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博物館 小巧而多元

2022-01-15 文博圈


香港科學館

  去到異地他鄉,想要快速了解當地歷史文化,快捷方式之一便是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雖說香港戴著一頂「文化沙漠」的帽子,被世人詬病一切以商業先行,文化資源匱乏。殊不知在這塊110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就有各色博物館50多家。單是特區政府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及文化館便有19個之多,種類各異,遍布港九各區,為市民輸送多元並存的文化養料。

  在香港,東方傳統與西方文化共冶一爐,新舊事物相互交融,這些締造出香港獨特的都會文化,處身其中,猶如置身萬花筒。

  香港是一個善於保留記憶的城市,與記錄歷史不同時段和不同色彩一樣,香港博物館也是多彩多姿。

  在這座小小的城市裡,僅由特區政府管理的公共博物館就有近20座,如果加上機構乃至私人創辦的博物館如香港醫學博物館、警隊博物館、人類民俗博物館等,香港的博物館就有50多座。

  最早的博物館是1962年成立的大會堂博物美術館,1972年這家博物館一分為二,一為「香港藝術館」,一為「香港博物館」。如今,前者成為保存中國文化精髓和推廣香港文化的殿堂,並經常展出內地和世界各國的頂尖藝術品。而「香港博物館」如今已易名為「香港歷史博物館」,從2001年起闢出7000平方米、分兩層8個展區常年展出「香港故事」。

  香港的博物館僅有五分之二屬於政府公營,五分之一座屬於其他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創辦,還有五分之二座屬於非牟利機構和私營博物館。

  香港博物館是全體香港人的記憶,也是港人教育孩子們的場所。在這些大小場所,總能看到學生們拿著筆紙記錄的情形,有的學校甚至將課堂搬到博物館。大量的博物館的興建不但豐富了香港的博物館文化,也為市民和學生了解香港歷史文化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幫助。


▲香港藝術館

  目前,香港大部分公共博物館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管理,當中包括14家博物館及5所文化場館,各有不同重點和主題,主要涵蓋藝術、歷史和科學三大文化範疇,包括: 香港藝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孫中山紀念館、香港海防博物館、茶具文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三棟屋博物館、上窯民俗文物館、羅屋民俗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油街實現、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香港電影資料館、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除了肩負購藏、修復和展示文化與文物的重任,這些文化展館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以富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手法與大眾分享文化瑰寶,探索當中蘊藏的思想文化。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這個只有700多萬人口的城市,就有19個各具特色的公營博物館,看到這長長一串名單,是否覺得生活中充滿不經意的小確幸?確實,不少人在假日裡喜歡泡博物館,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的博物館基本上是免費開放給市民的。


▲香港國際玩具博物館

當中,有12家較小型的文化場館是長期免費開放給市民參觀的,而屬較大型的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科學館、孫中山紀念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入場及觀看常設展覽也是不用花一分錢的,不過這些大型博物館會舉辦特別專題展覽,如早前一票難求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畫展、精美絕倫的敦煌石窟展,以及吉卜力·宮崎駿動畫手稿展等等,欣賞這些展覽是需要付費的,不過門票也只是一杯奶茶的價格,只需要十數元就可暢遊於文化藝術的浩瀚星海。


▲香港海防博物館

  另一方面,康文署為鼓勵香港市民多參與文化活動,也推出各式各樣的優惠活動,如博物館年票——只需100元就可全家總動員玩轉博物館,還可享有購物及餐飲優惠;國際博物館日——每年的5月18日全港博物館免費;每逢星期三也是所有博物館免費任玩。


▲香港科學館

  此外,為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及推廣文化內容,康文署還特別打造了一個優遊香港博物館Facebook專頁,分享各個博物館及文化地的最新動態及有趣話題,將喜歡博物館的年輕朋友聚集在一起,撰寫的帖文也貼近年輕人的口吻,還會用上網絡熱話和潮語,真是估不到平日多以「古板印象」示人的博物館,也可以變得如此之潮!

  「中國古時封建社會稱女人腳為『蓮』,愈細就愈靚,三寸之內就是最靚的腳,稱為『金蓮』,只有11釐米長!咦?等等先,這豈不是比iPhone還要小?想看更多辛亥革命前後的漫畫,就不要錯過以下展覽啦!」看到這樣的展覽介紹再配上搞笑動畫短片,會否勾起你想要了解這段歷史的興趣呢?

  如果說公營博物館,是體現國家文化身份的象徵,那麼私人博物館則是收藏家們雅聚交流的好去處,亦能體現一地的文化涵養。

  在香港,歷史悠久的有敏求精舍和香港收藏家協會等,成員有時會向公營博物館借出或捐出藏品,通過常設展館或不定期專題展覽,公諸同好,以私人藏品反映時代文化。

  這些年,香港的收藏家不只自己辦展覽,更自己開設博物館。有些是展示藝術珍品,如兩依藏博物館、一新美術館和 F11 攝影博物館,同時亦有些展示生活文化,如銀の文房具、舊課本展示館和即影即有相機博物館。

  私人博物館的展覽特色,一般是文字闡述特別少,而導賞員的介紹和與觀眾的互動則是風格所在。對展品及展題早有認識的觀眾,可看得更投入專心。香港的私人博物館只十多間,只是發展階段。期待未來私人與公營博物館可平行發展,為歷史文化提供多角度的闡釋,讓大眾能對各歷史文化有多元的理解。

  雖然說香港的博物館多以小取勝,不過從地點上來看,分布於港九新界各區,有些在鬧市中央、有些在林蔭公園、有些在郊區老村……主題也是各具趣味,有茶具博物館、漢墓博物館、民俗屋,甚至還有古董滅火輪、古董火車頭博物館。有機會到香港旅遊的話,不妨預留一日,走訪這些「小而美」的博物館。

「葛量洪號」滅火輪


▲「葛量洪號」滅火輪

  位於港島東區鰂魚湧海濱公園內,停泊著一艘外形古樸的紅色大船。這艘以港督葛量洪命名的滅火輪,於1953年投入服務,2002年退役前,一直是香港消防處滅火輪隊的旗艦,曾參與無數船舶及沿岸重大火警的撲救工作和海上救援任務。「葛量洪號」在香港黃埔船塢建造,除了見證香港的消防歷史外,亦充分反映香港上世紀五十年代造船業的成就。2007年開放予市民參觀,船上展出獨特的消防文物,並輔以多媒體介紹,增進市民對海上救援的認識。

「羅屋」民俗館

  港島區柴灣原有多個客家村落,但隨著市區的拓展,村落相繼荒廢,現只剩下碩果僅存的「羅屋」。

  「羅屋」原屬於一羅姓客家人所擁有,因此得名。羅氏族人的先祖在乾隆年間興建這間村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1989年香港政府將「羅屋」列作法定古蹟,永久保留,見證柴灣的歷史發展。


▲香港「羅屋」民俗館

  「羅屋」是一間典型的客家村屋,以廳堂為中心,左右兩邊的建築,對稱工整。屋內中央為廳堂,兩側為建有閣樓的臥房和工作間。廳堂的正前方是天井,兩側分別是廚房及雜物房。屋內放有民俗藏品如家具、農具、日用品等,以復原村屋的面貌,充分反映出客家人儉樸刻苦的生活方式。「羅屋」外的空地現設有一系列的展板,以文字及圖片分別介紹柴灣的歷史、羅屋的歷史和建築特色,以及客家人的習俗。

茶具博物館

  位於港島香港公園內的茶具博物館,館址原先是具160多年歷史的前英軍總司令官邸,於1984年改建為茶具文物館,茶具文物館的基本藏品由已故羅桂祥博士捐贈,其中以宜興茶具最富代表性。

▲香港茶具博物館

  除了展覽以外,茶具文物館亦定期舉辦陶藝示範、茶藝活動及講座等節目,以推廣陶瓷藝術和中國品茗文化。

圖文來自:北京晚報|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往期精選閱讀(直接點擊進入)

國家文物局公布「最美野長城被抹平」調查結果,文保機構該如何應對公眾質疑

博物館數位化的可持續發展

「最美長城被抹平」設計者發文駁斥央視等媒體

美國博物館聯盟戰略規劃(2016-2020)

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設計博物館

博物館如何應對新科技的挑戰?

我該如何拯救你:那些被損毀殆盡的文物古蹟

博物館文物修復行業,為啥留不住人?

他對文物界來了一次「撥亂反正」

視頻:海昏侯墓的考古故事,居然這麼有趣

陳列部主任每天在幹什麼?

敦煌原創動畫《降魔成道》引起一片叫好!

博博會:創意與科技的視覺盛宴

聚焦:文物保護裝備和文化遺產傳播

視覺大餐:博物館文創產品爭奇鬥豔

>>><<<

文博圈,qq群 149299743

相關焦點

  • 國際博物館日|青年論壇:多元和包容之中,博物館的青年視角
    作為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系列活動之一,「青年視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論壇於5月17日下午在南京博物院舉辦。當天,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杭州、南京、重慶、成都、長沙等地的博物館青年從業者,從青年人的視角出發,圍繞博物館教育、展覽、服務等方面,以對話的形式,討論多元與包容的博物館。
  • 一起來香港文化博物館,「觸動你心」!
    香港設計界三年一度的盛事「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於本月25日至2018年3月26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
  • 香港藝術館以新面貌演繹多元的藝術世界
    擴建後的香港藝術館香港藝術館的大型擴建及翻新工程現已竣工(圖1),預計於2019年年底與公眾見面。藝術館是香港第一所公營美術館,前身為1962年成立的大會堂美術博物館,原址位於港島中環大會堂高座頂三層,建館之初,館藏由歷史文物及藝術品組成。1975年,博物館拆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1991年,藝術館遷入九龍尖沙咀海旁現址,展覽空間由1000平方米增至7000平方米。
  • 致力講述完整多元電影史 奧斯卡博物館將落成
    中新網2月10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洛杉磯讓人期盼已久的奧斯卡博物館即將在今年落成,除了致力展示電影魔力,博物館也將向已故從業人員致敬,並陸續迎接講述多元電影史的展覽。  打造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博物館(Academy Museum of Motion Pictures)的想法早已提出。
  • 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當代國際海報佳作
    香港文化博物館即日起舉行「靜與動──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2021」比賽作品展覽,展出116組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作品,以及4位擔任比賽評審的國際知名設計師大作,向觀眾展示國際平面設計師的多元文化和「靜與動」的創造力。△「靜與動──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2021」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展期至2022年2月28日。
  • 多元藝術在此交響——探訪香港西九文化區
    新華社香港9月24日電 題:多元藝術在此交響——探訪香港西九文化區  新華社記者章利新、周文其  粵劇折子戲《再世紅梅記之脫穽救裴》《穆桂英招親》,粵曲選段《鳳儀亭》《穆瓜腔》……90分鐘的表演中,精彩的粵劇表演,加上普洱茶和廣式點心、中英文字幕、主持人深入淺出的解說
  • 香港行政長官出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結構竣工儀式致辭
    唐英年主席(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陳智思主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陳南祿主席(香港賽馬會主席)、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早安!我十分高興出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結構完工儀式,與大家一起見證博物館邁向落成啟用,又走近一步。
  • 香港舉辦展覽呈現印藝和版畫圖像多元面向
    林鄭月娥:正研究讓身處內地香港居民豁免返港後的強制檢疫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日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正在研究讓一些身處內地的香港居民,可以率先豁免返港後的14天強制檢疫,方便他們做其他的工作、複診及探親等。
  • 香港兒童文學的多元書寫
    通過參與評獎工作,我近距離地了解、感受了當下香港兒童文學的藝術樣貌和發展現狀。  本土文化與生活的多元呈現  香港兒童文學的讀者年齡跨度很大。除了圖畫書、兒童詩、兒童小說和童話之外,表現大學乃至都市青年生活的作品,也被列入較高讀者年齡段的童書行列。因之,作品的書寫題材也十分多樣,既有豐富具體的生活現實,也有異想天開的奇幻故事。
  • 閉館期間,博物館能做些什麼? 香港藝術館出高招
    香港藝術館香港藝術館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之一,致力於保存中國文化精髓和推廣香港藝術,是香港大型的藝術類博物館。
  • 跟著斯嘉麗逛博物館 第一季 香港文化之旅 香港歷史博物館(上篇)
    曾經在慕課搜到有關博物館教學的課程,很遺憾未能有時間參與互動,加入「磁場」社群後被「愛上博物館」近千人的同好所感染,在多年帶娃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穿梭於各地有關自然,歷史,藝術,民俗等的公立博物館,美術館,創意園區後,計劃按圖索驥,搜羅能夠激發孩子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的展覽,和孩子共同成長。
  • 在香港的日子——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一)
    感謝趙豐老師、感謝張西美老師、感謝donnar的推薦,讓我認識了Li Brenda博士,認識了Anita Tsang,還認識了鄭E……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漆鹹道南100號的香港歷史博物館總樓面面積17,500平方米,是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博物館大樓,其外型、色調與毗鄰的科學館互相協調,形成一個博物館組合。
  • 香港歷史博物館觀感
    >這個展區不但介紹了鴉片戰爭的緣起、經過和影響,還倒敘了新航路的發現、葡人經營澳門、廣州十三行貿易、早年中英關係,以及割讓九龍及租借新界的來龍去脈。此外,場內還展示了極具歷史意義的律勞卑紀念石柱及原豎立於水坑口的噴泉圓拱。為營造戰爭的氣氛,展區內重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兵抗英的防衛碉堡一虎門炮臺。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雲開放
    (香港西九文化區供圖)作為香港最受關注的文化地標之一,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設進度幾何,有哪些亮點和特色?跟隨著施工建設者手中的鏡頭,觀眾可以過足眼癮,一探究竟。中國建築國際集團近日在其承建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建證幸福」雲開放日,該項目的建設者在其社交平臺利用鏡頭帶領觀眾走進「香港故宮」,深入了解這座傳統文化與現代風格結合的香港新地標建設情況。
  • 香港第一家最大私人博物館——兩依藏黃花梨博物館
    幾經籌備後,2014年的荷李活道上立起來一座兩萬平方尺的(約合1858平方米)的兩依藏博物館,這也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博物館。兩依藏博物館由香港金融界的知名人士,醉心收藏的馮耀輝先生創立,目前兩依藏由「兩依」的其中之「依」馮耀輝先生的女兒馮依凌小姐精心管理,另一個「依」則是她的姐姐。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馮耀輝先生的別苦用心。
  • 很值得陪孩子去的香港博物館
    香港對於文化的投入其實做得很多,平常我們逛香港除了商場,餐廳和遊樂景點外,很值得陪孩子一起去的就是香港的各類博物館。
  • 香港留學|來這些香港博物館,了解香港當地文化
    你以為香港的歷史只有從漁港發展為繁華大都會的歷程?不不不!見過香港歷史博物館後,你會發現,原來香港的歷史早從四億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 中建香港成功中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工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坐落於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多利亞港,是故宮博物院在內地以外地區,首個以「故宮」名義興建的場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重點文化項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從立項開始就受到了中央政府以及香港各界的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訪問香港時,更是見證了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籤署合作協議的歷史時刻。
  • 首屆雲端博物館周啟幕,130家博物館&美術館打造「百館直播季」
    2020年5月15日-28日,在藝App發起並主辦「首屆·雲端博物館周
  • 「漢武盛世」展亮相香港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