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花木蘭》從籌拍起就獲得了極高的關注,等待了半年,今天終於在中國內地上映了。從「先睹為快」的網上的評論來看,這部電影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目前豆瓣的評分只有4.7分。
我倒覺得這個結果是意料之中。
今天看了好多給《花木蘭》挑錯的文章和視頻。
僅僅看一眼宣傳片中花木蘭從福建圓形土樓出發,就可以挑出好多個錯誤來。比如:時間錯誤,花木蘭的故事產生於北魏時期,福建土樓出現在宋元時期,相差了七八百年。比如地理錯誤,木蘭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北方,福建土樓在南方,相差千山萬水,如何能像《木蘭詩》中描繪的那樣「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別說騎馬了,自駕車沒這麼快。
更別提花木蘭化妝「對鏡貼花黃」,變成了「對鏡刷黃粉」,服飾、盔甲、武器、文字等等更是春秋漢唐宋明清的元素一鍋亂燉。
就有人提出,投資方捨得花了3億多美元拍《花木蘭》,怎麼就不花點錢請幾個中國文化顧問呢?
哎呀,這就自作多情了,《花木蘭》是商業片,人家雖然用了「花木蘭」這個中國文化的大IP,是衝著賺錢去的,不是衝著虛心學習中國文化來的。你認為在拍出中國人認可的中國故事,和西方人肯買帳的中國故事之間,投資方會選擇哪一個?當年動畫版的《花木蘭》不也是一樣嗎?中國人美女標準是瓜子臉大眼睛,西方人認可的「東方情調」是扁平臉又細長眼。他們理所當然是選擇他們心目中的「東方情調」。至於主題,《木蘭辭》明明是「忠與孝」,所以木蘭是不得已代父從軍,歸來後迫不及待恢復女兒妝。到了美國人手上,花木蘭就成了女權主義者,是主動要建功立業的「女漢子」。
所以,《花木蘭》是「我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的產物。只要堆砌一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文化元素,讓西方人覺得「這很中國」就可以了。
我看過一個給外國人講解中國文化的節目《非正式課堂》,其中講到花木蘭時,好幾位外國學生回憶他們小時候媽媽帶著他去看動畫片花木蘭,教育他們要向花木蘭學習……
不管我們覺得《花木蘭》好不好,如果在外國觀眾中能傳達這樣的正能量,就算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