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男的認同自己是女性,女性喜歡扮男裝。泰國所謂的「人妖」更實質上是跨性別患者的一種體現。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性別認同障礙/性別焦慮」(中文又稱「易性症」)從「精神障礙」部分除名。同年,我國衛健委印發ICD-11,要求積極推進ICD-11中文版全面使用。本次新聞的主人公朱亦就是跨性別患者,他宣布出櫃的時間剛好是2018年,彼時社會環境已經對跨性別患者寬容和理解很多。朱亦身份證上是男性,意味著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女生。
記事起,他一直有想要變成女生的傾向,但就男人的身體構造他連面對自己都無法坦誠。同時,他開始真切地察覺到自己對男孩的情愫、對女裝的喜愛,以及對自己男性身體的厭惡。對於孩子的性別表達,朱亦母親起初並不在意,甚至偶爾表現出理解的態度。但是,情況在2019年下半年發生了轉變。媽媽開始聯繫風水師給朱亦的房間「調風水」;向親戚們控訴朱亦的行為有多麼「不正常」;今年寒假開始後,媽媽終於要求朱亦去一家當地的私立中醫院進行「性彆扭轉治療」。
性彆扭轉治療,通常指對跨性別者進行強制扭轉治療,以解決跨性別者不符合原生性別認同或性取向問題。
在私人診所裡。每日的「治療」包括注射三瓶中藥注射劑。後來,又換成了「腦循環治療」,即使用儀器在手腕上輕微電擊、在頭部周圍不斷震動。
這種痛苦,常人無法懂得。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6發布的《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狀況》顯示,在中國的家庭中歧視發生率最高,其次是學校。在28454份有效問卷中,超過一半的性少數受訪者表示他們曾由於自己的性傾向、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而被家人不公平對待或歧視。《2017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況調查》表明,1640位可能或確定被父母或監護人知道身份的受訪者中,遭到「強制進行扭轉治療」的比例為11.9%。
朱亦在經歷了一段治療之後,情緒有點崩潰。趁大人們不注意,朱亦用手機向朋友發了求助信息,朋友為她發布了求助微博。
好在,社會回應了足夠的包容和善意。
如今,她很少回媽媽的簡訊。有時候,媽媽在簡訊裡會說,「媽媽愛你」。這讓朱亦的心情五味雜陳,她不確定自己還會不會回復,「我也愛你」。
以後的路,朱亦該如何走,走向何方……
(文中朱亦為化名)
【聲明:文章由華娛在線綜合整理,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