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由蘇州大學黨委宣傳部、團委、藝術教育中心創作,蘇州大學東吳劇社、蘇州大學東吳藝術團排演的原創話劇《丁香·丁香》在獨墅湖影劇院上演。
該劇以蘇州大學英烈校友丁香的真實故事改編,選取了從1927年到1987年間的五個不同的典型場景,再現了丁香、樂於泓和時鐘曼三人之間的傳奇故事,表現了他們的深摯愛情、堅定信念和理想情懷,揭示了丁香烈士為了理想信念而奮勇獻生的精神對於樂於泓等人的深遠影響。
丁香,原是一名棄嬰,由美國基督教監理會女牧師懷特小姐把她收養長大。1925年,懷特把丁香送到東吳大學求學。在東吳大學期間,丁香與從上海聖約翰大學轉學來的樂於泓相識。
1927年4月,丁香得知警察要到學校抓捕共產黨,立即傳出了消息,使得東吳大學內的共產黨員和進步師生從學校成功突圍。
1932年4月,經過組織批准,丁香和樂於泓在上海結婚。1932年9月,丁香受命北上,因叛徒出賣被捕,並很快被移送到南京。丁香的養母懷特通過各種關係展開了營救行動,未能如願。
1932年12月3日,丁香被秘密處決於南京雨花臺,年僅22歲,還懷有3個多月身孕。
十八年後,樂於泓在隨18軍進軍西藏的途中,認識了與丁香長相非常相似的時鐘曼,兩人於1954年5月1日在北京登記結婚。1955年3月,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時鐘曼給孩子取名樂丁香。
1987年12月3日,丁香烈士犧牲55周年的時候,已經年老的樂於泓和時鐘曼來到雨花臺,在樂於泓手植的丁香樹下祭奠丁香,百感交集……
該劇把體驗派、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戲劇的不同表演與表現方法融合於一臺。在人物關係和情感上,強調「真聽真看真感受」的體驗派表演;在舞臺呈現上,充分利用舞臺不同空間層次的縱深調度,最大可能地把不同情節元素集中展示在觀眾面前,達到了多線並進的敘事效果。
本劇舞美設計的基調源於蘇州大學博物館的磚牆。深厚的歷史沉澱、感人的建校故事,給了舞美設計虛實結合而更傾向於大寫意的設計靈感。在與經驗豐富的燈光設計配合下,舞臺語彙多姿多彩,極富表現力。
該劇對於音樂和音響的運用也極為用心。主題音樂融合了鋼琴和琵琶元素,中西合璧,暗示了丁香和樂於泓兩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劇中的鴿哨聲、漸轉鐘聲、賣花聲、與丁香的對白、衝鋒號聲等,是對樂於泓心中往事泉湧的一個註腳。第三幕中「梔子花、白蘭花」的齊聲叫賣,既是對地下工作者獻出寶貴生命的禮讚,同時又表達了一種前赴後繼的大無畏氣概。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幕幾乎是全英文對白,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這在國內舞臺演出中並不多見。這一幕的英文對白,既符合丁香和養母懷特的人物關係和在獄中的特殊規定情境,又能體現東吳大學全英文授課的真實歷史背景。
「丁香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她留下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我們也永遠懷念她。很感動蘇大的青年學子能夠演繹這個感人的故事,這既是革命精神的傳頌,更是文化的傳承。這次我和妹妹還專程到蘇大校園走了走,尋找當年父親和丁香的求學印記,這一路的追憶讓我們十分感動。「
話劇《丁香·丁香》編劇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
王玉明
為了更好地呈現這個故事,我們走訪了樂於泓老人的家人,到南京雨花臺實地採風搜集資料,希望以主人公的情感線鋪墊創作基調,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同時也展現革命先烈為追求革命理想而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
「時代需要英雄,民族復興的偉業也呼喚英雄精神。這是一個革命題材的故事,我們通過服裝、道具、燈光、舞美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塑造英雄,頌揚革命英烈為追求民族解放而不懈奮鬥的理想信念。蘇州大學校黨委有著高屋建瓴的指導思想,通過青年學子的演繹將丁香的故事搬上舞臺,激勵更多的人繼承並發揚革命英烈的崇高精神,對於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有著重要意義。」
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學生
劇中丁香/時鐘曼的扮演者 趙鈺潔
「作為蘇大學子能參演這部意義重大的話劇十分榮幸,像被丁香烈士的精神默默守護與指引著一般,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大家懷著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全力以赴用心用情去完成這部作品。
丁香烈士的感人故事應該被更多人知曉,她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值得被一代代青年發揚和傳頌,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能夠感染感動到更多的人,讓我們一同銘記歷史、銘記英雄。」 蘇大傳媒學院的趙鈺潔此次在劇中飾演丁香,談及此次出演,她感受頗深。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學生
劇中樂於泓的扮演者 華梓淳
「得以參演話劇《丁香·丁香》,在劇中飾演樂於泓,我想是我進入大學以來做的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能夠接受郝光老師的指導,我很榮幸;能夠為蘇州大學校慶獻禮,我很榮幸;能夠演繹革命英雄,讓英雄精神重現舞臺,我更加榮幸。
在生活中我也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青年,但在《丁香·丁香》裡,我成為了那個時代,勇於奉獻,勇於承擔的一個戰士、鬥士、英雄。我很希望自己能夠將自己體會到的那種革命精神、奉獻精神傳達給臺下觀眾,傳達給更多的人;革命英雄的品質會永遠留存,不僅僅是留在舞臺上,更應該留在人們的心裡。」
每一段歷史的背後
都有著一批批偉大的奉獻者
當我們回顧歷史
回頭凝望他們時
枝頭的丁香花已悄然盛放
文字:吳佳晴、楊帆、李怡曉
圖片:周俊崧、張東潤、劉懿緯、陳李雅倩
編輯:李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