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zhean
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最集中的殉難地,這裡曾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和烈士相關的絕大部分親歷者已不在人世。現在的烈士親屬,特別是直系親屬也大多年事已高,對他們進行搶救性的口述史採集,刻不容緩。
為此,市委宣傳部、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和南京日報社共同舉辦「紅色文化看傳承·世紀追尋家國史」——雨花英烈近親屬口述史徵集活動。工作人員將奔赴全國多個省市,尋訪一批有代表性的雨花臺烈士親屬,挖掘其本人親歷親見親聞的與烈士相關的事跡,並了解烈士事跡和精神對整個家族、家庭及家風形成等方面的影響。
【白丁香烈士小傳】
1910年出生,江蘇蘇州人。曾就讀於蘇州東吳大學。
193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
1932年4月,白丁香與革命伴侶樂於泓在上海結婚。
1932年9月,白丁香被組織派往平、津一帶進行秘密工作,不幸被捕,押解來南京。同年12月犧牲於雨花臺,年僅22歲。
時鐘曼和樂丁香看著根據白丁香、樂於泓、時鐘曼故事創作的歌曲《我就是你》歌詞,十分動容。
【口述人】時鐘曼,樂於泓第二任妻子。樂丁香,樂於泓與時鐘曼長女。
在瀋陽市于洪區的一棟住宅樓裡,我們見到了85歲的時鐘曼老人和她的長女樂丁香。對這個家庭來說,白丁香烈士已然成為了一盞明燈、一種信仰、一種凝聚力。
犧牲時身懷六甲,年僅22歲
白丁香烈士和革命伴侶樂於泓的愛情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白丁香曾是一名棄嬰,幼時被蘇州一名美籍女牧師收養。1925年,15歲的丁香進入東吳大學學習。在大學裡,丁香深受進步思想的薰陶。
也正是在這裡,她遇見了人稱「阿樂」的樂於泓。兩個青年人一起學習文化討論時事,一起投身於革命熱潮,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兩個人志趣相投,丁香善彈鋼琴,阿樂喜拉二胡。琴聲,也成為他們的秘密聯絡工具,在丁香租住的閣樓窗口,時常傳出《聖母頌》的琴聲,這就是互報平安的信號。
1932年4月,兩人在上海舉行了秘密婚禮。
幸福的新婚生活才過了5個月,因叛徒出賣,丁香不幸被捕。1932年12月,敵人將她押解到雨花臺秘密槍決。當時,白丁香還懷有身孕。
阿樂聞訊悲痛欲絕。第二天,他不顧危險冒雨趕到南京,身披蓑衣佇立在雨花臺丁香就義處祭奠悼念,並立下了「情眷眷,唯將不息鬥爭,兼人勞作,鞠躬盡瘁,償汝遺願」的誓言。
痛失愛妻,緊閉心門18年孑然一身
白丁香犧牲後,阿樂緊閉心門,多年來孑然一身。他一有空,就拉起二胡懷念愛妻。
不少朋友、熟人給他介紹一個又一個姑娘。但是都被他婉拒:「我對我的愛人始終忘不掉。」
1950年1月,樂於泓被調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同年9月任18軍軍黨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並隨18軍軍部進入甘孜。就在這裡,他遇到了19歲的時鐘曼。
「當時我在18軍宣傳部,負責宣傳報導。阿樂當時是個名人,我和不少姑娘都聽說過他和丁香的故事。」時鐘曼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依然感嘆,「18年不娶,這樣的男人真是太重感情了。有時看著他瘦高單薄的背影,不知道為什麼,我竟產生了一種憐惜之情。」
她說,自己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和阿樂第一次見面的日子,1950年10月26日。「那天部隊開大會,我擔任速記。他看到我後愣了一下,問我,你叫什麼名字?」時鐘曼說,阿樂當天晚上又拉起了二胡。
與時鐘曼的相遇,使得阿樂關閉了18年的心扉怦然跳動。「你覺不覺得這個小鬼眉眼之間有丁香的影子?」他激動地跑去問朋友。18軍軍長張國華知道他的心思後,就去說媒了。
時鐘曼當時有點猶豫,因為阿樂足足比自己大了23歲。阿樂明白她的想法,對她說:「看到你,就像看到了我曾經的愛人。但我尊重你的想法,我不想把我的幸福建立在你的痛苦之上。」
思來想去,時鐘曼還是勇敢地接受了這份感情。「就憑他對丁香的一往情深,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託付終身的男人。」1954年5月,這對軍旅戀人結為伴侶。
「因為丁香我們才結緣,我的女兒就取名丁香」
婚後,兩人的家中,始終擺放著一盆五彩的雨花石和一枝丁香花。一年後,阿樂和時鐘曼的女兒出生。
「當時阿樂對我說,我想給女兒取名叫丁香,但不知道你是否能同意。」時鐘曼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很多人以為我不能容下丈夫對另一個女人的懷念,但事實並非如此。丁香在我心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女性。正是因為丁香,我和阿樂才結緣。也正是因為丁香,我們的愛情才堅若磐石。」時鐘曼說,她最終同意為女兒起名「樂丁香」,並努力做通了母親的思想工作。
「在『文革』中,阿樂被打成『叛徒』,被批鬥。我們一家人也跟著吃了很多苦頭。如果不是有丁香這個精神支柱支持著我們,恐怕早就活不下去了。」時鐘曼回憶道。
「丁香也是我的媽媽,母親親手將父親的骨灰葬在丁香樹下」
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裡,有一張白丁香烈士的畫像,眉目清秀、齊耳短髮。「原來紀念館內丁香的照片是空缺的。紀念館的工作人員特意請人按照我媽媽中學時的照片,畫了一張清晰的正面像,作為烈士的畫像掛在陳展牆上。後來,姑姑家在拆遷時,找出了一些爸爸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張丁香坐在鋼琴前的,大家看了以後,都很驚訝,和畫像非常像。」樂丁香說。
對於從未謀面的「丁香媽媽」,樂丁香也把她當成了親人來緬懷。「1982年,白丁香烈士犧牲50周年時,父親帶著我,來到雨花臺親手種下了一株丁香樹。
後來,工作人員又在雨花臺陸續種植幾十株丁香,每到春季,就會開滿白色、紫色的丁香花。從此,這條路就被命名『丁香路』。」
此後,幾乎每年清明,阿樂都會來丁香路走一走。「爸爸懷念丁香媽媽,是很莊重虔誠的。去之前,他一定要理髮,把衣裳燙得平平整整地穿上。」樂丁香說,而每到這個時候,媽媽總是特別支持,「丁香媽媽的生日是4月4日,祭日是12月3日,每年的這兩個日子,媽媽總會提前備好一桌菜,把酒斟上,放一個空杯子,再把二胡取出來,讓爸爸拉一曲,遙祭丁香媽媽。」
1992年,阿樂在瀋陽病逝。
第二年清明,時鐘曼帶著兩個女兒,捧著阿樂的骨灰來到雨花臺,將骨灰伴隨著美麗的丁香花瓣,埋進了這塊令丈夫魂牽夢縈了一生的土地。
「之後每到清明節,媽媽就會帶著我和妹妹,去雨花臺祭拜丁香媽媽和爸爸。當年爸爸栽下的丁香樹,如今已枝繁葉茂,我們每次都要撿一些花瓣回來,放在家裡做紀念。」樂丁香說,這幾年母親年紀大了,不能親自去雨花臺,但每到清明,雨花臺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總會寄一些丁香花瓣,或是拍一段丁香樹的視頻發給母親和她。
「也許我不是我,我只是另一個你,因你為了我們而犧牲,我和我的女兒與你融為一身……」尋訪當日,市文聯副巡視員章世和現場播放了自己根據白丁香、樂於泓、時鐘曼這段感人故事創作的歌曲——《我就是你》。時鐘曼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地念出歌詞,忍不住淚盈於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