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一千零一個晚安故事

2021-01-08 新京報

梅冬是公益組織歌路營的秘書長,關注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問題。民政部2018年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其中,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6-13歲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最大。

2012年—2015年,走訪河北、四川、湖南、湖北、雲南等102所農村寄宿學校後,梅冬和同事們統計發現,這些學校的寄宿學生中近60%是留守兒童,其中63.8%的孩子有孤獨感。他們睡眠狀況不好,五分之一的孩子夜裡容易醒。還有的學校圖書館常年關閉,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告訴梅冬,自己只進過三次圖書館。

針對農村寄宿學校的走訪結束後,他們用3年多的時間尋找了1001個故事,用故事陪伴農村寄宿學校孩子們的夜晚。

只希望,讓孩子安靜入睡。

以下是剝洋蔥與梅冬的對話。

農村寄宿學校的孩子們。受訪者供圖

陪伴比硬體改善更重要

剝洋蔥:是什麼契機去到農村學校的?

梅冬:2012年3月,北京西部陽光基金會邀請我們去做調研。我們連續走訪了甘肅的五六個農村寄宿制學校,在學校裡從早到晚看著孩子,他們每個時間點在哪裡?在做什麼?跟誰在一起?他的情緒狀態怎麼樣?

當時的情況讓我們感到特別意外,中西部地區,很多學校沒有宿舍和食堂,甚至不能為學生提供洗澡的熱水。一些高年級女生,到了身體發育的階段,但宿舍沒有窗簾,只能擠在門後一小塊地方換衣服。

我見過最大的一個宿舍住了140多個孩子,宿舍裡床挨床全是床,沒辦法,學校條件就那樣。但最近幾年,這種情況很少見了,現在基本解決一人一床的問題了。

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2562.01億元,佔GDP比例為4.14%,所以學校硬體方面已經不太缺錢了。我去年年底去一個學校,當年縣政府撥了400萬基建費用,但教室宿舍都是新修的,沒太多要花錢的地方,就用來鋪了漂亮的塑膠操場,再把學校圍牆打通,整個擴建一圈,大門也修得更加漂亮了。

農村學校的孩子們。受訪者供圖

剝洋蔥:從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來看,近些年有隨著硬體設施的改善變好嗎?

梅冬:對孩子們的心理來說,其實陪伴比硬體改善更加重要。硬體問題解決了,但是孩子內心的問題,比如孤獨,還是沒有解決。

但現在也有一個好的趨勢,比如我有提到很多孩子不會玩遊戲,其實這些年又恢復了。因為年輕人在返鄉,這些返鄉的年輕人把遊戲重新帶回鄉村了。遊戲是需要傳承和陪伴的,沒有人陪伴他們這些東西就丟掉,但是只要有一個孩子會,你會發現,一下子所有孩子都會了。

剝洋蔥:整個調研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梅冬:我印象很深的是2012年3月,剛過完春節,學校開學沒多久,學校的校長年紀大了,50多歲,帶我們去查寢。

結果進到宿舍已經熄燈了,沒走幾步,聽到一個宿舍傳來孩子抽泣的聲音。大家覺得是不是孩子打鬧或者不舒服了。但最後很多個孩子全哭起來。

校長告訴我們,孩子們想爸媽了。他們學校有200多個住校的孩子,晚上就兩個老師值班,老校長說,這種情況哄都哄不過來。

我們在全國走訪了一百多所農村寄宿學校,發現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不發達地區,只要父母不在身邊,沒有家庭的陪伴,都會有這種情況。特別是夜晚睡覺前,孩子更容易想家,21.7% 的孩子夜裡容易醒,41.2%的孩子會做噩夢。

而且我們查閱了大量的研究文獻,發現很多專家已經對此有深度研究,證明了寄宿留守對孩子的影響是普遍存在的,特別是低齡孩子。

給孩子們的1001個故事

剝洋蔥:是什麼時候開始有想法,要做「新1001夜」這樣一個項目的?為什麼想到了講故事的方式?

梅冬:看到這個情況,我們就想要做些事情。針對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懷,傳統的方式是依靠專業的心理工作者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輔導,但是它的路徑更長、成本更高、能夠服務的學生基數也很小。

我們讀到一本書《朗讀手冊》,講了一個故事,在美國有一個少年監獄,有位志願者母親每天晚上堅持給這些少年犯講故事,極大降低了他們的攻擊行為,改善了他們的心理狀況。

聽到這個故事之後,我們就想能不能也用故事的方法,每天陪伴這些孩子。目前這個項目其實很簡單,就是晚上的15分鐘,把小喇叭裝在宿舍裡,然後連上學校的公放和電腦。每天晚上熄燈鈴一響之後,喇叭就會自動播放。

我們算了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從一年級住校,一個星期住四天到五天,差不多六年下來正好是一千個夜晚,我們希望他一千個夜晚每天都能聽到一個不同的故事,所以就叫新1001夜。

剝洋蔥:農村寄宿兒童裡,故事會是匱乏的嗎?

梅冬:在當時看到一個情況是,很多農村學校的圖書館是鎖著的。我在湖北一個學校走訪的時候,我問一個六年級的小孩子,我說你幾年級住校?她說二年級住校,我又問她,你去過幾次圖書館?她說三次。我當時就跟校長說,咱們能不能把圖書館打開,孩子也無聊,讓他們看看書挺好的。校長說,好好,我們趕緊把圖書館打開。

然後就有個孩子在上面一喊,圖書館開門了!有一些孩子在打桌球,桌球拍一扔,全校的學生往圖書館跑去借書。我剛才提到的那個孩子,她拿了一本《上下五千年》,以前她連這個都沒看過。

其實鄉村學校的孩子們對故事是非常匱乏的。我們最初選故事的時候遇到一個問題,很多孩子是混齡住宿,一個宿舍有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孩子,我們當時擔心,六年級的孩子聽《三隻小豬》會不會覺得幼稚?但是後來發現沒有問題,因為他們之前沒聽過。

住校的孩子們。受訪者供圖

剝洋蔥:故事都是從哪裡找到的?會根據農村兒童的特徵做改編嗎?

梅冬:我們基於走訪的102所學校,把孩子的核心問題和需要梳理出了50多個類別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契合了鄉村學校實際狀況的。

比如,農村學校的廁所一般是在操場邊緣靠近農田的地方,所以小孩子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是,晚上起來上廁所要越過操場,怕黑。我們會針對這類問題,為他們設計故事。

另外還有針對父母外出工作、被同學欺負等很多和他們現實中遇到問題相關的故事。實際上這些故事並不好找,我們觀察和研究了市面上的故事,發現適合小學和初中階段的故事非常多,但幾乎沒有從問題角度出發的,都只是從少兒文學、閱讀角度的分類。我們從2012年8月份一直找到2015年12月份,花了3年多才把這一千個故事找到,還需要對故事做大量的改編。到今年我們還在迭代,不斷地去更新一些故事。

像故事當中出現超出農村孩子的理解力的名詞或者事物,我們就要對它進行一些調整。比如shopping mall這樣的單詞,可能會改成「大商場」,他們理解起來比較容易的詞。

埋在孩子心裡的種子在生根發芽

剝洋蔥:從學校的反饋來講,故事的效果如何?

梅冬:故事開始放還沒到一個月,有學校給我們打電話要「投訴」,校長說我一放故事,那孩子興奮得不得了,太喜歡了。其實老師是說反話,以前,每天晚上孩子不睡覺,老師得一遍一遍喊趕緊睡。現在他們發現,每天晚上聲音一響,孩子開始安安靜靜地聽故事了。有很多小孩子會用手撐著床板聽故事,撐著讓自己不睡著,怕聽不著結尾了。

我記得有一個小孩寫,聽到有人跟我們說晚安,感覺心裡挺不習慣的,從來沒有人跟我說過晚安。我看到這個紙條後,還專門找他的老師,我說晚安語對孩子來說很突兀,會不適應。老師說放了一段時間,孩子們都很喜歡,覺得晚上有人關心他們,會睡得更香。

美國有過一個非常經典的研究,發現貧困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詞彙量差距是3000萬字,這是他們父母從小跟他們說話中間的詞彙上差了3000萬輸入量。所以後來歐巴馬政府有3000萬字計劃,證明了信息輸入的刺激,能影響到孩子。

我們的這1001個故事,相當於300萬字的閱讀量。國家規定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量是65萬字。我們也相當於幫助這些孩子補充了一定的課外閱讀量。

孩子寫的紙條。受訪者供圖

剝洋蔥:我有看到一幅圖片是小孩子寫的紙條,說謝謝你,我們睡覺的時候給我們說晚安。

梅冬:經常會收到這種紙條或者作文,老師看到孩子寫一個什麼東西,就會拍給我們看。我自己看到也挺觸動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廣西,有一次去一個學校,在宿舍裡遇到一個五年級的女孩,她說我特別感謝這些故事。

這個孩子一直很孤僻,不說話,不交朋友,每天早上起床自己洗完臉、刷牙就去教室,然後看書寫作業,一直是自己一個人。直到三年級開始住校,剛好那一年學校開始放故事了,其實最開始也一樣,每天晚上聽故事,早上起來自己去教室看書,直到有一天,他們宿舍另外五個人早上起來討論故事。

那天放的是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故事,這個故事比較複雜,涉及了很多時間和事件。這個女孩就發現,她們討論的時間線混亂了。她就忍不住插嘴說,你們說的不對,昨天的故事是這麼講的,就講了一遍。那些女生就發現,你講得真好,可不可以以後你每天把你聽的故事,你給我們再講一遍,因為有人可能聽得不完整,有的還沒聽完就睡著了。

後來每天早上起來,她就把晚上聽的故事講一遍,就這樣,她和這五個女孩成了好朋友。所以她說我特別感謝你們的故事。

剝洋蔥:你們對講故事的效果有過調研嗎?

梅冬:我們從2012年開始看到這個事情,2013年真正去做這件事情,到今天已經過去了五年多的時間。我們也服務到了750個縣——中國有2862個縣,我們差不多已經覆蓋了四分之一多,基本上都在我國的西南西北部。到2019年5月,覆蓋的學校達到了7173所,學生200萬。

我們在2013-2014年的重慶試點做了一年的跟蹤評估,發現97.1%的孩子喜歡睡前故事,他們會感到睡前能放鬆了,睡得也舒服踏實了;88.4%的孩子愛上閱讀,這項比例提高了65.2%;79.7%的孩子愛上宿舍生活,這項比例提高了56.6%。

2015年,我們邀請了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技研究所在全國隨機抽取了137所學校17000多名孩子進行了兩年幹預跟蹤評估,結果發現:每天聽故事顯著改善了寄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例如校園欺凌的現象大幅降低、學生的抗逆力水平提升、睡眠質量得到提高、抑鬱風險有所緩解。

北京有一個公益組織叫百年職校,專門接受打工子弟的孩子到學校裡學職業技能。有一天他們校長做分享的時候講到歌路營,然後就有孩子舉手,是個從重慶來的孩子,說我從小聽你們的故事長大的。

我們不敢說每一個故事就能切實解決一個具體的心理問題,但這些故事,一天天陪伴著這幾百萬孩子,把一顆顆種子埋在他們心中,我們相信有一天一定能夠發芽,一天天陪著他們長大。

新京報記者 衛瀟雨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吳興發

相關焦點

  • 兒童故事【一千零一個噴嚏】
    一千零一個噴嚏小兔子在回家的路上,被一隻狼跟上了。狼正餓的肚子咕咕叫,恨不得一口把兔子吞下去。一個小兔子回頭看看,只見狼離他越來越近,心想,這樣跑下去,肯定要被狼捉住,得想個好辦法才行。他看見路旁有塊辣椒地,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狼看見小兔子鑽進了辣椒地,也一頭鑽進了辣椒地的籬笆門,可又一想:「小兔子總要出來的,我何必費力氣到裡面去追趕呢,我就守在這裡。」原來,這是一隻很狡猾的狼。小兔子在辣椒地裡撿了幾個辣椒,把它搓成辣椒粉,包在手帕裡。他捏著手帕,向籬笆門走去,剛走出籬笆門,狼就向他撲了上來。小兔子早就做好了準備,把手帕向狼的臉上一抖,那辣椒粉就撒到了狼鼻子上。
  • 福彩公益金賦予留守兒童讀書長廊育人內涵
    樹木蔥蔥鬱鬱,林間鋪著草坪,文化牆上擺著各式各樣的書籍,還有一個亭子可供休憩……在這樣的環境下閱讀,是怎樣的感受?今年秋期開學,城口縣廟壩鎮第一中心小學在「公益福彩·幸福校園」工程項目支持下打造了留守兒童讀書長廊——林間書吧,規模雖然不大,但合理的布局、嶄新的書籍、別致的環境吸引了不少孩子前來閱讀,在學校掀起「書吧」熱。
  •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電影《留夏》直擊留守兒童現狀!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電影《留夏》直擊留守兒童現狀!影片是根據農村留守兒童的真實現狀進行改編,通過講述主角張翰祥在童年快樂時光中所遇到的麻煩和問題,來反映出農村留守生活的矛盾和孤寂,使孩童的天真與現實的殘酷形成鮮明對比。
  • 賀文青:留守兒童的夢想守護者
    在讀書分享會上,留守兒童朱丹、朱祁英分享了自己走出大山,踏上圓夢之旅的故事。在裡仁村,像朱丹、朱祁英這樣的留守兒童,佔了三分之一。扶貧怎麼扶?現狀如何改變?同是農村出身,又有10多年教學經歷的賀文青深知,扶貧先扶志。
  • 關於留守兒童和老人想到的生命中光陰的故事
    說起留守兒童,可能我們想起的就是父母在外,留在農村的兒童,其實我今天想說的是現在城市裡和農村都存在這種現象,在城市裡,可能因為工作原因,距離家比較遠,父母雙方或者一方要一周或者一月又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回來家裡,孩子由老人看管的,這也算是新時代的留守兒童了吧!比如說我,我是周末才回家的,也算是父愛缺失的留守了吧!
  • 廈門老師編曲《一千零一個願望》唱響海峽兩岸合唱教育大會
    兩岸用歌聲架起連心橋  廈門老師編曲的《一千零一個願望》唱響海峽兩岸合唱教育大會
  • 留守兒童成了微電影「小明星」
    這是邢臺市內丘縣北嶺中心小學拍攝的微電影《愛之鏈》裡,一位留守兒童的奶奶說的話。影片中,當時還是北嶺中心小學學生的張桐川扮演了一個性格孤僻的留守兒童:沉迷遊戲,偷錢買遊戲卡,被老師批評後離家出走……這部電影根據學校裡留守兒童的真實故事改編。張桐川告訴記者,那次難忘的拍攝經歷,堅定了他長大後回來建設家鄉的決心。「希望爸爸媽媽們以後不用再外出打工,同學們都能享受到父母的關愛。」
  • 有益條|毅然離職,只為給留守兒童講個好故事
    咱爺倆有一個習慣,每天睡覺總會一起讀點什麼,但這個習慣在5年前被打破了。原因就是我辭職創業,創業之初我非常忙碌,就沒在12點前回過家。突然有一天,兒子抱著個iPad跑過來說,「爸爸,爸爸,給我錄個故事吧!我睡前想聽個故事,你又不在。」現在想來,這大概就是上學路上公益活動的最初的發起點,我想用錄故事,聽故事的方式去解決孩子們的陪伴問題,尤其是留守兒童。
  • 本土關注留守兒童電影《親親噠》開機
    7月6日,關愛留守兒童電影《親親噠》在重慶舉行了開機發布會。導演馬雍、製片人呂渝生等主創人員集體亮相。電影講述了一個重慶市綦江區東溪鎮留守兒童的親情故事。《親親噠》是重慶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發起,由總策劃袁愛林,製片人呂渝生,導演馬雍,著名演員吳文、楊光煦以及童星馬良博一、青年演員盧小璐、尹恆、曹詩悅、王一屹等聯袂打造的一部關愛留守兒童電影。電影講述了十二歲的親親是山村裡的一個留守兒童,父親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成了重傷,母親狠心地撇下丈夫和三個孩子離家。親親撐起並維護了家庭的故事。
  • 留守兒童的悲哀
    其實我自己也是留守兒童,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當時也是七老八十了,根本不會懂得很好的照顧我,能吃飽就行,畢竟那時候都窮嗎,也的確是吃飽就行了。中考高考都是自己一個人去的,看著同學的家人都在考場門口等待,心裡特別羨慕!還有中學時都是寄宿制,我們班裡很多同學的父母都會隔三差五送東西給他們吃的,衣服,鞋子什麼的,而我從來沒有收到過父母的任何東西。
  • 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對於孩子的性格有什麼影響?
    數據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與2016年首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數據902萬人相比,下降了22.7%。 這個呈下降的數據可能使人開心不已,但這個數據只包含了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遷子女和流動兒童的增長,城市留守兒童的比例也逐漸成上升趨勢,留守兒童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雖然隨著政策的實施,留守現象已經日趨好轉,但是與其說留守兒童少了,倒不如說換了個地方繼續留守。
  • 愛心奶—— 溫暖留守兒童的心
    孩子被拍照的時候,身體直直地站著,一臉懵懂,拍完照還和同學們做了鬼臉。 儘管身後的同學們看到他的造型笑得東倒西歪,但他卻筆直地站著,沒有哭,也沒有笑,一臉呆萌和堅決。 從後續的報導來看,他是留守兒童,母親很早就走掉了,父親在很遠的地方打工,四五個月才回來一次,這個男孩和他的姐姐,由奶奶撫養。
  • 「代理媽媽」魯庭芳與留守兒童的故事
    我特別喜歡魯媽媽,她就像我自己的媽媽一樣照顧我.」留守兒童楊樂樂仰起紅撲撲的小臉,閃著亮晶晶的大眼睛開心地對扎西微時空說到。8月13日,得知「代理媽媽」魯庭芳將結對子關愛的留守兒童楊樂樂接到縣城玩後,扎西微時空隨即前往魯庭芳家中看望樂樂。小女孩穿著魯媽媽剛買的新衣服,扎著精巧的小辮子,笑得十分可愛。
  • 120名留守兒童的小夢想
    120名留守兒童的小夢想——歸與書院「鄉村書院公益課堂」正式開班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江邊 牛石頭 田懿 田煥 符黃穎 7月18日,位於海拔一千多米的隆回小沙江村的歸與書院「鄉村書院公益課堂」正式開班。此次開班短短三天內報名登記的當地學生卻達到120名之多,目前人數還在增長。至此談起歸與時,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這所書院,真的不簡單。
  • 無為市志願者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留守兒童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我們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讓這些兒童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12月16日上午,無城鎮雙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心圍繞「五心雙橋 情暖留守兒童」的核心理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一系列教育活動。
  • 「小海豚計劃」讓留守兒童不再想念
    對5歲小女孩睿睿(化名)幼小的認知,媽媽和爸爸似乎只是一個代名詞,當幼兒園老師讓所有小朋友都跟自己的媽媽聊天時,睿睿一時間竟連媽媽的臉都記不起來了。對母親為何長期不在家,睿睿懵懂不知,全靠只有自己三歲的妹妹耐心解釋。
  • 我有一千零一個願望,你呢?
    後來,我明白了,只要你的願望足夠多,努力後總有一些會兌現的,譬如我有「一千零一個願望」,還有這首在二十年前紅極一時的同名歌曲。《一千零一個願望》來自於你可能沒有聽說過的女主組合「4 in love」,但是其中組合之一「楊丞琳」你應該不會陌生,十六歲的她就是從這個組合裡出道的。
  • 用心關懷 讓留守兒童不孤單
    昨日,「情暖童心 歡樂夏日——2017年成都市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啟動儀式在金堂縣韓灘慈濟小學舉行。籤約結對關愛行動常態化昨日下午,雖正值暑假,但金堂縣韓灘慈濟小學一片熱鬧。由市文明辦、團市委、市少工委主辦的「情暖童心 歡樂夏日——2017年成都市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如火如荼地舉行,全市百餘名留守兒童代表紛紛參與進來。
  • 考完了,他們唱起「一千零一個願望」
    考完了,他們唱起「一千零一個願望」 純藝體類的考生,提前一天結束高考 考完了,他們唱起「一千零一個願望」
  • 【蛋蛋堂兒童樂園晚安小故事】——福氣糕
    今夜,讓我們一起聆聽蛋蛋堂兒童樂園青青姐姐給大家帶來的故事《福氣糕》 插圖欣賞:晚安故事:故事寄語:   聽完這個故事後,小朋友們過年的時候當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給了我們紅包為了給寶寶提供更舒適的環境:蛋蛋堂兒童樂園定於每周一中午13:30——15:30為我園·大掃除·大消毒·大排查·時間,望各位家長朋友儘量避開此時間段!每天小清潔,每周大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