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復原圖和真實長相差別有多大?科學家怎麼知道恐龍真實樣子?

2021-01-18 成都科協

其實,科學家在復原恐龍時,一方面依靠的是恐龍的化石信息,但另一方面其實是靠腦洞。比如:上個世紀時,科學家認為斑龍長這樣。

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認為斑龍長這樣應該更合理。

最早科學家認為稜齒龍是樹棲恐龍。

後來研究了稜齒龍的骨骼、肌肉以及體重之後,科學家認為它們更傾向於陸地行走,而非爬樹。

那麼,科學家們究竟是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呢?畢竟又沒有活生生的生物可以參考、糾正。

化石攜帶的信息

一般情況下,化石只有一小塊骨骼以及牙齒,很少有皮膚、皮毛等軟組織保存至今,甚至很多生物連完整的化石都沒有,但科學家們仍能將它們復原了出來,這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毫無疑問地是,科學家們可以從化石身上復原出該生物的骨骼,尤其是保存完整的恐龍化石,可以非常直觀地幫助科學家了解該生物的結構。

但是,很多情況下,科學家只能得到一兩個恐龍化石碎片,憑藉這些碎片來拼湊恐龍活著時候的樣子。比如:一兩顆牙齒。

儘管如此,科學家也能從有限的化石中拼湊出部分信息,以牙齒為例。

首先,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的牙齒並不是相同的,食草動物由於需要研磨植物,所以牙齒大多粗而大;食肉恐龍由於需要撕咬,所以食肉恐龍的牙齒大多尖而銳利。

再者,從牙齒上還可以分析出該生物的年齡,大多數成年之後的牙齒,只有一副,我們可以通過牙齒的磨損程度來判斷該生物的年齡,甚至還能分析出它們吃了什麼。

我們知道,所有的動物都是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從植物中獲得能量,但是植物又分為幾種不同的種類,其中由於光合作用的不同,植物又分為:C3植物、C4植物等。

C3植物和C4植物的碳同位素並不相同,c3植物的碳同位素大約為22‰----30‰;而C4植物的碳同位素為9‰----19‰。

由於這兩者的不同,科學家們可以研究化石上的碳同位素,再根據它們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即可分析得出該恐龍以什麼為食,以及當時地球上主要是那些植物。

化石無法提供的信息

雖然化石可以提供很多信息,但有一些信息卻無法提供,比如:某件造型特殊的化石。

科學家們曾經發現了一種怪異的牙齒結構:旋齒。

由於這種結構的牙齒非常罕見,科學家甚至無法判斷該化石來自於生物的哪個部分,為此,他們畫了許多想像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幅牙齒既可以是尾巴,也可以是魚鰭,甚至是上頜以及下頜,而且無論是哪種結構,看起來似乎都合理。

如果沒有別的化石證據出現,那麼科學家們永遠也無法判斷旋齒位於生物的哪個部分。後來,科學家在另外一具化石上發現旋齒與頜骨連接在一起,最終才確定了旋齒的具體位置,而這種鯊魚也被命名為旋齒鯊。

旋齒鯊屬於軟骨魚,除了牙齒之外身體的其他部分很難保存下化石,因此科學家對旋齒鯊的研究進度緩慢,只能通過其他生物的化石,大致來判斷它擁有什麼樣的特徵。儘管目前人類畫出了旋齒鯊的復原圖,但如果我們真的見到這種生物,可能會發現它們與人類的想像差別巨大。

像旋齒鯊這樣,只留下極個別信息的生物並不罕見,但是大多數生物的骨骼沒有像旋齒鯊那麼奇葩,科學家可以通過以往的經驗分析得出該化石屬於那塊結構。

當所有的結構都知道之後,科學家會為它們建立肌肉模型,因為肌肉一定是附著在骨骼上升生長的,所以一般區別不大。

但是,隨著科學在進步,以及一些關鍵化石被發掘,科學家之前建立的模型圖也有可能被推翻。比如:之前人們認為恐龍的皮膚擁有厚厚的盔甲,但後來發現也有一些恐龍長有羽毛。

正是憑藉著科學的一點點進步,以及發掘出的骨骼化石足夠多,科學家們才能系統地建立起對已經滅絕生物的研究,雖然在研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錯,但後人在發現新證據時,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糾錯。

總結

古生物學家面臨的比較尷尬的局面就是,古生物沒有活的參考物,以及化石信息有限。儘管如此,科學家們仍會通過現有的生物骨骼模型,以及生理機制來重建古生物,雖然在製作古生物時仍有誤差,但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科學家們會調整誤差。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恐龍與恐龍時代
    卻永遠也不會知道,另一個孩子,也正為了這個遼闊的世界掙扎著,即將誕生。它被洪水覆蓋,經歷了巖石、地質變遷與氣候變化,直到8600萬年後——那是人類的公元1993年,春天,科學家在中國河南西峽盆地發現了一枚竊蛋龍類恐龍胚胎的骨骼化石。化石保存得非常清晰,可以看到它保持著向右側臥的姿勢,靜靜地蜷縮著小小的身子,科學家為這枚化石命名為:路易貝貝。
  • 蜂鳥大的恐龍被發現,表示微型恐龍能活到現在?科學家:確實有!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到底有多小?如果跟現代生物比較的話,就跟一隻蜂鳥差不多!眼齒鳥頭部結構CT重建圖可以看到它與現代鳥類頭部的結構已經非常接近,這個骨骼的長度僅僅只有14毫米,有一個帶齒狀突起和喙尖端的倒鉤的喙,現代鳥類中這種結構也挺常見,不過大多存在於捕食魚蝦的鳥類喙部,比如秋沙鴨、鰹鳥等,可以分析這種具有粗短喙部的眼齒鳥應該不會像和它大小類似的蜂鳥那樣吃蜂蜜的。
  • 地球上還有活著的恐龍?科學家發現一種生物,長相極為奇特
    而這個琥珀裡面居然有恐龍的身影,而且還是完整的一隻恐龍的身影。眾所周知,琥珀是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是松柏科、雲石科、南洋杉科等植物的樹脂化石。且琥珀內部通常包含著蜜蜂等小昆蟲,形狀美麗又小塊。那麼,這次發現的恐龍琥珀有多大呢?科學家們發現,這個琥珀裡面的恐龍居然有一隻蜂鳥那麼大,而且這也是地球上最小的一隻恐龍。
  • 恐龍的真實模樣另有乾坤?別被電影誤導了,科學家:我們都被騙了
    說起恐龍,大家腦海裡都會浮現出電影《侏羅紀公園》中出現的遠古巨獸---一種能夠雙腳行走的龐然巨物(部分恐龍能夠四肢行走和雙翼飛行)。然而,恐龍這種在人類誕生之前統治地球兩億年的霸主,真實的模樣真是電影中呈現的樣子嗎?
  • 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名字帶「恐」的巨大古生物?
    恐龍提到古生物,恐龍絕對是最為人熟知的,但你知道恐龍的"恐"字代表什麼意思嗎?恐龍的英文名"Dinosauria"出自英國學者歐文,可以翻譯為"恐怖而巨大的蜥蜴"。其實在史前時代,除了恐龍,還有一些古生物也被科學家們冠名了"恐"字,它們通常也都有著巨大的體型和駭人的長相。恐鱷:
  • 「畫恐龍」第一人的童話世界 附多幅恐龍復原圖
    五年來,趙闖和夥伴們這樣生活:與恐龍交朋友,去全球各地感受真實動物,瘋狂畫畫和寫作,偶爾接點商業項目維持生計。自從第一幅復原作品「遠古翔獸」發表在2006年12月的英國《自然》雜誌封面後,趙闖的畫就常常刊載在一流學術雜誌上,在全球的古生物學界小有名氣。趙闖還會建模,將古生物用3D印表機列印出來,或是拍成電影。他認為恐龍和現代的羊、鱷魚一樣真實,很反感給霸王龍的頭上裝角、全身長刺,甚至連大的鱗片也不能忍。因為按照蒙古發現的化石,10米長的霸王龍,鱗片只有1釐米。
  • 恐龍復活:與科學家探秘失落的世界...
    怎樣?看完之後有沒有對邢立達老師的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恐龍?」這個問題的回答印象深刻呢?「我們要研究、理解人類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就首先要知道人是怎麼來的。恐龍就是這個大故事裡面的關鍵一環。它是以前陸地的霸主,我們是現在陸地的霸主。這一代的霸主總是想要去了解上一代的霸主。」
  • 恐龍復活:與科學家探秘失落的世界
    書中的故事主要是關於大規模演化的,它需要有大量關於化石、巖層以及大規模演化模型等方面的知識積累。 我們將一起探尋三疊紀動物的生態學、喙頭龍類(一類長相奇特,但是很可愛的三疊紀動物)、最早的恐龍是什麼等話題,也將把化石、氣候更替和大滅絕等結合到一起,告訴大家恐龍如何成為地球的主宰。
  • 重慶發現恐龍足跡算什麼,你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吃恐龍」嗎?|遠讀重洋
    想要弄明白這到底怎麼回事,有一本書可以幫你——它的名字叫做《古鳥:恐龍時代的中國古鳥類》。有趣的是,這本書也選擇了一隻大「雞爪子」來當作它的封面。雖然書的名字是「古鳥」,但是關於遠古時候鳥類的故事,是必須要從恐龍講起的。· 01 ·恐龍家族「三巨頭」恐龍生存的那個時代,叫「中生代」。
  • 恐龍巧克力/恐龍水晶皂/恐龍博物館/恐龍房,恐龍的世界專治孩子的恐龍癮!
    除了跟著趙老師繪畫,附贈的塗色卡可以塗出自己DIY的專屬恐龍。正面是恐龍的復原圖,背面是線稿圖,可以自由發揮塗色,也可以掃碼看視頻跟著老師一起完成。恐龍磁力棋,棋子高顏逼真,清晰透徹,正面是恐龍的復原圖案,反面是恐龍的類別和名字,直觀地感受這些遠古生物的魅力。
  • 河北豐寧發現恐龍新物種
    體長大約30釐米,腿腳和尾巴都很纖細的小恐龍,它動作非常迅猛,因此被命名為「迅猛龍」。目前,迅猛龍名字還沒被用過,可以用來命名新的恐龍。但此龍非彼龍,電影中的這種恐龍嚴格來講其實應該叫伶盜龍,它拉丁文學名是Velociraptor,意為「敏捷的強盜/猛禽」,目前已經得到了科學界和科普界的廣泛認可。
  • 王原:揭秘真實的恐龍世界_新華訪談_新華網
    近日,「侏羅紀系列」全新篇章《侏羅紀世界2》登陸全國超500家IMAX影院,中國恐龍迷們終於與他們期待已久的「愛寵」們見面了。導演團隊特地採用全新的拍攝手法,給大部分片中出現的恐龍都製作了相當逼真的機械仿真恐龍模型,以還原一個真實的恐龍世界,讓這些恐龍在IMAX大銀幕上「復活」。電影裡的恐龍世界和真實的恐龍世界是否一樣?
  • 除了恐龍,誰還吃恐龍?
    其中蜥腳類恐龍更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地動物,比如著名的梁龍、迷惑龍和阿根廷龍,它們成年後體長几十米,皮糙肉厚,令一眾掠食者束手無策。如果說,誰能吃恐龍?答案可能是,其它恐龍。 然而,得益於一些罕見的化石,科學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險象環生的中生代,就存在許多直闖龍巢、大啖龍肉的屠龍者。成年恐龍很強大,但當它們處於蛋殼之中,或剛破殼而出時,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捕食。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對恐龍形象的定義,人類有一些先入為主了,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當中,給我們刻畫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恐龍形象,這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們的心中,認為恐龍就是長這個樣子的,如果在電影裡面所刻畫的恐龍形象,是像鳥類一樣又有翅膀或者像魚類一樣擁有鱗片的生物,我們會認為恐龍是長這個樣子的。
  • 恐龍復活丨與科學家探秘失落的世界
    書中的故事主要是關於大規模演化的,它需要有大量關於化石、巖層以及大規模演化模型等方面的知識積累。 我們將一起探尋三疊紀動物的生態學、喙頭龍類(一類長相奇特,但是很可愛的三疊紀動物)、最早的恐龍是什麼等話題,也將把化石、氣候更替和大滅絕等結合到一起,告訴大家恐龍如何成為地球的主宰。
  • 《侏羅紀世界》:觀影之前你必須知道的恐龍圖鑑!
    叫迅猛龍的時候比較口語,叫伶盜龍的時候比較正式,這個單詞感覺上的差異中英語還都有。但順便還是要吐個槽:按現在的研究,這種恐龍和鳥類關係特別近,是有羽毛的。但《侏羅紀世界》依舊遵從《侏羅紀公園》的舊例,將其刻畫為冷血的蜥蜴——但同時還擁有不應該擁有的豐富表情和極高的智商。對了,我要沒記錯《侏羅紀公園1》裡迅猛龍的表情是按貓的表情來做的特效。
  • 《侏羅紀世界》恐龍圖鑑!
    電影一開始說侏羅紀世界裡一共有20種恐龍,14種食草,6種吃肉。但是,電影裡出現的種類肯定沒有這麼多。加上不是恐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也沒達到這個數。叫迅猛龍的時候比較口語,叫伶盜龍的時候比較正式,這個單詞感覺上的差異中英語還都有。但順便還是要吐個槽:按現在的研究,這種恐龍和鳥類關係特別近,是有羽毛的。但《侏羅紀世界》依舊遵從《侏羅紀公園》的舊例,將其刻畫為冷血的蜥蜴——但同時還擁有不應該擁有的豐富表情和極高的智商。對了,我要沒記錯《侏羅紀公園1》裡迅猛龍的表情是按貓的表情來做的特效。
  • 趙闖:畫恐龍的科學「怪人」
    「路易貝貝」胚胎復原圖「它是一個親情故事,也有災難情節,而且所有道具和製作在我的工作室裡都能實現。」對趙闖來說,一切條件都恰到好處。排列方式當然有講究。「蛋窩是兩兩一組排列的。因為根據研究,有親子行為的肉食恐龍都會把蛋圍成一窩,整齊排列,跟現在鳥類不一樣。比如大型鳥類鴕鳥,它就把自己的蛋扔在地上就完了,恐龍的生活比現代的鳥類精緻很多。」一進入恐龍話題,趙闖就打開了話匣子,每種恐龍的生活習性、最新研究成果好像都有序地存儲於他的腦子裡,可以隨時調用,滔滔不絕地講述。
  • 徐星推薦:20年來恐龍研究的10大顛覆性發現
    暢銷書作家麥可·克萊頓大膽地把他的故事建築在了當時的最新研究上:古遺傳學研究、DNA拼接復原、熱血而敏捷的恐龍,他甚至在書中加入了一段真實存在的DNA序列;而導演史匹柏的螢屏版本更是塑造了一代人對於恐龍的想像——蜥蜴般的粗糙外皮和鱗片、從棕到綠的暗淡顏色、體型驚人、製造可怕的破壞……直到今天,大部分人心目中的恐龍,依然是這樣的形象。
  • 恐龍?恐龍!
    那是一套五本恐龍童話系列的最後一本,講述了一隻霸王龍從誕生到成長的故事,儘管細節早就記不清了,但是裡面的畫面和最後的結語一直隱約浮現在腦海裡:一隻霸王龍望著遠方,似乎預感到某些災難的降臨,它可能是地球上最後一隻霸王龍了。而今天在我翻開裡卡多·德爾加多創作的的《爬行動物年代》時,恍惚間有了一種穿越到恐龍時代的錯覺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