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孩子快速拉近關係?
只要一個遊戲就可以了。
拿手或者任何其他東西擋住臉,然後再拿開遮擋物,突然笑著出現和寶寶打招呼,寶寶就會咯咯咯樂個不停,而且可以樂此不疲的一直玩下去~
這個遊戲就是:躲貓貓。
它多好玩?朋友樂樂媽媽說,前天,她和寶寶玩了一上午,只要她藏起來再出現,寶寶都會被逗樂。
而且躲貓貓是不受年代和地域的限制,幾乎每個人都玩過躲貓貓,我們的爺爺奶奶輩、爸爸媽媽都在玩,國外的小朋友也在玩。
01
為什麼寶寶都愛玩躲貓貓?
物體被阻擋後看不到了,這個物體還存在嗎?
你肯定會說,當然在了,只不過是沒有看到而已。
但小寶寶可不這樣認為,在小寶寶的世界裡,只要是看不到了就以為不存在了。當它再次出現,對寶寶來說,就是一個新的東西。
和寶寶玩「躲貓貓」時,媽媽一次次的在手背後消失,出現,反覆的過程中,寶寶逐漸明白他看不到媽媽的時候,媽媽其實並沒有消失,僅僅只是看不見了。
在這種過程中,寶寶漸漸明白:即使你看不到她,她仍然在你周圍。
這也就是著名的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稱之為:「客體永久性」,簡單點來說就是兒童明白物體是作為獨立實體存在的,即使你看不到或摸不到它,它們仍然是存在的。
科學家發現:寶寶出生後的頭2年一直在學習這個道理,而「躲貓貓」的遊戲正是在幫助孩子學習,所以寶寶很愛玩躲貓貓。
02
「躲貓貓」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好處
1.幫助孩子緩解分解焦慮
很多孩子在爸爸媽媽上班,甚至爸爸媽媽離開一會就哭鬧,這其實就是因為孩子頭腦中還沒有「物體恆存」的概念,覺得爸爸媽媽走以後就都不見了,消失了。
在躲貓貓的遊戲中,孩子會逐漸掌握「物體恆存」的概念,認識到,那些不在視線範圍內的人和物並不是真的消失了他們還會回來的,寶寶的分離焦慮症就會減少很多。
2.讓寶寶感知情緒變化
長島大學心理學家戴安·蒙塔古博士與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家阿琳·沃克-安德魯斯博士曾經通過"躲貓貓"遊戲研究寶寶在4個月時的某些特性。
研究結果發現:當成人面部表現出不同情緒時,寶寶觀察的時間長短也不同。2個月的寶寶很容易被逗笑,而且持續時間很長,4個月寶寶起初會被逗笑,但是發現大人都是一個表情時,笑的時間會逐漸減少。
寶寶會從躲貓貓這個遊戲中,會漸漸對爸爸/媽媽的表情產生敏感性,從而做出反應,這也是寶寶開始感知情緒變化的第一步。
3.是寶寶探索世界的開始
找人找東西的過程激勵著孩子們積極調動全部智商去進行最大程度的思考,並運用所有的想像力去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很多寶寶在和媽媽玩一段時間「躲貓貓」後,就會自己把玩具藏在地毯下邊,然後拿出來,這就是他通過躲貓貓,舉一反三學來的。
03
如何與不同年齡段的寶寶玩「躲貓貓」?
和寶寶對視的時候,媽媽可以慢慢的拿雙手蓋住自己的臉。然後,一邊叫寶寶的名字,一邊慢慢把手挪開,開心的和寶寶玩耍,次數越多越好。
當寶寶逐漸適應「媽媽消失又出現」的遊戲後,可以互換角色,玩「寶寶消失又出現」的遊戲。
用東西遮擋住寶寶的臉,然後再幫寶寶拿開,這時候語言互動一定不能少,多次練習以後,引導寶寶學會自己拿走遮擋物。
這樣,寶寶就會很快意識到「客體永久性」。
寶寶會爬後,把寶寶藏在安全的地方,爸爸/媽媽有意說,寶寶在哪裡呀?然後找到寶寶,露出欣喜的表情,或者爸爸/媽媽藏起來,呼喚寶寶來找。
或者也可以拿寶寶的玩具作為道具。把寶寶的玩具藏起來,引導寶寶去找。注意:一定要露出一些破綻,比如當你把玩具藏在桌子後面,可以故意露出玩具的一角,讓寶寶輕鬆找到。
一歲以後就可以讓寶寶掌握主動權,爸爸媽媽只要配合寶寶就可以了。同時還可以讓寶寶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鍛鍊寶寶的社交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04
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陪伴
其實,遊戲再好玩,最重要的還是和寶寶一起玩遊戲的人。
BBC 紀錄片《北鼻的奇異世界》中,心理學家和科學家通過對新生兒的實驗發現,嬰兒在面對真人和玩具時,大腦的活動出現了顯著的不同:在面對真人時,他們的腦電波要活躍得多。
對孩子來說,沒有什麼能代替和爸爸媽媽之間的互動,爸爸媽媽的陪伴才是寶寶最奢侈最想要的玩具!
-end-
溫馨提示:寶寶樹微信公眾號已正式上線疫情查詢服務,只要您在對話框輸入【疫情/發熱門診】,即可獲取最新疫情進展情況以及全國發熱門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