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盧凱霞,爸爸媽媽輪流出去打怪獸了

2021-01-09 騰訊網

盧凱霞(堂堂媽媽)

大學教師

警察家屬

基層黨員

社區志願者

以下是分享者錄音:

盧老師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大學老師,有一個幸福溫馨的三口之家。疫情裡他們滯留武漢沒有食物,更因為先生是一位人民警察,長時間暴露在外出警,讓她焦慮到幾乎崩潰,而她選擇調整自己的方式是去幫助更多困難的人。

疫情中也要給孩子一個完滿的春節

孩子爸爸是警察,他們的工作性質沒有年假這個概念,只有輪休。所以我們原計劃等他臘月二十九上24小時的班後,大年三十下夜班,我們就開車趕回家去。但是沒想到在臘月二十九他上班的途中就已經封城了。

其實堂爸在1月23日的凌晨就知道了,但他沒有跟我講。在1月23日早上他在出門兒以後給我發了好多語音。叫我不要慌,乖乖地待家裡,不要去超市,不要哄搶物資。

1月23日的早上七八點鐘我才知道要封城了。

然後對於這個消息,我是一點也沒有心理準備的,並且我們還將面臨食物的匱乏。

除夕當天,我們帶著孩子貼春聯貼福字,換新衣,給他發紅包,竭盡所能把我們家冰箱裡面所能用到的食材全部用上,按照習俗做了一桌素年飯(我叫它十全十美)。我們一家三口舉杯祝福新年快樂,一起看春晚,感覺滿有儀式感的。

雖然他爸爸年三十可以在家待三天。可是當我每天看新聞,得知疫情越來越嚴重時,我的焦慮其實已經掩蓋不住了,包括孩子也能感受得到。

爸爸呢,一直比較冷靜和淡定,也比較會陪孩子。為了轉移注意力,我們在家開發了很多親子陪伴的遊戲。比如跟孩子在房間打羽毛球,開親子運動會,一起做瑜伽等等。

過年那幾天,我也不用想工作,孩子也不用想著學習,就是純粹的放鬆。

你出警後就睡宿舍好嗎?不,我要回家。

等到孩子爸爸封城上班那幾天,我才真正地覺得很焦慮了。比如很早就突然醒來,把他乾淨的衣服,襪子鞋子都備好,方便他起來好穿。當他還像平常一樣,我就開始給他穿衣服。

孩子爸爸有點不自在地說:「我就正常穿就行了。」

看到他出門隨身帶酒精,口罩,沒有手套,我就在家裡找到一次性的手套非要他帶著。

他說:「哎,這個戴的有點麻煩了。」

他不懂我的擔心。

我幾乎不會在休息日7點之前醒來,而現在很早清醒就再也睡不著了。

我的孩子不到六歲,還在上幼兒園。出於對孩子的安全考慮,我其實想跟孩子爸爸商量一件事情:就是他休息的那兩三天就在單位的宿舍住著,算是自我隔離。

我哄著他聽取我的意見,當時他也沒有拒絕。「我回頭問一下啊」他就這麼輕描淡寫地一說。

晚上,他跟我和孩子視頻的時候說,他們單位宿舍好像都沒有人住過。大概的意思就是他不想去那邊住,那邊也沒有住宿的條件。晚上孩子睡了之後,我跟堂爸發了很多信息。希望他能夠考慮一下我的意見吧,但是最終他爸爸第二天下夜班還是回來了。

那天早上我又很早起來。他帶回一個噴壺,我也拿出家裡的一個,兩壺消毒水對著他噴。特別是鞋底,消毒後把鞋子直接丟外麵塑料袋子裡。口罩啊,手套啊,都取下來放在外面。衣服他直接脫了丟到衛生間,用消毒水泡著,第一時間衝進衛生間全身衝洗。

每次回來都是這樣,我整個人都是那種很抓狂的狀態。那種說不出來的緊張感讓我很不舒服。

他上班的那天我會給他發微信,關心他今天工作忙不忙啊,今天又做了些什麼事情啊?其實就是自己按捺不住的焦慮需要釋放。我希望得到他爸爸的回應是,他今天一天都在單位,沒有出門兒。

但是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剛剛封城,超市啊,醫院啊,很多的事情需要警察去協調。所以孩子爸爸每次告訴我除了吃飯,基本上都是在戶外。

我的心態極度崩潰。

而且那會已經有不少的警察感染了。只有他在家裡陪著我和孩子,我的狀態才好點。他自己一直表現的很淡定,好像從來沒有出去過一樣。也很勤快,在家裡面都會做飯、洗衣服、帶著孩子玩。

斷斷續續日子持續著,我慢慢地也接受了這個狀態。只是一聽到掏鑰匙的聲音,就會跳起來,很緊張的開始給他消毒。

他自己下夜班回家的時候,消毒工作也做得非常好。包括他的衣服,自己都會主動消毒,不讓我沾手。

絕望到極致,我想豁出去做點事

二月十幾日,他青山分局的一個警察朋友,說有一個警察已經不行了。而且他同事的爸爸感染了新冠,好不容易住進陸總醫院的當天下午,人就走了。同事的父親只有50多歲,平時身體也還不錯。當他把和同事聊天的截屏發給我時,我趕緊給他打電話。

真沒想到這個疫情離我們如此之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個病毒的可怕。之前身邊沒有認識的人確診,總是有一點僥倖心理,覺得它沒有說的那麼可怕。當同事父親因新冠去世,我們才又感覺進入到第二輪的緊張階段。

然後孩子爸爸防護這方面做得比之前更嚴格了。

而且好像從這個事之後,他們單位也發了很多的中藥,讓大家在家裡預防。他讓我跟孩子在家裡也喝。他說防止他把病毒帶回來,他抵抗力比較好,能防禦;但是我們弱一點,怕我們不行。

就是那段時間,除了恐慌和恐懼之外,我覺得更多的是絕望。

記得他當時在家族群裡面,叫我爸爸媽媽千萬千萬不要出門,說這個病毒比我們想像的要可怕得多。

我感受到他開始有一種絕望,真的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的那種絕望,也可以說是涅盤重生的衝動。

堂堂爸爸,他一直是那種比較積極的男人。但是在他同事的父親走了之後。他開始頻繁說出和死亡有關的話,表情仍然那麼冷靜,讓我除了詫異和恐懼之外,內心跟他一樣的,就是絕望。前所未有的一個絕望,沒有一點點生還的這樣的一個絕望。而那種絕望裡,自己能做的,除了更細心地防護之外,真的也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武漢的情況我不敢全盤跟老人說。但是家鄉裡的父母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壓力和絕望。我媽媽就說可不可以給領導說感冒了不上班。

我知道不可能。

堂堂爸爸也覺得很可笑,他說:作為一名公職人員,這個時候不可能退縮,也沒有回頭路。

其實那個時候,我自己的內心也做好了最後準備:豁出去了。大不了我感染了,躺在醫院裡。

那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衝動,就在那時候開始萌芽。

但是我並沒有真正的開始,因為我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我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

每天看著他出門的背影,備受煎熬,然後陪伴著我的孩子。

媽媽出去打怪獸了,寶貝,等我回來。

二月中下旬時,我們單位號召全體的教職工黨員同志能夠積極地下沉到我們社區當中,做志願者服務工作。

我馬上就報名了。

一則,我覺得做志願者可知道更多的信息。

二則,因為不能出門,我們各方面都很困難。我相信整個武漢市,像我這樣的人肯定不在少數。

另外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民眾心聲。而不是說只是社區發一個團購的接龍,大家按需購買。這樣只能做到上傳下達,而我們實際並沒有真正的走進社區的居民生活當中。

並不了解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意見?現在生活到底面臨什麼樣的困難?

可能也正是因為我自己有困難吧,我想著去把自己困難解決,順便也幫別人解決同樣的困難。

因為爸爸上班,我要照顧堂堂。社區讓我先做網格的一個志願者。統計居民的生活物資,比如買藥。還有像獨居老人或孕產婦這類特殊家庭的關照信息收集。

因為只是在線的給鄰居答疑和做表格,沒有辦法提供實時的幫助,我非常的苦惱。做了幾天之後,就跟孩子爸爸說這樣不行。我自己覺得是不舒服的。雖然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在家遠程上課。

我和他商量,我說想去社區工作,因為很多的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他沒有辦法來完成微信群裡面的團購接龍,以及在線的付款。還有我們發了拿菜的通知後,他可能也沒有辦法及時查看。面對這些有困難的家庭,我總覺得我一個年輕人,應該有一些實際的行動吧。還有我們小區一位六個月的孕婦,獨自滯留在武漢。因為我也是媽媽,特別能感同身受。

後來我們夫妻協商好:只要他在家,就陪著孩子在家學網課。我只要沒課,我就去到社區裡面。

社區的工作人員非常關照我。得知我的老公還在出警,就勸我不要下樓跑,做好樓道的工作就好。包括我的同事,教研室的老師也打電話來,建議我不要出門,她蠻擔心我和孩子。後來我自己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還有公公婆婆,大姑子小姑子。大家一個個地勸阻啊,都叫我不要出門兒。

其實這些阻力都是外在的,我真正的比較大的阻力,是我自己的孩子。

堂堂五歲多,平時我們講道理他都會去聽,還算是比較善解人意。當我第一天要下樓的時候,只帶了一個口罩,手上沒有手套,一邊一個塑膠袋兒。然後就穿了一個志願者的馬甲,那時候沒有防護服。

孩子問我去做什麼?

我說:媽媽要出去打怪獸了。

孩子說:媽媽,我可以陪你一起去嗎?

我說:不行,你現在還太小了。必須要很強壯很強壯的人才能出去。病毒它專門欺負身體弱小的或者體質比較差的人。

然後我的孩子他當時就把胳膊抬起來,拳頭一握,他說:媽媽,你看我還不夠強壯嗎?聽到孩子稚氣的言語,我挺感動,也衝淡了第一次下樓的忐忑。

我說:寶貝你乖乖呆在家裡,今天爸爸陪著你,媽媽很快就會回來。媽媽出去也打不了多少怪獸。但是媽媽能消滅一個是一個呢。媽媽消滅一個,咱們武漢就少一個。

孩子目送著我出門,可能他也有一點小情緒。等到聽說我回來了。堂堂把門打開,衝到電梯口來對著我笑。

當我看到他站在我面前,人都嚇傻了。我態度過激的罵他:趕緊走,趕緊回家。

等他進屋後,我把自己徹底消毒後冷靜下來,孩子把我嚇到了。我那麼久沒有離開他,當媽媽第一次出去三個小時回來時,他還是非常激動的。所以以他的方式興奮地來到電梯口迎接媽媽。但是卻遭到了我的怒吼。感覺對孩子有點殘忍。

後來我跟他做了解釋。媽媽為什麼要出去?

我告訴他:媽媽現在是社區的一名志願者。

他就問:媽媽,什麼是志願者?

我說:志願者就是那種主動的想為別人服務的比較熱心的人。

我說:可能你感受不到媽媽的熱心,但是媽媽很想為我們的鄰居,為需要幫助的人做一點事情。

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做志願者呢?

我說:媽媽想多做一點好事,然後給你積福。媽媽希望你的後半生能夠平平安安。也希望你將來長大了,也能夠去幫助別人,喜歡幫助別人,這是一種習慣。

孩子反覆問,我就這樣解釋。我不知道他聽不聽的懂,相信孩子會用心去感受吧。

這是第一次出門,後來基本上隔三差五的去做社區的團購啊,髮菜呀,幫老人領東西啊,拿藥啊,買藥啊,還有的是去社區做一些數據的登記匯報工作。

現在下樓也沒有那麼恐慌了。並且孩子也淡定了很多,他知道媽媽出門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做,就像媽媽上班一樣。他乖乖地在家跟爸爸玩,也沒有吵著要下去。

解禁那天,看看同仁的臉,和家人團聚

疫情之後最想做的事情:帶孩子去野外瘋跑一天,回去看一下爸爸媽媽。

也特別期待我們所有的志願者同志能夠取下口罩,能夠真正的看一下彼此的面目。因為即使每天在一起共事,也只能進行眼神和聲音的交流。

疫情中,我們最大的改變是開始注重免疫力的提升。

同時,疫情也增進了一家三口之間的感情。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親子之間。我們家爸爸,工作總沒有閒的時候,也沒有那種能夠連續休兩三天的假期。不論節假日,不論周末。現在爸爸在疫情期間,可以連休三天,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陪伴我跟孩子。不僅僅在家裡家務全包,做親子遊戲。同時也讓我看到了他在疫情期間的一個擔當。他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警察。

還有一些感受:我自己覺得中國共產黨真的是太偉大了,這不是我說的大話套話。看著國外那些國家在疫情大爆發再對比我們前兩個月所經歷的這個狀態,真的差太遠了。

咱們的國家,真的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國家。也正是因為有這麼好的一個國度,我們生長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才會發自內心的真正的想著為別人做些事情。或者說為我們這個國家,為我們的城市。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吧。

後記

觀察員絲瓜(堂堂爸爸):堂堂媽非常優秀,賢妻良母,我很幸福!感謝大家收聽和關心。

觀察員周雪芬:感謝盧老師深入淺出的分享,讓我們看到了身邊的楷模,學到了如何經營小家,如何為了大家,又如何在危難的時候做到平衡,角色的平衡,以及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擔當。為您一家三口點讚。我今天聽語音都感動哭了,特別感動盧老師一家三口的親力親為,也謝謝盧老師願意來分享,讓我們都學了一課!

觀察員王康崴:有這樣的警察和這樣的教師 讓我有對國家對社會增加了好多倍的安全感。

觀察員吳雲峰:你們為各個家庭帶來了榜樣,十分感謝你們的分享,代表童府感謝你們一家人的分享,也讓其他的別人家的爸爸媽媽,和孩子,看到擁有同樣自己家爸爸媽媽孩子的可能性。

-END-

相關焦點

  • 我的戰疫故事|周樂兮:爸爸去打怪獸了
    作者:成都市棕北小學四年級一班周樂兮過年了,太高興了,我盼望好久好久了,爸爸說,過年時他要送我一件禮物,一件我很喜歡的禮物。可是,過年時,爸爸卻走了,我非常生氣,他又一次說話不算數了,我很難過,這次真的再也不和他做好朋友了。
  • 連續執勤2個月,出門打「怪獸」的媽媽終於回家了
    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小朵每天都在心裡數著,爸爸還有多少天回家,媽媽還有多少天回家……備勤隔離了多少天,小朵比高潔記得還清楚。原計劃隔離結束後,高潔入監連續執勤14天後就能回家。但隨著疫情防控工作升級,2月20日,「一戰到底」的號聲吹響,作為分監區長,高潔是分監區的「定海神針」,她毅然請戰加入「一戰到底」的隊伍。
  • 奧特曼有爸爸和媽媽,為什麼怪獸卻沒有?它們是石頭裡蹦出來的
    奧特曼怪獸有沒有爸爸媽媽?怪獸作為奧特曼的老對手,可是它們卻非常可憐,因為他們沒有爸爸和媽媽,大都是野生的。人類由此可見,怪獸雖然不像奧特曼一樣,有漫友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爸爸和媽媽,但是無論是沉睡的怪獸還是野生的怪獸,它們以前都應該有爸爸和媽媽。
  • 「媽媽是去打怪獸!」
    「媽媽,你能不能不去上班,陪我過年?」「寶貝兒,媽媽要去打怪獸,保護地球!」這是今年1月24日(大年三十)晚上,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感染科護士張凌源和兒子的對話。大年三十去「打怪獸」誰也沒想到,大年三十晚上,就在張凌源和家人一起團圓守歲的時候,醫院通知張凌源立即回到醫院準備戰鬥。臨走前,五歲的兒子看到張凌源在準備隨身物品出門,他抱住媽媽的腿,問張凌源:「媽媽,能不能不去上班,陪我過年?」對著孩子稚嫩的小臉,張凌源希望兒子能夠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
  • 媽媽去武漢打「怪獸」 消滅了「怪獸」媽媽就回來
    央視網消息:1月28日,由137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內蒙古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奔赴武漢,赤峰學院附屬醫院呼吸科主治醫生孫巖也在其中,臨行前為了安慰自己5歲的女兒,她跟女兒說:「媽媽到武漢打怪獸去了,消滅了怪獸媽媽就回來」。
  • 作為活人歷史研究的口述史
    口述史肯定有理論,但研究什麼、如何研究卻大有講究。口述史理論與技術研究,首先應是歷史文本初生產層面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其次才是歷史文本的再研究。在根據文本再研究的經典歷史研究模式下,學人的第一反映往往是根據口述史文本(文獻的或視頻的)做研究。這類口述史文本再研究,實際上看到的是剪裁過的文本。這樣的口述史理論研究方式當然需要,然而卻有點「矮子觀場」的感覺。
  • 萊萊:爸爸,你到底把媽媽拐到哪裡去了?
    我看到萊媽玩手機,立即向萊萊報告:萊萊,媽媽又在看手機!(四)某晚,我和萊媽偷偷溜出去獨享美食,萊萊發現後在陽臺叫我們,我們裝沒聽見加快步伐逃離。萊萊:你和爸爸出去吃好吃的都不帶我,我在陽臺喊你們,你們都不接我的聲音。(五)(六)萊萊:爸爸,你怎麼總是帶媽媽出去玩,不帶我出去玩,你太調皮了!
  • 剪紙的傳承,《媽媽的花花》,有愛有料有溫度的山西剪紙老藝人口述史
    剪紙的傳承,媽媽的花花。孩子仰著頭,看著媽媽。媽媽剪著花花,也想起了媽媽。
  • 「孩子別怕,媽媽去打怪獸啦」:疫情之下,別忘了告訴孩子這些
    「媽媽你又要出門啊。」 「是啊寶貝,媽媽呀,要去...打怪獸!」 新冠病毒爆發後 第一時間奔赴前線 逆流而上的就是可愛又偉大的醫護人員 然而別忘了 他們除了是救人性命的白衣天使 也是某個孩子的爸爸
  • 「爸爸,怪獸打跑了嗎?你什麼時候回家?」
    △湘南學院附屬醫院白明喜正在和女兒視頻通話「爸爸,怪獸打跑了嗎?你什麼時候回家?」2月25日晚上8點,湘南學院附屬醫院隔離病區,這是四歲的女兒視頻電話中問候爸爸白明喜的一句話。
  • 課堂 | 臺灣口述史的現狀和思考
    這篇三千字的分享,會讓你對臺灣口述史的歷史和現狀有初步了解。臺灣史學者,現任「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所長(2005-2011)、臺灣口述歷史學會理事長(2013.9-2015.8)。近兩年來口述歷史的作品有《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等,另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成為口述史界重要的教材。
  • 怪獸電影世界觀進化史,《環太平洋》機甲打怪獸獨樹一幟
    說起怪獸電影,大家都不陌生,無論是年代久遠的《哥斯拉》和《異形》,華麗重啟的《猩球崛起》《侏羅紀》《金剛》系列,還是近兩年變著花樣打怪吃雞的《魔獸》《長城》,影迷們都耳熟能詳,但要論從內容、形式到世界觀的獨樹一幟,當屬2013年上映的《環太平洋》。3月23日,《環太平洋:雷霆再起》將在中國內地與北美同步上映。機甲打怪獸將在大銀幕上再度震撼上演!
  • 「文化使者」李宜珍:走街串巷收集廣州灣口述史
    堅持三年,她早已由一名參與者轉型為主力組織者,將一期「湛江老街文化」調研活動發展成了一項「廣州灣口述史」長期文化項目。並意向在未來三年到五年的時間裡,儘可能地收集廣州灣口述史,為過去未曾知的湛江歷史尋找佐證,為未來探索家鄉文化發展之路留下印記。三年間,李宜珍握著錄音筆穿街走巷,帶領團隊挖掘老湛江故事。
  • 手工課畫上媽媽頭像,瞬間戳中我的淚點:媽媽,我們全家一起打怪獸
    2 月 13 日,吳宇的兒子在口罩上貼上自己畫的媽媽。時間 :2 月 13 日 地點:湖北武漢 講述人: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消化內科吳宇我是一名二孩媽媽,隨第三批湘雅醫院支援湖北國家醫療隊來武漢抗擊疫情已經 6 天,在一線工作也 5 天了,作為工作十幾年的老同志,早已迅速適應了這裡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
  • 鄭州防疫人員告訴3歲女兒「媽媽是超人,媽媽要去打怪獸」
    2月6日,孫智玉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今年生日那天,她和婆婆點上蠟燭,打開微信視頻,「3歲多的女兒看到蛋糕很興奮,忙前忙後地插蠟燭、唱生日歌、切蛋糕,對著視頻問爸爸,『你什麼時候回來,怎麼還不下班啊』,剛剛1歲的兒子也擠到手機前對著屏幕要親親。」孫智玉說,「看到一家人不能團聚,婆婆一邊抱著小孫子,一邊悄悄拭淚。」
  • 怪獸媽媽
    又任性又沒有禮貌,生氣的時候還會過來拍打我,被我打了幾次手以後,現在只敢把手舉起來作要打人的動作。      上周日給少爺做好他愛吃的咖喱飯,他吃飯的時候因為飯的溫度有點高,就給我扔勺子發脾氣不吃飯了。因為不肯撿起來扔掉的勺子,被我胖揍了一頓屁股。然後他越挨揍越叛逆,最後竟然衝我喊你去死吧。一個四歲半的小朋友,也不知道怎麼會說這樣的話。
  • 第三季《深圳口述史》圖書開始全國發行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0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周婉軍)日前,由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市史志辦、深圳晚報社、海天出版社等單位歷時一年多採編而成《深圳口述史秉承「親歷、親見、親聞」的原則,該書以口述歷史的形式,如實展現深圳波瀾壯闊的城市發展史,呈現很多不為人知的「深圳第一次」,讓真實而具體的歷史故事鮮活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內容真實而豐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 口述史專輯 | 周海燕:史料、社會建構與行動——口述歷史的三重理論向度
    1966年9月,在阿蘭·內文斯(Allan Nevins)等人的大力推動下,77位學者聚於箭頭湖畔,召開了美國第一次全國口述史學術會議,對口述史的定義、研究方法等問題進行了初步的討論[7]。口述史的定義基本被確定為「通過錄音採訪收集記憶和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評論。
  • 中國首部圖書館口述史紀錄片北京首映
    【解說】1月2日,由國家圖書館攝製的口述史紀錄片《口述國圖》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舉行北京首映儀式。  據了解,《口述國圖》是國家圖書館在建館110周年之際,製作出品的第一部以親歷者視角回顧國圖發展歷史的紀錄片,也是中國首部記錄和展現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口述史紀錄片。
  • 【口述史】阿樂妻女回憶白丁香烈士 :犧牲時身懷六甲,僅22歲
    現在的烈士親屬,特別是直系親屬也大多年事已高,對他們進行搶救性的口述史採集,刻不容緩。為此,市委宣傳部、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和南京日報社共同舉辦「紅色文化看傳承·世紀追尋家國史」——雨花英烈近親屬口述史徵集活動。工作人員將奔赴全國多個省市,尋訪一批有代表性的雨花臺烈士親屬,挖掘其本人親歷親見親聞的與烈士相關的事跡,並了解烈士事跡和精神對整個家族、家庭及家風形成等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