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的梁詩正行書作品鑑賞,至今近三百年過去,書法依舊獨領風騷

2020-12-22 清雅閣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行書與草書的共同特點及行筆創作用墨簡述:

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態。例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之字,如既可收斂些又可放縱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長,如亦可使之方亦可使之扁。這就是行書可收可放的特性。離方遁圓:楷書方多圓少,折筆處多為方,即如趙孟的圓轉為主的書寫也時露方意,這無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了點畫的附鉤和挑趯,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係。

行書筆法上,米芾將側鋒疾「刷」與中鋒勁行糅合一在二王基礎上有著創造性的發展,結字上的欹側源於李邕但更為恣意、飛動,為行書重塑了勃勃的生機,從某種意義上說,二王行書的精神魅力,在米芾手上才得到了淋漓的體現,甚至可以說二王在米芾身上實現了「鳳凰涅磐」,因為米芾,二王行書體系更加熠熠生姿。而米芾也就在二王大體系中開創了自己的行書小體系。米芾之後,大量的書家追隨其側,如米友仁、吳踞、王庭筠等等。

行書的創作中,當毛筆蘸一次墨之後,要一連謄寫若干字,筆含之墨就有一個由多而漸少的歷程,而行筆的速率也要有一個由快而漸慢的歷程。這是一個有紀律的歷程。若是不按這個紀律運筆,飽筆反慢運,渴筆卻快行,那紙上之墨一定一塌糊塗。前段漫漶不清,後段蒼白乏色,也就無所謂墨韻而言了。行、草書的墨色注重濃淡、枯澀、燥潤、虛實的變化,因此,對筆速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具有高速與低速的馭筆能力技巧,才氣體現行書的墨色墨韻。

41歲的梁詩正行書作品鑑賞:

書作介紹:

梁詩正(1697-1763),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大臣。乾隆十年(1745年)擢戶部尚書。上疏皇帝要以節儉為要。乾隆十三年(1748年),調兵部尚書。次年,為刑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五年(1750年),調吏部尚書。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丁父憂,召署工部尚書,調署兵部尚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命協辦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授東閣大學士,尋卒,諡文莊。

行書法筆法及書法作品好壞的差距:

行、草書的筆法有很大的自由度,筆畫的長短、粗細隨機可變,直線、弧線可任意組合,筆勢可斷可連,單字中可連筆,數個字可纏綿。這些都為筆速的加快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或可以說,提供了既可以加快又可以放慢的條件。毫無疑問,中鋒用筆在筆法技巧中是佔主導地位,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任何人在運筆時,是很難做到絕對地筆筆中鋒的,都是中側間互的。故而才有「取險」、「取妍」之說。在構成線性的五個方面中,線形、線質、線色是最核心的內容,其中線形又是第一位的,因為,其餘都是以線形為依託才能表現出來的。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猶如一幅好的山水畫,它必然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氣勢連貫,筆雖短而意卻連。汁白以當黑,疏密得當,給人以無窮的遐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書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到好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畫蛇添足,也會有損於整幅作品的藝術性。

相關焦點

  • 清朝書法「書法奇才」梁詩正,行書被譽為第一,勝過當今許多書家
    《梁詩正書法集》一般來說,練習書法大多都會從這五種書體中選擇,即是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而在這五種書體中練習楷書、行書者居多,尤其是行書,兼具楷書的實用性與草書的藝術性,《梁詩正書法集》說起行書的練習,就不得不提一下「書聖」王羲之了,王羲之以行書著稱,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 清代的書法都是館閣體?這兩位無名書家的行書,遠勝大學士梁詩正
    清 張照 行書我們既然上面提到了張照對比梁詩正,不妨也就順便一談梁詩正的書法。梁詩正 行書跋《快雪時晴帖》另外,我們再推薦一位清代朝臣孫爾準,其書法相比梁詩正的行書也在筆法上多了一些變化,個人更喜孫爾準的字。一起來看看:
  • 梁詩正的行書,瀟灑飄逸,試問:這般精緻,當今誰人能寫出?
    梁詩正書法集梁詩正,也是啟功先生最佩服的書法家之一,啟功體深受梁詩正的行書影響,兩人書風骨骼秀挺,氣息連貫,氣質文雅,錯落有致,疏朗分明,頗有二王與趙子昂的風韻。梁詩正尤其善於寫行書、楷書,尤其是他的行書,把館閣體的實用性和行書的藝術性完美結合在一起,行中帶有楷意,用筆之妙,珠圓玉潤,清氣拂頰,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姿媚之內,被譽為「清代最美行書」,梁詩正的行書如此這般精緻,當今誰人能寫出?
  • 把行書寫到極致,能有多好看?看看乾隆大秘書的書法,就知道了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它比楷書飄逸,又比草書規整,所以受到了歷朝歷代書法家的喜愛。而對於行書書法作品,大家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東晉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了,此書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也難怪後世人稱其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在王羲之之後呢,歷朝歷代也有不少的行書大家湧現,如王獻之、米芾、顏真卿、歐陽詢、蘇東坡等等,這些人都曾寫出了流芳百世的行書作品。
  • 啟功行書原來是取法於此,不愧是清朝第一行書,被乾隆視為珍寶
    《梁詩正書法集》現在社會又掀起了一股「書法熱」的潮流,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要重視書法,其中,行書作為六大書體之一,兼具審美性、實用性與藝術性,極受世人喜愛。梁詩正何許人也?梁詩正,(1697年-1763年),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時期的官員、書法家。雍正八年時期的探花郎、是乾隆皇帝的老師,書法家梁同書的父親,據說啟功在創建啟功體書法時曾借鑑過梁詩正的字。
  • 最美行書之一,氣質清雅、骨骼秀挺,啟功都借鑑,卻被評為館閣體
    的確,啟功老師的書法作品中,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都流露出一股「清雅」之氣,大字、小字皆是眉目清秀、筆筆分明,不會出現糾纏、含糊之像,不管是懂書法的還是書法門外漢都能欣賞啟功老師的書法。其實啟功老師在創造「啟功體」時,可以說是借鑑了萬千名家,集眾家之所長,成一家之書風。
  • 清朝300年中的極品行書,如此好看的字,現如今不多見了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位行書大師,雖然書法名氣不及王羲之,但是書法功底深厚,其行書被譽為「清朝第一行書」,是乾隆皇帝的老師,梁同書的父親,此人便是——梁詩正。梁詩正(1697年-1763年),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今浙江杭州人。
  • 邵巖玩膩射書,玩漁網書法,自稱:可比王羲之的《蘭亭序》!
    ,榮寶齋畫院外聘教授、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秘書長,中國現代書法代表,30年曆屆國展現代書法大獎獲得者,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80餘次,出版專著十幾本。梁詩正書法啟功先生,當中書協主席的時候,對醜書非常抵制,他提倡書法走傳統法度,向古人學習。走傳統書法路子,沒有幾十年的沉澱,很難出成就,很少有書法家能像啟功這樣能精心下來鑽研書法。
  • 小行書慢慢寫,這感覺真好
    借其書法通感,更為直觀。很多人認為行書是「急就」,其實不然,無論是技法上,還是就心境而言,高質量的行書作品,是慢生活的悠然呈現。如你所見,梁公善書,小行書尤為雋秀,清人吳修在《昭代尺牘小傳》予以高度讚賞。與明清館閣體有明顯優勢在於,梁公書法灑脫自如,其實是書學淵源上的優勢。
  • 清朝最美行書,啟功正是學的他
    清雍正時期有個風流探花、書法奇才,因為後來官至戶部侍郎,又是乾隆的御用書法家,且很喜歡組織一些半官方性質的書法交流活動,所以被今人戲稱為清朝的「書協官員」。他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梁詩正。 梁詩正,字養仲,號薌林,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東閣大學士,卒諡文莊。
  • 故 宮 典 藏 : 歷代名家書法作品欣賞!
    經過兩年艱苦的拍攝,大型紀錄片《故宮》於2005年10月中旬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簡介:這是紀錄片《故宮》的第七集。故宮,曾經存放過中國歷史上最精緻的心靈的證明。將近600年的歲月中,就在這些宮殿裡,書畫傳遞著華夏文化的審美價值和觀念。今天,它們依然深入我們這個民族的內心世界。
  • 300多年前的行書精品,這字美得如痴如醉,被譽為「清朝最美」
    而他的書法先學柳公權,又學趙子昂和文徵明,後學顏真卿和李北海,他將各個書法大家的精髓融於一身,然後又加入自己的風格,才寫出了一手精美絕倫的書法。梁詩正此人尤善行書,他筆下的行書被人們稱為「清朝最美」,後世有許多人都受到過梁詩正的影響,其中就有著名的啟功大師。
  • 梁詩正行書《雪事十詠》題畫詩欣賞
    梁詩正行書《雪事十詠》,雍正乙卯清和月,寶親王長春居士著,梁詩正謹書。來源:《孫祜雪景故事冊》故宮博物院藏。
  • 清代最美行書,這字寫得超凡脫俗,少有人能做到
    梁詩正書法集到清代後,書風基本固定,主流書風以董其昌、趙孟等人為主,書體多是楷書、行書,其中也有一些優秀書家,向宋、唐、晉的大師們取法,代表人物有林則徐、林則徐等等。梁詩正書法集其中梁詩正的行書為最好,他用筆圓轉、筆勢流暢、縱橫曲折,溫潤秀雅,把行書寫的超凡脫俗,行中帶有楷意,字字流美動人,這樣文人書風,在今天的書壇,很少有人能做到!
  • 清朝這位書法名氣不大,為何啟功最愛學他的字?
    《梁詩正書法集》後世但凡有學習行書者,皆會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但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卻並非入手就能學習的法帖,他需在具備備深厚書法基礎前提下,再去學習《蘭亭序》,才能真正駕馭地住。《梁詩正書法集》梁詩正,雍正年間的探花郎,可以說是將行書、楷書都能寫到極致,其書法的魅力在於雅俗共賞,即有王羲之行書的飄逸之美,又兼具行書的實用性。
  • 魯迅的行書,懂書法的,會喜歡
    這裡說的「詩」和「書」,指的雖然不是書法,但這句話,放在書法這裡同樣適用。你想啊,咱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經常會先去看看落款是誰,然後呢,返回去細品其內容。如果我們對書寫者沒有一點了解,或者說完全陌生的話,你欣賞起來也會少那麼點感覺。
  • 這位雍正八年探花郎,是乾隆皇帝老師,筆下行書精妙入神
    乾隆皇帝愛字畫、愛詩文書法,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只不過乾隆皇帝的水平比起那些名家來說,確實是次了一點,但是他身邊有一位貼身大秘,可是一位高人。這個人叫做梁詩正,是雍正八年的探花郎,曾經入宮擔任過皇子的老師,也就是乾隆皇帝的老師。
  • 秋天的書法 | 法帖
    美人寂寞空愁暮,華發凋零不待年。莫去倚欄添悵望,夕陽多在小樓前。徵明。鑑賞:此為文徵明所書自作詩,筆法自然遒勁,表現了其晚年大字行書的典型風格。【鮮于樞行書秋興詩冊】年須問藜藿,興不在蒪鱸。鑑賞:這是鮮于樞為和仇遠詩而作並書的三首五言律詩,17行,詩中充滿濃鬱的思鄉之情。從「北望空思汴,南遊未厭吳」一句可知作者此時正身處江浙一帶。此帖書法俊爽勁健,略顯蒼疏,是鮮氏中晚年眾多作品中較具代表性的一件。【米芾詩牘冊·行書淡墨秋山詩帖頁】
  • 硬筆書法教學模式:如何練習硬筆行書?
    古人以為, 「楷書如立, 行書如走, 草書如奔」。從初學者來說, 先立後走是科學的, 而經過十幾年讀書生涯的大學生, 書寫漢字具有一定的基礎。所以從實用性、藝術性和書寫者個性發揮而言, 鋼筆行書比較適合成人學生學習。
  • 清代書法大家程韋華,行書真跡鑑賞,筆勢秀麗,結體幽古,好書法
    書法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歷代書法家的專心的耕耘,可以每一代人的書法發展都是在前人的書法藝術的造詣上砥礪前行的。最好的書法傳承就是學習前人的書法,所以臨帖就產生了。到目前為止臨帖依然是書法學習的最好的辦法。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帶來了值得臨習的好帖,他就是清代書法家程韋華的行書真跡,關於這誒清代的書法家我們在文末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