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去世之前,哭著求皇帝一件事,為何唐太宗果斷拒絕了?

2021-03-05 史學界的9527

千百年來,不論是在正史的記載,還是民間的傳說當中,長孫皇后的口碑都非常好,她深得唐太宗的寵愛,卻不幹預朝政,足以稱得上母儀天下。十三歲嫁給李世民,一直是丈夫的賢內助,陪著他榮辱與共,玄武門之變對於李世民來說,絕對是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時刻,成則執掌天下,敗則身首異處,長孫皇后親自鼓勵將士,幫助丈夫取得成功。

李世民登基後,不僅將她冊封為皇后,還對她敬重有加,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經常勸說太宗要虛心納諫。愛屋及烏,唐太宗對長孫家族也是沒的說,大舅哥長孫無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當中位居第一,而且還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權勢和地位等同於宰相。

通常來說,皇帝的疑心都比較重,畏懼大臣功高震主,而唐太宗卻從沒有擔心過。曾有大臣寫了一封奏摺,單獨交給了皇帝,大概意思是說長孫無忌權寵過盛,對皇帝有很大的威脅。唐太宗不但直接把奏摺交給大舅哥,還把上奏的大臣痛斥一頓,警告他以後不許再說出類似的話,否則決不輕饒。

縱然長孫無忌才能突出,但他之所以如此受寵,與妹妹長孫皇后有著莫大的關係,否則未必能成為第一功臣。在古代,謀反是最為嚴重的罪名,當年太子李承乾,都因此差點被殺,而長孫皇后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在貞觀初年舉兵謀反,按照當時的律法,肯定直接誅殺,絕對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滿朝文武都建議將他處死,而唐太宗卻赦免了他,之後還拜他為尚書,由此可見,太宗對長孫皇后是多麼的好。貞觀十年,三十六歲的長孫皇后身患重病,唐太宗果斷飛奔到她身邊,並下旨讓御醫前來,要他們無論如何都要治好皇后的病。

御醫們使出渾身解數,卻依舊沒能成功,長孫皇后擔心太宗會怪罪於御醫,有氣無力地說道:「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皇上不要責怪御醫,畢竟他們也不是神仙,沒有起死回生的法術。」在她病重期間,太宗幾乎寸步不離,甚至還默默地向上天祈禱,只要能讓皇后痊癒,自己願意用幾年的壽命來換。

皇后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不久後徹底閉上雙眼,在她去世之前,哭著哀求皇帝一件事:「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她的意思是,皇上不要過於重用長孫家族的成員,只要以外戚的方式對他他們即可,如此就是我的最大榮幸了。

別人都希望讓家族獲得榮耀,為何長孫皇后卻反其道而行呢?其實,這正是她的聰明之處,深知伴君如伴虎、否極泰來的道理,擔心家族太過得寵,未來有可能遭到滅頂之災。對於她的請求,唐太宗卻給拒絕了,因為他深愛著皇后,必須讓其家族顯赫,對長孫無忌等人更加器重,駕崩前還讓他輔佐兒子李治。果然像長孫皇后擔心的那樣,長孫無忌於顯慶四年遭到奸臣的誣陷,被流放到千裡之外的嶺南,之後被迫自殺。

相關焦點

  • 最幸福的皇后——三千寵愛在一身的長孫皇后
    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太宗依據愛妻以山為陵的遺言,將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宮後,太宗做了兩件前所未有之事:他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這種對已逝之人卻供養如生的例子極其少見,幾乎為太宗首創。可見在太宗心裡,長孫皇后永遠是活著的。
  • 最讓唐太宗傷心的是這件事,愛哭的他幾欲自殺,卻為何沒有落淚?
    雖然思念不已,但還是哭著讓人把觀望臺拆了長孫皇后賢德,與李世民感情甚篤。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逝,唐太宗極度悲傷,痛哭,思念不已。他讓人建了個觀望臺,經常一個人站在上面,久久遙望長孫皇后的昭陵。 唐昭陵有一次還把魏徵拉來了,讓他也站在臺上遙望昭陵。魏徵說,我老眼昏花,看不見。
  • 對比來看唐太宗的後宮:除了長孫皇后,其他都是工具
    在那個時代,皇帝有個三宮六院是非常正常的事,至於李世民對後宮妃嬪的深深愛意,恐怕只是影視劇的一廂情願罷了。李世民在位23年,只立了一個皇后,那就是正妻長孫氏,在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再沒有立過皇后。
  • 公主突然去世,皇帝下令以皇后之禮葬,隨即處死駙馬
    這段時間我們聽到了很多關於深受皇帝寵愛的公主的事情,其中最有名的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不僅受到父母的寵愛,連她的皇帝哥哥們都很聽她的話,比如李顯和李旦。但是即使像太平公主一樣受到寵愛的人,最終也沒能以皇后的禮節下葬,因為她被侄子李隆基處決了。
  • 多次拒絕唐太宗提拔的第一功臣,為何結局那麼慘?
    文|沙塵暴(讀史專欄作者)長孫無忌,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皇后的親哥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雖功高蓋世卻不貪戀權力,多次明確拒絕唐太宗的提拔,是個頭腦清醒的明白人。然而,這樣的一個明白人,後來卻因得罪了一個女人,而落得自己被處死,家人被流放的悲慘結局!
  • 一代賢后:長孫皇后,她為何會得唐太宗如此深愛,只因她值得
    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著「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哀婉的愛情故事;更有著唐太宗與長孫皇后這樣舉案齊眉、相互扶持的動人感情。提及浪漫,我們總是會不可避免地想到愛情。唐太宗李世民,世人對於他的評價總是政績顯著,是一位大有作為的皇帝。以他在政治上的作為,完全稱得上「千古一帝」的稱號。但我們似乎總是把焦點放在了他對於政治、對於國家、對於那一場「玄武事變」,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忽略在他的身後,那個一直陪伴並且給予她支持的女人——長孫皇后。
  • 長孫皇后是真的沒有心機嗎?
    通過了解長孫皇后在處理外戚事情上的一系列做法,我們就能體會到長孫皇后的處世藝術。我們知道長孫皇后出生於名門,再加上長孫氏本人知書達禮,才華出眾,所以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特別的信任,對於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寵,尤其對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尤為器重。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皇后的親哥哥,在玄武門事件中,可謂功不可沒。
  • 長孫皇后:是賢后也是賢妻
    但長孫皇后對此卻十分反對,時常勸唐太宗說:妾身已經是尊貴至極的皇后,實在不想朝廷上下都是自家兄弟子侄。外戚專權之事,古已有之,長孫皇后的立場很明確,要從自己這裡,防微杜漸。貞觀元年(627年),當初將長孫皇后趕出家門的哥哥長孫安業與李孝常等人謀反,東窗事發,按律當斬。但長孫皇后怕世人指責她公報私仇有損皇帝威儀,便流著淚向唐太宗為長孫安業求情。後來,唐太宗只好誅殺了其他罪犯,長孫安業倖免於難。不偏袒不記仇,深明大義的長孫皇后堪稱「大女人」。正是這樣的種種,讓長孫皇后在唐太宗的後宮裡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且常年穩登後位不動搖。
  • 長孫皇后:一個堪稱完美的女人,連武則天都無法超越
    長孫皇后的歷史名聲應該是很大的,在唐朝的皇后群中,長孫不是權力最大的,應該說也不是名聲最大的,但卻是名聲最好的,長孫皇后這個人知書達禮,很賢淑,很智慧,很大度,用我們現在的詞概括,大概就是知性女人。長孫皇后既然是皇后,她的執掌就是皇宮,後宮的事情都聽皇后的,所謂母儀天下,跟這個職務是有關的。所以她的第一件工作,對唐太宗對貞觀之治的第一大貢獻,應該就是穩定後宮。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
  • 唐太宗最愛的嫡女,先後許配給三個人,死後以皇后之禮入葬
    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因為皇帝要靠長子來繼承皇位,特別是嫡長子,身份要比庶子高貴得多。雖然對待兒子是這樣,但皇帝對於女兒,大多還是更喜歡最小的。就好比朱元璋最小的女兒寶慶公主,為了這個女兒,朱元璋甚至赦免了其生母張美人殉葬。
  • 長孫皇后:天下第一賢后 || 讀史札記 || 天山夜話 || 燈下漫談之六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兩漢后妃專權,外戚幹政的事例不少,為何長孫皇后不為所動甚至拒之千裡呢?這就是長孫皇后的深謀遠慮和過人之處。她深知權力是把雙刃劍,既可以制人也可受制於人。她極力制止自己的哥哥身居高位怕的就是這一點,她是為了保護長孫家族。古往今來圍繞權力而遭殺身之禍者不可勝數,對此她始終保持清醒頭腦。長孫皇后生性簡約,不喜歡浪費,所需要的東西,夠用就可以,對於皇子要求也很嚴。
  • 說起大唐盛世,長孫皇后莫過於盛世裡一朵國色天香的牡丹?
    一首《春遊曲》道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的少女情懷,在春情爛漫的桃花映照下,「蘭閨豔質」的長孫氏桃面香腮,秀色可人,把對李世民的情愫毫無掩飾,也只有李世民才明了並獨享了那份「出眾風流」又怎麼一種陶醉與美好。北方遊牧民族的豪邁血液,讓長孫氏那份鮮卑女子特有的對愛情的執著,煥發出光彩,善良與寬容,永遠都是女性的美德。
  • 誰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雙標皇帝?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
    但皇帝也是人,不是端水大師,更別說五指尚有長短,人心天生長得就是偏的,所以就算是唐太宗這位明君,也難免在處理事情時出現雙重標準的情況。而說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雙標事件,最典型的莫過於貞觀十七年齊王李祐、太子李承乾先後謀反,唐太宗面對兩個兒子的謀反,給出的判決卻大不一樣。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長孫皇后生性儉約,所用之物,夠用即可,決不浪費。唐太宗對長孫皇后越發禮待,經常與長孫皇后商論賞罰之事,長孫皇后說:「臣妾是婦道人家,豈敢幹預政事?」唐太宗堅持與長孫皇后商討朝政,長孫皇后竟不回答。唐太宗不聽,任命長孫無忌為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右僕射。長孫皇后又私下指派其兄長孫無忌苦求唐太宗,解除他的職務,唐太宗不得已,才改授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長孫皇后才安心。長孫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唐太宗特別喜愛,長樂公主將要出嫁時,嫁妝規格是長公主的兩倍。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魏徵排第三,為何去世後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唐朝最興盛的時候當屬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在當時唐太宗李世民被少數民族親切的稱之為天可汗,少數部族對大唐的朝貢也是最多的。並且還出現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留下千古名句供後世人欣賞。唐太宗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就像是他的原配妻子長孫皇后,可以說兩人是少年夫妻了,話說唐太宗和父親李源反隋時浴血奮戰,而後為了登上皇位經歷了玄武門兵變。長孫皇后可以說是不離不棄的一直陪伴著他,唐太宗對其追念不已。於是就建立了相關的建築來看妻子的陵墓,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是否看見什麼,魏徵裝作什麼也沒有看見,"難道在這裡看不到昭陵麼?"
  • 長孫皇后: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從何而來?
    或許人們對這位長孫氏不甚了解,家族顯赫這都不算什麼,更重要的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宰相長孫無忌是其一母同胞的哥哥,她自己更是唐太宗李世民唯一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親生母親。由此看出,長孫氏的出身和生平尤其不簡單。
  • 《唐太宗李世民》最端莊賢惠的長孫無垢,李世民卻最愛吉兒
    《唐太宗李世民》是在1993年拍的一部古裝電視劇,是一部經典老劇。該劇講述了大唐開國史的歷史,也講述了一代英主李世明的豐功偉成績和感情經歷。劇裡面最經典的是李世明與長孫皇后、楊吉兒、阿史那燕的感情糾葛。
  • 長孫皇后逝世後,李世民納了5位女子進後宮,分別是怎樣的結局?
    在貞觀十年的時候,唐太宗的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逝世於立政殿,終年三十六歲。這位文德皇后長孫氏一生輔佐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在後世中有著「千古賢后」的美名。在《全唐文》中記載著唐太宗在長孫皇后逝世後,又納了五位女子進入後宮,這五位女子分別是:蘇氏、兩位蕭氏、武氏和徐氏。
  • 長孫皇后:大唐「貞觀之治」最大的幕後功臣
    在展開正式的論述之前,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長孫皇后(諡號文德)的生平。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的母親,與初唐名臣,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的司空長孫無忌是嫡親兄妹。 長孫皇后,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十三歲,嫁給唐國公李淵次子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為秦王(李世民)正妃。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冊封為皇后,誕下三子四女。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病逝,終年三十六歲,諡號文德皇后,葬於昭陵,史稱 「千古賢后」,著有《女則》、《史論東漢明德馬後》、《春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