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華為「心聲社區」刊發了任正非作別榮耀的講話。
這篇充滿悲憫之情、慷慨激昂又決絕凜然的講話稿,感染了很多人。各大媒體紛紛轉發,大有刷屏之勢。
與此同時,蛋殼公寓爆雷事件還在持續,看不到轉折的跡象。
一個忍辱負重,隱忍前行,被稱作「中國的脊梁和驕傲」;一個名譽掃地,苟延殘喘,像極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當然,蛋殼公寓不能和華為相提並論。但同樣作為企業,兩者都有追求商業回報的熱烈渴望。所不同的是,華為腳踏實地,不以綁架員工、消費者以及合作夥伴的利益為前提,寧可自己少掙一點,委屈一點,也要顧及很多利益相關者的未來。
任正非的講話之所以讓人動容,除了體現他大企業家的風範,更體現了他的大局觀。
而蛋殼公寓則毫無誠信可言,為了自己的擴張野心,置用戶和房東的權益於不顧。嘴上說著不會破產,不會跑路,卻拿不出任何實質性的解決方案。
01「英雄」華為值得敬仰,但我們都成不了華為
這幾天,任正非在內部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
這其實也體現出,華為的戰略定力和任正非的高瞻遠矚——即不能一上來就大而全,要謙虛和學習別人的長處,要互相協作,共同發展,不能搶了人家的飯碗。
面對美國的打壓,很多人會把華為目前的困境歸結為:華為只設計晶片,而不造晶片。然而,正如之前任正非走訪國內高校時所言:華為不可能既生產產品又製造晶片。一來自身的發展並不均衡,二來也沒必要全都自己上,總要給別人一些活路,這樣世界才和諧,行業才能共同發展和進步。
懂得謙虛,了解自身的長處和局限,才能不盲從,才能空出手來,思考企業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戰略和發展路線。
如今,我們大多都認為華為是「英雄」,但英雄自古多磨難。
翻翻華為的歷史,你便能看到一個傷痕累累,幾經磨難又險中求存的真實的華為。而這樣的華為,恐怕是很多企業不敢學和不敢成為的。
我們對英雄的禮讚,往往充滿過於夢幻的嚮往。而當它褪去光輝,血淋淋地站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害怕地向後退去。
某種程度看,其實我們把華為「神化」了,認為華為做什麼決定、說什麼話都是對的。然而有時候,我們需要冷靜一下,不要把華為當作那個「被粉飾」的假面英雄,而應該辯證地看待華為這家企業。
英雄需要禮讚,但英雄也非完人,也有瑕疵。
譬如剛過世的球王馬拉度納,作為阿根廷球王和20世紀最偉大的足球運動員,一生與足球和榮耀為伴,退役後卻也被酗酒甚至吸毒等負面纏身。
02「敗類」蛋殼公寓爆雷,不過是利益薰心使然
雖然華為和蛋殼所有不同,但從企業願景看,兩者又有一絲相似之處。同樣是為了人類的美好,華為放眼全世界,「共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蛋殼則聚焦年輕人租房,「為年輕人打造簡單、快樂的租住生活」。
其實,夢想無所謂大小,關鍵看你怎麼做。
在具體實現路徑上,華為選擇了腳踏實地,而蛋殼卻選擇了金融貸的「借力打力」。
坦白說,蛋殼公寓的初衷並沒有錯,無論是為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提供設施齊全、美觀整潔,價格又相對低廉的房子,還是為無力支付房租的用戶提供「分期月付」產品,都體現出蛋殼公寓為年輕人著想,著力解決他們租房痛點的良苦用心。
然而,錯就錯在蛋殼公寓「高收低租」、用租金貸的錢去擴大市場的這種非良性發展模式。拿網際網路企業慣用的以補貼換市場,先跑馬圈地,再「畫地為牢」的經營邏輯,短期內可能很奏效,可一旦時間拉長或出現「黑天鵝」事件,便很容易資金鍊斷裂。
市場瞬息萬變,對於脆弱的蛋殼來說,危機的伏筆早已埋下。疫情的到來,加速了蛋殼的危機進程。眼看窟窿越來越大,在缺少輸血的情況下,終於爆雷。
在動輒「用網際網路思維顛覆傳統商業」的思路指引下,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被包裝成所謂的「創新業態」。但剝掉網際網路這層糖衣,很多業態不過是舊模式的延續,共享單車、共享辦公、網際網路咖啡、長租公寓等,莫不如此。
如今小黃車倒了、WeWork估值大縮水+大裁員、瑞幸咖啡退市+被重罰、蛋殼公寓爆雷……
這些企業看似做著網際網路生意,其實不過是將原來的商業模式打包,並加了一條所謂的網際網路槓桿。然而「潮水褪去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願望再美好,心術不正,也難成大氣候。
至今,小黃車的押金遲遲不見蹤影,蛋殼公寓的問題依舊沒有下文,剩無數心寒的消費者、房東、合作夥伴在風中凌亂……
社會上有一種怪現象,即一旦加上網際網路,企業便立馬「高大上」了。先不管現實中,網際網路究竟能有多大助力;對外宣傳中,只要概念一包裝,便立馬讓無數投資者和股民「想入非非」。企業的估值和股票蹭蹭往上漲,攔都攔不住。
最近,在網際網路造車的炒作下,新能源汽車股票市場便上揚不斷。除了特斯拉,中國新能源汽車三傑「蔚來、理想、小鵬」也在這輪風潮中屢屢收益。傳統老牌車企則紛紛被甩在身後,「顏面盡失」。
造車新勢力能否產生跟股票對等的價值,尚未可知,不過在資本市場上,早期投資者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了。
03結語
一家企業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尊敬,是由其帶來的價值所決定的,而不是企業對外的承諾,何況能不能兌現還不一定呢。
很多企業表面看似做著對消費者有價值的事情,但心裡卻裝著「套利者」和「投機者」的心態,只能抓住機會,便一撲而上。
當然,我不否認確實有些企業家拿著資本家的錢,常常身不由己。但是長期看,只有保持企業願景不動搖,踏踏實實做事,不受短期利益的驅使和幹擾,才有可能幹成一件大事,兌現對消費者和對社會的承諾。
顯然,在這方面,大部分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社會敗類」,蛋殼公寓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因為趨利者常有,而「賭博」又是極容易上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