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畫像,清代人作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愛哭,哭親人,哭功臣,生離死別哭,做夢夢見了也哭,常常哭得稀裡譁啦。
有人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愛哭的帝王,這大體是對的。從新舊唐書到資治通鑑,有關李世民傷心、流淚乃至痛哭的記述不計其數,涉及到的人也非常多。
11年過去了,想起父親仍「泣數行下」
李世民十幾歲就跟隨父親李淵徵戰沙場,出生入死。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淵讓出皇位。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很重視盡孝,有一次甚至要親自抬轎送父親回宮。
南薰殿畫像《唐高祖立像》
貞觀九年,李淵病逝。唐太宗整整20天沒有上朝,期間群臣兩次勸他節哀,以國事為重。但史書上並沒有有關他哭父親的記述,不知為什麼。
貞觀二十年,唐太宗在47歲生日宴會上,說自己雖然君臨天下,卻不能在父親膝下承歡盡孝,說著說著就「泣數行下」。11年過去了,想起父親還是不住地掉眼淚,也許這才是真情流露吧!
雖然思念不已,但還是哭著讓人把觀望臺拆了
長孫皇后賢德,與李世民感情甚篤。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逝,唐太宗極度悲傷,痛哭,思念不已。他讓人建了個觀望臺,經常一個人站在上面,久久遙望長孫皇后的昭陵。
唐昭陵
有一次還把魏徵拉來了,讓他也站在臺上遙望昭陵。魏徵說,我老眼昏花,看不見。唐太宗又指給他看,結果被魏徵回了一句:我還以為陛下遙望獻陵呢,如果是昭陵,我早就看見了。
獻陵是李淵的陵墓。魏徵這句話其實夠狠的,唐太宗當然聽得懂。他哭著讓人把觀望臺拆了,這眼淚不知為誰而灑,是為父親,還是為賢德的皇后?
登上城樓,望著出殯的方向放聲痛哭
唐太宗哭功臣,在史書裡記載是最多的。房玄齡臨終前,唐太宗去探看他,「相對流涕」,兩人一起哭。杜如晦、張公謹、虞世南、魏徵、薛萬均、李大亮、岑文本、溫彥博、姜確等大臣去世後,唐太宗對每一位都是甚哀、愴然、哭之甚慟。
哭得最痛的一次是高士廉之死。貞觀二十年,高士廉病重,唐太宗親往家中探望,臨別時就哭了一場。第二年正月,人沒了,他又要親往哭靈,因為久病初愈,臨喪是大忌,房玄齡想攔,但攔不住。到了高府門口,又被長孫無忌攔下,勸他以身體為重,但還是不聽。長孫無忌乾脆躺在了路中央,哭著勸阻,唐太宗這才肯離開。回到宮裡,唐太宗南望而哭,淚如雨下。等到靈柩出橫橋,他又登上城樓,望著出殯的方向放聲痛哭。
大唐凌煙閣高士廉畫像
各家史書都詳細記載了這件事,相信看過這段歷史的人都會為之感動,唏噓不已。高士廉除了是玄武門之變的核心幕僚、貞觀重臣外,還有一個身份,他是長孫無忌、長孫皇后兄妹的舅父。唐太宗就說,我和高公不只是君臣,還是故交,是親戚,怎能不去送送他呢?這話講得很有人情味。
欲哭而無淚,也許淚水早已被哭幹了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儲位,不管怎麼解釋,兄弟相殘是事實。當上皇帝後,他對弟弟們都挺好,年輕的親王們要分赴各地了,他一一送別,淚流不止,哽咽著說:「諸子尚可復有,兄弟不可復得。」
其實,唐太宗對待子女更是舐犢情深。晉陽公主病逝時年僅12歲,李世民悲傷得一個月都沒能好好吃飯,身體都快垮了。群臣勸他節哀,他說,我怎能不知道悲傷無益,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看到太子李治日夜守護在身邊,頭髮都白了,他哭著說,你能這樣孝敬我,我死了還有什麼遺憾!這也是他最後一次落淚。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此情此景,他是否回想起6年前的那一天。
閻立本《步輦圖》
貞觀十七年四月,唐太宗散朝後,把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留下,說自己不想活了,然後一頭撞向床邊,被攔住後,又欲拔刀自刎,再被攔下。
幾近崩潰,是因為剛剛發生的未遂政變。太子李承乾擔心位子不保,準備刺殺另一位皇子李泰,駙馬杜荷、漢王李元昌也牽扯了進去。「三子一弟」,至親的人竟幹出這樣的事,能不傷心欲絕嗎?
這位愛哭的皇帝這次卻沒掉眼淚。他或是又想起了父親,當年玄武門發生的事情,該給父親造成了多麼大的傷害!歷史的一幕差點重演,不一樣的結局,卻是一樣的手足相殘,難道天道真的有輪迴?
然而,這終究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皇帝。欲哭而無淚,也許在沒人的時候,他早已經把淚水哭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