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留守兒童:他們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2020-12-25 鳳凰網

「老師,什麼時候才能過年啊?」

俄木克羅已經數不清這是第幾次被孩子們問到這樣的問題。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留守兒童們每天都盼著過年,因為爸爸媽媽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大人們過完年外出打工來年新年才回來,成了這個村子習以為常的事情。

即將成為「童伴媽媽」的俄木克羅是村子裡幼兒園的一名老師,談到留守兒童,她說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很抗拒跟外界交流,但他們很堅強。

我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

俄木克羅小時候也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在她讀小學一年級時外出打工。俄木克羅的童年是跟著叔叔嬸嬸生活,他們也有自己的孩子,缺少關愛的俄木克羅內心自卑,變得不愛說話,也不喜歡跟人打交道,直到初中時期爸媽回來,她才改善了許多。

「父母在是一種依靠,小時候連被人欺負都不敢反抗。」每一次看著父母遠行的背影,俄木克羅從來不鬧,她總是忍住不哭,一個人偷偷地抹眼淚。那時候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爸爸媽媽快回來,一家人團聚,她知道如今的孩子也有著同樣的心願。

「看到那些孩子就看到小時候的自己,我願意盡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關愛他們。」談到自己為什麼要做「童伴媽媽」,俄木克羅說自己能感受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心靈上的孤單。

俄木克羅很小就立志成為一名教師,要盡己所能地改變大山孩子們的命運,所以在讀職高時選擇了教師專業,畢業後也從沒想過去大城市發展,直接回到了村子裡。

我們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你能想像有多苦嗎?」俄木克羅問記者。

這裡常年依靠農作物維持生活,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有的家庭每天一日三餐只有玉米粑粑,稍微富裕的人家才能吃上白米飯。孩子們一年四季都穿著一個筒靴,夏天熱,冬天小腳凍得發紫,如果爸爸媽媽打工順利回來過年,還會給他們買衣服和鞋子。如果沒有回來,小朋友只能穿著又薄又破的外套熬過又一個寒冬。

小亮(化名)是在雪地裡出生的,他的爸爸常年酗酒,媽媽先天性精神障礙,全村人都知道。他有一個哥哥,一個妹妹,自己排行老二。房子是用泥土做的,家裡更沒什麼吃的,常年靠鄰居接濟,誰家有吃的就去誰家。

「我也不知道怎麼去說,太苦了,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抱怨過,一直在等爸爸媽媽回來。」俄木克羅普通話不是很好,講到孩子們的事情她眼睛裡的淚水一直在打轉。

「現在,『童心港灣』的老師們會買些衣服、學習用品給他,他已經讀一年級了,很努力。」俄木克羅告訴記者,像這樣的貧困孩子還有很多。

村子裡另外兩兄妹也讓俄木克羅一度哽咽到說不出話。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5歲的哥哥和4歲的妹妹只能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妹妹不會講普通話,也很怕說話,需要哥哥每天帶著她。為了能照顧妹妹,哥哥只能降一級和她一起分到小班,成為她學習上的「講解員」。有任何好吃的東西,哥哥總是習慣性地說自己不喜歡吃讓給妹妹,可是從他眼神中分明看出渴望。如果他們犯了什麼錯誤,也會馬上認錯,怕惹唯一可以陪伴在身邊的老師不高興而離開他們……這些細節都讓俄木克羅感動又心酸。為了能更多地陪伴兄妹倆,俄木克羅每天放學後都會送他們回家,一起等著放羊回來的爺爺奶奶。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們一直很懂事。別看年紀小,上幼兒園時就可以幹活兒了。」俄木克羅告訴記者,這些留守兒童堅強、樂觀,很小就挑起家庭的重擔,五六歲的小朋友已經可以幫爺爺奶奶餵豬、燒火,甚至做飯。

孩子們告訴俄木克羅,一定會好好學習,將來努力掙錢,這樣爸爸媽媽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就可以一直陪著他們。俄木克羅有時候經常看著這些留守兒童發呆,她感到無奈,一邊想讓家長們回來陪著孩子,一邊又擔憂他們回來就沒有經濟來源了。她不知道怎樣才能徹底解決這個一代又一代延續在這個偏僻山區的世紀難題。

「家長們可以看到孩子的動態非常開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棒。」為了讓村裡的留守兒童和父母多些互動,俄木克羅建了家長微信群,每天把孩子們的照片、視頻發在群裡。

去年9月,通往學校的道路修通,俄木克羅再也不用爬半座山去學校給孩子們上課;村子裡開了茶廠,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父母可以回來工作;幼兒園設立的「童心港灣」讓孩子們放學後有了第二個家,這些改變都讓俄木克羅很欣慰。至少,她看到了希望。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璐璐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春節假期結束第一天,6000萬留守兒童即將再次「失去」爸媽……
    沒錯,我說的是那些「被迫」跟父母說再見的留守兒童們。年前,會有一些「灰頭土臉」的小孩子守在村口等著父母歸來。幾天後,在孩子們沒睡醒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卻早已不知不覺中離開了村莊。他們會問:我的爸媽去哪裡了?我們可能不知如何回答。最近有部電影準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 三湘名博關注留守兒童,《正正的世界》催淚首映
    「爸媽回家吧!」這是全國留守兒童的呼喚。11月20日,是聯合國世界兒童日,電影《正正的世界》也在同一天與全國觀眾見面。這是一部聚焦湖南留守兒童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用細膩感人的表達呼籲每一位社會人士能給留守兒童關愛,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 《親愛的,你在哪裡》丁宇何雪琳陷婚姻危機,情感留守兒童引關注
    《親愛的,你在哪裡》丁宇何雪琳陷婚姻危機,情感留守兒童引關注由中影股份、騰訊影業、華錄百納出品,騰訊影業製作,中影電視聯合攝製,王迎執導,朱金晨擔任編劇,王雷、秦海璐、張鐸領銜主演,韓童生、範明、朱茵、楊昆特邀出演,王妍之、宋涵宇主演的現實主義家庭關懷劇《親愛的,你在哪裡》正於北京衛視品質劇場獨家熱播中
  • 《偷偷長大》:山裡孩子的詩,老狼唱給你聽
    昨天,由盧中強作曲,老狼親自演唱的詩歌POS機公益行動主題曲 ——《偷偷長大》,已在網易雲音樂溫暖上線。去年,在人民日報出版社的幫助下,留守大山的孩子以大山裡的小詩人身份,有了第一本屬於他們的詩集。今年,大山裡的小詩人以作詞人的身份,參與到公益行動主題曲《偷偷長大》的創作中。音樂人老狼、盧中強,在讀過詩集後,被詩集中兩首描寫長大的詩歌吸引,希望用音樂的力量,讓更多人看見山裡孩子的才華與內心,幫助到這群偷偷長大的孩子。
  • 留守兒童的悲哀
    其實我自己也是留守兒童,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當時也是七老八十了,根本不會懂得很好的照顧我,能吃飽就行,畢竟那時候都窮嗎,也的確是吃飽就行了。中考高考都是自己一個人去的,看著同學的家人都在考場門口等待,心裡特別羨慕!還有中學時都是寄宿制,我們班裡很多同學的父母都會隔三差五送東西給他們吃的,衣服,鞋子什麼的,而我從來沒有收到過父母的任何東西。
  • 留守女童把攝像頭當父母,對鏡頭大喊:爸回家,網友:喊得心好痛
    更多的時候,這些孩子只能一個人,偷偷隱藏起對爸爸媽媽的思念,找個沒人的地方留下思念的眼淚。小俊就是這樣一個8歲男孩。他的爸爸媽媽遠在異鄉打工,只有過年時能回家一次。每次爸爸媽媽回來,他都高興地跳腳。可沒等爸爸媽媽返回城裡,他就開始擔心。因為他知道,過不了幾天,爸爸媽媽還是要離家。
  • 留守兒童長大後成了留守兒童的老師 他從不給孩子的作業打叉
    陳偉在大埡村長大,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村小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我小時候也是一名留守兒童,是爺爺奶奶把我帶大的,我知道對他們來說,教育扶貧比物質扶貧更有效。」為了讓山裡孩子更自信地走出去,他成為了學校的一名全科教師,承擔起了一個班級所有學科的教學。
  • 兒童勵志電影《一樹繁花》:正確的人生觀,是留守兒童成長的動力
    因為家有一兒一女,也因為職業原因,我總喜歡看兒童題材的電影,尤其是教育題材的。這一方面,印度電影做的特別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印度的教育大片,像《起跑線》、《嗝嗝老師》等,直視教育制度下的低層人民,非常現實。
  • 關注留守兒童,公益電影《愛的重疊》在寮步開機
    留守兒童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關心的群體。8月18日上午,由導演田玉奎執導的大型公益院線電影《愛的重疊》在寮步鎮牙香街正式開機。這一部倡導關注留守兒童、呼籲企業反哺社會、給予外來務工人員關懷的影片,一開機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我好恨我的爸爸媽媽,可是我又好愛他們啊」
    1、長大是一件很難的事種子被埋在大雪下安靜發芽老枯樹在夜裡長出一根新枝丫而我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這樣一群人就是留守兒童。中國民政部201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
  • 貴州威寧回應本報留守兒童報導
    就社會關心的留守兒童生活保障問題,報告稱,這些年,營山村不少村民陸續外出打工,孩子仍留在村裡上學。營山小學現有留守兒童28人。對於這些孩子,從縣政府到縣教育局再到教師,都給予了很多關愛。為了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政府組織工作小組利用周末和節假日,進村入戶,對全鎮所有留守兒童的相關情況排查摸底,並按照貴州省制定的統一標準,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成長檔案,並由專人結對幫扶。營山小學正在建設「陽光少年之家」,使之成為留守兒童心靈的港灣。
  • 本土關注留守兒童電影《親親噠》開機
    7月6日,關愛留守兒童電影《親親噠》在重慶舉行了開機發布會。導演馬雍、製片人呂渝生等主創人員集體亮相。電影講述了一個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留守兒童的親情故事。《親親噠》是重慶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起,由總策劃袁愛林,製片人呂渝生,導演馬雍,著名演員吳文、楊光煦以及童星馬良博一、青年演員盧小璐、尹恆、曹詩悅、王一屹等聯袂打造的一部關愛留守兒童電影。電影講述了十二歲的親親是山村裡的一個留守兒童,父親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成了重傷,母親狠心地撇下丈夫和三個孩子離家。親親撐起並維護了家庭的故事。
  • 對監控喊爸爸的留守女孩冬至團聚:誰說不能既搬起磚,又抱住你!
    留守兒童似乎是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難解的選擇題,無數的留守兒童悲劇時不時的敲打這個社會的公共神經,無數的留守兒童造成一生難以治癒的精神心理疾病。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問題,不管你怎麼在正能量滿滿,仍然無法掩飾集體無意識的痛苦。但是任何問題也不都是無解。
  • 湖南祁東:用歌聲打開留守兒童的心門
    祁東啟航學校創辦人、從小跟爺爺一起長大的陳亮偉自稱「第一代留守兒童」,他深知這些孩子的渴望,「和城裡孩子接受一樣的優質教育。」這是陳亮偉的回答。  「學校現有學生1565名,其中留守兒童1361名,佔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6.9%。這些孩子大多性格內向、自卑。」
  • 留守兒童的一千零一個晚安故事
    梅冬是公益組織歌路營的秘書長,關注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問題。民政部2018年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其中,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6-13歲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最大。
  • 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對於孩子的性格有什麼影響?
    數據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與2016年首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數據902萬人相比,下降了22.7%。 這個呈下降的數據可能使人開心不已,但這個數據只包含了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遷子女和流動兒童的增長,城市留守兒童的比例也逐漸成上升趨勢,留守兒童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雖然隨著政策的實施,留守現象已經日趨好轉,但是與其說留守兒童少了,倒不如說換了個地方繼續留守。
  • 90後的留守兒童們都長大了,您們卻成了孩子!致我的爺爺奶奶
    而使我們獲得了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90後的我們處於一個尷尬的年代,同時也是留守兒童最多的年代;父母的外出使爺爺奶奶成了我們童年最多的記憶。叛逆期的我們,總感覺自己是對的,沒滿足自己的要求時,心中還會有莫名的憤怒和煩躁甚至與他們爭吵,卻沒有注意到他們嚴肅面孔中還有著不知所措的無奈和焦急。童年的我們雖然得到的父愛和母愛很少,卻總有那麼一兩個人默默的陪伴著你,關注著你,擔心你生活中的一切,儘可能的滿足你的要求,他們的付出和期盼只為了我們的成長。
  • 《流動兒童藍皮書》:回流不返鄉,是什麼讓他們流動又留守
    流動、留守兒童是與大規模城鄉人口遷移相伴而生的兩大兒童群體,回流兒童則是更特殊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整體看來,在學業、心理發展方面,回流兒童面臨的挑戰更大,這會影響他們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也是教育不公平的體現和社會人力資本的浪費。
  • 有益條|毅然離職,只為給留守兒童講個好故事
    我原本以為過年過節,綠皮火車會把他們的父母從大城市拉回來,但事實上,有很多家長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甚至還在城裡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哥哥姐姐留在農村裡,獨自長大。旁邊這個嘎小子叫張俊,在葉枝完小學人稱吹牛大王,特別能說,黃海波說啥他都能接上,萬能捧哏。
  • 愛心奶—— 溫暖留守兒童的心
    在遙遠的大山深處在荒涼的小鄉村口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從小就失去了父母的陪伴他們用寂寞淚水陪伴想念他們就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不是放棄在角落裡的花朵,他們一樣需要綻放。近日,我的朋友圈被一位8歲的男孩刷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