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8年初,一集戲已經能賣1200萬,多剪一集就是1200多萬...這是相當有誘惑力的,製作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即便成本到了四五個億,但銷售額能夠達到10億,他為什麼不幹?肯定幹!」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為什麼現在的電視劇總愛注水?
《如懿傳》(影視劇照/圖)
近日,一位網友在微博發表感嘆:「當代年輕人時間有多緊張?看個劇都要開二倍速。」所謂「二倍速」,就是將播放速度調快至原來的2倍。1小時的劇,二倍速只要30分鐘就可播完。既節省了時間,又不會遺漏重要的情節。
這句話引發網友群起響應,大部分人感同身受——「不開倍速都不適應」「那是因為沒有三倍四倍的播放」。打開各大視頻網站,播放影視劇時總能看到「倍速」的功能,從0.5倍速度起,最高可以達到2倍。而一些原來沒法倍速播放的軟體,也可以通過下載各類插件來實現。
不誇張地說,倍速播放已經成為時下年輕人看劇時的標配。為何看個劇都要倍速?
劇集越來越多,越來越長
我們已然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信息過剩的時代。20年前,只有那麼幾個電視臺,每年也就產出那麼幾部電視劇。而今,我國每年電視劇產量超15000集——這意味著即便觀眾每天24小時都在看電視劇,都無法把這些劇集看完。
劇集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長了。20、30集很罕見,40、50集最普遍,也不乏60、70甚至80集的「長篇巨製」。數字顯示,2004年至2008年,國內播出的電視劇平均每部控制在30集之內;2009年至2012年,延長至35集;到了2015年,已經達到平均每部42集。而廣電總局關於2017年全國拍攝製作電視劇備案公示的通知顯示,劇目119部,共5234集,平均每部達到43集。
比如《隋唐英雄》120集、《天天有喜》91集、《愛情自有天意》84集、《璀璨人生》80集、《楚喬傳》67集、《九州·海上牧雲記》75集……而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70集,《如懿傳》有87集。
供過於求的劇集,供不應求的時間,這個矛盾該如何化解?「邏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認為,在受眾可用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商業競爭的本質是爭奪消費者的時間。「在未來,用戶時間越來越寶貴,要應付的工作和內容越來越多,一個省時間的產品設計,將更容易獲得成功……節省時間有兩種,一種是從內容上節省時間,比如讓你30分鐘知道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一種是從形式上節省時間,比如視頻就不如音頻節省時間,因為看視頻的時候你幾乎不能做任何事情,聽音頻的時候你卻可以開車、洗澡、吃飯、蹲廁所都可以。」
視頻網站推出倍速播放,就是一門「時間的生意」。受眾更傾向於用最短的時間獲取到最多的信息,倍速播放功能既滿足用戶的個性化使用習慣,也是節省用戶時間、留住用戶的一大「法寶」。
「注水」泛濫
不過,如今劇集越來越多、越來越長,產量的增加沒有帶來質量上的提升,相反,劇集加長是因為「注水」,從前一集能夠講清楚的內容,經過注水後就變成兩三集了。倍速播放,是觀眾不得不採取的「脫水」方法。而劇集注水,慣用的「三板斧」是回憶、空鏡、廢話。
回憶有兩種,一種是「閃回」。閃回有時是一種藝術需要,比如關鍵時刻主人公回憶,幫助觀眾理解劇情;但不少時候,這是剪輯師為了拼湊劇情湊出來的。不少電視劇往往會把最後一集切割成兩集,一集專門用來回憶,再剪輯上大結尾,硬生生多出一集的劇情。
另外一種回憶,是前提回顧。對此,有人曾如是調侃:一集電視劇45分鐘,開頭和片尾曲10分鐘,前情回顧和下集預告15分鐘,中間插播廣告5分鐘,再加上重複剪輯、鏡頭回閃、廢話對白10分鐘,這一集電視劇真正涉及內容的時間也就只剩下5分鐘了。——這話雖說得嚴重了些,但某一線衛視將這一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也是人盡皆知。
第二種注水方法是空鏡,即插入大量的自然環境鏡頭、空鏡頭來填充時長。「這種方式往往不需要修改劇本,只需要攝像師在拍攝過程中對現場進行取景,在後期製作過程中,由剪輯師再將這些畫面補充進去即可。」明明可以一句話帶過的劇情,通過空鏡、閃回,再加上一段漫長的獨白,劇情又再次拉長了。
第三種被廣泛運用的手法,就是廢話。電視劇《隋唐英雄5》裡有這樣一個典型的廢話對話,堪稱廢話注水的「巔峰之作」:
「這裡有多少同夥?」「這裡是一個人。」「十一個人?」「不是十一個人,而是一個人。」「二十一個人?說!他們都藏哪兒去了?」「你聽錯了,其實一個人。」「七十一個人,你當我傻呀,這麼小的地方!」「傻瓜,你又聽錯了,這裡就是一個人。」「九十一個人!」「二百五,是一個人。」「二百五十一個人,你真以為我傻呀!」
當然,電視劇注水也有策略,一般不會在開頭注水,這會嚇走觀眾。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曾稱,許多創作者針對觀眾心理掌握了一套固定的注水節奏,「大量的懸念和戲劇衝突往往被密集放置在劇情開頭,尤其是前五集,目的是抓住觀眾的心。注水的篇幅多數放到中間,在同時段沒有其他好劇競爭的情況下,許多觀眾儘管不耐煩,仍不至於棄劇。」
比如前段時間因「注水」引發風波的《香蜜沉沉燼如霜》。該劇前20集好評不少,但大概是25集前後,男一號女一號的戲份斷崖式減少,部分集數男一號甚至只出場幾分鐘,相反支線和配角的戲份大大增加。後來,該劇的執筆編劇張鳶盎在微博上直言,承認該劇「注水」,籤訂合同只有36集,但播出時就成了63集,注水的大部分是配角的戲份。
在種種注水大法下,許多劇集比立項時多了很多集數。《武媚娘傳奇》從立項的45集拉長為96集,《大唐榮耀》從40集拉長到60集,《將軍在上》從40集拉長為60集,《龍珠傳奇》從40集拉長為90集……
《龍珠傳奇》(影視劇照/圖)
「注水」以牟利
為何注水?原因再簡明不過,利益使然。
很多時候劇集是按照單集來售賣,如果多剪一集,那就多賣一集。於是可能三四十集,劇集就拍明白了,但通過種種注水大法,以及靠加配角的戲、加支線劇情來拉長劇情,最後電視劇就多了好幾集的體量。比如製作方與電視臺籤訂了400萬元一集的協議,那麼只要注水個十來集,就能夠直接增加好幾千萬元的收入。
編劇王海林指出,「到2018年初,一集戲已經能賣1200萬,多剪一集就是1200多萬。1200萬意味著什麼?80集長劇就是10個億的銷售額,這是相當有誘惑力的,製作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即便成本到了4、5個億,但銷售額能夠達到10億,他為什麼不幹?肯定幹!」
製作方注水來提高售出價格,播出平臺肯定不會當冤大頭,它也會通過重新剪輯、注水劇情等再一次拉長劇集,以稀釋成本。畢竟作為依靠貼片廣告收回成本的買方播出平臺來說,劇集越長,植入廣告的空間越多。
也有人指出,因為中國觀眾已經形成的習慣,長體量的電視劇似乎更容易引起反響。儘管國內正在嘗試效仿英劇、美劇的周播模式,但是目前多數中國的電視觀眾還是習慣每晚兩集的觀劇節奏,「每天兩集,假如集數少的話,很可能影響力還沒發酵,劇就放完了」,這樣不利於拉動收視率。
在種種因素作用下,劇情越長往往就意味著利益更大,注水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香蜜沉沉燼如霜》(影視劇照/圖)
僅靠倍速播放還不夠
誠如有評論指出的,注水劇和注水肉同樣可惡。後者傷害食客的身體,前者則竊取觀眾的時間、愚弄觀眾的智商。試想,一集電視劇45分鐘,有1000萬觀眾,如果注水部分有10分鐘,那浪費的時間就是1億分鐘,這是極大的個人時間和公共資源浪費。並且注水造成國產劇營養匱乏、審美薄弱,不利於國產劇進步,不利於文化走出去。
因此,對於注水爛劇,僅靠倍速播放並不夠,因為對於許多場景單調、鏡頭布置不當、劇情注水、臺詞弱智、演員演技經不起細看的爛劇而言,即便是二倍速播放,依舊是一種巨大的時間浪費。
並且,倍速追劇很可能會加劇我們的浮躁心理。媒介的演變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用戶信息接收方式和習慣,當我們習慣了快餐式看劇時,如果我們真正面對一部值得慢慢欣賞的好作品時,我們可能就失去了慢下來欣賞的能力,演員演技、視聽語言、節奏的把控、鏡頭的心思等都可能被我們忽略掉了,潛臺詞不及細想,人物微表情更會稍縱即逝,倍速播放反倒造成了「狼吞虎咽」「消化不良」。
因此,治本之策還在於讓劇集生產回歸精品製造,讓觀眾能夠以正常倍速看劇。像《絕命毒師》《權力的遊戲》這樣的精品劇,每一季都不長,但每一集都讓人捨不得快進(一快進估計你就會看不懂了),觀眾的時間不會被浪費,對信息的接收也不會變得浮躁。據此,製作方要走出IP和流量明星崇拜症,把錢花在刀刃上,只做精品劇;播出平臺購買劇集時,可以改變以集數購買的陳舊方式,綜合劇集品質、預估收視率、話題性及社會影響力等多方面再進行定價,避免片方人為注水。除此,主管部門應嚴厲打擊注水劇,比如要求劇集立項與播出時集數一致。
來源:知道(nz_zhidao)
返回21經濟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