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12月即將結束,孩子們離放寒假也不遠了。
可能有很多父母已經開始估摸著「算計」給娃報寒假班了。
不禁想問,現在的娃們到底快樂嗎?
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讓娃上補習班
想起最近「震碎」三觀的大熱韓劇《頂樓》,講述了一場韓國上層階級主流社會的教育爭奪戰。
已經是處於精英階層的韓國父母,為了孩子享有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壟斷學區房,買斷名額,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來完成這件事情。
但劇中父母卻不關心孩子最需要什麼,一味地逼迫讓孩子學習,最後孩子終於被逼瘋了。
電視劇雖然是戲劇化地誇張表達,但是也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天下的父母,都有相同的「人設」。老話說得好:「再苦也不會苦孩子」。正如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是苦口婆心為孩子,對自己相當節約,對孩子卻像沒有底線一樣的大方,對於名校、學歷和好工作的執念,勝過其他其他事情。大家堅信:好的資源總是聚攏的,為了子女的教育問題,我們可以付出所有。有些家長不惜砸鍋賣鐵買學區房,一到暑假花好幾萬給孩子報班補習。
熱播網劇《重生》中的婁頤曾是公安局定點醫院的主任,每天拼命工作,救過許多刑警的命。
但是她無暇顧及兒子,甚至連兒子的生日都不記得……使得範凱缺於管教走上歧途,當她想要挽回時已無能為力。
養娃是個無底洞,陪伴被物質壓榨
關於陪伴和教育,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陪伴比啥都重要,但我們就是做不到。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需要工作養家,還要煮飯護娃,很多父母都面臨著「我拿起工作就陪不了你,放下工作就養不起你」的尷尬和為難,甚至你有想過沒,多久沒陪孩子認真讀完一本書了?
在教育這個問題上,我們始終認為:高效優質的陪伴遠勝於低效長時間的監督。《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曾說過:「所謂成功的父母,就是有時間從容地陪伴孩子。」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認為陪伴只是待在孩子身邊就夠了,孩子在寫作業,自己在一旁刷手機看視頻或者幹著其他的事情。
一直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但其實,我們無意中忽略了低質量陪伴所帶來的傷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應該是良性循環,是一種「優質陪伴」。
在24小時恨不得掰成48小時過的今天,有人因為沒有時間,而缺乏對孩子的陪伴;而有人看似陪伴孩子,實際只是陪著,而陪著≠陪伴。
我們要給孩子營造體驗式的生活環境,從合理高效地利用早餐和晚餐時間,可以和孩子聊聊學習,解決他們的困惑和難題;再到平常的生活中,偶爾和孩子出遊一次,和他們談心聊生活,說說悄悄話。
如果你長久在外奔波工作,不妨現在就空出5分鐘,和在老家的孩子打個視頻電話,問問他們今天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如果你現在就陪在孩子的身邊,不如讓孩子休息一下放個假。
龍應臺曾經說過,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限」的。不要等到你想要去陪伴孩子時,才發現早已過了有效期。我們要明白:再貴的補習班,也無法代替你的陪伴。
養娃是修行,不學真不行
我們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成為孩子。孩子需要學習成長,同樣,我們也需要進階修煉。從某個角度上說,我們和孩子都是學生。
作為父母,我們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開始壓縮陪伴孩子的時間,加班加點地工作,以為給孩子斥資買學區房,報好的補習班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但其實決定教育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無論是學區房還是報補習班,但是希望作為父母的我們量力而行、適可而止,調整好我們自己的心態,尊重孩子內心的想法,不是一味地隨波逐流。
更不要用報班來代替對孩子的陪伴,因為這是做父母的修行。
作為父母,我們最需要給予孩子的,首先是足夠的快樂,其次是好的物質條件。
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生活總是有苦有甜,同時摻雜著希望與失望,功利與利益,光明與黑暗。
希望父母們重視高質量的陪伴,可能你給孩子報十個補習班都比不上每天陪娃一小時。
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短跑,而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