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天我們開啟一本新書——《乾隆王朝》。
《乾隆王朝》是暢銷歷史紀實作家關河五十州所寫的歷史著作。
由於關河五十州素來以作品立論嚴謹、史料運用豐富全面,又同時兼顧文學筆法,《乾隆王朝》由此呈現出了極強的思辨性和極好的閱讀體驗。
尤其是關河五十州通過對眾多史料的解讀,以人性化的視角去關照一位帝王的內心世界,還原一位帝王充滿複雜情感和生命張力的人生。
讓我們看到了乾隆鮮明的個性是如何將一個王朝帶領到歷史巔峰的,而那個時代又是如何賦予乾隆十全武功的豐功偉績的。
讓我們跟隨關河五十州的豐富細膩的歷史筆觸,一起開始今天的閱讀吧!
-1-
童年生活
乾隆登基前本名弘曆,1711年9月25日出生於雍親王府,母親鈕祜祿氏。弘曆是雍正的第五個兒子,其中一個早已夭折,於是他排行第四。此時距離雍正升為親王還不到兩年,那時,他正想謀取儲位。
如果雍正膝下只有一個兒子,不免顯得單薄,對他爭儲不利,因此弘曆的出生確實為他爭儲添了砝碼。
清代皇室重視教育,弘曆六歲就學,自九歲起受業於庶吉士富察·福敏。
作為弘曆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福敏性格耿直,教學態度嚴格認真,弘曆對此頗為感念。
弘曆自己也聰明伶俐,從小就有過目成誦的能力,到他十三歲以前已經熟讀詩書中的「四子」,背誦起來一字不差。
康熙晚年經常住在京城西郊的暢春園,為了讓皇子和心腹重臣陪駕方便,他把京西的很多花園賞賜給他們居住,賜給胤禛(即雍正)的便是日後聞名遐邇的圓明園。
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牡丹臺即修建於這一時期。
康熙素來喜愛牡丹,據說他可以識別出九十種不同品種的牡丹花。
1722年4月,恰是牡丹盛開時節,牡丹臺數以千計的牡丹花競相開放,爭奇鬥豔。
應胤禛之請,康熙四天之中連續兩次到牡丹臺觀花,其間胤禛將時年十二歲的弘曆正式引見給了康熙。
祖孫三代,也可以說是跨越時空的三朝天子,就這樣神奇地聚於一堂。
康熙一見弘曆就喜愛上了這個皇孫,決定即時帶回宮中養育,這是弘曆少年時代極為重要的一個時刻。
後來成為皇帝的弘曆專門在牡丹花會的現場立了一塊石碑,刻上兩次盛會的事跡,以表紀念。
自弘曆入宮,每當閒暇之時,康熙經常輔導他學習,教他讀書寫字。
有一次康熙讓弘曆背誦宋儒周敦頤的《愛蓮說》,弘曆不僅背得滾瓜爛熟,而且能夠融會貫通,解釋透徹,康熙非常高興,誇獎道:
「這孩子進步神速,已經超過我小時候了。」
隨著祖孫之間的感情日益增進,康熙愛屋及烏,對弘曆的生母鈕祜祿氏也生出了好感,於是指名要召見鈕祜祿氏。
鈕祜祿氏自十三歲進入胤禛藩邸,身份始終都是格格,自然沒有條件與康熙見面。
這次康熙不僅破格召見,而且在端詳鈕祜祿氏很久後,還連聲稱讚她「果是有福之人」。
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信號,從此以後鈕祜祿氏因為兒子的緣故,在公公、丈夫的心目中地位均得以驟升。
-2-
脫穎而出
1722年10月,康熙結束塞外之行,攜弘曆剛回到北京。
不久,康熙因病去世,臨終前他傳為於胤禛,次年,胤禛改元雍正,稱雍正帝。
雍正登基後,三個兒子都水漲船高,由親王之子變成了皇子,他們隨皇父由雍親王府遷入紫禁城,住進了毓慶宮。
雍正也開始以皇子的要求來對他們加強教育,除弘曆原有的啟蒙老師福敏外,又特旨選任朱軾、蔡世遠、張廷玉等人為諸皇子師傅。
後來這些師傅中教學時間最長,對弘曆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朱軾和蔡世遠。
那時弘曆已經有良好的學業基礎,正待進一步培育深造,朱、蔡憑藉自身深厚的儒家學養功底,不僅賦予弘曆以必要的觀念、知識和能力,還影響了他的氣質性格以及興趣愛好。
雍正共有三子,依次為弘時、弘曆、弘晝。
弘時是弘曆的三哥,他的生母是側福晉李氏,其地位已相當於嫡長子,但弘時少不更事,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與八叔的關係成為他做太子人選的致命軟肋。
弘曆、弘晝同受父親寵愛,但弘曆在資質方面要比弟弟強得多。
兩人在一起讀書,弘曆很快就把所學課程熟記背誦下來,弘晝則比較遲鈍,功課總是落在後面,以至於到了該散學的時候,功課還尚未做完。
弘晝自己也承認他的天資不如哥哥:「會心有深淺,氣力有厚薄,屬辭有工拙,未敢同年而語也。」
雍正看在眼裡,自然會更偏愛於弘曆。
雍正元年即1723年年初,雍正接連將數珠、硯臺等物品賞賜給弘曆、弘晝,但卻不包括弘時。
此後雍正公開發表談話,宣布秘密建儲時,直言:「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
這一年弘時已經二十歲,不小了。
年紀小的是弘曆、弘晝,一個十三歲,一個十二歲,雍正的弦外之音完全可以理解為他根本不考慮立弘時為皇儲。
總的來說,自牡丹花會前,弘曆就已從三兄弟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雍正看好他,認為他最有前途和出息,可以在父皇面前為自己加分,才會撇開弘時、弘晝,而只向康熙單獨予以引見。
-3-
無言之美
雍正既然已經密定弘曆為太子,其嫡福晉也必然就是未來的皇后,自然更要對其加以慎重考慮。
他替弘曆挑選的新娘富察氏系滿洲鑲黃旗人,康熙朝戶部尚書米思翰的孫女、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女兒,家族的其他成員也不乏重臣顯貴,乃名副其實的滿洲望族出身。
富察氏出嫁時只有十六歲,比弘曆小一歲,正值古人所說的「二八芳齡」。
富察氏年輕端莊、溫柔內斂,雖不能說傾國傾城,卻有一種無言之美。
富察氏並不是弘曆的第一個妻子,早在雍正初年,他就有了一個姓氏與富察氏相同的侍妾。
在大婚之後又先後娶了兩位側福晉和六位格格,加上富察氏,弘曆在藩邸時有記載的妻妾共有十人之多,但能與之稱得上心心相印並始終得其專寵的只有富察氏一人。
弘曆和祖父康熙一樣,飽受儒家文化浸潤,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幼生長在宮中,講誦二十年,未嘗少輟,實一書生也。」
他所認定的佳偶標準也因此深受儒家婦德觀念,特別是史書所載后妃嘉言懿行的影響。
能夠被他欣賞的女子,除了年輕貌美之外,還必須個性溫和,善於體貼他人,能為丈夫分憂解勞和孝敬老人。
富察氏不僅完全符合上述標準,甚至堪稱最佳典範。
她雖出自名門望族,卻從來不擺架子,不盛氣凌人。
生活上,富察氏節儉賢惠,不喜歡濃妝豔抹,也不佩戴金珠玉翠,僅以通草絨花為飾。
與此同時,她把家裡安排得井井有條,不須弘曆操一點心。
弘曆的生母鈕祜祿氏出身微寒,但富察氏對這個婆婆很尊敬,從伺候她吃飯到陪著她說話,可謂無微不至,婆婆生病的時候更是衣不解帶地在旁邊伺候,直到婆婆病好才離開。
富察氏不僅是被世俗社會所認可的好妻子、好媳婦,而且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是一個集漂亮與能幹、聰明與天真、溫柔與活潑於一身的女性。
出身名門的她從小知書達理、與弘曆有共同語言。
她還能騎馬且馬術精湛,可以經常陪同丈夫外出狩獵。
藩邸時期的弘曆除讀書外,能夠作為娛樂和戶外活動的就只有騎射田獵了,對於他們夫婦而言,這些活動就相當於結伴春秋郊遊。
每當這個時候,小兩口一面策馬揚鞭,一面欣賞周圍景色,「馳射平原中,隨意娛芳年」,他們的感情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4-
登基
1733年3月22日,雍正突然決定給弘曆、弘晝封王,其中弘曆被封為和碩寶親王,弘晝被封為和碩和親王。
和碩寶親王中的「寶」有大寶也就是玉璽的意思,日後人們將它與雍正登基時的賜胙聯繫起來,解讀為是雍正對弘曆儲君地位的進一步確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歷代朝廷都把祭祀和軍事視為頭等大事。
封王之前,弘曆主要埋首學業,封王之後,他被允許了解和參與邊疆軍事。
雍正在他頭腦保持清醒的時候,令弘曆、弘晝在病榻前侍奉,即便到他去世前,也讓弘曆、弘晝以其名義一同急召大臣入園。
從表面上看,外界看不出他對兩個皇子有任何不同,也不知道太子的人選究竟是誰?
直到圓明園的密旨被找出,才表明雍正十三年來對弘曆的滿意。
10月7日夜,雍正遺體被連夜送回紫禁城,安放於乾清宮。
當乾清宮安放於「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另一份密旨被找出,結果完全相同,弘曆作為繼任君主的位置再無爭議。
雍正去世當晚,根據五年前病重時對後事所作的安排,弘曆宣布由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四人為輔政大臣。
1735年10月17日,弘曆即帝位於太和殿,改次年年號為乾隆元年,至此,這位乾隆皇帝正式代替他的父親,成為天下新的主宰。
雍正去世時,西北和西南兩項邊疆要務都未能處理完,乾隆在忙於料理喪事的同時,明確表示:
「目前緊要之事,無過於西北兩路及苗疆用兵。」
【結語】
今天我們讀到了乾隆青少年時期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的脫穎而出和與富察氏之間的愛情。
那麼乾隆在登基之後又將推行什麼樣的政治呢?
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吧!
你曾經是通過什麼方式了解乾隆的呢?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別忘了分享到朋友圈或留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