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家張照《朱熹題畫跋語》書法拓片冊頁

2021-01-18 兗州一凡飾界

張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長卿,號涇南、天瓶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書法家和戲曲作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預修《大清會典》。歷任武英殿修書處行走、內閣學士、經筵講官、刑部尚書等職。

張照資學明敏,工詩善文,精音樂、繪畫、書法。書法初學董其昌,中年出入顏、米,為「館閣體」書法代表者。乾隆初年所謂的「御書」匾額和書畫題跋多由他代筆。奉旨與允祿主持續修康熙朝音樂著作《律呂正義》,撰擬文廟樂章,編撰《勸善金科》、《昇平寶筏》、《月令承應》、《法宮雅奏》、《九九大慶》等宮廷戲曲劇本。參加編撰宮廷書畫著錄《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書法匯刻有《天瓶齋帖》。乾隆十年(1745年)奔父喪途中在徐州病亡,諡「文敏」。張照與曲阜孔氏有姻親關係,其女婿為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涑,其兒媳系孔子七十一代女孫。孔繼涑刊張照手跡於曲阜,併集張照書畫題跋為《天瓶齋書畫題跋》,對張照書法和書學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今天,一凡飾界向大家推薦展示的純拓片經手工裝裱的張照《朱熹題畫跋語》書法拓片冊頁,其版本為清末民初時期的老石刻。此石刻內容為張照錄寫朱熹在一幅名畫上的題跋:「建陽崇安之間,有大山橫出,峰巒特秀,餘嘗結茆其巔小平處。每當晴晝,白雲坌入窗牖間,輒咫尺不可辨。嘗題小詩云:『閒雲無四時,散漫此山谷。幸乏霖雨姿,何妨媚幽獨。』

形式:拓片冊頁尺寸:規格6開12頁,大小32×12,其中拓片尺寸約28×10.5×10(頁)

張照《朱熹題畫跋語》冊頁

看看張照《朱熹題畫跋語》冊頁的每一頁。因是真正的老石刻拓制,真實展現了老石刻或平整、或凹凸、或殘缺、或斑駁之原貌,個別部位也難免有字跡模糊不清或破裂,這是真正的老石刻拓片的正常現象。

張照《朱熹題畫跋語》冊頁1-2
張照《朱熹題畫跋語》冊頁3-4
張照《朱熹題畫跋語》冊頁5-6
張照《朱熹題畫跋語》冊頁7-8
張照《朱熹題畫跋語》冊頁9-10

最後看看張照《朱熹題畫跋語》冊頁的局部細節:

張照《朱熹題畫跋語》冊頁局部細節

查看更多關於名家字畫、碑帖拓片、碑帖冊頁、磚瓦拓片等內容的文章,請關注我的百家號「兗州一凡飾界」!

看完此文,喜歡或不喜歡,都歡迎你在下面的評論區留言。記住:溝通交流很必要、相互理解很重要!

相關焦點

  • 清代著名書法家張照,行書用筆正側藏露、體態萬千,氣韻不俗好字
    清代戲曲書法家張照 楷書其實在歷代的書法家裡,有不少的書家既善書畫,又精音律。比如課代表今天要介紹的清人張照,就是乾隆時期著名的音樂戲曲家、書法家。我們先來看看他的幾幅行書作品,其行筆轉折多變,結字聚散適宜,氣勢貫通、渾樸雄健,頗有米南宮之神韻!
  • 乾隆盛讚張照書法超越米芾和董其昌,僅次於王羲之,可信嗎?
    我們都知道元代大書法家趙孟,諡號「文敏」,故稱「趙文敏」;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卒時賜諡「文敏」,人稱「董文敏」。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又有一位大臣諡號「文敏」,他的大名叫張照。似乎能稱為「文敏」的大家,書法都很厲害,張照的書法技藝確實也很高超,是乾隆的御用代筆,一位館閣體高手。
  • 清朝第二牛書法家張照,擅長行楷書,是書「館閣體」能手
    張照[清](公元1691年-1745年)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乾隆時大書法家,常為乾隆天子代筆,善於行楷書,是書「館閣體」內行。 張照書法遠宗顏、米,近師趙、董,有著天骨開幕,派頭淳樸的怪異魅力。
  • 清代書畫冊頁《娛目賞心冊》,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書畫冊頁《娛目賞心冊》,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書畫《娛目賞心冊》 清代書畫冊頁《娛目賞心冊》,故宮博物院藏。
  • 清代的書法都是館閣體?這兩位無名書家的行書,遠勝大學士梁詩正
    一說到清代的書法,尤其是清代的楷書和行書書法,大多數人瞬間想起的便是「館閣體」這個詞。而且在許多情況下,無論是官吏朝臣還是文人學士所寫之字,不具體而論,統統將其劃到「館閣體」這個概念裡來,如此難免有「誤傷」。
  • 清代書法家查升書法作品賞析
    清代查升書法作品賞析查升(1650-1707),字仲韋,號聲山,浙江海寧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時康熙帝選儒臣侍值以備顧問,他經薦入直南書房多年,累遷至少詹事。書法秀逸,得董其昌神韻,小楷尤為精妙。
  • 清代御筆第一人張照,行書真跡品鑑,行雲流水變化無窮,可做法帖
    書法美與音樂美、戲曲美、舞蹈美的柑似之處,在於使點畫之間,字體之間、行列之間以至整篇作品當中,富有旋律節奏感和詩情畫意的趣味。書法愛好者都能藉助書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書法要達到一定的境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書法技能;二是學術修養。二者兼備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家而不是書手。書法史上的倉頡、沮湧、史籀、程邈等早期的書法名人都只能是文字的創造者,並不是書法藝術家,再從甲骨文的寫刻者到漢碑的書手,都是地位不高或者是沒有什麼影響的工匠、吏人。
  • 他雖然不是書法家,但是書法水平卻顯勝書法家,張照楷書平正圓潤
    在中國書法史上不是書法卻能夠以書法名世的人物也是數不勝數,清朝的張照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張照,清朝康熙年間人,字得天,戲曲家、藏書家,19歲中進士,官至刑部尚書,他被時人稱作有三絕,即「名樓、好字、妙文」,合稱「三絕」,可見其書法功底不容小覷。
  • 張照行書《心經》
    清代書法家張照,書法早年學董其昌,得母舅王鴻緒親授;後受米芾、趙孟頫較大影響。但不一意守師法,而是努力創新,特別是率真之作,更顯得變化多端,精彩動人。 張照書法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愛,都給過很高的評價。
  • 張照《易經冊》
    張照《易經冊》 張照[清](公元1691年-1745年)字得天,號涇南,亦號天瓶居士,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乾隆時大書法家,常為乾隆皇帝代筆,擅長行楷書,是書「館閣體」能手。
  • 飲真茹強蓄素守中 王樂天書法冊頁展在南塘民府舉辦 為期三天
    書法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有著持久的魅力,書法體現的是一種風骨,一種內心世界的獨特追求。5月16日上午,「飲真茹強,蓄素守中,王樂天書法冊頁展」在南塘民府隆重舉辦。王樂天書法冊頁展主題是「飲真茹強,蓄素守中」源引自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寓意:作品飽含著純真,培育著剛強,積累質樸品德,保持明潔心胸。王樂天,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準),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阜陽市書協副秘書長長、潁東區書協副主席。
  • 鄧石如作為碑派書法的旗幟,為後代書法家提供了很多幫助!
    清代鄧石如出,楷書取六朝碑法,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蹲厲風發之勢,在唐楷之外另闢新路。其楷書作品的成就雖未能與「顏、柳、歐、趙」相提並論,但從書法史的角度來認識,其開創性的楷書取法,成為清代碑學運動之實證,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們知道,漢魏六朝,正是社會大動蕩時期,從文字學的角度看,正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時期。
  • 題侯軍先生、李瑾女史伉儷饋贈拓片
    題侯軍存拓片局部之一出電梯門時,陳勝武把手中的一本書法集交給我說:「這是我的一本小冊子,是送給您的,請指教!」我連忙致謝,說我們也有書贈送給你,沒帶在身上,回頭再拿給你吧!酒桌雖說不是看書的地方,但我還是忍不住先睹為快。這是一本《溫州書法百家百集——陳勝武書法集》,翻開扉頁,上面以清雅的小楷題好了我的名字,那字體介於王趙之間,帶有江南文人特有的秀氣。內頁的書法作品嚴整清秀,用筆恭謹,真草隸篆,各臻佳妙。
  • 廣州鼎泰文化:清代書法風格嬗變淺談
    ▲問道——清代書法的中興之路 清代書壇,對於舊有書風之積弊反撥革新,堪稱書法史之中興時期,其中以晉唐為宗的帖學,得益於碑學,或出碑入帖,最終入帖又出帖
  • 延漢居微拍第五期「金石拓片及信札專場」將訂於11月26日晚7:00開始競拍
    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遊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擅畫山水,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兼作人物、花卉,書法亦獨創一格。
  • 趙構和朱熹是如何評價米芾書法的
    趙構所標舉的『趣味』意在強調書法要有韻味,耐人咀嚼,他說自己的書法晚年『得趣』,即指一種點畫運轉自如,涉筆成趣的境界。由『趣味』的標準,趙構最重二王及六朝人束,並以為有宋最得六朝筆法者當推米帝。他認為: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帝於真、措、篆、隸不甚工,惟於行草誠入能品。
  • 清初大法家張照,楷書拓本《勵志詩》欣賞,筆力遒勁,純熟嚴整
    提到楷書歐顏柳趙是必須要說道,這是他們及時楷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也是書法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書法在古代依舊是服務於信息傳遞為主,藝術次之的發展方略。簡單的說就是書法是受時代影響的,比如漢代崇尚隸書,隸書也就成為了官方字體,明清兩代的官方字體是小楷的發展而成的,也就是風靡幾百年的館閣體。
  • 清代著名書法家鄭板橋,14幅精品書法對聯欣賞,筆勢奇古格韻別趣
    書法藝術的發展是和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秘法不可分的,五千年來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對書法的研究和創新一直就未停歇過。書法發展是一個循環操作步驟,臨帖+創作的過程。那麼想學書法就必須看真跡,臨真跡,有名師指點如何臨真跡,三者缺一不可。在古代,真跡的代名詞就是孤品。
  • 父親節,看書法史上的「父子書法家」!
    王羲之,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與其子王獻之,都是影響深遠的大書法家,合稱「二王」。 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
  • 清代書法大家程韋華,行書真跡鑑賞,筆勢秀麗,結體幽古,好書法
    書法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歷代書法家的專心的耕耘,可以每一代人的書法發展都是在前人的書法藝術的造詣上砥礪前行的。最好的書法傳承就是學習前人的書法,所以臨帖就產生了。到目前為止臨帖依然是書法學習的最好的辦法。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帶來了值得臨習的好帖,他就是清代書法家程韋華的行書真跡,關於這誒清代的書法家我們在文末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