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留守兒童們都長大了,您們卻成了孩子!致我的爺爺奶奶

2020-12-23 www小艾先生

90後的我們處於一個時代飛躍的年代,當時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城鄉兩極分化巨大的差異吸引著我們的父母進城打工掙錢養家。而使我們獲得了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90後的我們處於一個尷尬的年代,同時也是留守兒童最多的年代;父母的外出使爺爺奶奶成了我們童年最多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貪玩,和村裡的小孩在山裡亂竄玩耍卻迷路了,幾個小時候爺爺奶奶在山裡找到迷路的我們時的焦急和心安;趕集時總會買當時我們最喜歡的包子和零食送到學校門口看著我們開心的吃著;下雨降溫了時,總有那麼一個人站在教室門口給我們送上一件外套。叛逆期的我們,總感覺自己是對的,沒滿足自己的要求時,心中還會有莫名的憤怒和煩躁甚至與他們爭吵,卻沒有注意到他們嚴肅面孔中還有著不知所措的無奈和焦急。

童年的我們雖然得到的父愛和母愛很少,卻總有那麼一兩個人默默的陪伴著你,關注著你,擔心你生活中的一切,儘可能的滿足你的要求,他們的付出和期盼只為了我們的成長。識字不多的雖然他們沒有給我們補習過功課,沒有給我們講過睡前小故事但他們講述的他們哪個年代的辛苦,付出的一些小事。卻成了我們長大後的人生哲理。

不知不覺,90後的我們都長大了,工作了,我們也和當初的父母一樣成為了「打工人」隊伍中的一員。近幾年回家,發現他們更加的年邁了,他們的步伐慢了,脊背彎曲了。他們也會變得不懂事了,也會莫名的傷感和惆悵,會有太多的懷念和遺憾,就像個孩子什麼心情都掛在了臉上,或者說這是的我們能夠看懂他們的心情了。而他們發現他們唯一不變的是對我們永遠慈祥的面龐,那就像孩子看見心愛的玩具似的笑臉。

90後的我們長大了,我們有的當了軍人,保家衛國;有的當了醫生,救死扶傷;有的當了教師,教書育人;有的成了企業家,有的成了工人,也有的人碌碌無為。我們的時間變得忙碌起來,工作,掙錢養家的責任,也落在了我們頭上。但我希望在培育你們自己的孩子同時也不要忘記也有把你照顧長大的孩子不願離開農村的他們在等著你,有時間能夠多回家看看。

希望我的世界很小,小到一轉身就能看到你們永遠慈祥的臉龐。能夠讓我來照顧把我看護長大的孩子。

回憶起童年,你們是否有個後悔,有個迷茫和不舍?

相關焦點

  • 留守兒童長大後成了留守兒童的老師 他從不給孩子的作業打叉
    陳偉在大埡村長大,熟悉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村小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我小時候也是一名留守兒童,是爺爺奶奶把我帶大的,我知道對他們來說,教育扶貧比物質扶貧更有效。」為了讓山裡孩子更自信地走出去,他成為了學校的一名全科教師,承擔起了一個班級所有學科的教學。
  • 致我親愛的爺爺奶奶,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
    時光飛逝,記憶中永遠年輕的爺爺奶奶,已經在歲月中漸漸老去。每一次見面,都覺得老人頭上又添了銀絲,臉上又添了皺紋,視線逐漸模糊,聲音不再洪亮。不變的是,老人家對遠在外地的兒孫無盡的牽掛!還記得,以前讀書時,每次爺爺奶奶來學校給我送生活用品,都會被誤認為是我的爸爸媽媽。
  • 如何解決爺爺奶奶管不了,父母管不著的留守兒童
    工廠復工後,大量的農民工又要離開家了,走上打工之路,孩子的教育和學習就留給了爺爺和奶奶。爺爺奶奶成為孩子的監護人,負責孩子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但是爺爺和奶奶對於孩子的學習和監督也存在了很多的問題。現在對孩子來說,爺爺和奶奶管不住孩子,孩子很容易學壞,因為從小爺爺奶奶都是嬌慣孩子,孩子要什麼就給他買什麼。自己愛幹嘛就幹嘛。爺爺奶奶除了照顧他的生活,其他的也管理不了。爺爺奶奶基本上沒有文化,在學習上無法輔導孩子,當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問題,自己不知道要怎麼做。只能請教老師,這樣使孩子對學習者失去的興趣和耐心。
  • 「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
    一:「我不想在奶奶家」,三歲女兒滿臉的「委屈」,是留守兒童的無奈三歲的彤彤是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她的父母是一對85後小夫妻,在女兒彤彤三歲前,小夫妻兩人一直將孩子帶在工作的城市廣州,過著普通家庭孩子擁有的幸福與美好生活。到了彤彤三歲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媽媽小麗也不想一直不上班做全職媽媽,於是選擇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給爺爺奶奶帶。
  • 關注留守兒童:他們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留守兒童們每天都盼著過年,因為爸爸媽媽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大人們過完年外出打工來年新年才回來,成了這個村子習以為常的事情。即將成為「童伴媽媽」的俄木克羅是村子裡幼兒園的一名老師,談到留守兒童,她說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很抗拒跟外界交流,但他們很堅強。
  • 章子欣事件後,千島湖鎮那些留守兒童們怎麼樣了?
    上周三上午,村裡50歲的老方一早就到山上,最近一段時間,村民們誰有空,都會到章子欣家,或幫忙,或陪著她家人說說話。忙活了一會兒後,老方拿出手機,給隔壁鄰居打了個電話,「你今天在家嗎?哦,帶著孩子出去玩了啊……」老方的鄰居是老兩口,獨自帶著孫子,孩子父母都在外地打工。
  • 我特殊的「爸媽——」致爺爺奶奶
    我特殊的「爸媽」――致爺爺奶奶敬愛的爺爺奶奶:         趁這美好光陰,享受家書文化的氛圍,我想以這封信,說說這幾年來我心裡想對你們說的話。         別人也許擁有一對親生父母的日夜牽掛,別人也許擁有一夥兄弟姐妹的呵護照料,別人也許擁有一群同學朋友的時常關心,別人也許擁有家庭妻子孩子的幸福快樂……而我卻有兩位特殊的「爸媽」――爺爺奶奶你們那份特殊的愛。       (1)  出生期。
  • 留守兒童的悲哀
    上周降溫厲害他的手凍的像癩蛤蟆,手都裂了!這周都變成了爛紅薯了,耳朵也開始凍爛了,頭應該好久好久沒洗過了,都長蝨子了。讓人看了真的太心痛了!最近應該小朋友爺爺去世了,他的父母親應該是回來了,這兩天孩子身上終於穿上了一件新衣服。應該也洗澡了,頭髮也順,乾淨了。還好,他的父母還有點「良心」想著回來給孩子買件衣服!可是孩子的爺爺也永遠回不來了,再也沒人接孩子放學了!
  • 關愛留守兒童:留守對於孩子的性格有什麼影響?
    留守兒童的父母們總喜歡用一句話去平復孩子的內心,「你在家要聽爺爺奶奶的話,爸爸媽媽出去掙錢給你們買好吃的,很快就會回來了。」於是寒來暑往,一年一見甚至一年未必能見的親子關係佔據了孩子的童年。 這個呈下降的數據可能使人開心不已,但這個數據只包含了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遷子女和流動兒童的增長,城市留守兒童的比例也逐漸成上升趨勢,留守兒童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雖然隨著政策的實施,留守現象已經日趨好轉,但是與其說留守兒童少了,倒不如說換了個地方繼續留守。
  • 榜樣力量|大山裡留守兒童們的「陳爸爸」——陳亮偉
    面對這一群留守兒童們的爺爺奶奶,陳亮偉口中的「我們學校」正是他2016年創辦的祁東縣啟航學校。走進啟航學校,要經過一個陡坡。在這個陡坡的路面上,寫著八個醒目的黃色大字:「人生輝煌,從此啟航」。啟航學校位於祁東縣官家嘴鎮大源村,是一所民辦寄宿制農村學校。這所學校有1565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有1361人,佔86.9%。回鄉創辦學校對於陳亮偉而言,絕非偶然。
  • 「我想把零食帶回家給爺爺奶奶吃」
    「姐姐,你上次走了以後,我給你畫了幅畫,感謝你帶給我的小零食。」……11月20日,商洛彩虹公益中心的志願者們前往僅有19個孩子的商州區沙河子鎮的杜溝小學,給孩子們送來零食和文具。看到這些,孩子們個個都很興奮。
  • 我想把零食帶回家給爺爺奶奶吃
    本報記者 趙晨攝 「我弟弟最愛吃雪餅了!」 「真是太好了!妹妹的水彩筆沒水了,現在又有新的了。」 「姐姐,你上次走了以後,我給你畫了幅畫,感謝你帶給我的小零食。」 …… 11月20日,商洛彩虹公益中心的志願者們前往僅有19個孩子的商州區沙河子鎮的杜溝小學,給孩子們送來零食和文具。 看到這些,孩子們個個都很興奮。可當孩子們拿到零食後,有的卻將零食小心翼翼地收了起來。 「怎麼不吃呢?」
  • 為了5000元留守兒童被爺爺奶奶虐打,生命垂危時丟進糞坑死亡
    都說在家庭中都是隔輩親,特別是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那真是有求必應,不管什麼事都想著孩子,在他們的心中認為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沒有應不應該這個道理,這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溺愛吧,然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卻是剛好相反的,為了5000元留守兒童被爺爺奶奶虐打,生命垂危時丟進糞坑死亡,究竟在這個家庭發生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致泉州姚伯伯:你為留守兒童鋪設了一條改變命運的道路
    至於課外書,那是想都不敢想的。記得我九歲那一年,跟著奶奶到舅爺爺家做客。舅爺爺是一個化工廠的領導,他家有一個比我小兩歲的孫子文文,幾個大人在說話,文文就把我帶到他的房間裡玩。在那裡,我第一次看見了比我們學校都多的課外書,這些書整齊得放在書櫥裡,都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有漂亮封面的兒童畫報,也有各種小人書和厚厚的裡面有文有圖的書,我徵得文文同意後,馬上迫不及待得看了起來。
  • 「我絕不向命運低頭」丨從留守兒童到教師,她跨越逆境向陽而生
    謝晴晴照顧爺爺。紅網時刻記者 譚倩 衡陽報導中國最牽動人心的總在最柔弱、最貧瘠的地方——農村,而農村中最柔弱、最牽掛人心的地方,無疑集中在「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在與留守兒童相關的新聞中,有太多讓人無法承受的傷痛,那些碎片般的悲劇,只是我國600多萬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教育管理問題,正越來越被社會各界關注。
  • 留守兒童成了微電影「小明星」
    這是邢臺市內丘縣北嶺中心小學拍攝的微電影《愛之鏈》裡,一位留守兒童的奶奶說的話。影片中,當時還是北嶺中心小學學生的張桐川扮演了一個性格孤僻的留守兒童:沉迷遊戲,偷錢買遊戲卡,被老師批評後離家出走……這部電影根據學校裡留守兒童的真實故事改編。張桐川告訴記者,那次難忘的拍攝經歷,堅定了他長大後回來建設家鄉的決心。「希望爸爸媽媽們以後不用再外出打工,同學們都能享受到父母的關愛。」
  • 孩子上中學了,父母不在身邊怎麼辦?|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
    >為此,縣婦聯聯合縣檢察院特別推出『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對全縣所有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全方位指導共同攜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第十一期本期內容(中學篇)■孩子上中學了,父母不在身邊怎麼辦?調查發現留守學生與父母通電話時,父母電話中關心的話題主要是學習成績怎樣及是否有錢用,進行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的時間很少。家長給孩子郵寄錢的約佔90%,學習用品的約佔2%,其他主要是衣物等。80%以上的學生非常想念父母,5%左右的初中學生覺得父母在不在身邊都無所謂,原因是小時候父母就不在身邊缺乏感情基礎。
  • 留守兒童,你也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他說昨晚打遊戲到一點才睡……我給他奶奶打電話,他奶奶說,孫子不和她不在一間房裡誰,她也管不住孫子。唉,留守兒童啊!這就是農村留守兒童啊!悲哀!」讀到這裡,我心裡一陣劇痛,原來各地的留守兒童幾乎一個樣子,原來我們的農村教師都這麼難!
  • 孩子學習壓力大,怎麼辦 |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
    孩子學習壓力大,怎麼辦 |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第十五期 2020-11-30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跨國夫妻紮根山寨培養留守兒童:每一個孩子,都該有樂園和春天!
    因為,在這對跨國夫妻的幫助下,雲南景頗山寨的一些留守兒童們,又重新變得活潑調皮、充滿孩子氣。 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變得自信積極、對未來充滿了熱情和希望。 「我想做一個畫家,把那些風景都畫下來。」 當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夢想和願望,他們的眼裡分明閃著光。 2 有人說,留守兒童童年的底色是灰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