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阿樂妻女回憶白丁香烈士 :犧牲時身懷六甲,僅22歲

2021-02-12 中國雨花臺

bianzhean

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最集中的殉難地,這裡曾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和烈士相關的絕大部分親歷者已不在人世。現在的烈士親屬,特別是直系親屬也大多年事已高,對他們進行搶救性的口述史採集,刻不容緩。

為此,市委宣傳部、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和南京日報社共同舉辦「紅色文化看傳承·世紀追尋家國史」——雨花英烈近親屬口述史徵集活動。工作人員將奔赴全國多個省市,尋訪一批有代表性的雨花臺烈士親屬,挖掘其本人親歷親見親聞的與烈士相關的事跡,並了解烈士事跡和精神對整個家族、家庭及家風形成等方面的影響。

【白丁香烈士小傳】

1910年出生,江蘇蘇州人。曾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

193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

1932年4月,白丁香與革命伴侶樂於泓在上海結婚。

1932年9月,白丁香被組織派往平、津一帶進行秘密工作,不幸被捕,押解來南京。同年12月犧牲於雨花臺,年僅22歲。

時鐘曼和樂丁香看著根據白丁香、樂於泓、時鐘曼故事創作的歌曲《我就是你》歌詞,十分動容。

【口述人】時鐘曼,樂於泓第二任妻子。樂丁香,樂於泓與時鐘曼長女。

在瀋陽市于洪區的一棟住宅樓裡,我們見到了85歲的時鐘曼老人和她的長女樂丁香。對這個家庭來說,白丁香烈士已然成為了一盞明燈、一種信仰、一種凝聚力。

犧牲時身懷六甲,年僅22

白丁香烈士和革命伴侶樂於泓的愛情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白丁香曾是一名棄嬰,幼時被蘇州一名美籍女牧師收養。1925年,15歲的丁香進入東吳大學學習。在大學裡,丁香深受進步思想的薰陶。

也正是在這裡,她遇見了人稱「阿樂」的樂於泓。兩個青年人一起學習文化討論時事,一起投身於革命熱潮,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兩個人志趣相投,丁香善彈鋼琴,阿樂喜拉二胡。琴聲,也成為他們的秘密聯絡工具,在丁香租住的閣樓窗口,時常傳出《聖母頌》的琴聲,這就是互報平安的信號。

1932年4月,兩人在上海舉行了秘密婚禮。

幸福的新婚生活才過了5個月,因叛徒出賣,丁香不幸被捕。1932年12月,敵人將她押解到雨花臺秘密槍決。當時,白丁香還懷有身孕。

阿樂聞訊悲痛欲絕。第二天,他不顧危險冒雨趕到南京,身披蓑衣佇立在雨花臺丁香就義處祭奠悼念,並立下了「情眷眷,唯將不息鬥爭,兼人勞作,鞠躬盡瘁,償汝遺願」的誓言。

痛失愛妻,緊閉心門18年孑然一身

白丁香犧牲後,阿樂緊閉心門,多年來孑然一身。他一有空,就拉起二胡懷念愛妻。

不少朋友、熟人給他介紹一個又一個姑娘。但是都被他婉拒:「我對我的愛人始終忘不掉。」

1950年1月,樂於泓被調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同年9月任18軍軍黨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並隨18軍軍部進入甘孜。就在這裡,他遇到了19歲的時鐘曼。

「當時我在18軍宣傳部,負責宣傳報導。阿樂當時是個名人,我和不少姑娘都聽說過他和丁香的故事。」時鐘曼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依然感嘆,「18年不娶,這樣的男人真是太重感情了。有時看著他瘦高單薄的背影,不知道為什麼,我竟產生了一種憐惜之情。」

她說,自己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和阿樂第一次見面的日子,1950年10月26日。「那天部隊開大會,我擔任速記。他看到我後愣了一下,問我,你叫什麼名字?」時鐘曼說,阿樂當天晚上又拉起了二胡。

與時鐘曼的相遇,使得阿樂關閉了18年的心扉怦然跳動。「你覺不覺得這個小鬼眉眼之間有丁香的影子?」他激動地跑去問朋友。18軍軍長張國華知道他的心思後,就去說媒了。

時鐘曼當時有點猶豫,因為阿樂足足比自己大了23歲。阿樂明白她的想法,對她說:「看到你,就像看到了我曾經的愛人。但我尊重你的想法,我不想把我的幸福建立在你的痛苦之上。」

思來想去,時鐘曼還是勇敢地接受了這份感情。「就憑他對丁香的一往情深,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託付終身的男人。」1954年5月,這對軍旅戀人結為伴侶。

「因為丁香我們才結緣,我的女兒就取名丁香」

婚後,兩人的家中,始終擺放著一盆五彩的雨花石和一枝丁香花。一年後,阿樂和時鐘曼的女兒出生。

「當時阿樂對我說,我想給女兒取名叫丁香,但不知道你是否能同意。」時鐘曼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很多人以為我不能容下丈夫對另一個女人的懷念,但事實並非如此。丁香在我心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女性。正是因為丁香,我和阿樂才結緣。也正是因為丁香,我們的愛情才堅若磐石。」時鐘曼說,她最終同意為女兒起名「樂丁香」,並努力做通了母親的思想工作。

「在『文革』中,阿樂被打成『叛徒』,被批鬥。我們一家人也跟著吃了很多苦頭。如果不是有丁香這個精神支柱支持著我們,恐怕早就活不下去了。」時鐘曼回憶道。

「丁香也是我的媽媽,母親親手將父親的骨灰葬在丁香樹下」

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裡,有一張白丁香烈士的畫像,眉目清秀、齊耳短髮。「原來紀念館內丁香的照片是空缺的。紀念館的工作人員特意請人按照我媽媽中學時的照片,畫了一張清晰的正面像,作為烈士的畫像掛在陳展牆上。後來,姑姑家在拆遷時,找出了一些爸爸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張丁香坐在鋼琴前的,大家看了以後,都很驚訝,和畫像非常像。」樂丁香說。

對於從未謀面的「丁香媽媽」,樂丁香也把她當成了親人來緬懷。「1982年,白丁香烈士犧牲50周年時,父親帶著我,來到雨花臺親手種下了一株丁香樹。

後來,工作人員又在雨花臺陸續種植幾十株丁香,每到春季,就會開滿白色、紫色的丁香花。從此,這條路就被命名『丁香路』。」

此後,幾乎每年清明,阿樂都會來丁香路走一走。「爸爸懷念丁香媽媽,是很莊重虔誠的。去之前,他一定要理髮,把衣裳燙得平平整整地穿上。」樂丁香說,而每到這個時候,媽媽總是特別支持,「丁香媽媽的生日是4月4日,祭日是12月3日,每年的這兩個日子,媽媽總會提前備好一桌菜,把酒斟上,放一個空杯子,再把二胡取出來,讓爸爸拉一曲,遙祭丁香媽媽。」

1992年,阿樂在瀋陽病逝。

第二年清明,時鐘曼帶著兩個女兒,捧著阿樂的骨灰來到雨花臺,將骨灰伴隨著美麗的丁香花瓣,埋進了這塊令丈夫魂牽夢縈了一生的土地。

「之後每到清明節,媽媽就會帶著我和妹妹,去雨花臺祭拜丁香媽媽和爸爸。當年爸爸栽下的丁香樹,如今已枝繁葉茂,我們每次都要撿一些花瓣回來,放在家裡做紀念。」樂丁香說,這幾年母親年紀大了,不能親自去雨花臺,但每到清明,雨花臺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總會寄一些丁香花瓣,或是拍一段丁香樹的視頻發給母親和她。

「也許我不是我,我只是另一個你,因你為了我們而犧牲,我和我的女兒與你融為一身……」尋訪當日,市文聯副巡視員章世和現場播放了自己根據白丁香、樂於泓、時鐘曼這段感人故事創作的歌曲——《我就是你》。時鐘曼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地念出歌詞,忍不住淚盈於睫。

相關焦點

  • 兩岸e眼:廣州黃花崗烈士犧牲時平均僅29歲,臺灣記者感慨
    今天中午,來自海峽兩岸的記者來到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白雲山南麓先烈中路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瞻仰為革命捐軀的烈士,方聲洞,林覺民等臺灣民眾所熟悉的革命先驅都長眠於這裡。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又稱黃花崗公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白雲山南麓先烈中路,是為紀念1911年4月27日(農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廣州三·二九起義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
  • 【網絡闢謠】戳破謠言 敬悼英魂:毛岸英烈士犧牲的歷史真相
    然而,毛岸英烈士為國捐軀的壯舉,近些年來卻被潑上了各種髒水,其中尤以「毛岸英犧牲是因其做蛋炒飯生火把敵機引來」的謠言最為惡毒!英烈不容玷汙,尊嚴不容褻瀆,已經有很多文章批駁了這種謠言。時至今日,我們仍需澄清史實、還烈士清白!做「蛋炒飯」引來轟炸?一派胡言,漏洞百出!
  • 勇鬥蘇軍的「鐵姑娘」,29歲身懷六甲犧牲,14年後一首歌紅遍春晚
    此時的孫龍珍,已是2個孩子的母親,並且還身懷六甲,第3個孩子也即將出生。作為耕戰隊一員,看著戰友們不畏犧牲,都趕去支援,孫龍珍也坐不住。不顧親人勸阻,還懷著孕的孫龍珍,也抄起鐵鍬,跟著隊伍向出事地點跑去。戰友們不知道,此時蘇軍正架好槍,埋伏在巴爾魯克山三角地帶。當孫龍珍和戰友們抵達事發地點時,突然遭到蘇軍伏擊。交戰中,孫龍珍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9歲。
  • 25歲犧牲在朝鮮戰場 林水實烈士的親人找到了!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這場保家衛國戰爭中,197685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英勇犧牲,忠骨埋他鄉。今天,韓方向中方移交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及相關遺物。在韓志願軍烈士的遺物中包括三枚印章,分別是馬世賢、林水實、丁祖喜。其中,據中華英烈網顯示,林水實籍貫為福建漳浦。
  • 蘇州大學原創話劇《丁香·丁香》上演
    該劇以蘇州大學英烈校友丁香的真實故事改編,選取了從1927年到1987年間的五個不同的典型場景,再現了丁香、樂於泓和時鐘曼三人之間的傳奇故事,表現了他們的深摯愛情、堅定信念和理想情懷,揭示了丁香烈士為了理想信念而奮勇獻生的精神對於樂於泓等人的深遠影響。丁香,原是一名棄嬰,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會女牧師懷特小姐把她收養長大。
  • 作為活人歷史研究的口述史
    轉錄的文本多會保留一問一答格式,但編輯成稿時往往會被刪除提問。如果刪除提問,剩下口述人言說,就變成自述了,抹殺了採訪人的導演與主角貢獻。所以,理想的口述史作品應保留問答格式。筆者做第一期《火紅歲月:甬城全國勞模口述史》時,缺乏經驗,用的是自述模式,做第二期《時代華章:全國勞模口述史》時⑦,觀念更新,部分稿件保留了一問一答的格式。之所以人說是部分,是某些過碎的一問一答,感觀與閱讀效果不好,放棄了。
  • 犧牲70年 13位無名烈士知是誰?
    白軍社在村內走訪時,一次不經意間的聊天觸動了他,當時,61歲的村支部書記王鎖社說:「村裡有座烈士墓,埋著13位烈士,那可是70年前為保護鄧小平犧牲的烈士!」  聞聽此言,一向對歷史很有興趣的白軍社馬上讓老支書帶路,來到村邊一個名為「楊樹圪梁」的山崗下。仰頭望去,一塊低矮的墓碑,被青磚築成墓龕守護著,上書「太嶽支隊十三烈士永垂不朽」。
  • 省外第一位烈士找到家鄉!安徽籍烈士楊學義烈士信息基本確定
    經臨泉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局、民政、縣誌辦、黨史辦等部門聯合比對,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烈士姓名、年齡、住址、參軍時間等與吉文選反饋的烈士名冊信息基本都能對上。據烈士生前部隊軍史館原始烈士名冊記載,楊學義為華野第八縱隊23師67團2營5連戰士,籍貫是安徽省臨泉縣二區楊莊,1947年9月參軍,參軍時年齡27歲,1947年12月犧牲,犧牲地點,菏澤南關。
  • 烈士黃君鈺,孩子出生三天便被寄養老鄉家,犧牲時年僅三十歲
    文/高飛她是著名的革命烈士,三十歲生日那天被日軍發現行蹤,為了不當俘虜縱身跳下懸崖,以身殉國;她是女中豪傑,為了不影響工作,孩子出生後三天便被她送給老鄉寄養,從此母子再沒相見。這位女烈士叫黃君鈺。黃君鈺生於1912年,正是晚清滅亡民國初創的動蕩時期。
  • 哈爾濱犧牲消防員遺屬僅獲2萬撫恤金系誤讀▏烈士撫恤金怎麼算?(政策解讀·問答)
    1月4日,公安部批准「1.2」火災犧牲的趙子龍、傅仁超、張曉凱、侯寶森、楊小偉五名同志為烈士,並頒發獻身國防金質紀念章。網友:網上說哈爾濱火災中犧牲的5名消防員烈士撫恤金僅為2萬元,數額太少。事實果真如此嗎?
  • 口述史專輯 | 周海燕:史料、社會建構與行動——口述歷史的三重理論向度
    這一時期口述歷史呈現出鮮明的主觀性特徵:(1)依靠當事人的回憶進行個人化敘事;(2)個人敘事缺乏文獻對照以確認其真實性;(3)除了個人經歷相關歷史事實的陳述,不可避免地包含大量夾雜著個人情感的評論和觀點。因此,以「口傳歷史」為己任的口述史,其最為尖銳的質疑恰恰來自聲稱「無文獻,無歷史」的實證史學[12]。
  • 《新疆烈士傳》:220餘位革命烈士和5個烈士集體英名永存
    1983年以來,新疆有關部門深入挖掘、收集、整理70餘年來為新疆繁榮發展英勇犧牲的220餘位革命烈士和5個烈士集體的英雄事跡,編輯出版《新疆烈士傳》叢書共14輯,讓烈士的英名在天山南北廣泛傳頌。請關注《中國國防報》的報導——
  • 吳川小夥潘汝佳兩年前救火犧牲被評定為烈士
    潘汝佳烈士,吳川振文鎮獨竹村人,生前是深圳市寶安區新橋街道專職消防隊副班長。2017年9月23日,他在參加寶安區沙井街道鑫鑫田工業園廠房火災的滅火救援中,英勇犧牲,年僅25歲。今年2月24日,潘汝佳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烈士。潘汝佳(右一)生前在工作中。壯麗青春定格在一場大火中時光轉換到2017年9月22日深夜的一場大火。
  • 【清明祭】兒子戰場犧牲 86歲父親帶故土從四川到雲南撒在烈士兒子墳頭
    得知這一消息後,已經86歲高齡的蒲運海激動地落下了眼淚,他告訴記者,趁自己還走得動,想去看看埋骨他鄉的兒子……兒赴戰場 父親等到一張烈士證明早些年,人們都羨慕蒲運海命好,24歲就有了一大一小兩個兒子,妻子溫柔嫻淑,母親善良慈祥。然而造化弄人,27歲時, 蒲運海妻子因病去世,當時二兒子蒲仕平只有三歲。
  • 江蘇犧牲飛行員張浩烈士妻子誕下男嬰「佑佑」!母子平安
    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3月1日上午10時54分,張浩烈士的妻子林紅豔在第一七五醫院誕下一名男嬰,體重3.3kg,母子平安。
  • 課堂 | 臺灣口述史的現狀和思考
    這篇三千字的分享,會讓你對臺灣口述史的歷史和現狀有初步了解。臺灣史學者,現任「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所長(2005-2011)、臺灣口述歷史學會理事長(2013.9-2015.8)。近兩年來口述歷史的作品有《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驗》等,另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成為口述史界重要的教材。
  • 寧死不屈 浩氣長存 ——濟南市「四五」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
    該碑是為紀念1931年4月5日在緯八路刑場英勇就義的鄧恩銘、劉謙初等22位革命烈士而修建,1989年4月正式落成。紀念碑由3塊長方形灰白色花崗巖石互相垂直聳立而成。前方石碑鑲嵌反映烈士英勇就義的銅質浮雕,下刻烈士犧牲日期「1931.4.5」。側方石碑上刻中共山東省委原書記梁步庭題詞「垂範後來」,下刻少年兒童獻詞。
  • 孟良崮戰役犧牲烈士賈文藻:您的家人們要來看您了!
    70多年的尋找,在今年國慶閱兵後再次迸發,遼寧省大連市66歲老人王傳君全家三代人的心願終於實現了。16日,王傳君將和自己的親人們一起來到孟良崮烈士陵園,代替姥姥、母親,看望72年沒回家的舅舅——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賈文藻。14日下午,沂蒙晚報新聞熱線接到了一個來自遼寧省的熱線電話,撥打電話的是遼寧省大連市的王傳君老人。「請問是沂蒙晚報的記者嗎?
  • 60歲老伯幫40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久而久之,他們都像是我的親人
    「大外公劉定芳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我們一直在網上搜不到他的名字,直到今年他出現在一份名單裡。」烈士親屬鍾明梅手捧一束鮮花早早來到陵園。而這份名單,出自遼寧鞍山市臺安縣的一位志願者——楊寧。在前來祭拜的人群裡,60歲的楊寧頭髮花白,身材精瘦,默默用手機記錄著烈士親屬前來祭拜的一幕幕畫面。13年來,楊寧見證了無數這樣的時刻,他的足跡遍布8個省份大大小小烈士陵園200餘處、村屯184個,為400餘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找到了親屬。2019年,楊寧被遼寧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評為「遼寧好人·身邊好人」,被遼寧省慈善總會評為「遼寧公益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