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騰訊娛樂原創,微信號:txent
10月中旬的湖南廣電大樓很熱鬧。
正門口幾十米長的橫幅垂掛著,芒果TV的樓前也如是。大巴車、商務車、小汽車按證件類型進進出出,「金鷹獎」的宣傳語隨處可見。又是「半個娛樂圈」齊聚的場景。機場,年輕的各路粉絲長久接站不散,只要等,幾乎每一班飛機都會輸送幾位帶著墨鏡和他們打招呼的明星出來。胡歌展示了自己的高雙商,楊洋錄的「寶貝兒,起床了」甜膩了娛樂圈,趙麗穎迎來一車包子過生日,大家其樂融融。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湖南衛視主辦方臨時安排了一場非上星節目的粉絲見面會——《小戲骨》節目組帶著《白蛇傳》的一眾主演,夾雜在湖南衛視第四季度重點推薦的——楊冪、孫楊等大牌明星雲集的《真正男子漢2》等欄目中,正式登場。
▲《小戲骨·白蛇傳》見面會關注度很高
《小戲骨·白蛇傳》是一群平均年齡七、八歲的孩子出演的微型電視劇。在騰訊視頻上線後,不到三天便破億,截至目前,不足100分鐘的視頻點擊量直逼2億。劇中出演的小演員名字,儼然已成為熱詞。粉絲見面會的直播中,彈幕不斷地要求「要看小主演」、「臺上走開、主演快來」。主演互動中,飾演白素貞的演員陶奕希被粉絲刷著她的暱稱,「小櫻桃好可愛」。
發布會後的群訪中,媒體長時間地提問總導演潘禮平,關於節目是怎麼做出來的,演員是如何選的,當然還有小演員是否會被成人化的質疑聲。
《小戲骨·白蛇傳》火了。即使在金鷹節的大陣仗裡,它也能維繫自己的熱度和關注度。
發布會一天後,記者專訪了節目的總導演潘禮平。這個曾經聲稱「看不起電視這一行」的人,一下子在電視領域做了30多年。
湖南廣電系統裡,他被稱呼為「怪才」,身上不缺少亮點。比如《爸爸去哪兒》謝滌葵的團隊是從他的手裡帶出來的;他曾要求主持人李銳、張丹丹改「播新聞」為「說新聞」,為此張丹丹被自己的母校老師批評,卻不想後來成為電視臺紛紛效仿的潮流。
讓導演組多看李雪健的表演
親自上陣給孩子講「什麼是虛偽」
▲總導演潘禮平
潘禮平是1965年生人,中等身高,偏瘦。他的髮型鬆散又不亂,全部往後梳去,沒有一根白髮。如果他不說,你幾乎看不出這是一個年過半百的人。 他稱,「人比較單純,心裡輕鬆,所以看上去沒有那麼老成」。
相較於同齡人,潘禮平趕上了高考,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畢業於武漢大學的經濟管理學專業。大學四年,上課不超過百節。全憑著開化的開卷考試風氣才不掛科、順利畢業。他把時間都用來聽鄧麗君的歌,和上海電影譯製廠的配音,因為「覺得好聽」。
潘禮平說自己是「不學無術、不講規矩」的,有「個性」的人。「我在工作中,會常有起落,還是因為有一定的個性,往往搞一下,因為個性產生的什麼問題就把你冷卻了。但畢竟總是做事的人,過一下又覺得你某方面可用,又有機會上」。
《小戲骨·白蛇傳》裡的小演員表演起來,面部表情豐富,臺詞唱段情緒到位,尤其是幾場哭戲,連原版《新白娘子傳奇》主題曲作曲者左宏元看完,都表達自己「被感動得從頭哭到尾」。網友戲謔地評價,小主演們的演技吊打一眾「面癱的小生小花」。
▲「小戲骨們」哭戲打動人心
鏡頭裡的人物形象生動,是潘禮平擅長的操作。早前他做新聞欄目時,這一優勢就顯現出來。「哪怕採訪一個省委書記、縣委書記,別人也會覺得不一樣。在別的鏡頭裡出現的領導都是做報告,是八股文的感覺,但到了我的鏡頭裡全部變得生動活潑」。
這就是潘禮平認為自己是「怪才」的地方。他很少看書,就愛自己琢磨。採訪對象緊張,往往是因為攝像機開拍時,機身的紅燈都會亮起。「只要紅燈亮,就戳中了對方的心臟。人怯場的天性就出來了」。潘禮平的操作裡,他會拿膠布把紅燈遮起來。然後一見到採訪對象就握住對方的手,「你好你好,你看你長這麼帥」,先閒扯,同時開機。閒扯中把需要採訪的問題問了,等到採訪對象意識到自己在被拍時,拍攝已經結束了。
「這是小聰明,但在電視裡面卻很重要。」
《小戲骨·白蛇傳》的拍攝也是這樣。節目組先找專業的臺詞、聲樂老師教小演員們專業的發聲表演方式,等到小演員們掌握得差不多了,潘禮平再上場。「你們要把老師教你們的都忘記,你們要回到沒有學習唱歌,和同學們唱卡拉OK的狀態」。
「先加上繩索,束縛他;再把束縛徹底解開」。孩子們學到的東西已經內化到自己的狀態裡,再忘記所學,釋放天性地表演出來,自然味道就出來了。
親情、與父母分離這樣的情緒,七八歲的小演員都好理解,碰上小孩不好理解的情緒,潘禮平會多說一點。比如《白蛇傳》中的法海,「和尚,要有一定的層次,於普通人而言,和尚要更顯得慢條斯理、不怒而威、不喜形於色」。
再比如小戲骨劇組後續在拍的《西遊記》中的牛魔王一角,「他的定位是個虛偽的人,就是說一套、做一套。一邊教育孩子、教育下面的小妖怪,但另一邊自己卻在花天酒地」。碰到孩子理解不了的「虛偽」,潘禮平就會給演牛魔王的小演員講「虛偽」。
▲神秘新劇《西遊記》露出冰山一角
「好比你爸爸教育你說,你不能打麻將,你要好好學習。但你爸爸自己恰恰在外面打麻將」。
拍攝之前的排練階段,往往是節目組的導演直接上陣教孩子演戲。潘禮平會要求導演們平時多看李雪健的表演,「要渾然天成,走心的,生活化的」。
騰訊娛樂:尋找會演戲的孩子,會很困難嗎?
潘禮平:很容易。首先,中國小孩多,有好多億。第二,中國小孩很聰明,一代比一代聰明,很漂亮,一代比一代漂亮。演戲本身就不是個專業,而是與生俱來的一個東西,只是你能不能釋放天性的問題。
哪個人不會哭,哪個人不會笑,哪個人不會發脾氣,哪個人不會尷尬或者虛偽,只是你演不出來,為什麼?如果放開了,誰都會演。小孩子更加是一張白紙,所以找演員,《白蛇傳》用這些演員成功了,不用這些演員也一樣成功。
騰訊娛樂:當時「許仙大PK」,現在的小女孩反串和另一個小男孩之間,你拍板定了小女孩是嗎?
潘禮平:對的。
騰訊娛樂:為什麼?是因為更符合原作嗎?
潘禮平:不是更符合,而是更不符合。更不符合的意思是什麼,是說乍一看不符合,因為是個女孩,還那麼小,那麼萌。但是一化妝,會有一個反差更大的許仙,會使人更加感興趣。
改革無處不在
「讓最幼稚的孩子去演最高大上的人物」
採訪完潘禮平會有一種感覺,《小戲骨》出自他手,是一種必然。
先簡單陳述一下他在湖南衛視期間做過的幾件事,因為這和他的後來都有聯繫。1993年,入職七年的潘禮平對湖南臺新聞欄目搞改革,要求主持人改「坐著播新聞」為「站著播新聞」。當時還沒有這種「站著播新聞」的形式。所以,1998年《晚間新聞》的主持人之一張丹丹還「不太樂意」。因為老師看到之後,打電話說她,「糟踐自己,學了這麼久的字正腔圓的播音腔,你不用搞成這樣」。因此把《晚間新聞》當成反面教材。可是沒幾年,全國的電視臺都採用了這種方式播新聞,「搖身一變又把我們當做正面典型」。1997年,湖南衛視上星,《晚間新聞》和《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一起,成為三張收視王牌,2011年,他成為電視劇頻道總監。
▲《農民故事會》
這期間,他做了一檔叫做《農民故事會》的節目。「就是把最土的農民,最高大上的演講結合起來,再加上國際歌、全體起立的元素。突出一個反差」。順著這個思路,《小戲骨》的節目創意,因此得來。「最幼稚的小孩去演最高大上的人物。縣委書記、將軍、省長,甚至皇帝」。
騰訊娛樂:《白蛇傳》這一集的導演說,第一次報這個劇的時候,你沒同意是嗎?
潘禮平:對,考慮到機會還沒到。因為兒童節目還是很敏感的。所以我們前期試的都是紅色經典。《焦裕祿》、《劉三姐》等,等到《人民日報》也報導了,北京看片會也開了,上層主流認可了,才開始考慮拓寬市場,才開始出現了《白蛇傳》。
《小戲骨》的「火」早就料到
「我們從來不會做沒有收視的東西」
《小戲骨·白蛇傳》的火,潘禮平早就預料到了,「只是沒想到火得這麼厲害」。
在騰訊視頻上線以來,《白蛇傳》點擊量直逼2億,彈幕45萬餘條。中宣部「中國民族歌劇創新發展」研討會,將《小戲骨》作為會議討論的案例,提出了「中國民族歌劇傳承應該用孩子影響孩子」的觀點。
潘禮平的手機頻繁地響起,「光這段時間,全國所有有影響力的媒體,基本上都給我打過電話」。還有明星朋友向他反饋,「趙雅芝都關注到了」。
以前很難上的一些大平臺,「礙於情面人家想很多辦法都不一定能上」,現在主動找到潘禮平。「之前要拿錢都很難上的很多地方,現在主動找我們合作,而且還不需要你的錢,只要你給他一點花絮就行,花絮都值錢」。
▲網友投票希望看到「小戲骨」們翻拍這些作品
在網上,《小戲骨》節目組做了一個投票,請網友選出希望他們翻拍的劇目,《還珠格格》、《寶蓮燈》、《女駙馬》均在其列。除了採訪,跑到長沙希望與潘禮平「談合作」的人群,更是一撥接一撥。「好比我們現在要拍《白蛇傳2》,大院線都搶著投資,這是毫無疑問的」。
外界的狂熱追逐下,潘禮平也有自己的打算。礙於必須以不妨礙小演員的學習為前提,只能在他們的休息時間進行拍攝,《小戲骨》在電視上的播出時間是不固定的,但這已不是潘禮平在意的地方。
「將來主要是往網絡發展,網絡大電影、網劇;院線電影也是肯定要做的,地面的《小戲骨》樂園也可以考慮」。
《小戲骨》真的火了。伴隨著關注,也有質疑。而潘禮平對質疑都進行了直面的回應。
騰訊娛樂:一部分觀眾擔心《小戲骨》這樣的拍攝模式,會有小孩成人化的嫌疑,您怎麼看?
潘禮平:什麼叫成人化?如果讓孩子去幹成人的體力活,讓孩子受成人的苦,讓孩子變得像成人一樣勾心鬥角,這些負面的、對孩子來說不可承受的東西,才叫成人化。讓孩子去演個戲,讓孩子去學習唐詩宋詞,讓孩子接受素質教育、英雄教育、道德教育,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讓孩子懂得更多人生,學到更多真善美,這怎麼叫成人化?這就只是一頂帽子。
騰訊娛樂:有一些小演員,像扮演白素貞的小朋友,之前也演過戲了。孩子們會往「童星」的方向發展麼?《小戲骨》會不會打造一條童星的造星產業鏈?
潘禮平:其實大多數的小演員並不是為了成為童星,而是為了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家長希望自己孩子多方面發展,並不是一定要演戲。有的還要去讀書,也有的告別了《小戲骨》。我們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們光芒四射。小戲骨不會刻意打造童星產業鏈,我們重點做好片子,影響中國小孩,我們會根據片子的需要,不斷用合適的演員,不會為了培養童星去量身打造,社會效應排首位;著重節目質量,著重社會的效應。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小戲骨白蛇傳》親自感受小朋友們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