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大家程韋華,行書真跡鑑賞,筆勢秀麗,結體幽古,好書法

2020-12-24 清雅閣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

書法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歷代書法家的專心的耕耘,可以每一代人的書法發展都是在前人的書法藝術的造詣上砥礪前行的。最好的書法傳承就是學習前人的書法,所以臨帖就產生了。到目前為止臨帖依然是書法學習的最好的辦法。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帶來了值得臨習的好帖,他就是清代書法家程韋華的行書真跡,關於這誒清代的書法家我們在文末做介紹。這裡我們簡單的敘述書法的藝術特性。書法,看似十分簡易,仿佛凡會書寫漢字的人都可以參與,能使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漢字,似乎就成了書法家。其實不然。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是玄妙而艱深的。寫漢字容易,真的走進書法藝術境界的書法家並不是很多的。

清代著名書法家程韋華行書真跡欣賞:

書者介紹:

程韋華,本名程京萼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康熙年間。江蘇上元人,字韋華。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評京萼行書為逸品下。清代梁巘《論書帖》云:"程韋華得執筆法,學山谷空靈瘦硬,然結體傾斜,亦未成家。"近代梁披雲《中國書法大辭典》。

相關焦點

  • 清代大書法家林則徐,行書智慧對聯真跡欣賞,筆勢勁健,結體挺拔
    對於林則徐的書法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在現存的林則徐書法中有以下特點:其一,林則徐書法以楷書和行楷為主,風格多屬剛健一類。除2014年5月廈門博物館發現林則徐有少許書法作品屬於「軟綿綿」的柔美之作外,林則徐大部分作品都是剛健,即剛勁有力一類。其二,林則徐書法作品落款多署名少穆林則徐。因為林則徐字少穆。其三,林則徐書法作品多以對聯的形式流傳下來。
  • 清代的書法都是館閣體?這兩位無名書家的行書,遠勝大學士梁詩正
    一說到清代的書法,尤其是清代的楷書和行書書法,大多數人瞬間想起的便是「館閣體」這個詞。而且在許多情況下,無論是官吏朝臣還是文人學士所寫之字,不具體而論,統統將其劃到「館閣體」這個概念裡來,如此難免有「誤傷」。
  • 清代能臣劉統勳,行書真跡傳世,飄逸雋秀自然流暢,可做帖的好字
    筆勢調峰及書法創作內容選材簡述:筆勢就是筆鋒的體勢,也就筆鋒運行姿態。筆勢的要素要二:自身的軸向,體面的朝向。由現代物理學原理可知,物體的運行路線是與物體的體式有關。體勢決定運行路線。反過來,運行路線也要求物體有相應的運行體勢。
  • 硬筆書法教學模式:如何練習硬筆行書?
    鋼筆書法字帖多如夜空繁星, 對初學書法者而言, 選擇一款合乎自己個性的字帖非易之事。但是一本好的字帖是激勵學書者學習的動力, 選好字帖是學習書法的前提, 只有性情相近, 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學習起來才會帶勁, 效率才高, 否則, 選帖不當, 臨書如同嚼蠟, 那麼學習沒有積極性, 很難臨好字帖。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氣質和審美情趣, 選擇自己喜愛的字帖。
  • 廣州鼎泰文化:清代書法風格嬗變淺談
    歷朝歷代,文人皆講究性有其制,辭有所歸,書法亦如是。然囿於古法,多沿襲少開拓,終是易粘俗筆,有「千篇一律」之流弊,如書壇中「臺閣體」、「館閣體」等,均以姿媚勻整為工,一字萬同,則無異於「闒冗膚廓,幾於萬喙一音」,美則美矣,也是服古人衣冠而已。 尤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 清代著名書法家鄭板橋,14幅精品書法對聯欣賞,筆勢奇古格韻別趣
    書法藝術的發展是和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秘法不可分的,五千年來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對書法的研究和創新一直就未停歇過。書法發展是一個循環操作步驟,臨帖+創作的過程。那麼想學書法就必須看真跡,臨真跡,有名師指點如何臨真跡,三者缺一不可。在古代,真跡的代名詞就是孤品。
  • 古人書信真性情,這才叫好書法!
    好的書法作品,往往都不是刻意而為之,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想必當時並沒有刻意苛求這必須是一幅極佳的作品。顏真卿的《爭座位帖》,也是性情的真實流露。所以,書法不可強求,要融入真實的情感。
  • 清代御筆第一人張照,行書真跡品鑑,行雲流水變化無窮,可做法帖
    書法美與音樂美、戲曲美、舞蹈美的柑似之處,在於使點畫之間,字體之間、行列之間以至整篇作品當中,富有旋律節奏感和詩情畫意的趣味。欲創出優美的姿態,下列因素將能起到明顯作用:筆畫的輕重變化得當,會從線條結體中釋放出美的旋律,墨色的濃淡枯溼交替,能夠顯現出美的節奏,書體的大小間隔有致,促使畫面產生起伏感和層次感,字距行距的疏密合宜,令人有著勻稱感和舒適感;在縱筆與橫勢的書體擺布上,能夠仰俯側、曲中求直,會使整篇作品態勢流動,全盤活躍。書法愛好者都能藉助書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 趙子昂《洛神賦》原色書法真跡,牽絲飛白、纖毫畢現!行書好字帖
    在中國的書法藝術中,我們常常有「臨池」「臨帖」的說法。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任何人都離不開臨摹。我們知道「臨摹」其實包含兩層意思,但它們都必須有一個承載的對象,那就是字帖!因此,在學習書法的時候,選擇一本優質的字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 陸維中創新書寫筆法,書作現代精品行書,字字飄逸遒勁,書法上品
    行書書寫技法及行書特點簡述:行書書寫應輕鬆、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要認認真真臨摹,學會正確用筆,又要敢於突破。臨摹要選好名賢妙跡,從讀臨碑帖中體驗古人的心律、節奏、氣韻。
  • 顏真卿《祭侄文稿》書法鑑賞(高清圖)
    《祭侄文稿》無愧是中國書法史上一部最具有抒情意識且成為驚天地泣鬼神「天下行書第二」的傑出作品。這種自然無為之書,深得書法之妙趣。正如陳深《停雲閣帖題記》中說:「此帖縱筆豪放,一瀉千裡,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如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無意求工,而規矩之外,別有勝趣」的藝術效果。總而言之,《祭侄文稿》是顏真卿不泥古,不乖今,大膽創新,終成大家的典範之作。
  • 「藝術中國 雙年展」——龍良卿書法作品鑑賞
    從小愛好書法,工作之餘,數十年臨習不輟。年少時以顏、柳為師,年長後習臨趙孟、董其昌及王羲之,用筆結體,既師出有名,又兼具風格。多次參加廣東省國企系統書法比賽、展覽並獲獎,其作品被幾十家企業及個人收藏。跌宕健筆 鐵畫銀鉤書法家龍良卿的藝術特色先賢作佳書,碑帖存法度,書法之精華可謂皆在於古。
  • 清朝書法「書法奇才」梁詩正,行書被譽為第一,勝過當今許多書家
    書法可以說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是一門藝術,蘊藏了一種精神,更是體現了民族的審美傾向。在古代,書法是讀書人一生的追求,就算到了現在,能夠寫得一手好書法,也依然能夠增添個人魅力,為自己多掙得一分臉面。《梁詩正書法集》一般來說,練習書法大多都會從這五種書體中選擇,即是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而在這五種書體中練習楷書、行書者居多,尤其是行書,兼具楷書的實用性與草書的藝術性,
  • 如何實現書法中的筆勢與筆力
    A、沒加先點上面「廣東美術教育」,加關注,每天享受好東東,還可回看錯過的精彩!B、看完再點右上
  • 學書法有啥秘訣?唐代這位宰相寫了一篇《臨池訣》,一共8句話
    學書法,你是不是也沒有什麼好的方法?不光你這樣,唐代這位名叫盧攜的宰相也有同樣的困惑。他說:「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遇師不良,歲月久矣,天機懵然。」宰相都沒有辦法,可見書法之難。學書法有啥秘訣呢?書法三要素嘛:用筆、識勢、裹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到以前的那一篇文章,那裡的介紹還詳細一些。再看第四點和第五點: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很多朋友都熟悉這句話,說得好像是楷書、行書、和草書行筆快慢的問題。其實,不光是這樣。楷書、行書、草書,都要求筆勢的連貫暢通,只不過,楷書更加注意點畫質量,將那些遊絲引帶沒有表現出來而已。筆斷而意連,這是寫好楷書的關鍵,也是難點之一。
  • 《中國書法》:張雨
    張雨《題張彥輔二畫詩卷》今藏於故宮博物院,此作所錄兩詩清虛雅逸,書風雄沉遒勁,是一件文、書融通的佳作,全國書畫鑑定小組定其為張雨真跡,關注度很高。《遐庵清秘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九)、《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法書篇七》、《故宮書畫館•第五編》、《故宮文物大典(二)法書、碑帖、銘刻》、《故宮博物院藏曆代法書選集》、《故宮書畫館•第五編》、《徐邦達集五•古書畫過眼要錄•元明清書法一》、《劉九庵書畫鑑定文集》、《元代書法》、《中國藝術百科辭典》、《中國書法鑑賞圖典》、《中國書法全集四十五•鮮于樞、張雨卷》、《中國美術全集五十七•書法篆刻編》(
  • 請用這些小楷經典,練習硬筆書法
    總之,學習硬筆書法最終還是要向毛筆書法取經這裡小編就介紹幾部
  • 從金農到趙之謙——上博藏楹聯裡的清代書法演變之跡
    明清之際,在書法創作上儘管出現過風靡一時的以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及傅山為代表的所謂「奇崛書派」書風及其這類書風所帶來的不斷影響,然因時過境遷,清代前期的書壇表現,除尚未形成氣候的少量篆隸書創作之外,基本上還是以秀麗流美的董其昌書風和累代相傳的固有帖學一脈為其基本表現方式。
  • 把行書寫到極致,能有多好看?看看乾隆大秘書的書法,就知道了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法,它比楷書飄逸,又比草書規整,所以受到了歷朝歷代書法家的喜愛。而對於行書書法作品,大家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東晉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了,此書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也難怪後世人稱其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在王羲之之後呢,歷朝歷代也有不少的行書大家湧現,如王獻之、米芾、顏真卿、歐陽詢、蘇東坡等等,這些人都曾寫出了流芳百世的行書作品。
  • 41歲的梁詩正行書作品鑑賞,至今近三百年過去,書法依舊獨領風騷
    行書與草書的共同特點及行筆創作用墨簡述: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態。行書筆法上,米芾將側鋒疾「刷」與中鋒勁行糅合一在二王基礎上有著創造性的發展,結字上的欹側源於李邕但更為恣意、飛動,為行書重塑了勃勃的生機,從某種意義上說,二王行書的精神魅力,在米芾手上才得到了淋漓的體現,甚至可以說二王在米芾身上實現了「鳳凰涅磐」,因為米芾,二王行書體系更加熠熠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