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妻子氣呼呼地向丈夫抱怨今天在工作上遞交的新方案被領導給否定了,而認可了另一位新同事的方案。
此時,丈夫立刻說道:「這還不是你沒有那位同事優秀,我要是領導,也會擇優選擇。」於是,一場戰爭爆發了……
故事裡,這位妻子本來也只是想和老公傾訴一番,丈夫只要順著妻子的話說說就好,哪怕是安靜的做個傾聽者也是好的,可因為丈夫沒有考慮到妻子的心情,最後免不了一場爭吵。
不管是夫妻,還是在戀人相處的過程中,總會有吵架的時候,其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不理解我」。
這句話的背後,是兩個字:共情。
一、什麼是共情
《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裡說的「惻隱心」其實就是共情,也就是同理心,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善解人意。
共情,是一種能設身處地考慮他人處境,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
二、生活需要共情
有同理心的人,在生活中一定也是特別受歡迎的人,因為他們懂的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懂的聆聽他人的喜怒哀樂,這樣高情商的人,怎麼能不受人喜愛呢?
記得汪小菲在一次記者採訪中說,他最欣賞大S的一點是特別有同理心。
她總能設身處地的為身邊的家人朋友著想,努力為她們考慮和解決問題,所以大S的姐妹遇到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因為這顆「同理心」讓她值得被大家信任和喜愛。
心理學家武志紅也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爸爸為了不讓兒子像自己一樣眼睛近視,於是不允許他看電視。
但是這位父親並沒有和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也沒有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只是簡單粗暴的「禁令」,因此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到最後,父親脾氣也發了,孩子眼睛還是近視了。
這位父親的出發點其實是好的,是對孩子的愛,卻因為缺乏共情的溝通方式,讓一切適得其反。可見,生活中學會共情有多重要。
因為共情,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會更舒服;
因為共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才能更順暢;
因為共情,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才能被拉得更近。
三、四步練成共情高手
不管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亦或者是與家人朋友的相處之中,我們都需要有共情的能力。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訓練自己的共情能力?《愛的五種能力》這本書中作者針對共情能力的養成給出了四個步驟:
1.接受
當一個人有了情緒之後,首先我們應該要接受他的這種情緒,並給予及時的關注,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和被接納的。
比如,當你身邊的人心情不好,哀聲嘆氣的時候,你可以立刻給予關注,以一種接納的態度詢問:「你剛才嘆氣,是心情不好嗎?」而不是批評式的口吻:「你怎麼年級輕輕的就嘆氣啊!」後者就是不被接納。
所以,我們要學會允許他人有壞情緒並接納它,這就是共情的第一步。
2.分享
當我們接受了對方的情緒後,就可以開始引導對方說出自己內在的感受和發生的事情。
首先,我們要認真的聆聽對方講述的感受和事情,不要去打斷,讓對方把這種情緒抒發出來,弄明白為什麼對方會有情緒。
3.肯定
這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們要肯定什麼呢?這裡的肯定不是去肯定這件事情的對還是錯,而是肯定情緒的起因。
每個人的情緒都是有個起因過程的,比如,前面妻子向丈夫抱怨努力寫了很久的方案被領導否定了,作為丈夫如果說:「你這麼努力,卻沒有得到領導認可,肯定會不開心的!」那麼,這個結局肯定又是另外一種了。
因此,認可和肯定對方情緒的起因尤其重要。
4.啟發
經過前面的三個步驟後,相信這個時候對方的情緒應該會好很多了,這時候就可以試著去引導對方關注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可以引導對方多站別人角度考慮問題,多理解別人,想想為什麼別人會這麼做,學會思考他人的出發點和需求。
第二,可以引導對方多關注怎麼去解決問題,學會從遇到的每件事中成長。
|結語
共情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支潤滑劑,讓我們在各種親密關係中能夠更好的溝通和相處。
生活中所有不愉快的情緒都是和不被接納有關,願我們都學會有共情的能力。
畢竟,相處不累,才能久處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