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行書傳統筆法及墨色結構變化規律簡述:
行書書法墨色的變化既是寄託了傳統的筆法,又加入了其個人色彩,在兩者中達到一個平衡的標準,讓創作出的作品更有時代氣息,這也正是墨色變化的魅力所在。墨色上的多元素複合客觀上也把用筆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也使得書法發展的寬度更為廣泛。首筆重起,末筆輕收;首筆輕起,末筆重收。下一個字又繼續承接這種輕重轉換的規律,造成節奏上的起伏變化和墨色的粗細對比。每個點畫都是以跳躍的形式出現的,它們的長短、粗細、剛柔都有較大的反差,這使得點線左右拉扯,上下支出。其關係也是充滿著對抗與衝突,使得書法的張力更加突出,動態美也隨之體現出來了。強大的表現力更加貼近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所以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藝術共鳴。
行書結構的變化不能亂變,需要做到和諧統一,富有層次感與主體感。行書相對於楷書來說,則更講究欹僅陬勢,追求欹僅眨美。行書中的結體欹側,主要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整體欹側,要靠上下、左右的字去補救,以形成千姿百態的美感。行書的觀賞往往不是對單個字的。一行之中的行氣、曲直變化對單個字的體式更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些字看上去整體傾斜,但實際上是正的,也就是唐太宗所說的「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
行書的「閉合性規律」,「創作三段論」等獨門秘笈,可以讓學書者深入書法的內部,真正掌握書法語言,從而不再囿於臨摹的泥潭而無法創作。行書書法中,會有出人意料的,顛覆性的變化。長期臨寫篆、隸、楷等靜態字體的人,往往不會寫行書書法,就連一些赫赫有名的書法大家,也不例外。行書書法的結構與楷書最大的不同,首先是筆畫的組合方式、技巧手段不同。「悟」不出這些生發變化的技巧和手段,即就是天天臨帖,也不可能沒有多大進步。
盧定山行書字帖欣賞:
書者介紹:
盧定山,1945年生,廣西邕寧縣人,中書協會員,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多年來臨池不輟,博採眾長,力求藝術性與實用性的統一,自成風格。有百多幅各種書體作品在全國性、省市級發表、展出或獲獎
書法線條的變化節奏及不同線條的藝術效果簡述:
書法的節奏變化是指線條的長短、粗細,用筆的輕重、墨色的濃淡,運筆的快慢等變化。凡是重筆、粗線 濃墨相當於樂曲中的強拍音符,而用筆輕、線條細、墨色淡相當於音樂中的弱後音符。線條的閏長,給人延長拍子的感覺,多轉折的線條給人節奏快的感覺,線條的中斷給人以換氣、休止號的感覺。其實書法的變化美還應該包括對同一種書體不同書家寫出不同風格的美,這就是個性美。
不同的線條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用方筆書寫會顯得剛勁、粗獷、沉穩、凝重。方筆就是以回鋒或直接切入筆鋒翻絞的方法,形成起筆、收筆為方形的筆畫。用圓筆書寫的線條則顯得飽滿、圓潤、流暢和飄逸。好的線條紮實有勁,力透紙背且韻味無窮;相反,差的線條就顯得虛滑、漂浮,使人不能產生美感。書家通過提、按、頓、銼、使、轉、徐、疾的方法控制筆鋒,書寫出千變萬化的墨跡線條,並以此構築出令人感慨興嘆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