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文具店偶遇我兒子的同學雨墨和她媽媽。雨墨媽媽見到我就問了關於要不要給雨墨報補習班的問題,還說班裡的某個同學已經報了,那位同學家長說是非常不錯。但是雨墨媽媽依然有些猶豫見到我了就問了這樣的問題。
其實雨墨這個孩子的學習情況我多多少少有些了解,平時在拍作業的時候我就發現過孩子總是很緊張,特別是遇到背的或者讀的作業時候雨墨的緊張情緒就更加明顯。
最初看到雨墨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專門私加了她父親,跟她父親反應過這個問題,也大致詢問了一些雨墨平時在家的學習情況,雨墨父親說有的時候他們是對孩子確實有些情緒急躁,但孩子也有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寫作業的時候總得跟她說三遍以上雨墨才肯寫,寫一會兒就走神,最後只能家長在跟前盯著。
所以真針對她的問題,我先問她給雨墨報班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她嘆了口氣說:「雨墨的成績一直不理想,在家還得父母盯著,這樣什麼時候是個頭啊!索性報個班讓老師盯著她吧!」
我笑了笑再次反問她:「英語班的老師的主要職責是教學還是負責替家長看孩子呢?如果不解決雨墨學習的自主性,換了誰看也是一樣的結果。」
雨墨媽媽會產生這種想法我相信肯定不是個例,很多給孩子在外報補習班的家長其實也都是因為自己教不了,外加管不好,所以不得不採用花錢請機構替自己解決困惑的方式。
但真的上了補習班以後問題解決了嗎?其實並沒有,但是家長依然熱衷報補習班我覺得更多的是圖一種自己的心安,覺得孩子不在跟前眼不見心不煩,況且補習班也會把老師講過的和沒講得再講一遍,再學不會就是孩子自己有問題了。
這是一種名曰「病態」的心理。當問題該前置的時候選擇了漠視,等問題爆發的時候再渴望通過其他渠道來解決,結果在原有問題根本沒有解決的情況又製造了新的問題,唯一不同的是,接下來的風險卻得由孩子和補習機構來承擔。
那麼當問題已經爆發的時候,或是即將爆發的時候,應當前置哪些問題?又該由誰來出面解決呢?
在我研究過的所有優等學生雖然學習特徵各有千秋但是卻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就是特別有時間觀念。
在我身邊總能看到這樣的例子,孩子在玩的時候父母喚孩子走但孩子就是不走,比如幼兒園放學了很多孩子就樂意去玩那些遊樂設施,父母說好幾遍回家但孩子就是不走。但優等生卻天然具備一個其他家長很羨慕的優點,那就是說再玩多久就是玩多久,時間到了很守信用。
放在學習上也是一樣,比如我兒子放學回並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看會兒動畫片,再玩會兒玩具。之後到了七點半的時候他會準時開始做作業,作業往往也是其他同學1/2甚至1/3的時間。而且這個時間段他從不用人看,也不會在寫作業過程中想著玩或者動畫片。
還有很多家長總給孩子灌輸一個觀念:學習就是負擔。負擔的定義是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以外又必須去執行的項目即被稱之為負擔。至於學習到底是不是負擔對於孩子來說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想要強調的一點就是家長這是在給孩子灌輸一個錯誤的認知。
試想我們再換到負擔對立面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學習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至少我總告訴我的兒子,學習就是發現自己問題,再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一次次主動面對困難再解決困難,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就是給將來養成更好的做事習慣打下基礎。
不知道聽了今天的內容之後,廣大迷戀補習班的家長朋友是否依然覺得補習班對你有莫大的吸引力呢?
孩子學習真正的問題,補習班同樣不可能解決,另外只要肯面對,並且切身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話,往往那些棘手的問題也沒有看上去那麼堅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