帝的老師,書法家梁同書的父親,據說啟功在創建啟功體書法時曾借鑑過梁詩正的字。
對比王羲之的行書和梁詩正的行書,你未必能全部認清王羲之的字,但是梁詩正的字你必定能全部認清。
梁詩正書法初學柳公權、顏真卿,具備了「顏筋柳骨」的特徵後,又取法趙子昂,將趙氏行書的圓活遒勁掌握得爐火純青,晚年又拜在李邕門下,可以說是學遍名師百家,自成一家之風。
縱觀梁詩正的行書,不管是行筆細節還是整體的氣韻,都有一股趙子昂圓的影子,但是梁詩正的行書並不屬於柔美的範疇,筆勢、筆意上頗具骨力。
在館閣體盛行的清朝,梁詩正的行書能夠寫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用筆多變、不拘一格,其筆意之變化令後人回味無窮。後世將梁詩正的行書稱為「清朝第一行書」,其行書字跡更是被被乾隆視為珍寶。
今將梁詩正書法進行整理匯聚,編撰成一本《梁詩正書法集》,送給各位書法愛好者。
——編輯 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