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注射,電擊,她的痛有誰懂?

2020-12-23 華娛在線

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男的認同自己是女性,女性喜歡扮男裝。泰國所謂的「人妖」更實質上是跨性別患者的一種體現。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性別認同障礙/性別焦慮」(中文又稱「易性症」)從「精神障礙」部分除名。同年,我國衛健委印發ICD-11,要求積極推進ICD-11中文版全面使用。本次新聞的主人公朱亦就是跨性別患者,他宣布出櫃的時間剛好是2018年,彼時社會環境已經對跨性別患者寬容和理解很多。朱亦身份證上是男性,意味著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女生。

記事起,他一直有想要變成女生的傾向,但就男人的身體構造他連面對自己都無法坦誠。同時,他開始真切地察覺到自己對男孩的情愫、對女裝的喜愛,以及對自己男性身體的厭惡。對於孩子的性別表達,朱亦母親起初並不在意,甚至偶爾表現出理解的態度。但是,情況在2019年下半年發生了轉變。媽媽開始聯繫風水師給朱亦的房間「調風水」;向親戚們控訴朱亦的行為有多麼「不正常」;今年寒假開始後,媽媽終於要求朱亦去一家當地的私立中醫院進行「性彆扭轉治療」。

性彆扭轉治療,通常指對跨性別者進行強制扭轉治療,以解決跨性別者不符合原生性別認同或性取向問題。

在私人診所裡。每日的「治療」包括注射三瓶中藥注射劑。後來,又換成了「腦循環治療」,即使用儀器在手腕上輕微電擊、在頭部周圍不斷震動。

這種痛苦,常人無法懂得。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6發布的《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狀況》顯示,在中國的家庭中歧視發生率最高,其次是學校。在28454份有效問卷中,超過一半的性少數受訪者表示他們曾由於自己的性傾向、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而被家人不公平對待或歧視。《2017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況調查》表明,1640位可能或確定被父母或監護人知道身份的受訪者中,遭到「強制進行扭轉治療」的比例為11.9%。

朱亦在經歷了一段治療之後,情緒有點崩潰。趁大人們不注意,朱亦用手機向朋友發了求助信息,朋友為她發布了求助微博。

好在,社會回應了足夠的包容和善意。

如今,她很少回媽媽的簡訊。有時候,媽媽在簡訊裡會說,「媽媽愛你」。這讓朱亦的心情五味雜陳,她不確定自己還會不會回復,「我也愛你」。

以後的路,朱亦該如何走,走向何方……

(文中朱亦為化名)

【聲明:文章由華娛在線綜合整理,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被母親送去注射電擊、循環羞辱
    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朱亦今年的生日願望是,變成一個女孩子。18歲的朱亦希望變得更自信、更可愛。但最終,她所有寒假的學習和旅行計劃都未能成行,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等等。她從未想過這些事情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主導者是自己的母親。
  • 注射、電擊、循環羞辱!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網友:父母...
    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朱亦今年的生日願望是,變成一個女孩子。臨近寒假,剛滿18歲的她,下課後匆匆打車去買了一個水果蛋糕回教室。朱亦的班主任和室友在黑暗中圍著蛋糕,等待朱亦許下願望、吹熄蠟燭的那一刻。
  • 注射、電擊、羞辱,中國跨性別少女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圖片來源:新華網)「我只是個得了『雄化症』的女孩」《中國慈善家》22日綜合報導,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朱亦今年的生日願望是,變成一個女孩子。她並不認同自己身份證上的那個「男」,而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女孩子。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網友熱議:跨性別是什麼意思?到底...
    虎撲7月22日訊        近日,一則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的事件在網絡上傳播。新聞發出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  朱亦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傳統家庭,父親早年去世了,經商的母親獨自撫養朱亦和妹妹二人。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什麼是跨性別?真的可以治療嗎?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什麼是跨性別?跨性別(Transgender)通常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這是一種精神醫學上的分類定義,通常用來解釋與變性或異性裝扮癖相關的情況。
  • 注射、電擊、循環羞辱…16歲跨性別女孩做錯了什麼?
    從小乖巧、聽話的黃小迪,在三年級的時候有了性別意識。  她開始喜歡女孩子的衣服,想成為女生。  直到16歲那年,她在網上看到了一個「藥娘」的故事,她才知道自己是跨性別者。  17歲生日那天,她被父母騙著強行送往重慶一所學校的兵儀部(「網癮學校」),進行全封閉的「扭轉治療」。
  • 16歲跨性別女孩的遭遇,母親親手將她送去電擊:我這是為了你好
    如果家裡有一個跨性別的孩子,父母必將陷入深深的懊惱之中,會想盡辦法扭轉孩子的思想,讓她成為一個「正常的人」。16歲跨性別女孩的遭遇朱亦雖然是男兒身,但她一直覺得自己是女孩子,從小就喜歡穿粉色的衣服和文具,喜歡看女生的動畫片。如果不是父母的反對,她肯定會留長髮、穿裙子。
  • 性彆扭轉治療:一個跨性別女孩的殘酷「成年禮」
    但最終,她所有寒假的學習和旅行計劃都未能成行,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等等。她從未想過這些事情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主導者是自己的母親。媽媽開始聯繫僧人給朱亦的房間「調風水」;向親戚們控訴朱亦有多麼「不正常」;今年寒假開始後,媽媽終於要求朱亦去一家當地的私立中醫院進行「性彆扭轉治療」。性彆扭轉治療,通常指對跨性別者進行強制扭轉治療,以解決跨性別者不符合原生性別認同或性取向問題的治療。朱亦曾離家出走,但都被媽媽找到「押送」回家,並送到私人診所裡接受治療。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電擊、侮辱等治療——她真正該得到的是什麼?
    跨性別,是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跨性別女孩就是生理上是男性但心理上即性別認同是女性的人。朱亦,就是這個跨性別女孩,生理上是男孩,心理上是女孩。她從小就喜歡女孩愛看的動畫片,喜歡一般其他女孩喜歡的東西,講過自己想做一個女孩,但這些都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
  • 3張18歲「出櫃」女孩被母親送去注射,電擊羞辱性彆扭轉治療
    18歲的朱亦在2年前就已經告知父母,然後在社交平臺上「出櫃」,宣布自己的「跨性別」身份。跨性別,意味著朱亦不認同自己身份證上的性別「男」,她從小就認為自己只是得了雄化症的女孩子。在記憶裡,她從小就喜歡看女孩子看的動畫片,用一切粉色系的東西,小時候被別人問想幹什麼,都會說想做魔法少女,小學後她依舊柔弱,也因此被父親責罰,在一次一次教訓中,她偽裝起自己像別的男孩子一樣。她清楚地知道她一直想要變成女生,對自己身體的厭惡,對別的男孩的情愫。
  • 18歲跨性別女孩遭電擊治療,跨性別者不是異類,別用身體定義靈魂
    文/光不鏽小魚今年18歲,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卻被媽媽關在了山東的一所中醫院,經受著不堪忍受的「扭轉治療」。「打完注射劑,頭很暈,話也說不清,渾身肌肉很酸很痛。」小魚回憶道。給小魚主治的院長從不吝嗇對小魚的侮辱,他對小魚說:「你是男的女的,你還不覺得自己有毛病,你的脖子怎麼這麼粗?」
  • 致所有跨性別者:你可以是「你」,也可以是「妳」
    文/吳阿千#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這條新聞雖然只在微博熱搜榜上曇花一現,卻緊緊抓住了我的心鳳凰網新聞23日報導,出生在山東省一個傳統家庭的朱亦,生理性別為男,但她的心裡住著一個少女,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看女孩喜歡的動畫片
  • 跨性別者:我要做什麼你們才明白,我就是「我」呢?
    簡單來說:跨性別女孩,生理性別男,心理性別女跨性別男孩,生理性別女,心理性別男02付出艱辛代價,只為了和你們一樣近日,跨性別女孩又引起了網上熱議,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傳統家庭的她,父親早年去世了,經商的母親獨自撫養朱亦和妹妹二人。幼兒園時期,她就喜歡做女孩喜歡做的一切如喜歡粉色的,小學後,她因為性格柔弱,經常哭,因此時常被父親責打、被班主任體罰。
  • 跨性別者:搭上半生,去扭轉性別「錯誤」
    打扮時尚的年輕女孩們在馬路上和他擦肩而過,他想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天經地義就是女孩,而老天給自己的靈魂找身體時卻犯了錯,害他前半生甚至大半生都要搭進去扭轉這個錯誤。入職公司的人事是個溫柔的姐姐,她把米振林單獨留在辦公室,問他能不能讓聲音再甜美和女性些,米振林不好意思地答自己偽音說得不好。
  • 為什麼LGBT群體不太接受跨性別者
    據上面的調查報告顯示,跨性別者最早發現自己的性別認同不同於性別指派的年齡分布。4-6歲(22.2%),7-12歲(31.9%),13-17歲(29.4%)。大雄就是如此,他從小隻知道自己跟其他的男孩子不一樣。
  • 跨性別者:我不是要改變性別,只是想成為自己
    不僅如此,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陳煥然就曾撰文表示 :「對於有統一身心訴求的跨性別者來說,用心理治療和精神治療的方法都是徒勞的,只有用手術方法才能最後解決問題 ,而且這是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 說起跨性別者,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名人金星了,她的經歷大多數人都知曉一二——28 歲時接受性別重置手術,這一行徑一度將她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近年來,隨著她越壘越高的成就和名聲,公眾對金星的認知,也從早年間的「變性人」逐漸變為「舞蹈家、脫口秀主持人」。
  • 不被理解的跨性別者:與母親爭吵半生,只為一個籤名……
    身邊的兩個女孩是她在這場兼職中認識的,她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她們願意耐心聽她說話,這讓王佳寧看到了一絲希望。說服我媽媽同意做手術,只要幫我這點就行。」在人來人往的地鐵上,王佳寧將自己最大的秘密,一股腦地傾訴給了對方。王佳寧是一名跨性別者,她的生理性別是男性,自我認知為女性。她希望兩個女孩能幫助她說服母親,在性別重置手術的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 《女孩》:跨性別者的疼痛式成長,一種新式探索
    盧卡斯·德霍特的《女孩》在2018年入圍坎城電影節一種特別關注單元後,將LGBT群體、跨性別者等這些原本處於社會邊緣的群體帶到了主流視野。事實上,早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LGBT群體、跨性別者、性別認同障礙者就已經從隱性轉向了顯性,但盧卡斯·德霍特這一影像化探索的方式,無論對影史,還是社會來說,都有著一種更為深遠的意義。
  • 跨性別現身日|11部跨性別電影推薦給你
    > 跨性別現身日(International 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3月31日是跨性別現身日,繼扎堆觀看《丹麥女孩》之後,小夥伴們又扎堆觀看起了《女孩》。《普通女人》( Una mujer fantástica)跨性別女性瑪蓮娜是一位餐廳服務員以及夜店女歌手,她與比她大20歲的男友奧蘭多相戀並一同規劃著未來。瑪蓮娜生日的夜晚,奧蘭多身體感到不適,經醫院急救後宣告不治。
  • 知名女星自曝是跨性別者,16歲遭導演性騷擾,2年前與女友結婚
    ,是跨性別人士用包容開放的心態在陪伴和激勵她,慷慨的給與她勇氣,讓她重新愛上了自己。但她會儘自己一切可能,讓世界更平等美好,她熱愛自己跨性別者的身份,永遠不會為此羞愧。因為媽媽帶她去多倫多看了一場《劇院魅影》音樂劇,從此愛上表演,10歲便進入了戲劇學院學習演戲。2003年,16歲的佩吉出演了人生第一步電影《斷線的親情》,並憑藉在劇中的表演獲得了「傑出表演獎」的肯定。後來陸續出演了幾部電影,但一直不溫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