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萬章》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這裡說的「詩」和「書」,指的雖然不是書法,但這句話,放在書法這裡同樣適用。
你想啊,咱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經常會先去看看落款是誰,然後呢,返回去細品其內容。如果我們對書寫者沒有一點了解,或者說完全陌生的話,你欣賞起來也會少那麼點感覺。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這不對啊,好就是好,如果有真功夫,放到哪都會受歡迎。這麼說也沒錯。可是呢,如果在功力到位的情況下,大家還了解他的生平以及性格特點,他的書法是不是會額外多出一些魅力呢?
為什麼和大家說這些呢?主要是想和大家聊聊魯迅的行書。
下面這幅作品就是魯迅寫的。大家看看,這種風格是您喜歡的嗎?這麼說吧,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在看到魯迅這兩個字的時候,你肯定會願意多看兩眼,甚至會琢磨:魯迅的行書,和他的文章不是一個風格啊,怎麼寫字的時候那麼溫柔?
你看,欣賞書法的時候,我們總會不自覺地聯繫到書者本人。
如果完全不考慮魯迅本人,單純評價他的行書,會是怎麼樣呢?個人感覺啊,魯迅的行書,懂書法的,會喜歡。
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懂書法的朋友欣賞書法啊,他會聯想。他能在這些線條中讀出筆畫之外的情性和感受。在這些朋友眼裡,這些線條是具有生命力的,就像自然萬物一樣,是鮮活的,是有個性的,也是有情緒的。
大家別誤會啊,這個「聯想」可不是貶義詞。從古至今,大家都是這麼欣賞書法的。
就像孫過庭評價王羲之楷書的時候說的那樣:「寫《樂毅》情多怫鬱,書《畫贊》意涉瑰奇……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
還有唐代的張懷瓘,他也曾說過:「深識書者,惟觀神採,不見字形。」
咱們還是以魯迅的行書為例。如果你只看到點畫,只盯著他的用筆技法的話,你可能看不出有什麼妙處。可是呢,如果你聯想到他的人,再品其中的意,他的書法,就會更有味道了。
需要說明的是,書法鑑賞是一種能力。技法層面,我們要明白書法是怎麼一回事。另外呢,我們還要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還是那句話,書法不僅僅是寫字,同時還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我們要透過那些點畫,試圖去揣摩書者的所思所想。這樣欣賞,才有意思。
每個人的審美角度是不一樣的。即使是面對同樣一幅作品,也會給出不一樣的評價,同時,也會得出不一樣的美感。魯迅的行書怎麼樣?那就看你怎麼解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