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寫過多篇文章,來糾正普通民眾心中對於書法的一些訛誤,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書法「好看」與「不好看」的認知。
很多人在對於書法的認知當中,認為「好看」的字就是好書法,「不好看」的字就不算好書法,其實有些武斷的,這句話的反面不是「醜書」就是好書法。其中有些字初看起來不怎麼好看,但是越看越有味道。
也有的字,初看上去很美,但是一直臨摹下去,會覺得更美。
比如,文徵明的字。曾經有人評價文徵明的行書是近500年來最好看的行書,這話絲毫不為過。
文徵明出身於一個武將家庭,他生性駑鈍,但是為人比較忠厚。7歲的時候還不能說話。但是他的父親始終認為他能夠大器晚成。他是書法史上的一位「笨小孩」。但是他的書法卻是影響了後世500多年。
11歲的文徵明開始讀私塾,18歲的他考中了秀才,後來參加歲試的時候,因為字跡不佳,沒有取得一個很好的名次。
從此之後的文徵明開始發奮練字,並且學習其他藝術於詩文,在書法上他拜大書法家李應禎為老師,從李應禎那裡學到了筆法(這裡插一句,筆法在書法界向來是密不外傳的,跟武功當中的秘笈一樣)。
在繪畫上他拜大畫家沈周為老師學習繪畫,最終成為了吳門畫派的重要代表,在詩文方面他學習吳寬和蘇東坡,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書法史上對於文徵明的評價絲毫不乏溢美之詞,有人說他的楷書可為明朝第一,也有人說:
至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
這都是極高的評價了。
文徵明在書法上境界最高的要屬他的小楷跟行書書了,他的小楷取法於晉人,又收到了唐宋諸家的影響,形成了自己妍美而獨特的書風,據說他在近90歲高齡的時候還能寫蠅頭小楷,這份功力,在整個書法史上也不多見。
文徵明的行書被譽為500年來最美行書,這完全是得益於他的取法,文徵明取法王羲之,得其瀟灑秀逸之風,在單字上呈現「方圓」結構,字態上沒有像晉唐書風那樣奇側多變,而是呈現一種規矩而整飭之美,所以成為了初學者學習行書最佳範本。
初學者學習文徵明的行書,更易入手,更能直接深入魏晉。文徵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乃是他的《滕王閣序》,這篇文章被譽為千古奇聞。
這篇文章乃是唐朝的大才子王勃所寫,文辭之美,橫亙古今。文徵明用妍美而秀雅的風格將其寫出,正是「而美」獨具。這件作品秀雅而飄逸,真是美呆了!
文徵明行草《滕王閣序》,用筆犀利而爽勁,極為圓熟而流暢,是文徵明多年潛心研究前人技法,而將其融會貫通的一種匠心獨運之美。這件作品很有王羲之《聖教序》的味道,滿滿的晉人書風。這件作品不愧為是500年來最好看的行書,從文徵明以後,清人多碑學大家,在帖學上極少有成就者,所以說文徵明的字是500年最好看的行書,絲毫不為過。
初學者學習行書從這件作品入門,能更好地體會古人用筆之法,且較容易上手,從此深入門徑,可以成家矣。
這件作品乃是紙本,全篇畫有烏絲欄,全卷為 23.5×211cm ,如今被蘇州博物館珍藏,視為其鎮館之寶。
如今,我們通過多方努力,終於將這件作品按照原作,採用超高清的宣紙微噴技術,按1:1的比例還原出來,達到了跟原作無二的狀態。
欲購此作清點擊下面惠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