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什麼是跨性別?真的可以治療嗎?

2020-12-23 中華網娛樂頻道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什麼是跨性別?

跨性別(Transgender)通常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種性別。這是一種精神醫學上的分類定義,通常用來解釋與變性或異性裝扮癖相關的情況。醫學界也經常使用性別焦慮、性別認同障礙或性別認知障礙來解釋跨性別者。

圖片來源:Jari Jones社交媒體INS帳號 CK前段時間備受爭議的模特就是一名跨性別者

Jones首先是一位黑人,同時是一位跨性別女性,而她還有一位同性伴侶。紅泳衣女士(也是一名跨性別者,男性變性成為女性)是她的妻子。

跨性別這個詞是個集合名詞,它並不像LGBT中的LGB一樣單指性取向,它涉及到各種與性別角色部分或全部逆轉有關的個體、行為以及相關群體。不過,對於跨性別這個詞的定義問題還有很多爭議。

由於跨性別者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不像性取向在學術界已經有較為一致的結論,所以在各國各地的比例都不同。

國內沒有關於跨性別者人數比例的統計數據,但據香港大學專門從事性與性別研究的薩姆·溫特估算,在香港,每300個人裡有一個跨性別者。北京性少數機構跨性別小組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一些與跨性別者有關的論壇規模來看,這一人群的比例不會低於萬分之幾,而國外的統計資料有關這一人群的比例,則從十萬分之幾到百分之幾都有。

跨性別者不一定會進行醫學性別重整治療(medical gender reassignment therapy),而且他們可能也不會對這種步驟感興趣。有些跨性別者不主張通過手術來改變,而有些跨性別者迫切希望通過手術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變性人。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

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

朱亦今年的生日願望是,變成一個女孩子。

臨近寒假,剛滿18歲的她,下課後匆匆打車去買了一個水果蛋糕回教室。朱亦的班主任和室友在黑暗中圍著蛋糕,等待朱亦許下願望、吹熄蠟燭的那一刻。

他們並非對朱亦那個未說出口的生日願望一無所知。大約兩年前,她先是告知了家長,而後在社交平臺上「出櫃」,宣布自己的「跨性別」身份。

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這意味著,朱亦並不認同自己身份證上的那個「男」,而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女孩子。

就在朱亦出櫃的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性別認同障礙/性別焦慮」(中文又稱「易性症」)從「精神障礙」部分除名。同年,我國衛健委印發ICD-11,要求積極推進ICD-11中文版全面使用。

18歲的朱亦希望變得更自信、更可愛。但最終,她所有寒假的學習和旅行計劃都未能成行,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等等。

她從未想過這些事情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主導者是自己的母親。

「我只是個得了『雄化症』的女孩」

朱亦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傳統家庭,父親早年去世了,經商的母親獨自撫養朱亦和妹妹二人。在記憶裡,她幼兒園時期就喜歡看女孩看的動畫片,用粉色的書包、粉色的文具,「被人問到長大想幹什麼,我都會說想當魔法少女」。

兒時這些話只是被大人視為童言無忌。小學後,她依舊性格柔弱,「經常哭,像個女生」,因此時常被父親責打、被班主任體罰。從一次又一次的規訓中,她知道了什麼是「正確」與禁忌,學會壓抑自己,並像別人眼中的正常男孩一樣增大食量、努力運動,「求生欲讓我明白,裝成男的是對的」。

回想起來,她一直有想要變成女生的傾向,但就連面對自己都無法坦誠。同時,她開始真切地察覺到自己對男孩的情愫、對女裝的喜愛,以及對自己男性身體的厭惡。她初二開始患上抑鬱症,而後病情加重,常流淚至深夜,反覆糾結「假如我出生就是女孩子,那該有多好」。她多次去做心理諮詢,但心理諮詢師也未察覺到這是性別焦慮。

朱亦開始自殘,甚至曾試圖服藥自殺。那時父親已經過世,家人關心她的身體狀況,但並未深究她自殘的原因,以為只是青春期的焦慮和抑鬱,過了就好了。

朱亦的痛苦並不是跨性別群體中的個例。根據北京同志中心、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共同發起的《2017中國跨性別群體生存現況調查》,2060份有效問卷顯示,將近67.6%的受訪者曾經強烈厭惡自己的生理性別,72.8%對青春期發育有過強烈痛苦與焦慮。

轉機出現在高中。一線城市國際學校的開放風氣讓她有了性別平等、勇敢表達的觀念,同時壓抑之下她的抑鬱情緒愈發嚴重。2018年,她宣布「出櫃」了,成為學校裡唯一一個公開身份的跨性別者。年輕而觀念開放的老師、友好的同學,以及教學區兩個獨立的無性別衛生間,大大減少了她作為跨性別者在生活上的阻力。她感到被尊重、理解和支持,醫院抑鬱測試的結果表明,她的抑鬱症由中度轉為輕度。

朱亦開始相信,她只是一個得了「雄化症」的女孩子,「相信最終我的雄化症會被治好的」。

朱亦母親給她發的簡訊,希望她「悔過」。

相關焦點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網友熱議:跨性別是什麼意思?到底...
    虎撲7月22日訊        近日,一則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的事件在網絡上傳播。新聞發出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  朱亦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傳統家庭,父親早年去世了,經商的母親獨自撫養朱亦和妹妹二人。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被母親送去注射電擊、循環羞辱
    18歲的朱亦希望變得更自信、更可愛。但最終,她所有寒假的學習和旅行計劃都未能成行,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等等。她從未想過這些事情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主導者是自己的母親。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網友:父母...
    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朱亦今年的生日願望是,變成一個女孩子。臨近寒假,剛滿18歲的她,下課後匆匆打車去買了一個水果蛋糕回教室。朱亦的班主任和室友在黑暗中圍著蛋糕,等待朱亦許下願望、吹熄蠟燭的那一刻。
  • 注射、電擊、羞辱,中國跨性別少女遭遇「性彆扭轉治療」
    18歲的朱亦在許下生日願望的那一刻從未想到,接下來等待她的是一段殘酷的性彆扭轉治療,包括注射、電擊、限制人身自由等,而主導者正是自己的母親。性彆扭轉治療,通常指對跨性別者進行強制扭轉治療,以解決跨性別者不符合原生性別認同或性取向問題的治療。朱亦曾離家出走,但都被媽媽找到「押送」回家,並送到私人診所裡接受治療。每日的「治療」包括注射三瓶中藥注射劑。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注射,電擊,她的痛有誰懂?
    跨性別,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男的認同自己是女性,女性喜歡扮男裝。泰國所謂的「人妖」更實質上是跨性別患者的一種體現。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將「性別認同障礙/性別焦慮」(中文又稱「易性症」)從「精神障礙」部分除名。同年,我國衛健委印發ICD-11,要求積極推進ICD-11中文版全面使用。本次新聞的主人公朱亦就是跨性別患者,他宣布出櫃的時間剛好是2018年,彼時社會環境已經對跨性別患者寬容和理解很多。
  • 性彆扭轉治療:一個跨性別女孩的殘酷「成年禮」
    「我只是個得了『雄化症』的女孩」朱亦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傳統家庭,父親早年去世了,經商的母親獨自撫養朱亦和妹妹二人。在記憶裡,她幼兒園時期就喜歡看女孩看的動畫片,用粉色的書包、粉色的文具,「被人問到長大想幹什麼,我都會說想當魔法少女」。
  • 注射、電擊、循環羞辱…16歲跨性別女孩做錯了什麼?
    通常是指對跨性別者進行強制扭轉治療,企圖改變、解決跨性別者不符合原生性別認同或性取向問題。  在私人診所,朱亦知道了什麼叫「人間地獄」。  扭轉治療,是怎麼治的?  朱亦在接受鳳凰網的採訪裡說,她被醫生強制打注射液。
  • 18歲跨性別女孩遭電擊治療,跨性別者不是異類,別用身體定義靈魂
    文/光不鏽小魚今年18歲,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卻被媽媽關在了山東的一所中醫院,經受著不堪忍受的「扭轉治療」。「打完注射劑,頭很暈,話也說不清,渾身肌肉很酸很痛。」小魚回憶道。給小魚主治的院長從不吝嗇對小魚的侮辱,他對小魚說:「你是男的女的,你還不覺得自己有毛病,你的脖子怎麼這麼粗?」
  • 16歲跨性別女孩遭電擊、侮辱等治療——她真正該得到的是什麼?
    跨性別,是指性別認同異於原生性別的人。跨性別女孩就是生理上是男性但心理上即性別認同是女性的人。朱亦,就是這個跨性別女孩,生理上是男孩,心理上是女孩。她從小就喜歡女孩愛看的動畫片,喜歡一般其他女孩喜歡的東西,講過自己想做一個女孩,但這些都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
  • 16歲跨性別女孩的遭遇,母親親手將她送去電擊:我這是為了你好
    跨性別是一個新鮮詞,但是跨性別的人卻自古就有,只是以前對這個人群的關注度不高,對於普通人來說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說得直白點,就是擁有一具男生的軀殼,但思想和骨子裡卻是女生,甚至有人調侃她們是「女裝大佬」。
  • 3張18歲「出櫃」女孩被母親送去注射,電擊羞辱性彆扭轉治療
    18歲的朱亦在2年前就已經告知父母,然後在社交平臺上「出櫃」,宣布自己的「跨性別」身份。跨性別,意味著朱亦不認同自己身份證上的性別「男」,她從小就認為自己只是得了雄化症的女孩子。對於孩子的性別表達,她的母親一開始並未放在心上,有時還表現出支持的態度,她在2018年在社交平臺上正式「出櫃」成為學校第一個公開性別的跨性別者,觀念開放的老師和友好的同學,讓她感覺被尊重理解,她的抑鬱症也減輕了。
  • 跨性別者:搭上半生,去扭轉性別「錯誤」
    打扮時尚的年輕女孩們在馬路上和他擦肩而過,他想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天經地義就是女孩,而老天給自己的靈魂找身體時卻犯了錯,害他前半生甚至大半生都要搭進去扭轉這個錯誤。入職公司的人事是個溫柔的姐姐,她把米振林單獨留在辦公室,問他能不能讓聲音再甜美和女性些,米振林不好意思地答自己偽音說得不好。
  • 致所有跨性別者:你可以是「你」,也可以是「妳」
    文/吳阿千#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這條新聞雖然只在微博熱搜榜上曇花一現,卻緊緊抓住了我的心鳳凰網新聞23日報導,出生在山東省一個傳統家庭的朱亦,生理性別為男,但她的心裡住著一個少女,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看女孩喜歡的動畫片
  • 跨性別者:我要做什麼你們才明白,我就是「我」呢?
    簡單來說:跨性別女孩,生理性別男,心理性別女跨性別男孩,生理性別女,心理性別男02付出艱辛代價,只為了和你們一樣近日,跨性別女孩又引起了網上熱議,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傳統家庭的她,父親早年去世了,經商的母親獨自撫養朱亦和妹妹二人。幼兒園時期,她就喜歡做女孩喜歡做的一切如喜歡粉色的,小學後,她因為性格柔弱,經常哭,因此時常被父親責打、被班主任體罰。
  • 跨性別現身日|11部跨性別電影推薦給你
    > 跨性別現身日(International 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3月31日是跨性別現身日,繼扎堆觀看《丹麥女孩》之後,小夥伴們又扎堆觀看起了《女孩》。亞歷克斯和格雷格為傑克挑選了一所很好的私立小學,但是卻苦於無法支付高額的學費,這時候傑克學前班的班主任給他們提了個建議,那就是:把你們家孩子是跨性別者的情況寫進寫進簡歷裡,說不定這還能增加拿到獎學金的機會呢。什麼?我們家孩子是跨性別者?
  • 跨性別者:我不是要改變性別,只是想成為自己
    不僅如此,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陳煥然就曾撰文表示 :「對於有統一身心訴求的跨性別者來說,用心理治療和精神治療的方法都是徒勞的,只有用手術方法才能最後解決問題 ,而且這是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 說起跨性別者,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名人金星了,她的經歷大多數人都知曉一二——28 歲時接受性別重置手術,這一行徑一度將她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近年來,隨著她越壘越高的成就和名聲,公眾對金星的認知,也從早年間的「變性人」逐漸變為「舞蹈家、脫口秀主持人」。
  • 跨性別者:我們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但這並不是什麼壞事
    小編的一個朋友就很疑惑的來詢問什麼是跨性別:「我記得他之前出櫃過,是個les,所以跨性別是指同性戀?為什麼現在又重新宣布?」跨性別者遭受的家暴的常見形式:毆打、言語辱罵、經濟控制、精神控制、 軟禁、逐出家門、扭轉治療、強迫與他人發生性關係……其中,超過四成跨性別者在遭受父母或監護人的暴力後沒有進行任何求助。
  • 不被理解的跨性別者:與母親爭吵半生,只為一個籤名……
    更多時候,發生在跨性別群體與家庭之間的衝突,遠比王佳寧的遭遇更激烈。「我離家出走了。」在向家人「出櫃」後,當時剛過18歲的「流光」獨自一人,從老家跑到了成都,如今已在外面獨自生活了近兩年。「流光」留著一頭漂亮的長髮,長相秀氣,終日身著女裝的她,看上去就是一個小姑娘。
  • 寶萊塢一部跨性別電影,激怒了真正的跨性別者
    網友呼籲抵制《吉祥天女》 圖:網絡02////「新的汙名」今年年初,該片導演勞倫斯宣布,他的男主角庫馬爾將捐出15億印度盧比(約合202,190美元,1,336,758人民幣),用於建造一個跨性別之家,這在印度可以說是首創。但這並沒有安撫電影的批評者。
  • 為什麼LGBT群體不太接受跨性別者
    據上面的調查報告顯示,跨性別者最早發現自己的性別認同不同於性別指派的年齡分布。4-6歲(22.2%),7-12歲(31.9%),13-17歲(29.4%)。大雄就是如此,他從小隻知道自己跟其他的男孩子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