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與郭敬明:人至中年,帝國未竟

2021-03-03 虎嗅APP

作者丨Cici

編輯丨吳懟懟

8月26日,郭敬明面容枯槁的照片上了微博熱搜,都說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記憶短暫,但這次,人們很快聯想起三年前電影《爵跡》最後一場路演時郭敬明的崩潰,甚至暗自期待著他再一次的崩盤。

 

這種「吃瓜看戲」期待有點落空,郭敬明回應說:「48小時沒睡覺,哭了幾乎一個通宵,不是什麼順不順的問題,是淘汰了很多可愛的選手。」

 

時年36歲的郭敬明以作家身份為人所知,然後做老闆、當主編,改劇本、拍電影,如今正在錄製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

 

同一周的8月30日,韓寒旗下ONE一個工作室發出「故事大爆炸」徵文大賽,以ONE一個APP為主要陣地,聯合果麥、磨鐵等出版機構以及阿里、萬達、愛奇藝等多家影視公司,以作品出版及影視孵化為最終目標。

 

在轟動一時的ONE實驗室特稿夢之隊解散之後,韓寒以一種新的方式適應著這個時代。

 

作為新概念最早走出的兩位作家,韓寒與郭敬明曾一度被視為80後的兩個標誌人物,他們起點類似,過程大相逕庭,最終卻像是殊途同歸。

 

在自己成為明星後,他們不約而同地升級為造星者,與旗下數名作者共同打造出各自的商業帝國,這些作者,或者說網紅,被納入成為他們商業版圖的一部分,但如何對其聚集、孵化、打造,韓寒與郭敬明選擇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01

 

2005年3月,《福布斯》雜誌中文版推出「福布斯2005名人榜」,一共四位作家上榜,郭敬明與韓寒分別排名第92名和第99名。

 

同樣上榜的作家海巖對一同公布的年收入的真實性嗤之以鼻,但福布斯回應說這其實綜合名氣和收入兩部分。客觀來說,如果忽略收入不談,這份榜單還算是對當時名氣的寫照。

 

那年7月底,上海市作協和萌芽聯合主辦的首屆文學代際溝通論壇在千島湖舉辦,「新概念之父」、《萌芽》主編趙長天給韓寒和郭敬明都打了電話,邀請他們參加。

 

這場論壇的重要目的就是讓前輩作家們理解後輩們在想什麼、寫什麼。陳村、餘華都去了,格非和曹文軒也在。韓寒在國外賽車,沒去成,郭敬明跟經紀人商量以後去了,但不敢進會場,本來沒想成為大牌,但卻意外有了大牌姿態,後來又匆匆離開。趙長天人很好,面對媒體也說是郭敬明有些身不由己。

 

2006年,《萌芽》迎來創刊50周年紀念,回憶起兩個當紅作家,趙長天說韓寒特別有主見,寫作像是個副業,而郭敬明的確商業化做得很成功。

 

這一年,郭敬明與春風文藝出版社的合作結束,轉而與長江文藝出版社合作。不僅如此,天娛、長江文藝合資,加上郭敬明個人股份,「最世」的前身柯艾文化誕生。由個人到公司,由作家到主編、主理人,郭敬明完成了第一次身份轉變,商業帝國雛形初現。

 

也許是有了千島湖前車之鑑,長江文藝給郭敬明規劃出一條明路,通過名家支持、加入作協、參與主流作家新書發布會的方式,逐漸讓郭敬明進入主流作家體系。

 

一邊是郭敬明個人勤奮寫作,《悲傷逆流成河》《小時代》《爵跡》等主要作品都在2011年前寫作完成並出版。但郭敬明深知個人奮鬥的局限性,創作的持續性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打造屬於自己的 IP之外,他不斷籤約作家、漫畫家、攝影師、設計師,與他們進行強綁定。

 

這些作家、漫畫家們被打造成明星或者說紅人,而他們還參與甚至主理郭敬明公司旗下刊物,一同構建了《最小說》(2006年試刊)《最漫畫》(2010年獨立發售)《文藝風象》(2010年)《文藝風賞》(2010年)主要四本刊物的雜誌矩陣,這期間也有《放課後》的短暫出現。

 

某種意義上講,落落、笛安、貓某人、消失賓妮、安東尼等人不僅是籤約作家,還是郭敬明的事業夥伴,他們一同鑄就並見證了紙質雜誌的盛世以及最終的落幕。

 

《萌芽》主編趙長天在2013年因病逝世,他當時的判斷,契合了故事的開端,但沒預見此後的波折與變故。

02

2008年,「文學之新」比賽依託《最小說》啟動。

 

效仿《萌芽》,參加「文學之新」需要購買《最小說》。不同於《萌芽》將自己定位為土壤,不考慮負責種子能否長成參天大樹,「文學之新」實際上是一場造星運動。

 

放在今天來看,這就是青春作家版「創造101」、「偶像練習生」。

 

比賽期間,《最小說》刊登參賽選手的照片,討論長相和家境,讀者通過購買小說進行投票,有36 進18、18進12,甚至還有復活賽,最終幸運讀者有機會參與頒獎典禮,像極了現在的為偶像打榜,還是養成系。

 

數萬元獎金、籤訂圖書出版合約、提前支付版稅、與最世文化獨家籤約……對於尚在高中或是大學的年輕作者們來說,這是一項極具誘惑,可能名利雙收的比賽,後來因為控訴郭敬明性侵一事打了官司的李楓,就是第一屆8強得主之一。

 

2009年,玩賽車、做公共知識分子的韓寒決心做些什麼,於是公開以極高稿費徵稿,籌劃雜誌《獨唱團》,但由於各方面原因,《獨唱團》的出版時間一推再推。

 

2010年初,韓寒破天荒地出席雜誌推介活動,甚至開始接受商業活動邀請,打破自己立下的「不講座,不剪彩,不出席時尚聚會,不參加頒獎典禮」等十二不原則,韓寒自己投入了2009年120萬元的全部賽車收入。

 

一波三折、磕磕絆絆的《獨唱團》只發出來第一期,後來被無數人拿來指責咪蒙墮落的文章例證《好疼的金聖歎》也出於此。

 

郭敬明過得順風順水,「文學之新」比賽在這年辦到第二屆,年底有了《文藝風象》和《文藝風賞》第一期合刊,後來兩刊都單獨出版。

 

前者由落落主編,追求豐富多元和娛樂,整體風格偏日系清新。後者由笛安主編,消失賓妮做文字總監,野心更大,更具嚴肅文學的特點,目標是成為一本純文學刊物。

 

讓笛安來做主編,對《文藝風賞》以及最世文化來說都是再正確不過的選擇。

 

早在「龍城三部曲」之前,父母都是知名作家的笛安就在《收穫》上發表了小說《姐姐的叢林》,直至在《最小說》開始連載《西決》,笛安已經有不止一部小說出版。

 

2010—2011年,《文藝風賞》早期階段是對純文學初衷的忠實體現,是為貼合長大後對《最小說》不再滿足的讀者的需求。

 

第一期《文藝風賞•愛刑海》,由科幻作家韓松帶來科幻小說《再生轉》,刊登了史鐵生的經典作品《我之舞》,在青梅煮酒這個欄目,笛安與第五屆矛盾文學獎得主阿來進行對話。第二期《文藝風賞•除夕》,笛安邀請了自己的母親蔣韻帶來《春生萬物》,畢飛宇寫下《1975年的春節》,刊登了作家阿乙的《稻草的後代》……

 

但從2012年起,《文藝風賞》被讀者公認走了下坡路。從雙月刊變成月刊,加速了出刊速度,但質量卻沒能得到保證。《文藝風賞》值得更多筆墨去記錄的原因是,它透露著笛安的思考,見證她作為青春文學作家的轉型。

 

韓松參加過《文藝風賞》主辦的「科學與信仰」主題對話,談來談去還是談文學,具體講了什麼都忘了,只記得氛圍熱烈而微妙。韓松本人很欣賞笛安,覺得她的小說不是簡單的青春文學情感文學,還有很豐富的社會意義。

 

韓松甚至反思科幻文學的問題,「把什麼都還原成原子粒子,好像很精確,但用來描述情感世界時,卻比不上笛安那一支筆精確。這是科幻文學老是不能夠擴大讀者面和影響面的一個原因。這方面科幻做得還不如玄幻。」

在座的一個笛安粉絲認真地說笛安會得諾貝爾文學獎,至少是茅盾文學獎。韓松在博客回憶此寫道,「這不是沒有可能。」果然,2014年,笛安《南方有令秧》獲得人民文學新人獎長篇小說,邁出了重要一步。同年,《三體》英文版得到星雲獎的提名。

 

被郭敬明賣掉版權的《小時代》電視劇在這年開拍,郭敬明說看了改編劇本就不滿意,因為演員退出等問題,郭敬明還跟劇方有了口角,他本人執導的電影版也開機了。

 

這是一個分水嶺。

03

 

忙著孵化IP、拍電影的郭敬明沒能趕上智慧型手機和4G網絡普及的熱潮。

 

2012年10月,韓寒的ONE一個正式上線,一篇長文章、一張圖片、一小段文字成為最初的樣貌。視韓寒為偶像的初代90後們當時剛好在讀大學,一時間每人手機裡都裝有ONE。

 

韓寒以《碎片》開篇,幾乎奠定了ONE的格局,「以後有更多的小說,散文,評論,我寫的,你所認識的人寫的,你所不知道的人寫的,甚至你寫的。但 24 小時內只能服用一次,明天就是新的藥丸,卻治癒不了你任何的頑疾。」

 

回顧ONE首月的刊文作者,完全符合泛文藝的特徵。既有高曉松、路內、蔡康永、叫獸易小星、押沙龍這樣的知名人士,也有還沒做自媒體的咪蒙、四年後因老狼在《我是歌手》表演作品《米店》走紅的民謠歌手張瑋瑋,還有從《萌芽》「出道」、已小有名氣的王若虛、張曉晗。

 

但韓寒與他們的關係,卻是鬆散的。

 

ONE雖然背後是一家公司,但更像是一個開放平臺,作者與ONE,各取所需。如果以「ONE 作家」作為關鍵詞在各大購書平臺進行搜索,能看到有ONE 籤約作家、ONE常駐作家、ONE高贊作家,有些由ONE一個工作室出品,有些則純是營銷策略。

 

今年8月,因為在上海颱風天通馬桶,無意中彰顯房子快 2000 萬的張曉晗上了熱搜,並被扒出抄襲事件,有微博網友 @我喜歡我所有的名字發了一條微博:姬霄因為歌詞被罵,蕎麥得罪粉圈被罵,張曉晗通馬桶被罵,現在就差 @陳諶CC。

 

這四人基本是ONE早期的作者代表。姬霄上熱搜是因為為花粥寫了《盜將行》的歌詞,蕎麥上熱搜是因為文章被指貶低南京。陳諶當年因在人人發表《冰箱裡的企鵝》走紅,2013年受邀在ONE發文,也是唯一一個沒上熱搜的「初代」作者。

 

張曉晗、陳諶、姬霄在全國籤售過程中去過不少高校,有一次張曉晗被臺下一位學生問道,ONE給你們帶來了什麼?張曉晗的回答很實誠,錢。

 

早期作者們雖然不及韓寒那樣不視寫作為第一要務,但他們的背景確實更為多元。或者說,除了寫稿之外,ONE的寬鬆允許他們擁有別的身份。比如姬霄,除了寫小說之外,做過娛樂經紀、電影策劃、廣告人,開過餐廳,後來因為填詞被罵上了熱搜。

 

這些作者與ONE的合作,更像是為 APP長期供稿,最多延伸到圖書出版,這跟郭敬明最世文化早期籤約作者幾乎是獨家強綁定,不能為其他平臺供稿的模式完全不同。

 

陳諶後來證實了這種弱關係,「說真的,之前在ONE那麼久,我一次也沒有見過韓寒本人,我覺得這輩子都不可能見到了。」這跟郭敬明將落落和笛安視為自己左膀右臂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

04

 

2013 年,ONE的體系和作者群初具規模,郭敬明的《小時代 1》上映狂攬4.883億票房。要知道,兩部套拍成本加起來一共才4700萬。

 

許是郭敬明意識到在 IP 孵化的過程中編劇的重要性,而寫劇本和寫小說是兩回事,2013年第三屆「文學之新」的比賽獎勵中多了一條:參與郭敬明團隊影視作品劇本編輯。不過,與其說是獎勵,倒不如說是要求,對廉價、可培養的新人編劇的需求,勝出對再造 IP的渴求。

 

伴隨著包括紙媒衰微、報刊亭的消失和實體雜誌的銷量下滑,第三屆「文學之新」成為絕唱。與此同時,根據中國作家富豪榜歷年統計數據顯示,郭敬明的版稅收入從 2011年巔峰時期的2400萬下滑至 2015 年的600萬,郭敬明第一次版稅收入不及千萬,排名也第一次跌出前十。

 

依靠影視改編的郭敬明足以賺得盆滿缽滿,2015年的《小時代4》成為巔峰,但在2016年,郭敬明的《爵跡》遭遇滑鐵盧,這是他從未想過的事。

 

IP失靈。

 

為求突破,郭敬明離開長江文藝出版社,牽手博集天卷。博集天卷背靠中南出版集團,集團旗下包括湖南文藝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機構及多家發行公司,落落後來的書大多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也是因為此。

 

青春言情是博集天卷非常重要的產品線,競爭力相當不錯,但帶著旗下作者投奔博集天卷之後,籤約作者新書銷量的頹勢並沒有被挽回。當時信誓旦旦說的將作者的IP們影視化,也大多沒有實現。

 

最世發展到後來,一些籤約變得更加鬆散。

 

2017年初,曾出版過多部繪本,在《最小說》連載作品的作者琉玄發微博說明,自己跟最世只是作家經濟約,從來不是員工。3月份,琉玄的《北京人在北京》第三部的開機數(印刷量)成為籤約最世以來的最低印量,這也還算幸運,因為有的作者書進了印廠也被叫停,「賣不動了」。

 

與實體書的蕭條大相逕庭的是,韓寒的第二部電影《乘風破浪》在春節檔上映,收穫超4億元票房。趁著非虛構的熱潮,ONE 實驗室推出,這個由前《時尚先生》主編李海鵬帶領的團隊,被外界譽為「特稿夢之隊」。

 

6月,笛安主編的《文藝風賞》發布微博表示,月刊將轉變為四本主題書,但《春之祭》過後,沒有新的主題書出版。《文藝風賞》後來轉入人格化運營,微博名叫 @小賞和她的朋友們,同名公眾號的文章則看不出跟《文藝風賞》的初衷有任何相關。

 

最世的四本主要雜誌,堅持到最後的《文藝風象》也沒能熬過2018年。

 

05

 

某種程度上,郭敬明與韓寒都在尋找影視化的方法論,流程化、工業化、高性價比是共同目標。

 

除了郭敬明自己的作品之外,目前最世成功影視化的只有落落的《剩者為王》和安東尼的《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不過,郭敬明確實培養帶出了一些編劇,比如籤約作家貓某人、第一屆文學之新 12強得主李倩,她們都參與了《小時代》和《爵跡》電影的編劇工作。

 

第二屆文學之新亞軍吳忠全的小說《失落在記憶裡的人》雖然在2017年賣出版權,但尚未有新進展。今年4月,吳忠全的新書《海風電影院》轉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微博的前綴「ZUI」早就不在。

 

韓寒的ONE實驗室也真的淪為一場實驗。

 

2017年1月建立,7月發布最後一篇文章,10月宣布解散,期間生產十多篇文章,只賣出《生死巴丹吉林》一部版權。媒體與大眾對特稿的狂熱,轉而變成討論與反思。在追求時效的寫作時代,每篇稿件投入數萬元、作者投入數月,終究還是等不起。

 

與韓寒同時代,憑藉《物理班》獲得第一屆新概念一等獎的已故作家劉嘉俊,針對ONE實驗室的解散,在知乎發了相關回答。

 

劉嘉俊指出,好萊塢現實題材的電影化不少,但主要集中於災難片,好看的是人性在巨大危機面前的撕扯。但在國內,關注底層民生的現實題材面臨觀眾不看、資方不投、編劇不會寫的問題。

 

與此同時,ONE並不願意牽頭做投資,而亭東影業也主要圍繞韓寒打造。另一方面,特稿和故事、劇本是不一樣的,特稿作者並非會是合適的編劇。如果打造像《1988》這樣的文藝IP,依賴的是整個公司的資源整合能力,但有這個能力,搞點別的業績遠比這樣做更好。

 

今年2月,ONE實驗室沉寂了一年半,轉型開始做條漫。9月2日,ONE 實驗室同步推送「故事大爆炸」的徵文啟示,這份徵文的一些文字內容值得細究。

 

內文提到,2016年起ONE一個開啟連載欄目,以這種方式成書、賣出版權的作品共有四部,分別是張寒寺的《昨日重現》、李誕的《宇宙超度指南》、夜X的《玩家》、鄭執的《生吞》。其中,鄭執也是去年年底首屆匿名作家計劃的獲獎者(短篇小說《仙症》)。

 

雖然悄無聲息,卻都賣了出去。

 

9月3日,最世文化的淘寶店鋪最世生活ZUI Lives歷經20天的3折銷售,將一系列周邊,包括玩偶、帆布袋、眼罩、手帳、筆記本、手機殼、毛巾、杯子等周邊進行清倉處理,正式關店。現今所有商品都已下架。

 

這一年,韓寒亭東影業在年初獲阿里影業投資,郭敬明為落落導演的電影《如果聲音不記得》做監製——這是落落的同名小說,出版於2004年。笛安在寫作這件事上繼續向純文學進軍,最新作品《景恆街》獲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雖然褒貶不一,也是突破。

 

查閱各大圖書網站,韓寒的作品幾乎都被歸為社會或是當代文學,郭敬明是毫無疑問的青春文學。但如今的他們,寫作都不再是第一要務。

 

在暢銷書榜單上風生水起的,不再是韓寒與郭敬明,而是以張皓宸、苑子豪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或者說,網紅。與之類似的網紅們,最世在籤,ONE也在籤。

 

此時的圖書營銷,徹底向娛樂化發展,過往注重名人推薦、作序,現在是「肖戰李現同款」——憑藉這種營銷策略,張皓宸2017年作品《後來時間都與你有關》登上噹噹青春文學類近30天暢銷第一名。

 

張皓宸因與電臺主持人楊楊的衛生紙漫畫走紅,受邀在ONE發文,初期跟饒雪漫的公司有過合作,後來籤約果麥。果麥的創始人,正是韓寒曾經的出版人路金波。

路金波曾這樣評價跟韓寒的關係,「如果說我是韓寒的經紀人,那是看低我;說我是他的人生導師,那是看高我。我跟韓寒是兩個獨立平等的個體,一個生意人,一個思想家。」

兩人都沒有入股對方公司,更多是公司層面的業務往來和私人之間的背書。果麥投資了韓寒的《後會無期》《乘風破浪》,2017年張皓宸在果麥發新書,找的是韓寒站臺,而張皓宸的三部作品都通過亭東影業備案。在資本層面上連接果麥與亭東的,是共同的大股東博納,以及韓寒的母親周巧蓉。

幫作者們賣出版權,或是把旗下作者作品進行孵化,這是韓寒與郭敬明不同的選擇,但卻不是韓寒與郭敬明兩個人之間的角力。

 

往前幾年,往後數年,選擇可能在某個時間迎來巔峰,某個時間又被全盤推翻,評述這一切成敗的,是火熱或冰冷的數字——資本回報率。

 

參考資料:

如何評價THE NEXT 的運作?知乎用戶碎玄回答

韓松博客:與笛安對話:科學與信仰 2012年10月 

韓寒:碎片 ONE 一個  2012年10月

大家對笛安主編的雜誌《文藝風賞》,有什麼評價、意見、看法?知乎用戶墨珊monica回答

鳳凰文化:郭敬明與長江文藝合作十年後分手 花落博集天卷 作者:何可人2016年2月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End

相關焦點

  •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的人設,跟他的「上海絕戀CP」韓寒一樣,花枝招展的郭敬明也在36歲的時候開始主流文化的自救了。李成儒在看完董力和郭俊辰出演的郭敬明導演作品《悲傷逆流成河》片段後,直言:「坐在這兒看這個,如坐針氈,如芒刺背。」除了質疑演員臺詞、表演功底,他還說:「這就是暢銷書是吧?我倒要問問,這一輩人起來之後,他們受到什麼教育了?」
  • 韓寒郭敬明宇宙守恆定律
    郭敬明旗下作品大賣的時候,他說:「韓寒的雜文沒有我公司的新人賣得好。」韓寒也不客氣:「《小時代》是寫給城鄉結合部的人看的。」 同為「新概念作文大賽」中走出的80後作家,兩人卻代表了涇渭分明的兩種社會情緒。韓寒佔據的是公眾意見的論壇,郭敬明則看中了娛樂聚寶盆。
  • 韓寒郭敬明 搞基???
    有網友扒出來當年華東理工大一場精彩的辯論賽:韓寒和郭敬明應不應該在一起其文採之飛揚,辯論之精彩,腦洞之大開叫人看了直拍碎膝蓋骨:正方一辯太能磕了GJM HH=搞基 好好,高啊!骨骼清奇的韓寒洋洋灑灑寫了篇《杯中窺人》,輕輕鬆鬆拿了第一。一夜成名。
  • 韓寒罕見露面,郭敬明公開道歉,所謂成長,是與世界不再針鋒相對
    #作為新概念作文走出來的八零後,韓寒、郭敬明幾乎稱得上是這一代人的精神旗幟。一路走來,韓寒寫書,郭敬明寫書,韓寒開賽車,郭敬明經商,韓寒拍電影,郭敬明也當了導演,韓寒寫過博客,郭敬明在微博上也很活躍。當然,郭敬明有抄襲的劣跡,韓寒沒有。兩個人雖說形象迥異,但很多時候,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其實大同小異,多少有些神同步的感覺。
  • 還記得,韓寒與郭敬明的「上海絕戀」嗎?
    但郭敬明卻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賠錢可以,道歉堅決不行!為什麼?因為一旦道歉,自己就放棄了原則,放棄了曾經的辛苦,放棄了所有喜歡自己文字人的希望。看來,郭敬明的詭辯,一直都是如此。跟此事毫無關係的韓寒,但韓寒卻在博客上寫了一篇短文,嘲諷郭敬明這樣的行為,很下賤,為什麼要彎著腰寫作,就不能直著腰寫嗎?還嘲諷了郭敬明的粉絲,為了維護偶像是非不分,沒有是非觀了。
  • 最世旗下三大刊面臨「斷臂」,衝擊郭敬明文娛帝國不止韓寒「一個」
    經過多年的「徵戰沙場」,郭敬明將最世文化從傳統的圖書出版公司成功轉型為出版與影視齊頭並進的文化傳媒公司,而不可否認的是,其在出版這一維度業務板塊的「萎縮」,亦是在新媒體異軍突起之後對傳統出版行業的巨大衝擊的縮影。 在過去,每每提到郭敬明,總會讓人不自覺地聯想到韓寒。
  • 被罵的郭敬明,消失的韓寒
    郭敬明身上有太多太多年輕人叛逆個性的印跡了。這個成名的軌跡,太像另外一個同樣少年叛逆的人了。沒錯,就是韓寒。韓寒比郭敬明大一歲。1999年首屆新概念大賽第一名就是他,第2屆也是他。也就是前4屆新概念大賽第一名,先後被韓寒和郭敬明包攬。
  • 《乘風破浪》是部好電影,但韓寒卻越來越像郭敬明
    孰是孰非我們暫且不表,只是韓寒採用如此低級的碰瓷手法對電影進行炒作倒是出乎許多人的意料——怎麼韓寒宣傳電影的手法這麼low?如果不留意韓寒和郭敬明早前的經歷,如今的韓寒與郭敬明似乎沒有太明顯的區別:轉行拍電影,商人思維,低級炒作,褒貶不一。這些年來,韓寒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何說《乘風破浪》雖是合格的電影作品,卻是韓寒思想的退步之作?
  • 在郭敬明被罵上熱搜的時候,38歲的韓寒,活成了讓人羨慕的樣子
    不了解的人可能覺得大家在黑郭敬明,但凡是看過《演員請就位》的都知道郭敬明為什麼會被黑,會被罵!郭敬明在爭論中,總給人一種說得很有道理或者很會說話的感覺。,甚至會讓人心裡覺得很彆扭,畢竟郭敬明所謂的道理,其實都是在偷換概念,強詞奪理。
  • 38歲韓寒:少年叛逆,中年圓滑?他與郭敬明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由於偏科嚴重,韓寒雖然理科慘不忍睹,但文科尤其是寫作方面卻無人能敵,他曾囂張的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說道:「松江二中寫文章的,我敢稱第一,沒人敢稱第二。」,毫不收斂的韓寒還曾在新書發布會上,高談郭敬明的書是寫給城鄉結合部看的。
  • 韓寒vs郭敬明:上海土著和小鎮青年不一樣的人生
    郭敬明是《悲傷逆流成河》電視劇版的名字改成了《流淌的美好時光》,而韓寒是一段和皮克斯動畫片有關的視頻刷屏了微博。 郭敬明和韓寒這兩個人,人們總會喜歡把他們兩個人拿到一起對比,同樣是新概念得獎,同樣是陪伴一代人的作家,同是擔當導演拍電影…….
  • 洞見丨韓寒與郭敬明:時代寵兒的兩張臉
    無論小說還是電影,赤裸裸的拜金主義,是郭敬明所有作品的核心與主題。從四川自貢到大上海,郭敬明要完成的是他自身的上海灘傳奇:他要功成名就,他要斂財無度,他要出人頭地。郭敬明是國內最早將作家當明星來打造的人,他就是他自己的星工場。他整容、染髮與粉絲密切互動。他深切的懂得,粉絲不但可以是娛樂明星的衣食父母,也可以是他的衣食父母。
  • 中年韓寒,活成了當年他最討厭的人
    圖/《曉說》 很難讓人相信,眼前這個談人生、聊文學、講電影,談吐非常有分寸感的人,就是當年那個抨擊中國教育像「穿著棉襖洗澡」、倡議「數學學到初一就夠了」的韓寒。 有人說,韓寒本質上跟死對頭郭敬明是一樣的,文學造詣半桶水,經商倒是一把好手。
  • 如今的郭敬明和韓寒,只能同時火一個人
    之前你是很狂的人呀,現在怎麼成這個樣子了? 探討韓寒為什麼不如往昔犀利,簡直快要成為針對他本人的「刻板印象」了。同樣的效應也發生在郭敬明身上,人們一直關注郭敬明是否還受年輕人喜歡,從90後一直延展到00後,將來10後怕還是要承擔著「是否喜歡郭敬明」的話題責任。 詩酒遠方問韓寒,經世致用郭敬明。
  • 郭敬明如願成為商人,韓寒不再辛辣發聲罵人,變得成熟等於世俗?
    不僅大賽一等獎獲獎者會被各個高校破格錄取,還選出了80後青春文學萌芽三傑——「郭敬明、韓寒、張悅然」。韓寒是粗獷的直男,郭敬明是精緻的娘泡,這個形象在我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那個時候,我本以為兩人雖然起點一樣,但文學風格天差地別,人也是「男女有別」,以後大概會背向而行。沒想到多年過去回首再看,兩人竟然走上了同一條道路。那條名為成熟的道路,那條被資本招安的道路。
  • 韓寒是中國的幻象,郭敬明是中國的真相
    但韓寒和郭敬明都絕非媒體呈現和公眾想像中的樣子。韓寒和郭敬明無非代言了整個中國兩個分裂的心理鏡像。但與此同時,他們卻要獨自承受各種誇張的讚譽與毀謗。韓寒是中國的幻象,郭敬明是中國的真相。這是殘酷但必須承認的現實。
  • 郭敬明跟韓寒:時隔多年以後,他們活成了彼此的模樣
    這一年是首次舉辦新概念作文,作為上海土著的韓寒早就知道了這個消息,此時他還剛上高一。儘管準備好了參加這次大賽,但他還是遲到了。但主考官看這小孩有點帥氣,就又給了他一次機會,主考官順手把一張紙巾團一團扔進杯子為題,韓寒半小時寫出了驚豔的《杯中窺人》。
  • "斜槓青年"韓寒:郭敬明的一生之敵,二人的差距越來越遠
    在1999年剛上高一的韓寒,因為就參加了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比賽並以《杯中窺人》一文奪得了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的一等獎。,此時郭敬明已經憑藉著小時代賺足了票房,而韓寒在這一領域可以說是初來乍到,儘管有不少人也在開始質疑韓寒,認為他這一跨界般的做法,定然像一粒沙子沉入大海般,濺不起什麼水花。
  • 郭敬明這麼高調,為啥韓寒那麼低調,想念韓寒的女兒韓小野
    郭敬明最近又頻頻上熱搜,忙著給小鮮肉發S卡,懟爾冬陞,挺鄧倫,哭哭啼啼,委委屈屈,無處不在。每次看到他,都令人不由地想起那個總是被拿來做對照組,同樣年少成名的韓寒。郭敬明仿佛永遠停留在了 17歲,永遠明媚憂傷,永遠一副你們不懂我的表情。而韓寒,已經是一個成熟低調的中年人了。
  • 韓寒和郭敬明的電影風格為何差距大?選對「老師」是關鍵
    同為作家導演,韓寒和郭敬明的跨界卻有很大的差別,當然從兩人作為作家時的「文風」我們也能夠判斷出他們成了導演之後的「畫風」。不過每個人進入一個陌生的行業時都是需要領路人的,韓寒和郭敬明也不例外。同為80後的頂級人氣作家,其實韓寒跨界發展也比郭敬明來得更早,在剛剛憑藉小說成名的時候,韓寒就已經試圖轉型成為一名賽車手,而他的這次轉型卻並非是因為商業的利益,而僅僅是因為個人的愛好。從韓寒的簡歷我們可以知道,從他的輟學事件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要強的人。在沒有把握取得好成績的時候,韓寒表現的總是足夠的低調,直到有一天他確定自己可以技驚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