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電擊、循環羞辱…16歲跨性別女孩做錯了什麼?

2021-01-17 網易


  一下課,朱亦(化名)匆匆打車去買了一個水果蛋糕帶回教室。

  在黑暗中,她的班主任、室友圍著蛋糕,靜靜等著她許願。

  在吹滅蠟燭的那一刻,朱亦許下了自己18歲的生日願望:

  變成一個女孩子

  大約兩年前,朱亦先是告訴了家人,而後在社交平臺上「出櫃」,宣布自己的「跨性別」身份。

  (跨性別:通常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

  隨之而來的噩夢,是朱亦沒想到的。

  「當時感覺就是像被納粹在集中營,關的猶太人一樣。

  他們很強大,我也反抗不了他們。」(來源 | 鳳凰網)


  圖片來源 | 鳳凰網

  她被親生母親送到私人診所接受性彆扭轉治療。

  強制接受注射、針灸、電擊、羞辱、恐嚇、限制人身自由……

  她究竟做錯了什麼?

  朱亦,2002年出生於山東一個傳統家庭。

  生理上,她是個男孩。

  但對朱亦來說,從小到大都覺得自己是個女孩


  日劇《女子的生活》

  在讀幼兒園的時候,她就喜歡看女孩看的動畫片,想當「魔法少女」。

  用粉色的書包、粉色的文具,性格柔弱,經常哭…

  正因為如此,她沒少被父親責打和班主任體罰。

  「求生欲讓我明白,裝成男的是對的。」

  她開始知道什麼是正確和禁忌,於是只能壓抑自己。

  一邊想要變成女生,一邊厭惡自己男性的身體。


  日劇《女子的生活》

  初二那年,朱亦患上了抑鬱症。

  病情加重的時候,她常常流淚到深夜。

  反覆陷入自我懷疑,「假如我出生就是女孩子,那該有多好」。

  甚至有自殘、自殺行為。

  這個狀態持續到她上高中,開始出現轉機。

  朱亦高中是在一線城市的國際學校上的。

  學校風氣開放,老師同學友好包容。

  學校教學區還有兩個獨立的無性別衛生間。

  這些變化讓她感受到了尊重、理解和支持。

  也讓她有勇氣坦然面對、公開自己跨性別者的身份。

  2018年,她宣布「出櫃」。

  之後,她的抑鬱症由中度轉為輕度。

  朱亦開始相信,她只是一個得了「雄化症」的女孩子。

  「相信最終我的雄化症會被治好的」。



  出櫃的第二年,自己的母親從背後「刺」了她一刀。

  朱亦母親先找了僧人,給她的房間改風水。

  寒假時候,又把朱亦送到了當地的私立中醫院,進行「性彆扭轉治療」。

  在母親眼中,朱亦變成這樣,是被帶壞了。


  什麼是「性彆扭轉治療」?

  通常是指對跨性別者進行強制扭轉治療,企圖改變、解決跨性別者不符合原生性別認同或性取向問題

  在私人診所,朱亦知道了什麼叫「人間地獄」。

  扭轉治療,是怎麼治的?

  朱亦在接受鳳凰網的採訪裡說,她被醫生強制打注射液。

  「打完之後頭會非常暈,應該像喝了很醉的那種感覺。

  說話也說不清,渾身的胳膊,還有腿上肌肉會很痛很酸。」(來源 | 鳳凰網)



  圖片來源 | 鳳凰網

  不注射的話,就要接受腦循環治療

  就是讓人躺在所謂德國進口的機器上,跟做CT一樣,頭上放四塊肥皂大的東西圍一圈,強烈震動。

  醫生說,腦循環可以讓腦子變得更聰明。


  圖片來源 | 鳳凰網

  除此之外,還要忍受醫生的侮辱和精神折磨。

  「你是男的女的?」

  「你還不知道自己有病嗎?啊?」

  她反抗不了,只能在內心想著反抗。


  圖片來源 | 鳳凰網

  更荒唐的是,她母親竟然安排朱亦和一個「壯漢」同住一個房間

  幸好朱亦在網上發了求助信息。

  之後,中醫院拒絕了朱亦母親繼續治療的請求。

  6月份開學後,朱亦母親在簡訊中提到,說河北有一家可以做扭轉治療的醫院。

  朱亦又開始擔憂。

  朱亦並不是個例。

  今年6月底,澎湃新聞就報導過。


  圖片來源 | 澎湃新聞

  19歲跨性別女孩黃小迪(化名),被父母送去特殊的學校治療,經歷了三次「逃亡」。

  從小乖巧、聽話的黃小迪,在三年級的時候有了性別意識。

  她開始喜歡女孩子的衣服,想成為女生。

  直到16歲那年,她在網上看到了一個「藥娘」的故事,她才知道自己是跨性別者。

  [藥娘,指通過服用或注射藥物(包括但不限於雌性激素、抗雄性激素)等手段(不包括物理療法如整形),使其生理狀態(主要為體貌特徵)接近女性的男性或雙性別者(如真兩性畸形和假兩性畸形患者),通常屬於跨性別群體。]

  她開始買藥吃。


  黃小迪發現自己是女孩,只是誤裝入了男孩的身體後,她離家出走了。

  17歲生日那天,她被父母騙著強行送往重慶一所學校的兵儀部(「網癮學校」),進行全封閉的「扭轉治療」。


  目的是把她改造成男生,訓練成鋼鐵男兒一樣。


  在「改造」學校裡,手機被沒收,她進入了19年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非自願拘禁、體罰、毆打…每天活在恐懼和痛苦中。

  她寫信回家求助。

  得到父母的回覆是:「你在裡面好好改造,重新做人。」


  半年後,她從學校逃了出來,但很快又被送了回去。

  之後她又被父母送去河南登封某武術學校。

  她的三次「逃亡」,讓她迎來了「自由」。

  她告訴父母,自己不是變態,也不是人妖,是一個正常人,是一個女孩子


  時間再往前。

  2018年3月,跨性別女孩薇薇安,出櫃後被家人捆綁起來,被強行送去了精神病院。

  她想要逃跑,不慎從三樓墜落,摔傷進了醫院,之後被父母囚禁在家。

  在薇薇安的心裡,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真正的女孩。

  她不需要心理矯正,更不需要進精神病院。

  朱亦、黃小迪、薇薇安,她們都遭遇了同樣的「噩夢」——矯正、扭轉治療

  不僅僅是她們,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跨性別群體,可能正在經歷著或馬上要經歷著這樣的遭遇。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跨性別群體約有400萬人。

  跨性別,需要矯正嗎?

  在朱亦出櫃的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性別認同障礙/性別焦慮」(中文又稱「易性症」)從「精神障礙」部分除名

  同年,我國衛健委印發ICD-11,要求積極推進ICD-11中文版全面使用。

  也就是說,跨性別者沒有精神疾病

  自我性別認知的形成取決於我們的大腦結構。

  而在出生前,這一結構就在大腦發育中形成了。

  跨性別不是病,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差異。

  目前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來證明,可以做到性彆扭轉。

  而用極端的手段去強制矯正、扭轉,可能會帶來反作用。

  《2017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指出:

  在跨性別群體中,61.5%的人存在抑鬱和焦慮,73.2%存在焦慮。

  46.2%的人有過自殺的想法,12.7%的人曾有過自殺行為。

  跨性彆扭轉治療,在國外很多國家和地區是立法禁止的。

  小8最早了解到國內跨性別、變性,是通過金星。


  還有後來的「過氣網紅」大喜哥,也是一個跨性別者。


  大喜哥喜歡穿女裝,打心裡就認為自己其實是個女人。

  他特別愛美,儘管不會化妝,他還是堅持每天打扮自己。


  在一些人看來,他是個不倫不類的怪物,想紅想瘋了。

  大喜哥曾經說過:「我穿了20多年的女裝,從來沒有犯過法,也從來沒有害過人。」

  跨越性別其實不難,難的是跨越人的偏見。

  有性無別,沒有誰是需要被其他人標籤化的。

  每一種生活方式都值得被尊重

  生而為人,不必抱歉

  在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跨性別治療事件的背後,不能忽視的是,因為偏見,在隱秘的角落催生出了各種所謂的「矯正」機構、學校。

  據統計,中國大陸地區仍有超過96家機構開展「扭轉治療」業務。

  全封閉式、電擊、藥物、虐待毆打……

  惡魔如楊永信。



  這些機構、學校收費少則幾千,動輒上萬,還是非法行醫。

  黃小迪被父母送去的重慶那所「矯正」學校,據天眼查顯示,學校屬民辦非企業單位,業務範圍包括幼兒教育的初、中級培訓等。

  所以根本就沒有資質。

  最最讓小8覺得瘋了的,是前兩天在微博上刷到的信息。

  微博網友@鯨躍於海_Rahu 發文爆料稱,自己的姐妹因為「不婚」被當作精神失常。

  被自己的親生父母騙進精神病院2個多月。


  圖片來源 | @鯨躍於海_Rahu

  小8簡直不敢相信,0202年了竟然還有這種事?!


  被醫生當作神經病綁起來,強行被打針和吃藥。

  甚至恐嚇不聽話不吃藥、想回家的就要被電療

  精神病院裡類似因為不結婚被送進去的單身女孩還不止一個。


  可怕吧!

  跨性別者、網癮少年、同性戀、不婚的單身女孩,只因為和主流稍不相同,就被送去洗腦、虐待、注射、電擊…

  說到底,這些治療手段都是在懲罰人。

  用非人的折磨手段讓孩子感到恐懼,從而屈服。

  楊永信用電擊治療網癮,經歷過的孩子都會提到「痛苦」。

  究竟怎樣是「正常」的?

  這個事情本就沒有標準答案。

  只要認真地生活,每一種生活方式,都值得被尊重和肯定。

  生而為人,不必抱歉!

  你了解跨性別嗎?

  對於跨性別者,你怎麼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被母親送去注射電擊、循環羞辱
    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朱亦今年的生日願望是,變成一個女孩子。18歲的朱亦希望變得更自信、更可愛。但最終,她所有寒假的學習和旅行計劃都未能成行,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等等。她從未想過這些事情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主導者是自己的母親。
  • 注射、電擊、循環羞辱!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網友:父母...
    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朱亦今年的生日願望是,變成一個女孩子。臨近寒假,剛滿18歲的她,下課後匆匆打車去買了一個水果蛋糕回教室。朱亦的班主任和室友在黑暗中圍著蛋糕,等待朱亦許下願望、吹熄蠟燭的那一刻。
  • 注射、電擊、羞辱,中國跨性別少女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圖片來源:新華網)「我只是個得了『雄化症』的女孩」《中國慈善家》22日綜合報導,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朱亦今年的生日願望是,變成一個女孩子。她並不認同自己身份證上的那個「男」,而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女孩子。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網友熱議:跨性別是什麼意思?到底...
    虎撲7月22日訊        近日,一則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的事件在網絡上傳播。新聞發出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  朱亦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傳統家庭,父親早年去世了,經商的母親獨自撫養朱亦和妹妹二人。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注射,電擊,她的痛有誰懂?
    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男的認同自己是女性,女性喜歡扮男裝。泰國所謂的「人妖」更實質上是跨性別患者的一種體現。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性別認同障礙/性別焦慮」(中文又稱「易性症」)從「精神障礙」部分除名。同年,我國衛健委印發ICD-11,要求積極推進ICD-11中文版全面使用。本次新聞的主人公朱亦就是跨性別患者,他宣布出櫃的時間剛好是2018年,彼時社會環境已經對跨性別患者寬容和理解很多。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什麼是跨性別?真的可以治療嗎?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什麼是跨性別?跨性別(Transgender)通常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這是一種精神醫學上的分類定義,通常用來解釋與變性或異性裝扮癖相關的情況。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電擊、侮辱等治療——她真正該得到的是什麼?
    跨性別,是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跨性別女孩就是生理上是男性但心理上即性別認同是女性的人。朱亦,就是這個跨性別女孩,生理上是男孩,心理上是女孩。她從小就喜歡女孩愛看的動畫片,喜歡一般其他女孩喜歡的東西,講過自己想做一個女孩,但這些都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
  • 16歲跨性別女孩的遭遇,母親親手將她送去電擊:我這是為了你好
    跨性別是一個新鮮詞,但是跨性別的人卻自古就有,只是以前對這個人群的關注度不高,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說得直白點,就是擁有一具男生的軀殼,但思想和骨子裡卻是女生,甚至有人調侃她們是「女裝大佬」。
  • 3張18歲「出櫃」女孩被母親送去注射,電擊羞辱性彆扭轉治療
    18歲的朱亦在2年前就已經告知父母,然後在社交平臺上「出櫃」,宣布自己的「跨性別」身份。跨性別,意味著朱亦不認同自己身份證上的性別「男」,她從小就認為自己只是得了雄化症的女孩子。對於孩子的性別表達,她的母親一開始並未放在心上,有時還表現出支持的態度,她在2018年在社交平臺上正式「出櫃」成為學校第一個公開性別的跨性別者,觀念開放的老師和友好的同學,讓她感覺被尊重理解,她的抑鬱症也減輕了。
  • 性彆扭轉治療:一個跨性別女孩的殘酷「成年禮」
    但最終,她所有寒假的學習和旅行計劃都未能成行,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等等。她從未想過這些事情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主導者是自己的母親。「我只是個得了『雄化症』的女孩」朱亦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傳統家庭,父親早年去世了,經商的母親獨自撫養朱亦和妹妹二人。在記憶裡,她幼兒園時期就喜歡看女孩看的動畫片,用粉色的書包、粉色的文具,「被人問到長大想幹什麼,我都會說想當魔法少女」。
  • 18歲跨性別女孩遭電擊治療,跨性別者不是異類,別用身體定義靈魂
    針灸,靜脈注射,腦循環儀器……這些在小魚的身體上輪番上陣,小魚最後選擇了在網上求助。01主治院長知道小魚在網求助之後,揚言要砸死她,還搶她的手機。好在最終還是被跨性別社群解救了出來。小魚是一個傳統家庭出生的孩子,父親早年去世,她和媽媽以及妹妹生活在一起。16歲的時候,她向媽媽坦白,說自己生錯了身體。
  • 囚禁、虐待、羞辱?請不要歧視這樣的「女孩」
    這樣的熱搜,仍沒停止——#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中國慈善家》雜誌22日報導,這名叫朱亦的女孩,生理性別為男,但她的身體裡住著一個不被接納的女生靈魂。在13歲時她就開始性別焦慮。包括但不限於注射中藥注射液、針灸、電擊……當時感覺就是像被納粹在集中營關的猶太人一樣他們很強大,我也反抗不了他們朱亦並不是個例。
  • 致所有跨性別者:你可以是「你」,也可以是「妳」
    文/吳阿千#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這條新聞雖然只在微博熱搜榜上曇花一現,卻緊緊抓住了我的心鳳凰網新聞23日報導,出生在山東省一個傳統家庭的朱亦,生理性別為男,但她的心裡住著一個少女,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看女孩喜歡的動畫片
  • 知名女星自曝是跨性別者,16歲遭導演性騷擾,2年前與女友結婚
    12月2日,好萊塢女星艾倫·佩吉在社交平臺公開發文,正式宣布自己是跨性別者,並改名為艾略特·佩吉,希望以後大家稱呼她為「他」。但她會儘自己一切可能,讓世界更平等美好,她熱愛自己跨性別者的身份,永遠不會為此羞愧。
  •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盧卡斯·德霍特的《女孩》在2018年入圍坎城電影節一種特別關注單元後,將LGBT群體、跨性別者等這些原本處於社會邊緣的群體帶到了主流視野。事實上,早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LGBT群體、跨性別者、性別認同障礙者就已經從隱性轉向了顯性,但盧卡斯·德霍特這一影像化探索的方式,無論對影史,還是社會來說,都有著一種更為深遠的意義。
  • 跨性別者:我要做什麼你們才明白,我就是「我」呢?
    簡單來說:跨性別女孩,生理性別男,心理性別女跨性別男孩,生理性別女,心理性別男02付出艱辛代價,只為了和你們一樣近日,跨性別女孩又引起了網上熱議,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傳統家庭的她,父親早年去世了,經商的母親獨自撫養朱亦和妹妹二人。幼兒園時期,她就喜歡做女孩喜歡做的一切如喜歡粉色的,小學後,她因為性格柔弱,經常哭,因此時常被父親責打、被班主任體罰。
  • 專訪跨性別電影《女人就是女人》導演與監製:你心目中的女人,是什麼模樣?
    、女人,想到她們,你腦海裡浮現什麼畫面? 而飾演趙凌風的Tomo,是在日本發展的跨性別女模特,她為了詮釋由少男蛻變為少女的凌風,剪去金髮、穿上束胸,憶起自己相似的過往,完美演繹跨性別女孩的美麗與哀愁。真實世界的斑斑血淚「我知道我可能做錯了,但我是女人這件事是一定不會錯的。」宋紫洳在東窗事發,這麼跟老公說的時候,我的心都碎了。從前,我可以客觀理解跨性別者的辛苦與不易,然而,在看完《女人就是女人》後,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他們心底的沉痛與無力。
  • 為什麼LGBT群體不太接受跨性別者
    說一說,什麼是跨性別。根據香港跨性別資源中心對於「跨性別」的定義,跨性別涉及到各種與性別角色部分或全部逆轉有關的個體、行為以及相關群體。跨性別者,根據中國首份《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狀調查報告》定義。據上面的調查報告顯示,跨性別者最早發現自己的性別認同不同於性別指派的年齡分布。4-6歲(22.2%),7-12歲(31.9%),13-17歲(29.4%)。大雄就是如此,他從小隻知道自己跟其他的男孩子不一樣。
  • 跨性別男模,從漂亮小女孩變肌肉男,疑似有新的女朋友兩人很搭
    健身會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和身材,現在關於性別其實爭議性並不是很大,但從女性變成男性還真的是少有的例子。像國外這位肌肉男模就是從女兒身變成肌肉男模,手術後自己變成一個炙手可熱的時尚男模。上圖中這位小夥叫Laith Ashley,今年27歲,是一個跨性別肌肉男模。
  • 好萊塢女星自曝是跨性別者,2年前與女友結婚,曾遭導演性騷擾
    想來,在確認自己是跨性別者的路上,他應該也經歷了無數彷徨和迷惘,不為人知的心酸,但他卻依然選擇誠實和勇敢。名跨性別者和非常規性別者遇害,為有記錄以來最高。16歲的他,出演了人生第一部電影《斷線的親情》,當時他被某導演性騷擾,在晚宴上被強行摸腿,在拍戲過程中,對方還以指導的名義故意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