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於2019年上映的,由鄧超領銜主演。鄧超留給我的印象永遠是喜劇人的笑感,但這部影片鄧超的演技帶給了我全新的感受。看完《銀河補習班》之後,我和它產生了共鳴,也可以說電影完完全全將我心中的感受表達出來。在影視行業百花齊放、互相爭鳴的時代,很少有這樣的佳作帶給我心靈的衝擊。片中馬皓文對兒子馬飛和閆主任對學生的教學方式讓我收穫頗多。
朗格說過:
就其呈現方式而言,電影「猶如」夢境:它創造出一個虛幻的存在,一種直接呈現的過程。
《銀河補習班》講述的是太空人馬飛在太空中遇難,他回想起父親馬皓文對他的人生教育以及鼓勵,勇於面對困難的獨立思考,在極其危險的情況下創造了世界航天歷史上的偉大奇蹟。影片的敘事手法是通過回憶來展開的,這樣更能僅僅抓住觀眾的胃口。
不難發現整部影片所呈現出來的是對孩子教育方式的問題。馬皓文對兒子更為「人性化」以及「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中心的的教育培養方式和閆主任對孩子更為「死板」「硬學硬背」的教育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並以此展開敘事的。教育問題常常是家長、老師最擔憂的問題,更是關乎孩子一生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更開放的成長,更人性化的成長。
片中也將馬皓文和閆主任的教育方式分別塑造成兩個例子,一個就是馬飛另一個是閆主任收養的兒子。馬飛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從一個懶散墮落,不學無術、成績倒數的學生成為了本校最有希望成為全省狀元的高材生,並一路衝刺到最後憑藉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開拓的見識成為數一數二的出色太空人。閆主任收養的兒子在其極力嚴格的教育下成為當年的全省狀元,但面對事情缺乏對立思考和勇氣,導致後來的跳樓輕生。
馬皓文有一句話說過:
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你要有一個人生目標。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連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還有什麼意義?
我們也常常教孩子讓他們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但是我們也就僅僅是告訴而已,並沒有真正地去幫助他們如何樹立,又該如何一步一步去完成。我自己更喜歡馬皓文的教育方式,不如說我更喜歡他對孩子的教育態度。
下面我將從「馬皓文和閆主任如何教育孩子、兩人都教會了孩子那些東西、家長在教育孩子的誤區、自我感悟」四點來淺析《銀河補習班》。
為什麼說我更喜歡馬皓文的教育態度呢,因為他在教育的過程中時刻要求自己,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他以前是東沛大橋的設計師,但由於一些黑幕慘遭陷害,東沛大橋倒塌,他被送進了監獄。當他回來時所有人都在罵他,他當年拒絕過的學生也對他恨之入骨,當面羞辱。當時他的學生正在對建築實施爆破,但是幾天下來毫無收穫。馬皓文認為這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他想讓孩子好好看看自己的父親是很有自信的。他承諾兩分鐘就會搞定爆破,沒有人信他的話,果不其然馬皓文利用專業水平簡簡單單的就解決了。
在馬飛的眼中爸爸是個很有自信的人,所以從那時起馬飛常常在做事之前為自己樹立信心。
在每天晚上的學習中,馬皓文陪伴馬飛一起學習,兩個人各學各的,但是互相鼓勵,互相促進,兩個人都有所進步。
馬皓文身上的劣事讓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多多少少會使馬飛受到影響,但他從來沒有為此事擔心。他反而將這件事作為他前進的動力來鼓勵自己和馬飛。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為人處世的哲學和做人的準則。儘管父母不一定做得盡善盡美,但我們努力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上給孩子以有益的影響。
馬皓文的言傳身教恰恰體現了這一點,他將自己過來的經驗一點一滴的傳授給馬飛。
馬皓文認為孩子寫作文應當以自身最真實的感受寫下來,不可穿別人的舊鞋子,都不一定合適自己的腳。他將馬飛帶到一片大草原,讓他置身其中好好地體會大自然帶給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其實這樣的方式可以說是「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將所學和生活結合,將生活所感用到所學上,二者相互結合,這樣才能學以致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觀察對於兒童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於植物必不可少一樣。在這裡,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相較於馬皓文的教育方式,閆主任對孩子的教育更像我們現實生活中學校對孩子的教育,顯得很「死板」,我認為這影響了孩子德智體育美的綜合發展。
閆主任對於學生的教育全權放在分數上,好學生與壞學生的區別也是因分數而定。馬皓文分數低,上課不認真聽講,喜歡看武俠小說,所在在閆主任眼裡他就是一個品德敗壞的學生,處處想找理由開除他。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閆主任有如此的看法。但是,這在現實中的學校教育裡反而顯得常見了。
這是我真真實實的經歷,我當初上學的時候,老師就是這樣將我們分成優等生和差生的,誰考得好誰就可以坐在教室的前面。那時,我個子小坐在了後邊,聽課效果越來越差加之成績本就不好,我想不明白這不就是把學生分成兩個極端嘛。好的越好,差的越差,這樣的教育方式我不敢苟同。
現在大部分家長將成績放在了第一位,而忽視了孩子的其他學習能力,比如閱讀能力、表達能力、生活能力、體育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這些能力對孩子以後的生活極為重要,可是分數卻成為了家長的「眼中釘肉中刺」。
在片中可以看出來,閆主任就是把試卷上的ABCD四個答案放在孩子面前,必須讓他們選擇一個,除去這些其它答案都是錯的。這種固定思維模式,讓孩子極度缺少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道題為什麼會這麼做?我的這個做法為什麼不對?還有沒有其它的做法?孩子們一些列的問題由誰來回答?閆主任將孩子們就固定在了ABCD身上,EFG....完全沒有解釋,那麼在以後的人生中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會自動跳出ABCD選項嗎?
馬皓文有句話說的很對:
孩子們的答案裡還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識,不管以後面對多麼大的困難,孩子都能想出從A到Z的答案供他們參考,那時候我們的孩子就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兩人的教育方式各有特點,對孩子來說也都各有好處,雖然閆主任的教育並不提倡,但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還是有好處的。
馬飛喜歡飛機,夢想以後當太空人,馬皓文從最開始就發現了孩子這個興趣,他也極大的鼓勵馬飛堅持下去。在面臨將要期末考試的情況下,馬皓文不顧學校的反對私自將馬飛帶出去參觀航展。在他們一路的旅行中。馬飛學到了在課本上從來不會有的知識,見識了宏偉的故宮,具有歷史氣息的大公堂等等,馬飛後來說過這場旅行是他一生中最甜蜜的。
馬飛見識了航展會上刺激的飛機表演,後來還將此次旅行寫在了作文裡,讓他成為了全校前十的學霸由於馬皓文對馬飛興趣的堅持培養,馬飛在後來的人生裡成為了數一數二的出色太空人,飛向太空,創造了世界航天歷史的偉大奇蹟。
從小對孩子就進行興趣的培養,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還沒有興趣,家長就需要幫助孩子尋找發現興趣。興趣對於學習有著極強的推動作用,試想孩子對待自己喜歡的事才會盡最大努力下功夫。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術業有專攻,興趣有專長,良好的興趣才是人生最合格的導師。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興趣?有關專家表明;
一、以積極的態度正確對待幼兒的學習興趣心理學家潘菽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孩子對周圍一切事物所產生的各種興趣,我們應充分利用它來激發孩子。培養幼兒的興趣,首先要培養幼兒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興趣的根本所在,每個興趣的產生都是由於幼兒對某一事物產生了好奇心,才促使幼兒去實踐、去探索。
二、有效培養幼兒的觀察和探索行為幼兒天生好奇、好動、思維活躍、愛探索,幾乎對周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才能培養幼兒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們要利用幼兒的好奇心,隨時隨地發現事物並引導幼兒觀察事物,激發和培養幼兒的各種興趣。
三、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和激發幼兒的興趣實踐出真知,心靈才能手巧。實踐活動是幼兒發展成長的動力。幼兒最喜歡在寬鬆和諧的環境中動手操作,動手操作既讓幼兒提升了能力又讓幼兒獲得知識了。幼兒喜歡在同伴中爭強好勝。大家在一起操作時,個個不甘示弱,爭先恐後。
一次的特大暴雨中,父子二人被人群衝散了。馬飛不幸落入洪水之中被淹沒了半身,洪水還有15分鐘就衝了上來,馬皓文找不到孩子像瘋了一般。他站在最高處舉起喇叭喊:孩子,你看看周圍有什麼,你要懂得利用,我相信你。
那時候馬飛才10多歲,對於一個年紀這麼小的孩子深陷洪水之中無疑是挑戰生命的事,但是馬飛比任何一個人做得都好,我也很佩服這個孩子。一塊拆下來的門板可以當做木筏的主體,沒有繩子可以用被單和床單代替,如何製作一個木筏並不是任何一本教科書裡的知識。這就是馬皓文教給兒子的東西。
牛頓善於思考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善於思考發明了蒸汽機;比爾蓋茨善於思考,創造了微軟神話。如果我們僅僅是教會孩子們面對困難不要逃避,不放棄而不去想著如何教會他們獨立思考,這也是不行的。
那麼家長該如何教會孩子獨立思考呢?我向大家推薦一部書《讓孩子學會思考,家長能教的最重要的事》。作者是兩位兒童心理學家,達琳·斯威特蘭和羅恩·施託爾伯格,特別是達琳,她專注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二十餘年,資歷非常深,屬於大神級別,在兒童和家庭治療領域極負盛名。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孩子的認知發展會經歷四個階段,都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他把孩子比作探索世界的小小科學家。認識兒童成長的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孩子從出生後到兩歲。期間孩子對世界的感知,主要來源於自身的一些感官運動。
2.前運算階段,此為第二階段。從兩歲開始一直持續到7歲,兒童會用積極用語言溝通。大人也會積極的要求孩子用「張口說」來表達,語言和詞彙有所增加,開始學習數數和歸類。
3.具體運算階段,第三個階段從7歲開始,一直持續到11歲左右,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從他們的角度看問題,開始關注發生在自己生活圈以外的事情,邏輯思維能力增強。這個時期,孩子如果獲得獨立的鍛鍊和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會有如魚得水的感覺。
4.形式運算階段,最後一個階段開始於11歲或是20多歲,孩子的主要表現就是他的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大大提升,可以解決更複雜的問題。
孩子的思維方式呈跨越式向前,抓住關鍵時期,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即使犯下錯誤,也是改正錯誤的絕佳時期。
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常常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教育孩子,這個誤區是最大的。你想想才10歲左右的孩子剛剛懂事能聽明白話,你就要將自己幾十年的經驗告訴他,這不是強人所難呢嘛。
你想讓孩子完成一件事,不能讓他一口氣吃成個大胖子,要學會讓他從最基礎最簡單的來,一步一步有理有序的。舉個例子,比如把大象放在冰箱裡需要幾步?很簡單,3步。先把冰箱打開,再把大象放進去,然然後關上。但是你不能將自己認為簡單就以為孩子簡單。你需要讓他自己思考,以自己的方式來完成。相差幾十年的思考問題思維,不要強加在孩子身上。
我們只有低下身子,將視力跟孩子保持在同一高度,我們才能理解他們的世界。
打罵孩子的實質其實是恐嚇孩子,向孩子示威。成年人之間的打罵不就是想向對方證明自己有多厲害嗎?更何況對於孩子,反倒是給孩子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對孩子內心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孩子做錯事反而是好事,吃一塹長一智,只有這樣孩子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事,如果將打罵孩子作為教育方式,何不一出生就開始對他進行嚴厲管教呢?為什麼還要教他們讀《三字經》。打罵孩子會帶來實質性的傷害。教育專家表示:
第一,自卑。這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常見的症狀。一般來說,有原則的責罵一般不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當然,還是儘量不要罵,溫柔更有力量),因為被責罵的風險是可預測、控制的,只有孩子打破了某些規矩才會招致責罵。而經常無原則的責罵,比如基於家長的心情來選擇懲罰力度,心情好管都不管,心情差的時候就算孩子說話聲音太大都有可能挨上一耳光,這就會給孩子造成很失控的感覺,他們根本沒有什麼才是好的概念。
第二,懦弱。由於所有好壞標準都來自強權的要求(一開始這個強權就是父母),因此孩子會習慣遵循強權的要求,壓制自己的欲望,同時將做出決定的權利也出讓給了強權。孩子一方面渴望著成為一個完美的自我,一方面又不願意去承擔責任,從而陷入一種強烈的人格失調的折磨中。
第三,桀驁。由於經常受到責罵,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會變得很差,這種對「權威」的不信任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社會功能。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劣跡斑斑的孩子的家庭環境都或多或少充斥著暴力,這些孩子對權威的不信任讓他們無視規則,不尊重老師,對長輩的教育也會存在很強的鄙視和牴觸情緒,崇尚強權和暴力。
《銀河補習班》雖然主演對孩子的教育,但是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收穫。人在面對困難時時常會想到讓別人來解決幫忙,常常失去自主能力。這是對自己的極度不自信表現,像片中馬飛一樣在洪水中急中生智獨自想出解決困境的方法,我敢說就連現在的大人遇到當時情景都得手足無措。
我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在穿別人穿過的鞋,將他人的知識東西隨手拿過來就用,並沒有想到屬於自己的方法。馬皓文教導馬飛,一定要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所感,人活在世上不就是要有些屬於自己的東西嘛。
《銀河補習班》真的是一部值得家長和孩子觀看的電影,不僅僅是對家長教育的一種改變,更是對孩子未來成長有重要的影響。我真的想告訴家長們: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一定要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