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貞觀促融合的唐太宗,究竟何因離世,又為何節儉薄葬

2021-01-18 陳述說歷史

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封建王朝當數漢朝和唐朝,因此常有漢唐之稱。歷史學家一般認為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而為這個鼎盛時期作出重大貢獻的第一個當推唐太宗。

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隋朝末年,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負責鎮壓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後來李世民看到隋朝將亡,於是和父親商量,決定在太原起兵,發動推翻隋朝的戰爭。

唐太宗像

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揚州被殺,隋朝滅亡,李淵定都長安稱帝,國號為唐,年號武德,是為唐高祖。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之初,各地農民起義並沒有平息,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建立了卓越的功勳。李建成雖為太子,但是他自知功勞不如秦王李世民,並且李世民也未必肯居下位,於是和李元吉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李世民。公元626年,玄武門政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世民迫使父親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李淵為太上皇。

即位第二年,唐太宗改年號為貞觀,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唐太宗即位之後,開始了勵精圖治的偉大計劃。他善於發現有才能的人,先後任用了房玄齡、魏徵為相。他注意到要使國家安定,必先安定百姓,於是他採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百姓負擔。他還對政治和軍事都實行了改革。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果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社會日趨穩定,國家蓬勃發展,實現了真正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還善於處理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貞觀四年,唐太宗派兵北徵東突厥,俘獲突厥頡利可汗,並且對突厥的俘虜和投降的百姓進行了妥善的安置,將他們遷到水草豐茂的河套平原定居,結束了東突厥的遊牧生活,突百姓無不感激。唐太宗因此獲得「天可汗」的尊稱。周邊的少數民族紛紛前來投靠唐朝,唐朝的疆土達到前所未有的遼闊。貞觀十五年,吐藩贊普松贊幹布派使者來唐請求和親,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幹布,實現了漢、藏第一次大融合,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太宗死因探秘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病死於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0歲。

關於唐太宗的死因,史書記載說是病死的,具體是什麼病並沒有說明。50歲並不到壽終正寢的年紀,對於這個有作為的帝王,後世人們似乎更想知道唐太宗死因的每一個細節。那麼唐太宗因什麼病而死呢?

昭陵牌坊

有人認為,唐太宗是服食丹藥中毒身亡。魏晉南北朝時候,人們熱衷於得道求仙,服食大量的丹藥以求成仙或者長生不死。唐朝承襲魏晉遺風,服食丹藥是很普遍的事,唐朝皇帝也有好幾位愛好此道。況且唐太宗自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的後人,他在全國範圍內提倡道教,並且修建了許多道觀。如果說唐太宗也服食丹藥,並不是件奇怪的事。所以有人說唐太宗「服胡僧藥,遂致暴疾不救」。丹藥多半都是用含金屬的物質提煉的,唐太宗中毒身亡也不是沒有道理。還有人認為唐太宗是箭傷不治,病發身亡。唐太宗的傷是從哪裡來的、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唐太宗受傷的事。貞觀十九年,唐太宗發兵攻打高麗。唐軍圍困高麗安市,高麗將領高延壽、高惠真率土兵15萬前來支援,雙方僵持不下。李世民親自率領李世績、長孫無忌、李道宗等將領出擊,3個月都沒有將城攻下,最後只得班師還朝。這是英勇一世的李世民一生中最難打的仗,並且還是無功而返。李世民在這場戰爭中受箭傷,我國的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據說朝鮮的史書上記載過這件事。究竟有沒有這回事,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資治通鑑》上載,唐太宗在班師回朝途中突然患上了「癰疽」,這是一種毒瘡,嚴重到坐不穩的地步,太子甚至還為他吮吸毒瘡。尚書劉洎晉見唐太宗,「及上不豫,洎從內出,色甚悲懼,謂同列日:「疾勢如此,聖躬可憂!」唐太宗聞言大怒,說劉泊與人偷偷議論他的病情,有謀權的野心,可憐的劉尚書就這樣被賜死了。唐太宗向來體恤百官,為何會處死劉洎呢?也許是怕他向人洩露「癰疽」的真相吧,那麼「癰疽」的真相又是什麼呢?這就很值得人去猜測了。

唐太宗回到長安後,整整治了一年多病才見好轉,這一期間連朝政都是交由太子處理的。又過了一年多,李世民就死了,可能是他的病一直不見痊癒,病急亂投醫,最後誤食丹藥而死。

依山而建,首重昭陵

唐太宗死後葬於昭陵。昭陵是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死時開始修建的,到唐太宗死時已經修建了13年。事實上,昭陵在太宗死後並沒有停止修建,而是繼續擴建,持續到了開元二十九年,前後歷時107年方オ完工。昭陵是唐朝十八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昭陵全景

在唐朝之前,中國的帝王就知道依山造陵了,這樣能夠體現帝王的雄壯氣勢。而「依山為陵」卻是以昭陵為首創。依山為陵就是將山體掏空,葬入山腹,整座山就是一座陵墓昭陵就是以九峻山為陵,鑿山為穴的。貞觀十年,賢德的長孫皇后因病早逝,臨死前對太宗說要節儉,「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唐太宗答應了她,果然依山為陵,長孫皇后就葬在昭陵,唐太宗死後與皇后合葬於昭陵。其實唐太宗選擇依山為陵還另有原因,一方面山體顯託出帝王的雄偉氣勢,另一方面就是為了避免盜墓賊盜墓。大臣虞世南曾上書說「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基。」昭陵中的陪葬物品都是土器、木器,既是為了節儉,也是為了避免盜墓

昭陵位於陝西關中禮泉縣,整個陵園佔地面積2萬多公頃,陪墓多達200餘座,唐太宗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唐朝的開國功臣基本上都是限隨他徵戰南北的部下所以這些功臣死後都陪葬昭陵而非高祖的獻陵,形成了規模巨大的陪葬墓群。

由於九峻山為石灰巖地貌,經過千年的雨水衝刷和腐蝕,很難看出昭陵原來的面貌了。尤其是陵園的地面建築已經蕩然無存,僅從建築殘骸當中我們還能推斷出昭陵當年的雄偉氣勢。文獻中記載,建昭陵時,在半山腰上鑿深75丈為地宮,共設有5道石門。五代時有一個叫溫韜的刺史去盜掘昭陵,發現裡面富麗堂皇得與真正的宮殿沒什麼兩樣,說是儉薄而葬,事實上還是將整個皇宮都陪葬下去了。

昭陵出土文物

昭陵的陪葬品極其豐富,尤其保存了大量的唐代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作品。昭陵的墓誌碑文,都是由歐陽詢、褚遂良等著名書法家撰寫的,或行或草,或篆或隸,這些碑文保存了珍貴的名家書法手跡,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至今保存有吐蕃贊普弄贊、阿史那社爾、高昌王、鞠智勇等14個少數民族國君王的石刻像,另外還有舉世聞名、精妙絕倫的藝術精品六駿浮雕。六駿是唐太宗最喜歡的6匹戰馬,唐太宗在馬上得天下,尤其喜歡戰馬,他命工匠將這6匹馬的形象雕刻下來,作為自己的陪葬品,這些浮雕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體現出唐時的審美觀。

昭陵六駿

可惜後來浮雕被毀,有兩幅被流至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物館,另外的四幅現在已經修復,保存在陝西省博物館裡.昭陵中還出土了許多工藝精美的陶製品,反映出唐代制陶藝術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從昭酸出土的文物來看,果然是應證了唐太宗所說的陪品皆用木器和土器。

唐太宗文治武功,自古以來為百姓所津津樂道。他為中國歷史所作的偉大貢獻史學家給與了極大的肯定。他是偉大的政治家與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玄武門事變的勝利,在某些角度上也對唐朝初期乃至整個唐朝的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於民族大一統大融合採用柔和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矛盾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也是後世對於解決民族問題的借鑑。

相關焦點

  • 青磚黃土,瓦棺紙衣:後周皇陵薄葬之風的原因及其影響
    後周世宗柴榮陵墓用心良苦:後周皇帝實行薄葬的原因後周為何一反唐朝厚葬之風,實行「瓦棺紙衣」的薄葬?這其中,既有郭威個人品德的因素,也受到當時特殊歷史背景的影響。可以說,郭威的出身和成長經歷,讓他深知民間疾苦,崇尚節儉,一反唐朝五代厚葬習俗,帶頭實行「青磚黃土、紙衣瓦棺」的薄葬,就是這種勤儉之風最好的表現。
  • 中國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至今墓地卻下落不明
    因為古代人覺得,死並不是真正的死,只不過是換了一種生活方式,所以生前什麼樣的待遇,死後也要有什麼有的要求,但在歷史上很少有人能提出要把自己的墓「薄葬」的人。但在三國時期就有一個,而且地位極高。他就是曹操。曹操是三國時期得到梟雄,三國的主角之一,一生都被傳奇所環繞。雖未沒有稱帝,但影響力卻不比任何一位帝王低。
  • 唐太宗晚年為何寵溺徐惠?為何說愛上皇帝是個悲劇?
    唐太宗舉辦宮廷宴會,徐惠出口成章,其文採風流即便是一些翰林學士也自愧不如。唐太宗非常滿意。入宮不久徐惠就被破格提拔為正二品充容,位為九嬪之一。  在史書上,徐惠最為人稱道的一件事情,是效仿魏徵,勸諫唐太宗。  唐太宗晚年連續發兵討伐高麗,窮兵黷武;又修建翠微宮、玉華宮,大興土木;穿著用度也日漸奢華。
  • 兩漢盛行厚葬,三國推崇薄葬,急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兩漢時期,眾人都追求窮奢極欲的厚葬之風,僅僅過了十幾年,三國時期,卻又都刻意的執行薄葬,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結果。說白了,厚葬必定會導致一個悲劇——盜墓。厚葬,即是人死後,將大量的金銀珠寶同主人一起,埋葬於墳墓之中。對於財產的追求,自然會引起貪財的覬覦之心。實際上,漢朝、三國時期,盜墓行為非常的猖狂。
  • 日本女歌手紫豔陳屍家中是何因?
    為何獨自在家病亡?2019己亥豬年己土比肩星為忌,本年親朋好友幫助不得力,加以人在梟神大運,心性偏於孤僻,不願意與人來往,終因生病吃錯藥而離世。但願紫豔女士在天堂裡再無病痛和孤獨!每晚熬夜堅持原創不易,請閱讀後點擊右下角「好看」給個鼓勵,謝謝!
  • 魏晉南北朝時期薄葬之風為何盛行於世?
    薄葬,在魏晉南北朝早期頗受推崇。戰亂與動蕩,別說遵循漢代喪葬之禮的隆重,很多時候人們甚至來不及為逝者準備喪服。但到了魏晉南北朝中晚期,厚葬的回潮之風又颳了回來。曹操早期的薄葬之風盛行,還與人們追求死後永恆安寧有關。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唐朝最興盛的時候當屬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在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被少數民族親切的稱之為天可汗,少數部族對大唐的朝貢也是最多的。並且還出現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留下千古名句供後世人欣賞。唐太宗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就像是他的原配妻子長孫皇后,可以說兩人是少年夫妻了,話說唐太宗和父親李源反隋時浴血奮戰,而後為了登上皇位經歷了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可以說是不離不棄的一直陪伴著他,唐太宗對其追念不已。於是就建立了相關的建築來看妻子的陵墓,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是否看見什麼,魏徵裝作什麼也沒有看見,"難道在這裡看不到昭陵麼?"
  • 今生富貴是何因?今生貧賤是何因?
    上人慈悲教授讀書法「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上──路上、廁上、枕上」,學生們聽教,頗能心領神會;回去後,果然智慧大開,父母、老師都難以置信他們的進步,從此要求皈依上人的學生很多。41.乞丐造命有個乞丐叫紀大福,也前往茅廬叩拜上人。他請問上人:「為什麼我今生如此貧窮?」上人就為他講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並告訴他:「經書上說:今生富貴是何因?
  • 隋煬帝與唐太宗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為何歷史評價卻天差地別
    儒家王道的極拷問那麼二人的歷史評價究竟為何會呈現如此「兩極分化」,今天二哥就試著從儒家王道思想中的「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入手,對上述問題發表幾點薄見。天時方面,二人本質的區別是「一興一亡」。唐太宗李世民的繼位雖算不上名正言順,但其在奪取皇權後卻特別喜歡將楊廣的失敗經驗作為反省自身的「負面教材」,將「以史為鑑」轉化為了自己實施皇權統治的指導思想,打了個完美的「時間差」。此外,自古成王敗寇,《隋書》是唐太宗的信臣魏徵負責編寫的,掌握了話語權的當權者,通過醜化前朝君主的昏庸腐敗來強調自身統治的正統性,幾乎是歷史之慣用伎倆。
  • 魏晉喪葬習俗:順應時代的發展,薄葬制度的推廣與影響
    為何要以孝治天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王朝更替十分頻繁的歷史時期。士人在朝中被重用的也沒有多少,所以在這些人裡面很多也是不敢說真話。就像魯迅先生曾經說的那樣,現在統治者所做的地位是在禪讓的逼迫下而強奪回來的。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娶比他大30歲的蕭皇后?答案很現實
    或許很多人都聽說過,隋唐時期的蕭皇后,曾經迷倒過無數的男人,她讓隋煬帝楊廣瘋狂痴迷,哪怕是改朝換代之後,年近五十歲的蕭皇后依然得到了二十多歲的李世民的傾慕,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歷史上的蕭皇后究竟有多美,又具有什麼樣的魅力?在晚年時依舊還能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寵愛。
  • 西遊記後傳唐僧取經歸來,唐太宗大宴群臣,孫悟空為何不辭而別?
    當然是唐太宗。畢竟,唐僧、孫悟空熱心取經,不過是求功名而已。而唐太宗卻是拿取經當搏命。佛派掌控的地府,借給他20年的陽壽,換去他支持取經工程,將大唐的香火分一些給佛教。一旦取經工程失效,那麼借給唐太宗陽壽的合同也就終止,你說唐太宗他急不急?
  • 曹操主張薄葬:隨葬品少 陶俑小
    曹操主張薄葬:隨葬品少 陶俑小   這個曹操有頭病,他經常頭疼,他還找華佗,華佗還要給他開腦袋、動顱腦手術。  郝本性接著說,這裡頭還有香囊,三十雙。曹操在香囊這個問題上是挺矛盾的,他從前就下令嚴禁使用。香囊這種香料,中國自古以來不產,它是熱帶紅海沿岸的產物,都通過西域或南海,通過絲綢之路輸送來的。是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後開始進來的,東漢班超以後就更多了。到了魏晉以後,改從南方海路進來。我們在漢代墓葬中經常出土博山爐。
  • 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
    魏晉時期的薄葬及其原因?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國強民富。在這種經濟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厚葬之風,亦是社會發展的表現;但到了魏晉時期,經歷多年的軍閥混戰,社會經濟極為蕭條,民不聊生,在統治階級的提倡下,逐漸形成了薄葬之習。在漢制向晉制的轉變的過程中,在葬俗上的表現為厚葬向薄葬的轉變。一、兩漢時期厚葬的表現與原因。
  • 寵妃就是個好聽的詞,徐惠一生只是唐太宗後宮的擺設
    (影視劇照)歷史上的徐惠在唐太宗的後宮裡究竟是一種怎麼樣的身份存在?受寵?無視?即便是貞觀十八年劉洎上疏,懇求讓太子搬回東宮居住,唐太宗也不過是令其與岑文本馬周等人「遞日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卻絕口不談讓李治搬離自己寢宮的事。一直到貞觀二十年褚遂良再次上疏,唐太宗這才讓李治每個月一半的時間住到東宮去。唐太宗真的寵徐惠,讓這個已經成年的孩子住在身邊有多不方便,大家都懂,不用明說。
  • 唐太宗與侯君集
    第二天,李世民即帝位,是為唐太宗。九月,太宗又封侯君集為潞國公。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再賜封侯君集食邑一千戶。公元630年11月,唐太宗任命侯君集為兵部尚書,統領全國軍隊,參與朝政決策。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開國功臣,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侯君集名列第十七位。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從地圖上看高句麗的統治區域遠離中原王朝核心區域,但是從隋文帝開始(隋文帝曾出兵30萬攻打高句麗,後因為運糧不濟和軍中爆發疾病撤軍,),歷經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代君王都誓要將高句麗消滅掉。尤其是隋煬帝,不惜動用百萬大軍徵討,間接的導致了國內農民起義,最終繁華的隋朝如夢一般短暫。
  • 唐太宗寵幸波斯美女,為何要關進籠子裡?傳教士:口味真重
    而波斯國為了討好唐太宗,特意安排傳教士帶去了兩位波斯國的絕色美女,想要進獻給唐太宗,雖然當時也有很多國家都這麼做了,但是波斯國的美女,唐太宗還是頭一次見,而這兩個美人又是波斯國一等一的女人,不僅五官精緻,而且身材曼妙,再加上波斯擅長製作香料,所以當兩個香噴噴的美女往朝廷上一站,文武百官都被徹底迷醉了!
  • 長孫皇后去世之前,哭著求皇帝一件事,為何唐太宗果斷拒絕了?
    愛屋及烏,唐太宗對長孫家族也是沒的說,大舅哥長孫無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當中位居第一,而且還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權勢和地位等同於宰相。通常來說,皇帝的疑心都比較重,畏懼大臣功高震主,而唐太宗卻從沒有擔心過。曾有大臣寫了一封奏摺,單獨交給了皇帝,大概意思是說長孫無忌權寵過盛,對皇帝有很大的威脅。
  • 她是邵逸夫背後的女人,身家逾38億卻節儉成這樣
    六嬸節儉的美德早已傳遍各方,早前鄭中基在節目上提到自己最崇拜的人是方逸華,其中一點原因就是因為她的節儉。鄭中基提到有次拍動作片,要預約鋼絲組拍輕功場面,拍完後叫方小姐付錢,但方逸華表示不能付錢,因為在電影裡面看不到「鋼絲」,從此以後,他每次都要拍一個露出鋼絲的鏡頭讓方小姐看,而她也真是按照每一條鋼絲給製作方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