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慶幸《花木蘭》沒有以冗長的內容去表達含糊不清的意思。
最害怕有的電影,觀眾花了兩個多小時看完卻雲裡霧裡,最後製作方只得僱水軍用 「文藝」來進行輪番美化。
如果你很看重一個作品的歷史還原度,《花木蘭》顯然無法符合預期,並不需要仔細推敲才能發現細節的偏離,那些背離歷史的場景和情節冠冕堂皇地呈現於大熒幕之上。
但是《花木蘭》本身就不是一個正劇。
導演尼基·卡羅作為一名女性,僅僅是借「木蘭代父從軍」這個中國故事為藍本來表達心中所想,若較真於自己所期望看到的細節,這部電影絕對值得被狠狠吐槽。
除了場景、妝容、玄幻,電影的情節一開始還是基本按著史料在走。但是在木蘭第一次隨軍出徵與仙娘照面後,就毅然向將軍表明自己的女性身份,此時電影時長才過半,就知道隱藏身份直到策勳歸家重回女兒身,這種敘事性的操作,絕對不是此片的目的。
盡忠、持勇、存真,全片一直在重點圍繞一個「真」字鋪陳。第一次頂著被逐出軍營的壓力表明身份,是木蘭對自己女性身份的認同;被逐出軍營後雖經仙娘一再挑唆灌輸「女性不被重視、是男人的奴僕」思想,仍選擇冒死回營向將軍稟明仙娘洩露的軍情,是木蘭對女性自我意識的認同;戰友相信木蘭、將軍命其率軍回城護國救主、君主冊封,則是男性對女性能力的認同。以真實示人,可收穫真實。
片中有個情節很值得琢磨。仙娘法力高強,卻以為木蘭擋箭迅速斃命退場,一個王者選手就這樣被K.O的確突兀,想來應該是倒戈助木蘭一臂之力更在情理之中。猜想導演是想借這個情節,表達女性自我否定觀念的結束。
同是能力突出,仙娘被踩在腳下,木蘭卻能收穫尊重。電影以二人作為對比,證明女性身份和意識的認同還離不開大環境的輔助。
仙娘所效力的君主,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思想,認為天下是男人的天下,木蘭所效忠的君主,從第一次接觸木蘭到最後特地降旨請木蘭再出山,沒有流露出一絲對女性的歧視,反而因為木蘭是女兒身更覺其膽識過人。女性從男性的陪襯到成為獨當一面的先鋒,在仙娘和木蘭兩個角色間實現了轉換。
電影中,皇帝為木蘭慶功時,將其視為楷模,宮中妃嬪皆列席旁聽,在其它場景中,也不難發現高貴女性角色在森嚴皇宮內的行為也並不拘束,反而是鄭佩佩飾演的底層老媒婆顯得格外傳統和保守。領居們對木蘭不男不女行為的鄙夷,也在將軍親自前往家中奉旨對木蘭進行賞賜時,被猛烈衝擊,一種長期形成的固化觀念正在被擊碎。
隨著頂層人物意識的開放,先進觀念的傳播就只是時間問題。自我認同與被認同,於女性而言更加平等的大環境正在加快形成,直到男權、女權二詞不再被提及。
總體而言,《花木蘭》畫風精美,主題鮮明,總基調健康向上,作為消遣,是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