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唐太宗傷心的是這件事,愛哭的他幾欲自殺,卻為何沒有落淚?

2021-01-14 心史縱橫

唐太宗畫像,清代人作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他愛哭,哭親人,哭功臣,生離死別哭,做夢夢見了也哭,常常哭得稀裡譁啦。

有人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愛哭的帝王,這大體是對的。從新舊唐書到資治通鑑,有關李世民傷心、流淚乃至痛哭的記述不計其數,涉及到的人也非常多。

11年過去了,想起父親仍「泣數行下」

李世民十幾歲就跟隨父親李淵徵戰沙場,出生入死。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淵讓出皇位。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很重視盡孝,有一次甚至要親自抬轎送父親回宮。

南薰殿畫像《唐高祖立像》

貞觀九年,李淵病逝。唐太宗整整20天沒有上朝,期間群臣兩次勸他節哀,以國事為重。但史書上並沒有有關他哭父親的記述,不知為什麼。

貞觀二十年,唐太宗在47歲生日宴會上,說自己雖然君臨天下,卻不能在父親膝下承歡盡孝,說著說著就「泣數行下」。11年過去了,想起父親還是不住地掉眼淚,也許這才是真情流露吧!

雖然思念不已,但還是哭著讓人把觀望臺拆了

長孫皇后賢德,與李世民感情甚篤。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逝,唐太宗極度悲傷,痛哭,思念不已。他讓人建了個觀望臺,經常一個人站在上面,久久遙望長孫皇后的昭陵。

唐昭陵

有一次還把魏徵拉來了,讓他也站在臺上遙望昭陵。魏徵說,我老眼昏花,看不見。唐太宗又指給他看,結果被魏徵回了一句:我還以為陛下遙望獻陵呢,如果是昭陵,我早就看見了。

獻陵是李淵的陵墓。魏徵這句話其實夠狠的,唐太宗當然聽得懂。他哭著讓人把觀望臺拆了,這眼淚不知為誰而灑,是為父親,還是為賢德的皇后?

登上城樓,望著出殯的方向放聲痛哭

唐太宗哭功臣,在史書裡記載是最多的。房玄齡臨終前,唐太宗去探看他,「相對流涕」,兩人一起哭。杜如晦、張公謹、虞世南、魏徵、薛萬均、李大亮、岑文本、溫彥博、姜確等大臣去世後,唐太宗對每一位都是甚哀、愴然、哭之甚慟。

哭得最痛的一次是高士廉之死。貞觀二十年,高士廉病重,唐太宗親往家中探望,臨別時就哭了一場。第二年正月,人沒了,他又要親往哭靈,因為久病初愈,臨喪是大忌,房玄齡想攔,但攔不住。到了高府門口,又被長孫無忌攔下,勸他以身體為重,但還是不聽。長孫無忌乾脆躺在了路中央,哭著勸阻,唐太宗這才肯離開。回到宮裡,唐太宗南望而哭,淚如雨下。等到靈柩出橫橋,他又登上城樓,望著出殯的方向放聲痛哭。

大唐凌煙閣高士廉畫像

各家史書都詳細記載了這件事,相信看過這段歷史的人都會為之感動,唏噓不已。高士廉除了是玄武門之變的核心幕僚、貞觀重臣外,還有一個身份,他是長孫無忌、長孫皇后兄妹的舅父。唐太宗就說,我和高公不只是君臣,還是故交,是親戚,怎能不去送送他呢?這話講得很有人情味。

欲哭而無淚,也許淚水早已被哭幹了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儲位,不管怎麼解釋,兄弟相殘是事實。當上皇帝後,他對弟弟們都挺好,年輕的親王們要分赴各地了,他一一送別,淚流不止,哽咽著說:「諸子尚可復有,兄弟不可復得。」

其實,唐太宗對待子女更是舐犢情深。晉陽公主病逝時年僅12歲,李世民悲傷得一個月都沒能好好吃飯,身體都快垮了。群臣勸他節哀,他說,我怎能不知道悲傷無益,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看到太子李治日夜守護在身邊,頭髮都白了,他哭著說,你能這樣孝敬我,我死了還有什麼遺憾!這也是他最後一次落淚。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此情此景,他是否回想起6年前的那一天。

閻立本《步輦圖》

貞觀十七年四月,唐太宗散朝後,把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留下,說自己不想活了,然後一頭撞向床邊,被攔住後,又欲拔刀自刎,再被攔下。

幾近崩潰,是因為剛剛發生的未遂政變。太子李承乾擔心位子不保,準備刺殺另一位皇子李泰,駙馬杜荷、漢王李元昌也牽扯了進去。「三子一弟」,至親的人竟幹出這樣的事,能不傷心欲絕嗎?

這位愛哭的皇帝這次卻沒掉眼淚。他或是又想起了父親,當年玄武門發生的事情,該給父親造成了多麼大的傷害!歷史的一幕差點重演,不一樣的結局,卻是一樣的手足相殘,難道天道真的有輪迴?

然而,這終究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皇帝。欲哭而無淚,也許在沒人的時候,他早已經把淚水哭幹了。

相關焦點

  • 長孫皇后去世之前,哭著求皇帝一件事,為何唐太宗果斷拒絕了?
    愛屋及烏,唐太宗對長孫家族也是沒的說,大舅哥長孫無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當中位居第一,而且還被任命為尚書右僕射,權勢和地位等同於宰相。通常來說,皇帝的疑心都比較重,畏懼大臣功高震主,而唐太宗卻從沒有擔心過。曾有大臣寫了一封奏摺,單獨交給了皇帝,大概意思是說長孫無忌權寵過盛,對皇帝有很大的威脅。
  • 誰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雙標皇帝?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
    無獨有偶,貞觀十二年李恪因為在安州屢屢犯錯被大臣彈劾,唐太宗在毫不留情地將其免官、削戶後,又寫了一封告誡信給他,信中有這樣一句話:「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就在唐太宗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轉過頭,唐太宗就賞了大名鼎鼎的芙蓉園給李泰,還賜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比太子李承乾還多。
  • 吳孟達自曝最傷心事,曾想過自殺,與周星馳拍《賭聖》時最快樂
    6月7日,據香港媒體報導,吳孟達日前獲得某企業家的提議,要為其創立一款腕錶品牌,期間吳孟達也是接受了採訪,大方分享了自己「最開心的事情與最傷心的事」。吳孟達表示自己從影多年,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與周星馳一起拍攝《賭聖》時的一段經歷,當時自己真的很開心,提到周星馳時,吳孟達也是稱其「星仔」,讓人聽了之後覺得非常親切。
  • 唐太宗晚年為何寵溺徐惠?為何說愛上皇帝是個悲劇?
    徐惠見了,就上書勸諫,大意是勸說唐太宗不要效仿秦始皇、晉武帝連年徵戰,窮奢極欲,而應當愛惜百姓,與民休息,節儉治國,為後人榜樣等等。  史書上說:「帝善其言,優賜之。」也就是說,唐太宗聞言,認為徐惠說得很好,重重賞賜了徐惠。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在我看來,恰恰是這件事情讓徐惠失寵,風光不再。
  • 佛教:這十件事,最積福報,你做過幾件?
    《四十二章經》上佛說,這十件事,是人生最難做到的,一旦做到了,可增福增慧,功德無量。積德並非只有去行善才能積德,做到這十件事,同樣可以積累福報,看看你做過幾件?第一件事:貧窮布施。富貴人家做布施容易,但貧窮之家去做布施就難了,若是你身上只剩下一分錢,你把這一分錢布施出去,所得功德如同與一個身上有百萬家產之人,將百萬家產全部布施出去,是一樣的道理。所以越窮就越應該去做布施。第二件事:富貴學道。很多人因為家境貧困,或是遇到了難事,才選擇遁入沙門。
  • 開貞觀促融合的唐太宗,究竟何因離世,又為何節儉薄葬
    況且唐太宗自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的後人,他在全國範圍內提倡道教,並且修建了許多道觀。如果說唐太宗也服食丹藥,並不是件奇怪的事。所以有人說唐太宗「服胡僧藥,遂致暴疾不救」。丹藥多半都是用含金屬的物質提煉的,唐太宗中毒身亡也不是沒有道理。還有人認為唐太宗是箭傷不治,病發身亡。唐太宗的傷是從哪裡來的、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唐太宗受傷的事。貞觀十九年,唐太宗發兵攻打高麗。
  • 隋煬帝與唐太宗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為何歷史評價卻天差地別
    今天來聊兩個歷史評價天差地別的皇帝: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和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各位是不是單聽到這兩個名字,就本能地感到了其二者的明顯反差?作為導致隋朝二世而亡的「暴君」,楊廣簡直可以說是各朝帝王裡最典型的「負面教材」,史書中只要一提到他,幾乎就都是窮奢極欲、荒淫無度類形容,連像完善科舉、開鑿運河這類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業績」,也基本無法得到歷史公正的評價。
  • 24小時哭4場,日本桌球選手輸球後為什麼愛哭?
    張本智和哭了,伊藤美誠和森園政崇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伊藤美誠24小時內第二度落淚,在單打輸給孫穎莎後,她留下了傷心的淚水。25日,2019年布達佩斯世乒賽男單1/8決賽:張本智和2:4負安宰賢。一直以來,日本選手在輸球後,都有愛哭的「毛病」。比如,瓷娃娃福原愛,經常在輸給大魔王張怡寧之後哭得梨花帶雨,讓人看著都心疼。
  • 宰相多看了幾眼唐太宗身邊的美女,唐太宗心虛,宰相:放她出宮
    唐太宗李世民身邊多了一個陌生的美女,宰相王珪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唐太宗不知道心虛還是什麼,就主動對王珪說,這是廬江王李瑗的妾,是李瑗殺了她前任丈夫搶來的,我看她可憐,就把她收進宮裡。廬江王李瑗是李世民的堂哥,因為支持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被殺。他的妾因為長得漂亮,被唐太宗收入囊中。
  • 從小「愛哭」和「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家長們別不信
    愛哭是孩子成長過程常有的事,也是他們宣洩情緒的手段。但是有的家長認為「哭鼻子」是件很沒面子的行為,還會試圖阻止,甚至看見男孩子哭就更加惱火。當孩子開始哭泣的時候,家長們都會感到心力交瘁,但是孩子哭真的是件很差勁的事嗎?那愛哭的孩子跟不愛哭的孩子存在著哪些差距呢?
  • 唐太宗寵幸波斯美女,為何要關進籠子裡?傳教士:口味真重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據悉,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已經在軍政上取得了非常卓著的功績,他的威名也是響徹整個亞洲大陸,於是那些自知不敵的國家就選擇向大唐稱臣。傳教士只好告訴唐太宗,波斯美女和中原美女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不要再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她們了,而唐太宗聽後也覺得有道理,在觀賞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這兩個波斯女人除了相貌、語言與大唐的女人不同之外,身體構造上也沒有什麼別的特殊之處。於是,三天後他又做了一件更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 看他做過的幾件事,再下定論
    除了這些物質上的成功,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最讓大家羨慕的是明蘭找了一個疼愛自己、敬重自己的丈夫。顧廷燁對明蘭的好相信看過劇的人都知道且非常羨慕!用「寵溺」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別說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了,就算是現代,也很少有人能做到那樣!所以,很多人看劇的時候一度對顧廷燁瘋狂地迷戀,但小編仍然想問一個問題,顧廷燁真的那麼愛明蘭?看他做過的幾件事,再下定論吧!
  • 孩子愛哭怎麼辦?傷心難過是人生的必然經歷,父母應學會控制情緒
    孩子都是天真可愛的,然而有些孩子卻很愛哭,讓人煩躁。前幾天到朋友家吃飯,他的孩子才三四歲,我們就吃了一頓飯,他能哭個兩三回。就因為一點兒小事,比如氣球破了,腳踢到桌子了,玩具掉地上了,就能哇哇大哭。遇上這樣的孩子,他的父母只好叫苦不迭,一個勁兒地說抱歉。我倒是沒關係,但是對於我的朋友,也就是孩子的父母來說,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最令他們感到苦惱的事情。小孩子哭起來,根本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要麼躺在地上打滾,要麼痛哭流涕、哭聲悽厲。很多父母受不了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就大聲呵斥,讓他別哭或是閉嘴。
  • 傷心欲絕:還是,偶爾,想要偉大
    之後在劉暐的樂團「生氣的年輕人」代打幾場,他發現如果要繼續做音樂,絕對不會成為一位鼓手,於是借來把吉他開始寫歌。 2008年,許正泰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傷心欲絕的貝斯手黃紹祖,他貝斯可以彈很快,也聽很多搖滾樂。在一位吉他手當兵缺席的日子裡,他倆還一起做過一些不插電錶演。
  • 如果你生的是兒子,希望你別做這兩件事
    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長們更希望他堅強勇敢,哭泣在家長看來是弱小的表現。  但是,在兒童教育的角度來看,事實可能跟大家想的有點不一樣!其中有兩件事,可以說得上是育兒上的大忌!今天韜韜爸爸就來和大家聊聊關於孩子愛哭這個事兒。
  • 「愛哭的人,最好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微博上有一個話題:「這屆成年人怎麼這麼愛哭?」是啊,每一個看不見的街頭巷尾,都承載了太多人的眼淚:有人是因為被交警抓到逆行,有人是因為被偷了車,有人是因為加班後沒有趕上末班公交......年紀越大,眼窩子越淺,即便是年輕時「從不落淚」的人,也難免會漸漸變得感傷起來。
  • 男孩愛哭很「娘」?從這幾個方面了解,男孩小時候愛哭反而是好事
    小強的媽媽就有這樣的煩惱,她的兒子小強總是動不動的非常愛哭,吃不到喜歡的食物就掉眼淚,摔倒了就掉眼淚。小強媽媽已經非常多次教育小強要做個勇敢的男孩,不能隨隨便便的就哭鼻子,小強每次都能很好地答應媽媽,但是當他遇到讓他無法承受的事情的時候,他就忍不住的掉眼淚。小強媽媽對此非常煩惱,不懂得該如何教育小強讓他變得更加堅強。
  • 「愛哭」的孩子真沒出息嗎?看完之後父母落淚:是我們做錯了!
    可後面還有句話「只是未到傷心時」。因此,不管男女就算長大成人之後,「哭」字依然伴隨左右,只是次數相比小時候變得更少了而已。「哭」字的定義,是一種情緒上表達,傷心難過時候會哭、特別高興時也會哭。所以說「哭」並等於負面情緒,也有正面情緒存在。美國心理學家Susan David在《情緒敏感力》一書中寫道:一個人情商低,究其根本是由於他情緒感知力不足。
  • 西遊記後傳唐僧取經歸來,唐太宗大宴群臣,孫悟空為何不辭而別?
    誰對西天取經最熱心、最迫切?當然是唐太宗。畢竟,唐僧、孫悟空熱心取經,不過是求功名而已。而唐太宗卻是拿取經當搏命。佛派掌控的地府,借給他20年的陽壽,換去他支持取經工程,將大唐的香火分一些給佛教。一旦取經工程失效,那麼借給唐太宗陽壽的合同也就終止,你說唐太宗他急不急?
  • 許正泰:傷心欲絕是都市迷茫夜色中一閃而晃的黑影|在野專訪
    後來才找到金剛(吉他手)加入,而剛好當時劉暐的樂團「生氣的年輕人」也結束,我與他住得近,自然就找他加入。其實我覺得「傷心欲絕」要從這兩人加入才真的算開始。 蝦餃:傷心欲絕的樂團介紹文案上是以「民謠朋克」作為前綴的,你覺得傷心欲絕的「民謠」與「朋克」分別體現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