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守兒童和老人想到的生命中光陰的故事

2020-12-24 回到熟悉的曾經

說起留守兒童,可能我們想起的就是父母在外,留在農村的兒童,其實我今天想說的是現在城市裡和農村都存在這種現象,在城市裡,可能因為工作原因,距離家比較遠,父母雙方或者一方要一周或者一月又或者更長時間才能回來家裡,孩子由老人看管的,這也算是新時代的留守兒童了吧!比如說我,我是周末才回家的,也算是父愛缺失的留守了吧!但是生活在偏遠山區的還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留守兒童,過著更加艱苦的時光。這或許在以後更長時間都會存在,缺失父母的愛,缺失應有的教育,這也將會伴隨著整個童年到成年。

有多少孩子出生幾年了,但卻對父母的樣子很是模糊,見到父母回來後第一反應不是哭泣而是躲閃,因為不熟悉,因為不認識,所以連靠近都不敢。

如果條件允許誰不想陪著孩子一起成長。

做了留守兒童的父母,能說啥呢,他鄉容不下親情孩子上不了學,家鄉容不下未來,留不住遠行的父母。

但是有人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父母就應該晚婚,少生優生,給孩子更好的經濟條件和教育環境,這樣才能更大可能的改變下一代的命運。對於這種說法,確實找不到反駁的理由,但是農村的夜晚降臨的時候誰能保證沒有其他娛樂節目的夫妻只生一個孩子呢?或許只能順其自然吧!

或許我們也會從留守兒童慢慢變成以後的留守老人。

善待兒童,也善待老人!

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老人是自己的父母,都是彼此的過去和未來!

我想說的是在能力範圍裡儘量都兼顧吧!

相遇在一個家庭裡肯定也是緣分使然,若無相欠,怎會遇見!

作為年輕的我們只有竭盡全力儘量把留守的時間縮短,給彼此更多相伴的時間!

在有限的生命中給予彼此更多溫暖。因為每個你生命中遇見的人,都是有時間期限的。

有的人跟你緣淺,時間到了自然會離去;有的人跟你緣深,來了之後就再也沒有離開。

因為誰也說不定哪天就會有人離開自己!

時光如流水,在指縫間,不經意的一閃,就已隔數年,難耐歲月,暑往寒來,不經意的轉身,就已過半生。

人生短暫,不能順著世俗的眼光飄蕩,哪怕世事滄桑,依然心懷美好,趁時光年輕,趁晨光依舊溫暖,讓我們懷著簡單的心,且看雪落,且聽風吟。

靜靜的坐在時光的角落裡,一個人,一部心心念念的電影,讓心遊走在像花香如詩意的時空裡,無論世間是否薄情,都需要一個角落來安放靈魂,無論悲傷或快樂,都不要忘記了幸福的模樣。

無論工作和生活多麼繁忙都要留給自己一個生活的空間!比如剛剛我在四樓看了一個我關注了很久的電影:

神奇女俠1984,這也算是我努力工作的意義之一吧,有工作,有生活!

無論人生走多遠,內心永遠的清芬和純白,是最初的寫意,如一朵雪花靜靜的開在心底。

我問過自己,生命要多長,才能在自己留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說,此生無憾。

或許光陰的故事都會隨著歲月慢慢在記憶中消失,走過的路,終究是回不去的,輕輕的把曾經收藏,目送曾經懵懂的時光,人生有些道理,或許一輩子都無法理解,慢慢的走吧,只要心有風景,又何懼剎那芳華呢。

記得我曾經跟一個同事說過:人的一生裡所應享的福址是有一個總量的,當我們在很短的年限裡把一生的福報都用完後,就意謂著此生也就結束了,好比你每天應該只能吃二倆肉,結果你每天都吃一斤,你用一年時間把一生的肉都吃完了,那你此生就結束了!

你覺得呢?

記得有個作家說過:也許因為這個世界有白晝,也有黑夜,有冬天,也有春天,所以光明總是與黑暗交錯,寒冷總是和溫暖相隨。

相關焦點

  • 電影《最後的棒棒》劇組 把溫暖送給巫溪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
    這裡的李昌釩、汪馨等12名留守兒童,和他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聽說要在家門口放電影,天還沒黑,就早早守候在院壩,等待觀看。影片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感染力,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最後的棒棒》 先導版預告片《最後的棒棒》將於8月17日在重慶首映,上映前,劇組導演何苦、蹇忠等一行,驅車500多公裡,慕名來到文化氛圍濃厚的大河鄉,為貧困山區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送電影上門
  • [安徽] 宣城王直老人: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
    今年80歲的王直老人,是涇縣文化館的一名普通的退休幹部,2002年以來,他利用原孤峰鄉文化站下屬的一個廢棄工廠房舍,辦起了留守兒童助教中心,為周邊的孤峰、昌橋、田坊等鄉鎮農村的留守兒童們當起了「家長」,讓曾經放任自流、封閉孤寂的留守兒童們擁有了一個溫暖的「家」。10年過去了,在助教中心生活、學習過的留守兒童已逾千人,他們在這個「大家庭」濃濃的親情中,像花兒一樣綻放。
  • 「馨安工程」為留守老人兒童築起溫暖的家
    脫貧摘帽後,黃家村青壯年們走出村莊、外出務工,在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時,這裡的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也逐漸走進大眾視線,受到關注。不僅為留守的老人兒童提供了休閒娛樂場所,解除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也讓黃家村環境更美,生活更便利。記者採訪黃家村兒童 楊子雙 攝走進黃家村,一陣秋風吹來,樹葉嗦嗦作響,夕陽下,孩子們在村口的足球場上嬉笑奔跑,老人們在休閒走廊下閒坐聊天。「現在環境好了,村裡也熱鬧起來了,下下棋聊聊天,日子好過了!」
  • 留守兒童成了微電影「小明星」
    這是邢臺市內丘縣北嶺中心小學拍攝的微電影《愛之鏈》裡,一位留守兒童的奶奶說的話。影片中,當時還是北嶺中心小學學生的張桐川扮演了一個性格孤僻的留守兒童:沉迷遊戲,偷錢買遊戲卡,被老師批評後離家出走……這部電影根據學校裡留守兒童的真實故事改編。張桐川告訴記者,那次難忘的拍攝經歷,堅定了他長大後回來建設家鄉的決心。「希望爸爸媽媽們以後不用再外出打工,同學們都能享受到父母的關愛。」
  • 富德生命人壽內蒙古分公司2020年溫暖399位鄉村留守兒童
    五地聯動 持續關愛貧困、留守、失親兒童為持續推進「關愛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小海豚計劃」項目宗旨,富德生命人壽內蒙古分公司5月1日至11月30日在烏蘭察布、通遼、赤峰、呼和浩特和鄂爾多斯中支五地開展主題為「放飛夢想 讓愛翱翔」的「小海豚計劃」之「夢想小海豚」公益活動。
  • 影帝韓三明來德州拍微電影 關注空巢老人留守兒童
    據悉,「韓三明公益微電影」將圍繞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環境保護三大主題展開。首部微電影《奶奶》以一個普通德州家庭為背景,講述一個「城裡」「城外」的故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在農村老家照顧孫子,在城裡打工的兒子媳婦卻要將孩子接走,由此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電影從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入手,呼籲社會關注空巢老人,關注留守兒童。
  • 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讓每一位老人和兒童都能感受到...
    委員關於家庭監護的主體責任和精準幫扶方面的意見建議,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這些年,民政部作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牽頭單位,在用工大戶的企業中組織開展了「百場宣講進工地」活動,幫助務工人員了解相關法律責任以及與孩子溝通的技巧。今年,民政部把這項活動推廣到了村居,就監護人怎麼監護以及孩子怎麼自我保護等開展宣講。
  • 聚焦留守兒童,這部公益電影將上映
    本文共960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留守兒童從九十年代到如今都一直存在著,有的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遠離家鄉,將其子女託付於家中的老人或是親戚照看。那麼,留守兒童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通過這部影片進行了解。
  • 留守兒童的一千零一個晚安故事
    梅冬是公益組織歌路營的秘書長,關注農村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問題。民政部2018年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餘人,其中,96%的農村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6-13歲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最大。
  • 120名留守兒童的小夢想
    120名留守兒童的小夢想——歸與書院「鄉村書院公益課堂」正式開班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江邊 牛石頭 田懿 田煥 符黃穎 7月18日,位於海拔一千多米的隆回小沙江村的歸與書院「鄉村書院公益課堂」正式開班。此次開班短短三天內報名登記的當地學生卻達到120名之多,目前人數還在增長。至此談起歸與時,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這所書院,真的不簡單。
  • 關於光陰的句子 關於時間唯美的句子
    哎,光棍節到了,我們就是這愛情生活中的光棍一條,只能互祝節日快樂啦!12、是誰把光陰剪成了煙花,一瞬間,看盡繁華。一樹繁花,只一眼,便是天涯。13、當我們自處一角,靜心淺問,曾經經歷過多少觸目驚心的浪漫,抓住過多少稍縱即逝的幸福,又演繹過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一句誓言,曾唯美了多少人的心穹,一句珍重,又讓多少人心海成空?
  • 院線電影《矮婆》昨天在新寧首映,聚焦農村留守兒童
    影片講訴了留守兒童蔣雲潔(外號矮婆),在山村裡與奶奶以及2個同父異母的妹妹相依為命的故事。在這個年輕人均外出務工的村子裡,小小年紀的雲潔既要讀書、又要照顧家庭,經歷了叛逆青春、奶奶病逝、發小好友相繼離村外出、來到在廣州務工的父母身邊後又無法上學等種種遭遇和窘境。影片入圍第34屆華沙國際電影節、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國故事」單元等。
  • 「小海豚計劃」讓留守兒童不再想念
    近日,睿睿參加了「愛的留聲機」活動,和媽媽在網上重逢。富德生命公益項目"小海豚計劃"繼去年發起"讓愛團圓"活動後,在疫情大背景下,特別推出了"關愛留守兒童"公益活動:捐贈智能學習機給201名留守兒童。學習機內除了包含著父母的勵志話語,還有孩子們的夢想,志願者的來信以及抗擊「瘟疫」的逆行英雄講述的故事等等,給留守兒童以鼓勵和陪伴。雖然近幾年來,留守兒童群體得到了政府、媒體的重視,但也無法彌補他們童年時期父母不在身邊的孤單。
  • 6000萬留守兒童中的幸運兒
    這部由許慧晶執導的紀錄片歷時三年完成,講述了一群父母早逝、離異的留守兒童在棒球前國手孫嶺峰和70歲傳奇教練張錦新帶領下,揮棒抗爭命運的故事。不幸「人生總是這麼痛苦麼,還是只有小時候這樣?」「總是如此。」少年們來到棒球基地之前,《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經典對白便是他們獨自挨過無數個日夜的真實寫照(下文包含部分劇透)。
  • 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對於孩子的性格有什麼影響?
    數據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與2016年首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數據902萬人相比,下降了22.7%。 這個呈下降的數據可能使人開心不已,但這個數據只包含了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遷子女和流動兒童的增長,城市留守兒童的比例也逐漸成上升趨勢,留守兒童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雖然隨著政策的實施,留守現象已經日趨好轉,但是與其說留守兒童少了,倒不如說換了個地方繼續留守。
  • 志願者為留守兒童送上冬日溫暖
    為響應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意見,中建五局超英志願服務隊近日來到四川省眉山市牧馬鎮蓮花村開展了「情系留守 愛暖童心」為主題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參加本次活動的15名兒童均為當地貧困留守兒童,最大的11歲、讀六年級,最小的今年三歲、剛上學前班。活動現場,青年志願者們與小朋友做遊戲、講故事,一起繪畫、剪紙,並為孩子們送去了書包、文具、籃球等學習用品,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健康成長。「這是我今年第一次收到新書包,很開心!謝謝哥哥姐姐。」8歲的留守兒童靜靜開心地說。
  •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電影《留夏》直擊留守兒童現狀!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電影《留夏》直擊留守兒童現狀!影片是根據農村留守兒童的真實現狀進行改編,通過講述主角張翰祥在童年快樂時光中所遇到的麻煩和問題,來反映出農村留守生活的矛盾和孤寂,使孩童的天真與現實的殘酷形成鮮明對比。
  • 《光陰的故事》那些關於初戀的憧憬
    第N次看光陰的故事了,這真的是一部會讓人中毒的電視劇劇中的許一元,毫不誇張的說,跟少女時期我所幻想的另一半真的一模一樣風吹過飄逸的頭髮,很乾淨、帥氣的長相,憂鬱的眼神,還有那一抹痞痞的笑在那個少女情懷總是詩的年紀,每一個姑娘的心中,都會對初戀對象有著這麼一個甜蜜和浪漫的幻想吧,期待自己有一天,也會遇上一個那個生命中的機車騎士他也喜歡彎下腰來,摸摸我的頭,
  • |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
    >為此,縣婦聯聯合縣檢察院特別推出『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對全縣所有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全方位指導共同攜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第十一期本期內容(中學篇)■孩子上中學了,父母不在身邊怎麼辦?由於長期和父母分離,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都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表現岀孤僻、內向、自卑、自私、冷漠、脆弱、任性、暴躁等情緒特徵,嚴重的還會產生叛逆、怨恨的情緒。長期的負面情緒會影響中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中學生對外部世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有一定的是非觀念。由於父母長期不在家,留守中學生和父母的關係比較生疏。
  • 留守兒童的悲哀
    其實我自己也是留守兒童,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當時也是七老八十了,根本不會懂得很好的照顧我,能吃飽就行,畢竟那時候都窮嗎,也的確是吃飽就行了。中考高考都是自己一個人去的,看著同學的家人都在考場門口等待,心裡特別羨慕!還有中學時都是寄宿制,我們班裡很多同學的父母都會隔三差五送東西給他們吃的,衣服,鞋子什麼的,而我從來沒有收到過父母的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