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福的皇后——三千寵愛在一身的長孫皇后

2021-01-18 白雲閒聊蒼狗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此詩名曰《春遊曲》,詩中人是一位宮妃,在春日桃花紅豔盛開之時,她翩翩穿行於桃柳、花叢之中,看蝶聽鶯。她驕傲的認為,桃花之所以紅豔是因為「偷」得了她的「面色」,嫩柳之所以翩然是「學」得了她的「腰身」;她自負的認為,無須說出名姓,世人也曉她是誰,因為她的出眾風流已是遠播中外,有口皆碑。——務須多言,這是一個得寵的宮妃在曬幸福,曬尊寵,她是那般的意氣風發,躊躇滿志,不可一世!

那麼這個宮妃是何人,她到底得到了何等的尊寵才能寫出這般張揚的詩句?這個宮妃就是大名鼎鼎的長孫皇后!她是一個賢后,一個著名的賢后,卻也因為她的賢名太出眾,世人漸漸忘記了她是賢后的同時更是一個幸福的女人,是一個三千寵愛在一身的皇后!

一切還是從長孫皇后的離世說起吧!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太宗依據愛妻以山為陵的遺言,將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宮後,太宗做了兩件前所未有之事:

他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這種對已逝之人卻供養如生的例子極其少見,幾乎為太宗首創。可見在太宗心裡,長孫皇后永遠是活著的。他又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昭陵,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文德皇后既葬,帝念後不已,即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引徵同升,徵孰視曰:「臣眊昏,不能見。」帝指示之,徵曰:「此昭陵邪?」帝曰:「然。」徵曰:「臣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臣固見之。」帝泣,為毀觀--望陵毀觀的故事相信熟悉歷史的人都有所耳聞。這個故事既反襯出太宗對長孫皇后刻骨銘心的追戀之情,又反襯出太宗追戀愛妻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的!

在那個以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裡,太宗如此張揚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了。其實太宗作為封建帝王,對此規則不可能不知,但他還是毫不避諱作層觀,望昭陵,還拉著大臣一起來懷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難自己,又怎麼會明知故犯呢?

在魏徵的勸諷下,層觀最終拆除了。但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越發洶湧難自控,已至於他在一次回詔中,公然向大臣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後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真可謂『一字一血淚』,看後令人不免唏噓。

也因為對皇后思念不已,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曠古絕今之事——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的幼女晉陽公主和幼子李治。為什麼要留他們在身邊親自撫養,《唐會要》中是這樣記載的「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於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這同時可以在《新唐書.晉陽公主傳》中的得到復證。太宗親自撫養幼子you女的用意已經很明顯了——因為愛寵其母,所以親養其子,並以子思母,藉此來慰藉自己苦悶和空虛心靈,不過這種慰藉法,只能是舉杯消愁愁更愁,也因為太宗的這種心情,即使在長孫皇后去世後,後宮依舊多年無子嗣。

貞觀14年,長孫皇后的二子李泰與兄爭奪太子之位,為了討好其父,這位皇子在洛陽大興土木,修建了伊闕佛龕,為母親追福。這時長孫皇后已經過世五年多了,遙想隋煬帝謀嫡時,不顧悍母在側,公然賄賂討好父親的寵姬宣華夫人,而李泰謀嫡卻是抬出了已過世多年的母親討好父親。這足以充分說明李世民對他的愛妻是多麼痴心長情,不僅沒有人走茶涼,她的子女在她身後仍因為父親對母親的深愛而備受呵護,而嫡子們對母親的態度甚至能影響太宗對他們的寵愛度。

即使到了貞觀後期,江南才女徐惠漸得君寵的情況下,李世民卻還要留已成為太子的李治在身邊,為此大臣們在貞觀18年和貞觀20年兩度上書,要求皇帝放太子回東宮,最後雙方妥協,太子李治15日在東宮,15日留在父皇身邊!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說「父子不可以滯愛」,正因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內宮,衍生了他與武則天的戀情,從而給大唐宗室帶來了滅頂之災。

可能是李治也覺察到父皇對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貞觀22年建起了一座宏偉富麗大慈恩寺來紀念母親(大慈恩寺的規模很大,共有13個院落,897間房屋,雲閣禪院,重樓復殿,異常豪華。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許,太子是沒有能力和膽量如此做的)。

長孫皇后生前並不是信佛之人,史載:當她病重時,太子李承乾請求做佛事,為其祈福,皇后斷然拒絕。她可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為佛家做出如此大的貢獻吧!

其實長孫皇后為佛家的貢獻遠不止這兩件: 貞觀年間,因長孫皇后不預,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禮謁道綽太師為皇后祈願除病,曾施捨「眾寶名珍」,重修寺宇。(「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輦過蘭若,禮謁禪師綽公,便解眾寶名珍,供養啟願。」——《鐵彌勒像頌碑》)

貞觀十年四月,因長孫皇后久病不愈,太宗下命修葺全國破舊寺廟為功德。(敕為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並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並依舊名置立。——《唐文拾遺.卷五十》

長孫皇后曾經說過:「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太宗本「上所不為」,卻為了能從死神手中奪回愛妻,「不為」也「為」了。見於《舊唐書.文德皇后傳》 。

其實綜觀史載,唐太宗為長孫皇后和她的家族子女「不為」也「為」之事,還有許多:

比如貞觀初年,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參與謀反,按律當誅,卻因為長孫皇后的求情,太宗免除了他的死罪。這樣一個身犯謀反大罪之人,最後卻還能官拜兵部尚書,封薛國公。(親兄弟謀反,按一般邏輯,皇后這時應該是跪著請罪,擔心自己被株連才對,但長孫後卻不但不擔心自己的處境,反而要求皇帝網開一面,這是得到怎樣的寵愛,才能有如此的自信啊?)

太宗本是對官員要求極其嚴格之人,有個大臣只因死後家人出來便賣珠寶他就懷疑人家貪汙受賄,但當長孫皇后的叔叔因貪汙被免官後,太宗卻因為他是皇后的親叔叔,常常賞賜給他大量絲絹,不久後又重新任命他為官。

皇后的長女長樂公主出降時,太宗直言對大臣說:「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長樂公主病逝於貞觀17年,她的墓沒有遵照妃子、公主墓只設一道石門的規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門,成了類似號墓為陵規格的墳墓。在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只有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屬於這種情況。

至於太宗對皇后幼女晉陽公主以及皇后所生三子還是皇后親兄長孫無忌的寵愛更可說「罄竹難書」了!

其實,千百年來,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間雙重認可的恩愛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什麼緣故或許就因為長孫皇后沒有利用太宗的寵愛害人,或許是無聊八卦人士的獵奇以及譁眾取寵心理導致一群能人硬是把恩愛夫妻變成了怨偶,讓太宗對史書中的路人後宮恩寵甚至專寵。

他們採用選擇性失明的辦法,一面假裝看不到正史野史中長孫皇后大量的得寵事跡,或是把這些事跡歪曲成做秀甚至違心的擺出一副史書是勝利者所寫的「客觀「姿態;另一方面卻非要把李世民那些除了某某生某某之外就毫無記載的後宮,說成李世民的最愛,YY出一個個或則雖豔美無比,或則高貴無比卻無法自圓其說的故事。甚至為了YY,對歷史人物大玩嫁接術,硬是把兩三個甚至更多人物的故事嫁接到某一個人身上,更有甚者,把唐太宗每日侍奉父親進餐的歷史記載「太宗貞觀二年八月,帝以軍國無事,每日視膳西宮」作為證明某一嬪妃受寵的證據,創造出唐太宗每天都去看望西宮娘娘的大笑話。

或許,有人會說一千年前的事誰能知道呢,唐太宗愛誰只有他自己清楚。可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歷史見證者們留下的錚錚記載,卻偏偏相信千百年後現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親眼見證」的唐太宗的錯綜複雜,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史,並美其名曰「大唐氣勢」。如果非要這樣才是「大唐氣勢」,那麼很遺憾,唐太宗並沒有這份氣勢,他很「庸俗」、「落伍」的只愛自己的妻子,只為自己的妻子痴迷,雖然他貴為天子,擁有三宮六院,但他真愛的卻只有自己妻子一人。

相關焦點

  • 李世民的嫡女出嫁,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學者:長孫皇后真聰明
    其妻長孫氏被立為皇后,史稱文德皇后或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對嫡長女李麗質愛若珍寶,貞觀二年,李麗質年僅8歲,就被封為長樂公主,食邑三千戶。皇帝的女兒被冊封為公主,本不稀奇,稀奇的是長樂公主被封「食邑三千戶」。這是個什麼概念呢?舉兩個例子,《舊唐書·杜如晦傳》記載:及事捷,與房玄齡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
  • 長孫皇后:是賢后也是賢妻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近千位皇后,其中確有不少是這樣的。當然,毒後有之,賢后亦有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髮妻——長孫皇后。於是,李世民登基為帝後13天,這位賢內助便被冊封為皇后。至此,長孫無垢開始了十年風光無限的皇后生涯。如今,已經站在女性權力的最高峰,長孫無垢的苦日子也算熬完了,但她又給自己立下了另一個目標——做一代賢后,真正母儀天下。其實,長孫皇后是頗有政治才華的,但她深知後宮幹政的後果,處處謹言慎行。
  • 對比來看唐太宗的後宮:除了長孫皇后,其他都是工具
    李世民在位23年,只立了一個皇后,那就是正妻長孫氏,在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再沒有立過皇后。這樣做無非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長孫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李世民不願再立皇后;二是其他妃嬪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還不夠高,不足以讓李世民立她們中的某一個為皇后。
  • 長孫皇后是真的沒有心機嗎?
    通過了解長孫皇后在處理外戚事情上的一系列做法,我們就能體會到長孫皇后的處世藝術。我們知道長孫皇后出生於名門,再加上長孫氏本人知書達禮,才華出眾,所以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特別的信任,對於妻子的家族也十分恩寵,尤其對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尤為器重。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皇后的親哥哥,在玄武門事件中,可謂功不可沒。
  • 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為什麼長孫皇后屢勸無果?有效溝通是門藝術
    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進諫,有一個原則,就是對李世民和她談起的朝廷之上的賞罰或者朝政之事,她從來不參與。這個原則讓李世民一度很惱火,因為李世民知道長孫皇后能給出正確意見,他一定要長孫皇后給,可是長孫皇后就是不發一言。因為長孫皇后對李世民有言在先,自己是婦人,因此不敢參與朝政。
  • 歷史揭秘: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為何唐明皇沒有將其封為皇后
    縱觀中國歷史,在中國古代,凡是受到君王寵愛的女子大多數都會一躍成為人上人,封為皇后,再不濟者也會在死後追封為后,而有一位女子,他擁有著皇帝的萬千寵愛,卻沒有被封后,死後更是沒有追封,這讓很多的人們著實好奇,這個人就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楊玉環,大家都知道,唐玄宗對楊玉環那可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但就是這樣,也沒有封楊玉環為後,其中緣由讓人好奇
  • 長孫皇后:千古第一賢后的美譽從何而來?
    而提及女性的德、賢二字,歷史上這樣的一個人應有一席之地,那就是有才德更有賢名的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是何許人也?長孫皇后,小字觀音婢,名字史上並無記載,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母親是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身份尊貴,稱其為古代名媛一點也不為過。
  • 長孫皇后:男人心中的白月光,是怎樣煉成的
    公元628年,王朝掌權者,允宮女出宮三千餘人,使之「任求伉儷」。人常言:「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女人。」李世民的妻子,就是那個陪著他度過刀尖舔血的歲月,最終走向成功的女人。傳聞,因長孫家中之人,多信奉於佛教,於是,長輩們便寵溺地喚這個小傢伙為「觀音婢」。她,不是別人,正是日後那個母儀天下、為世人所敬仰的長孫皇后。(史書上沒有記載其真名,有一種說法喚作「長孫無垢」)作為皇族宗室的長孫家,自北魏至隋,著實是能人輩出。
  • 兩位馬氏美女:一位是長孫皇后的偶像,另一位與長孫皇后齊名
    ,另一位與長孫皇后齊名李世民能當上皇帝,大舅子長孫無忌立了大功。但凡是李世民犒賞功臣,長孫無忌得到的賞賜總是名列前茅。李世民為了犒賞大舅子,提拔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知道之後,向李世民提出意見,希望罷免長孫無忌的宰相職位。李世民不肯聽老婆的話,依然堅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長孫皇后沒辦法,只好找到哥哥長孫無忌。長孫皇后先是講了漢朝呂后和霍皇后家族的悲劇,然後對長孫無忌說:」我不想娘家遭遇呂氏和霍氏家族那樣的悲劇。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八月李淵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立髮妻長孫氏為皇后,追贈長孫皇后之父長孫晟為司空、齊獻公。長孫皇后掌管後宮,後宮很和諧,後宮之人沒有人不服長孫皇后。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感情很好,後宮妃嬪不多,子嗣不多,長孫皇后還親自給李世民選妃。
  • 帝王之妻的標杆:長孫皇后
    對此,長孫皇后很識進退。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本就與李世民是好友,又有輔佐皇家之功勞,李世民將他視為心腹。長孫無忌所受的禮遇,其他文武官員都無法相比。李世民多次都想命他擔任宰相,可是長孫皇后堅決反對,說:「我身在皇宮,長孫家所受榮華,已至頂點,實在不願兄弟再掌握權柄。呂雉家、霍光家、上官桀家,都是血淋淋的教訓,還請陛下理解。
  •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結局如何?
    長孫皇后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她13歲嫁給李世民,為李世民當上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在李世民繼位後,也在許多事情上對李世民規勸。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和長孫皇后的恭謙、明理不無關係。她和李世民的關心很好,兩人一共生下了三子四女。
  • 長孫皇后,唐朝最賢惠的皇后,生前令人感動,死後讓人懷念
    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他跟高祖李淵及妃嬪關係都不太好,為了儘量緩和矛盾,長孫皇后在盡心侍奉皇帝公爹的同時,有意識地搞好與妃嬪們的關係。《資治通鑑》記載:【盡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說明長孫皇后的外交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二、平易近人。長孫皇后對身邊的人很和氣,堪稱一個善良的國母。
  • 長孫皇后去世之前,哭著求皇帝一件事,為何唐太宗果斷拒絕了?
    千百年來,不論是在正史的記載,還是民間的傳說當中,長孫皇后的口碑都非常好,她深得唐太宗的寵愛,卻不幹預朝政,足以稱得上母儀天下。
  • 長孫皇后外唯一被立傳的一位
    徐惠是李世民的后妃中除長孫皇后外唯一被立傳的一位,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注意到,徐惠之所以在青史中留名,並不是因為李世民對其的寵愛,而是徐惠表現出的恰如其分的對朝堂政治的關心,也就是說她的所作所為符合一名合格的后妃所應該做的事。  說起來,李世民的寵愛似乎全部都給了長孫皇后,連帶著愛屋及烏,對長孫皇后所生的孩子也是疼愛有加,不失為一名合格的父親。
  • 長孫皇后:婚姻最好的樣子,是與你比肩而行
    在女子最美的年華裡,長孫無垢穿上嫁衣,坐進了花轎。花轎內,一片寂靜,長孫無垢頭蒙紅紗,低眉頷首;花轎外,鑼鼓喧天,李世民身披紅裝,氣宇軒昂。然而沒過多久,新婚燕爾的小夫妻就遭遇到第一次打擊:李世民少年喪母,悲痛欲絕,長孫皇后舅父被貶,寢食難安。困境之中,二人互相扶持、互相慰勉,渡過了第一道難關。緊接著,李世民受封秦王,開始了南徵北戰的生涯。
  • 長孫皇后逝世後,李世民納了5位女子進後宮,分別是怎樣的結局?
    在貞觀十年的時候,唐太宗的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逝世於立政殿,終年三十六歲。這位文德皇后長孫氏一生輔佐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在後世中有著「千古賢后」的美名。在《全唐文》中記載著唐太宗在長孫皇后逝世後,又納了五位女子進入後宮,這五位女子分別是:蘇氏、兩位蕭氏、武氏和徐氏。
  • 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李世民招五大美女入宮,她們的結局如何呢?
    筆者今天溫習《全唐文》,根據裡面記載的李世民詔書,發現李世民在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招了五位美女進宮。五位美女裡面,一個姓蘇,兩個姓蕭,一個姓武,一個姓徐。五位進宮的美女,都是唐朝大臣的女兒出身。蘇氏出自蘇世長家族,兩個蕭氏都出自蕭瑀家族,武氏是武士彠(念:約)的女兒,徐氏是徐孝德的女兒。
  • 她們都幫丈夫登上帝位,為何長孫皇后風光無限,王皇后卻被廢棄?
    是漢武帝的皇后,美名傳頌千古的衛子夫,還是乾隆皇帝身邊「白月光」一般存在的富察容音?但想必大家還忽略了一個人,他就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的正妻——長孫皇后。李世民能被後世稱讚為勤政愛民的明君,與長孫皇后也是分不開的。其實,他還是幫助李世民走上帝位的助攻,受到丈夫和萬民的敬仰。不過不只是長孫皇后幫助丈夫登上了皇位,李隆基的皇后同樣盡心盡力的幫助丈夫,但為何就落了個廢棄的下場?
  • 長孫皇后為何頻頻打壓自己的親哥哥、凌煙閣功臣長孫無忌呢?
    長孫皇后作為李世民的妻子,在歷史上可以算作賢淑良德的皇后。她很早就嫁給了李世民,在李世民平定各路諸侯的時候,助力不少。她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很倚重的一個臣子。 但在李世民登基後,他多次給長孫無忌的封賞,都被長孫皇后阻攔了,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