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蘇省文聯出品,江蘇省演藝集團話劇院擔綱演出的原創話劇《中山碼頭》剛剛入選今年的江蘇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該劇於12月18日、19日兩天在江蘇省文聯藝術劇場再度催淚上演。
1937年,南京淪陷前夕,在中山碼頭做生意的吳老闆購得小火輪一艘,打算在兒子的婚禮上贈與新郎新娘。然而,日軍兵臨南京城下,在保衛南京光華門的戰鬥中吳老闆的兒子壯烈犧牲,在傷兵醫院當護工的兒媳也慘遭日寇殺害。國讎與家恨雙重重壓令吳老闆萬念俱灰,最終選擇開著小火輪毅然衝向日寇的艦艇……
話劇《中山碼頭》是我國第一部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專門策劃的劇作,曾於2014年12月首演。為了把該劇打造成一部有深度、有厚度、有溫度的話劇精品,主創團隊曾多次邀請專家學者對該劇的情節設置、人物形象、舞美設計等方面進行精心打磨。劇本五易其稿,傾注了多位藝術家的心血。
關於劇中人物,總導演韓毅君曾表示:「《中山碼頭》中的人物是沒有原型的,吳老闆這一家人,是主創團隊從南京人民曾經遭受的苦難中提煉出來。不過劇中的故事都是有出處的,比如在上海某銀行內避難的數百名中國人被炸死、中國輪船自殺式撞擊日軍艦艇等事件,都在劇中有所體現。」
劇中吳老闆一家是南京大屠殺期間千千萬萬個受害家庭的縮影,但這部戲的基調也不完全是悲慟的。在劇本五次修改過程中,經過商議,主創團隊最終捨棄了一些無用的細節,比如調侃性質的噱頭,留下並突出的是吳老闆這一家人悲壯到極致的命運,希望可以用這樣的悲壯,帶來沉思和力量。主創團隊希望,觀眾從這部劇中既看到南京人民所遭受的苦難,也看到普通百姓在那個國難當頭的時候展現的抗爭精神。
韓復興、綠柳居、中央飯店、中央商場……南京人熟悉的名詞出現在臺詞中,劇中吳老闆的客棧就開在中山碼頭的旁邊。劇本的南京味兒,與主創團隊的組成不無關係。話劇《中山碼頭》從編劇到導演、從主演到舞美,都來自江蘇,可以說這是一部地道的江蘇原創精品話劇。
「吳老闆」一角由國家一級演員蔡偉扮演,省演藝集團話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郝光在劇中飾演「孫坊長」,劇中其他演員大都來自集團話劇院。 「老戲骨」和年輕演員同臺飆戲,也是該劇的一大看點。
文字 | 單璐 編輯 | 熊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