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花木蘭》打5分,不過滿分是100。9月7日,遠在大洋彼岸西雅圖的程式設計師好友給我發來一條信息。
「剛看完《花木蘭》,感覺花了人生中最沙雕的三十刀。」
尚未觀影的我,茫然又不失禮節地回復著朋友的吐槽。坦白說,看到起初爛番茄上80%的新鮮度,我對這位中國古代的「迪士尼公主」仍抱有不小的期待。
1998年漫畫版《花木蘭》,與2020年真人版打鬥畫面對比
然而,隨著片源大範圍洩露,影片口碑全面撲街。多數評價與朋友的話如出一轍——設定尷尬、邏輯不通、改動過多、演技木訥。
在9月11日國內正式公映前,影片已然被各種段子吐槽、蹂躪了一周。
「被氣功荼毒的不止有中國武術界,還有美國迪士尼啊。」
「我學會了一個成語,呆若木蘭。」
「對劉亦菲粉絲而言有一個壞消息,《花木蘭》豆瓣評分只有5.9分(筆者按:最初)。還有一個好消息,這已經是劉亦菲近十年來評分最高的作品了。」
如潮惡評,極大地拉低了我的觀影期望。我帶著無所謂的心態走進了影院,試圖避免人云亦云,找到影片中的一些「遺珠」。
但當影片結束,燈光亮起時,我的內心只湧出了一句話——
朋友說得對啊。
撤木須,
上女巫
聽到真人版《花木蘭》刪減了木須龍的時候,我就有了不祥的預感。
那隻賤兮兮的小紅龍幾乎是動畫版《花木蘭》的靈魂。
訓練與作戰,枯燥且嚴肅。一個愛耍寶且溫情的角色,很大程度上調劑了這個內核為「孝」的從軍故事。
陳佩斯為小紅龍配音,許晴為花木蘭配音
「走開,母牛」「比方說,我能看透你的盔甲哦」,陳佩斯老師的臺詞和一些語氣,多年未忘,至今仍在我的腦中活靈活現。
動畫版珠玉在前,真人版想要超越確有難度。
但木須、蟋蟀、李翔,這三個動畫中與木蘭關係最為緊密、也最為有趣的角色,真人版都刪除了,取而代之加入了一些新角色。
這是個大膽的做法,現在來看,也是個愚蠢的做法。
真人版《阿拉丁》裡的燈神、真人版《獅子王》的獅群已經證明了,想要實現木須龍,迪士尼在技術上並無困難。但它仍然舍近取遠地放棄了一個成功角色,選擇去塑造一個由鞏俐扮演的,叫「仙娘」的新人物。
從成本上來看,這個擁有變形能力、法術強大的女巫,似乎為迪士尼也省不了多少經費。
仙娘有時會變成一隻雕,有時會變成千萬隻蝙蝠
仙娘的行為總是讓人一頭霧水。
這個善用「氣」的女巫,和木蘭亦敵亦友。她視花木蘭為同類,提點木蘭要「保持真我」,試圖招攬、反被說服,最後為木蘭犧牲。
我試圖理清編劇的角色設置意圖,但邏輯上存在過多的漏洞。
比如仙娘如此強大,為何依附柔然,非要得到布利可汗的認可?
仙娘的最終目的究竟是什麼,她為何會輕易反水?
仙娘救木蘭,有必要自殺嗎?
這些問題沒法細想,因為影片的槽點實在太多,說起一個提起一片,甚至於全片的大邏輯都無法自洽。
最終只能安慰自己,這是部低年齡向的合家歡電影,不要去糾結那些細節。
音樂的缺失,也讓影片寡淡無味。
動畫版《花木蘭》,許多經典場景都與音樂脫不開關係。木蘭相親、竊帖出徵、士兵訓練……迪士尼曾以一種近似音樂劇的方式,勾畫了木蘭從普通女孩到沙場士兵的種種經典橋段。
音樂是感性的,把情節中的幽默、動人、熱血之處恰如其分地放大,推向高潮。
雨夜中,四二拍的電子樂響起,暗示木蘭決心已定。祠堂祭拜,竊帖置梳,一氣呵成。電閃雷鳴中,鼓點跟上,木蘭抽劍割發,紮起髮髻,觀眾情緒跟著遞進。長號聲響,木蘭換上戎裝,眼神堅定,一人一馬,揚長而去……
某種程度來說,音樂幫助了導演成功地控制了觀眾的喜怒哀樂,在合適的時機迸發出來。
而真人版的《花木蘭》放棄了音樂劇的表現形式,BGM的使用也缺乏印象點。除了片尾的劉亦菲的《自己》,稍微給觀眾留了點念想之外,其他部分幾乎把動畫版的音樂給放棄了。
像我這種動輒追憶青春,大齡懷舊黨是衝著舊作來的,結果「就這?」
只得嘆息一聲,爺青結。
氣功大師
影片的改動中,有一個爭議最大的點,就是「氣」的加入。
真人版中,花木蘭從小就善於使用「氣」,只是迫於社會觀念束縛,隱藏了自己的「氣」。
被仙娘點醒後,她釋放了「氣」,在戰場上大殺四方。
這個改編後的故事好像告訴了女性觀眾一個直白的道理:不要束縛自己,要釋放你的天性,這樣才能變得更強大。
但仔細一想,這個故事又很怪。
首先,這個「氣」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解除束縛,解放天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目標,但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實現。現實生活中,反而因為過於解放天性,吃了虧,在人群中不受待見的事屢見不鮮。被現實毒打過的成年人,大都在維持一個社會觀感與自我舒適的平衡。
虛構一個「氣」,去鼓勵女性解放,獲得不存在的力量。道義上是討喜的,但在現實中的參考價值卻不高,反而有誤人子弟之嫌。
這個虛構的爭議之處,還在於它和傳統木蘭從軍的故事內核相差甚遠。
它不過是借了花木蘭的殼,講了一個西方「超級女俠」的故事。
歷史故事中的花木蘭,因為傳統孝悌,替父從軍。她是一個平凡的孩子,為了年邁的父親甘願隱瞞性別,過著艱苦的的軍旅生活。
「氣」這種異能,拔高了木蘭的天賦和能力不假,但卻削弱了故事最感人的地方——如果木蘭本就天賦異稟,戰力頗高,那她豈不就是應該早日參軍報國,奮勇殺敵?
花木蘭與父親
電影忘了,正因為花木蘭無比樸素,並非異於常人,這個「替父從軍」故事才顯得格外不凡和動人。
在女權話語流行的當下,把花木蘭往超級英雄的方向改編,導演的動機可以理解。但矛盾的是,花木蘭原本人物形象,與女權主義的價值觀並不完全匹配。
花木蘭的內核是孝,參軍報國可往忠勇上靠,但「真」這個詞就有些牽強了。
兵者,詭道也。行軍打仗,推崇的就是詭詐的方法,在你死我亡的戰場上,所有的道德觀都要讓位於生死。在戰場絞肉機裡,越是詭譎多變,殺伐果決的人,越有可能增加存活率。花木蘭實際上也正是隱瞞了所有人,做到了雌雄難辨,方才「百戰死,十年歸」,最終衣錦還鄉。
真人版裡的木蘭,戰場上釋放「真我」,卸掉戰甲,頭頂大波浪、身穿大紅袍,主動暴露自己女性身份,讓人感覺很錯亂。
動畫版裡的木蘭也有改編,但要合理得多。
木蘭的性別是因為受傷時醫生發現的。她的能力是通過爬杆——這種女性在力量上有劣勢,但在體重和柔韌上有優勢的活動展現的。
動畫版以士兵男扮女裝混入宮殿,巧妙地消解了木蘭女扮男裝混入軍隊的那種不平等感。
花木蘭(1998年版)的戰友們,男扮女裝合影
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六老師的教導,還聲聲在耳。
呆若木蘭
最後談談劉亦菲。
出演過趙靈兒、小龍女、王語嫣的劉亦菲,不知道是多少男生心中的白月光。純白清新、優雅恬靜,大理段公子口中的「神仙姐姐」不算過譽了。
劉亦菲版小龍女
我也一度痴迷於她,學生時代在作業本、教科書貼滿了她的貼畫,收藏了滿滿一疊海報,懵懂的少年期甚至把她作為擇偶標準。我也還記得,當初劉亦菲當選湖南臺「金鷹女神」的那一晚,班裡好幾個男生都為她翹了晚自習,回去看電視。
但隨著年齡增長, 「偶像濾鏡」褪去了,我開始從演員的角度來觀察她。
多年來,劉亦菲的外表似乎掩蓋了一點,那就是,她的底色其實是「拙」。天仙其外,笨拙其中,悟性和靈氣並不太夠。
從演技上來說,劉亦菲不算優秀。出道近二十年,始終沒能擺脫「無表情」的印象。
十幾年前,金庸曾經評價劉亦菲說,「劉小姐樣子蠻漂亮的,但她怕難看,不敢做表情。她不肯哭,流滴眼淚就算了。」
這次出演《花木蘭》,看來也沒有太大長進。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幕,甄子丹扮演的將軍問她,「妳為什麼要隱藏自己?」這時鏡頭給了劉亦菲一個特寫,劉亦菲呆若木雞,一動沒動長達8秒鐘。要不是鏡頭在變焦,我都差點懷疑影院膠帶卡殼了。
但我們很難去苛責說劉亦菲不努力。
無論是《神鵰俠侶》那會兒,還是《花木蘭》的拍攝期間,都有新聞報導過,她在拍攝中十分刻苦。從流暢的打戲,也能看出她在這方面的訓練很足量。
但唯獨演員最基礎的表情露出上,她顯得尤為吃力,長年來沒有進步。
缺乏表情,使得她塑造的角色缺乏張力,尤其那種有明顯人物弧光的角色更是無法駕馭。
小龍女這種本就冷淡的角色的確適合她,飾演趙靈兒、王語嫣這些「主動性」不強的角色也不至於露馬腳。但對於花木蘭這種「大女主」,劉亦菲的缺陷就很明顯了。
近十年由她參演的影視作品,5.1分的豆瓣平均分,也說明了觀眾對她的演技認可度並不高。
劉亦菲近年作品
一個演員缺乏表情,給人的感覺就是笨拙,沒有靈性。
藝術表演中,靈性是一種很重要的東西。那種游離於天地之間稍縱即逝的不可量化的靈性,促成了不少演員現場表演的神來之筆。
一個場景拍很多次,導演在剪輯的過程中時常發現,演員的自主發揮往往是最好的一次。表演中的華彩,往往就在於靈氣迸發的瞬間,抓住了就能成就名場面。而這種靈性,有的人是怎麼教都教不會,有的人是一點就透,甚至觸類旁通。
出道近二十年,看起來夠刻苦,但仍被詬病沒有表情,不得不教人感嘆,有時候勤能補拙,有時候則無濟於事。
劉亦菲已經並不怕扮醜,但角色仍舊欠缺一點什麼
動畫版的木蘭,其實打戲並不多,最後與敵軍首領在屋頂上的單挑,更多地憑藉的是巧勁和計謀。而女英雄化後的劉亦菲,我甚至感覺她能召喚鳳凰直接幹掉boss。
荒謬,太荒謬。
如果說迪士尼真人版的最大功績,或許是讓我更加想念動畫版了。
從影院回家的路上,我已經想好,晚上要重溫一次動畫版《花木蘭》。
文字:古月一刀
編輯:何焰
排版:季潔
歡迎關注,一起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