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下來的民國建築,充滿歷史滄桑的痕跡,中山碼頭很有歲月感

2020-12-20 Annie望世界

似乎在南京,也只有這一種方式,能讓你體會到民國的遺風。城市在發展,風景也在變遷,中山碼頭雖然歷經風雨,幾次翻新,但依舊保持著最初設計的基本模樣。進入深秋,天氣漸寒,以建築為背景的全身像和半身像,皆可營造出民國風的味道。

中山碼頭坐過去就是浦口碼頭,這條線很方便,裡面有服務人員,不懂的都可以去問問,輪渡的甲板不開放,只能在裡面拍,隔著玻璃和欄杆沒拍好,強烈建議想要拍江景的去中山碼頭隔壁,民國首都電廠舊址公園,免費的,非常適合拍江景,還可以看到長江大橋

作為一座民國年間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下奉安而建設的碼頭,這座下關碼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自中山先生奉安大典之後,它就更名為中山碼頭至今。如今這裡不但是南京市過江的重要通道,也是民國歷史風貌的重要象徵。

熙熙攘攘的人群,真的有點民國舊時代的感覺,真的很神奇。夕陽下的中山碼頭顯得格外輝煌,兩旁的樹木也遮不掉她的厚重感,屹立在南京的浦口區,看著城市的變換,像個暮年的老奶奶,低頭沉思。從中山碼頭可以坐輪渡去對岸浦口火車站,只需要2元錢,20分鐘一趟,還可以在長江上遠眺長江大橋

保留下來的民國建築,充滿歷史滄桑的痕跡。中山碼頭看起來特別的有歲月感,而且還在使用,挺雄偉的。到了中山碼頭發現可以坐輪渡,和武漢輪渡一樣,開上輪渡有三輪車、電動車、摩託車,只是場景更壯觀些,開船行至江中間遠遠的看到了正在修葺的南京長江大橋

碼頭、渡輪,在南京並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完全沒落,住在郊區的打工族,他們騎著小電動,搭乘著輪渡,每天早出晚歸,穿稜在兩岸。唯一可惜的是,老舊的雙層船現在可能已經退休了,看不到了好可惜!

相關焦點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一般而言,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的建築統稱為古代建築;1840—1949年間興建的建築統稱為近代建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的建築統稱為現代建築。 1912年1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一般而言,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的建築統稱為古代建築;1840—1949年間興建的建築統稱為近代建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的建築統稱為現代建築。 1912年1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 在重慶除了塗鴉一條街,更值得來中山四路,還有挺多免費民國建築
    確實在重慶有很多適合休假的景點,重慶老君洞、二廠文創公園、重慶鵝嶺公園等,但是,今天我們想說的主題是街道,好像是哪個城市都適合拍照的文藝街,知道重慶的街道有什麼價值嗎?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是塗鴉的街道,但是今天想說的不是塗鴉的街道,這條街道是重慶一條充滿民國氣息的街道,可以,不要說多餘的話,進入主題。
  • 南京中山碼頭:那年冬天,他見證了魔鬼如何肆虐人間
    在南京上學的時候,我常乘坐學校附近的34路公交車,北上到終點站中山碼頭。從北岸浦口行船至南岸下關,遙遠可見碼頭山字形的主樓矗立江邊,樓身磚紅與乳白相間,正中的塔樓高懸著時鐘。悠哉的江風拂面,似將這座碼頭的百年滄桑與人娓娓道來,常常讓人忘記了時間。
  • 創意街區帶你觸摸都市歷史痕跡
    一棟棟老房子、一間間廢棄工廠倏忽轉身就成了都市裡的網紅街區,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時代,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意總是無處不在。遊走其中,你可以在風格別致的建築裡感受歷史,也可以在精緻的手工製品和創意小店裡盡情消費,還可以在散發濃烈香甜氣息的小吃店裡大快朵頤,或是在幽雅的清吧裡陶醉一夜……圖說:TIT創意園 來源:網絡上海:上生·新所上生 · 新所地處新華路歷史風貌區,主要由孫科別墅、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海軍俱樂部3處歷史建築、11棟貫穿新中國成長的工業改造建築、4棟風格鮮明的當代建築組成
  • 你有《成都》,我有《中山四路》——憶中山四路的重慶往事
    ,尤其是渝中人來說,有一首還不為大眾知曉的走心歌曲⬇⬇⬇《中山四路》是重慶人單曲循環的心頭好那中山四路屹立的老樹在夢裡曾經見過千百度暮然回首,儘是燈火闌珊處只留下昨夜的薄霧承載著歲月沉重的腳步可路依然是這條路長長的路,穿過歷史的幕布
  • 人文、風光、美食……中山這條路線很經典,等你來打卡!
    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這座粉刷成少女色的民國建築,特別適合拍「打卡」照哦!裡面的展陳也十分豐富,場景式還原當時的商鋪,值得入內細細探尋。附近老字號浩輝飲食店:最出名的莫過於肉丸粥了,有8個大大的肉丸,肉丸很爽口,特別有嚼勁。據說是手打肉丸,還有散賣的,不少街坊買回去。
  • 石家莊最具歷史價值的街區,充滿了民國範,很多人來這裡拍寫真
    經歷過的人無比懷念,不曾見過的人充滿好奇,於是,如今的民生路以一種陳舊的、民國風情的姿態,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對曾經的歷史娓娓道來。 民生路上唯一原樣保存的老建築——河北會館。它古老龐大又肅穆沉靜,上下十四間,在民國時代算是最好的建築之一了。
  • 穿巷賞花品美食,中山東區書記喊你探遊三溪村|圖集
    在中山東區,沿長命水長逸路行駛,東側群樓林立,這是一條坐落在中山城區的文藝古村——三溪舊村。三溪舊村分為上中下三條街,以三條街為軸,又有小巷穿插其中。沿著馬路邊是一排排的新建小洋樓,走進村莊深處,穿過枝葉繁茂的大榕樹,踏上三溪舊村的老石板路,便能看到這條文藝古村的「真容」。
  • 武漢建築風格形態的千差萬別 新舊城區的界限分明 帶來新的問題
    ,不僅賦予武漢建築歷史感,厚重感,還有更多人文感。 在漢口江灘,有五國租借的舊址,當初選在此地,主要是通商的便利(江邊貨運碼頭),以及出入境的便利,這樣的影響,產生現在沿江大道,兩岸半殖民時期的外國特色建築。
  • 天王寺市場的X年滄桑
    天王寺市場是因千年古剎天王寺而命名的(縣誌中該寺在唐中和年間就有記載,大約公元881-885開始),而天王寺近百年來多次涉險都安然無恙,卻毀於幾十年前的破四舊。如今天王寺除了傳說,已經找不到他的痕跡,他的遺址也被建做糧站了。天王寺市場曾經也輝煌過,可如今市場門口門可羅雀,有著道不盡的滄桑。
  • 曲徑通幽處,探尋聊城歷史遺留的痕跡
    輾轉而來,曲徑通幽處,隱藏在最深的地方往往是最值得揣摩和瞻仰的地方,這裡是江北文化特色與傳統的建築之間的結合,那就隨著好客君的腳步,來探尋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吧。堂邑文廟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堂邑舊城東北隅的堂邑文廟,古時為孔子立祠奉祀,如今在這現代文明的蓬勃發展中,千年前的宋代建築仍保持原樣。
  • 黃浦江邊的東方華爾街,每一座建築都是藝術品,還見證了百年歷史
    在那個時代,外灘既是金融中心,也是航運樞紐,企業家們在黃浦江沿岸建設了幾十座新古典主義建築,其中大部分保留到了今天。外灘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不同國家的設計師都在這裡留下了優秀的建築作品。外白渡橋被看作是外灘的北端點,這座純鋼結構的橋梁位於蘇州河匯入黃浦江處,橋頭不遠處就是上海大廈(百老匯大廈)、海鷗飯店、禮查飯店和俄領館等地標建築。
  • 中國「最有穿越感」的街區,位於廣西南寧,感覺就像影視片場
    每個觀光城市都有一個以上的網紅商業街,成都是寬窄巷子和錦裡,西安是回民街和永興坊,重慶是洪崖洞和解放碑,南寧是中山路美食街和三街兩巷,初冬的時候,和朋友去南寧三街的二巷玩了,一進城就有瞬間通過的感覺,周邊有幾位遊客在戲弄著「中國最有穿越感的商店街」,原因是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和民國時代的建築風格相融合
  • 何為滄桑感?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昨天去家訪這位家長可謂經歷頗多產後抑鬱症老公出軌家暴離婚收入頗低我倆聊的比較深入她說你經歷那麼多臉上卻看不出「滄桑感」呵呵我該慶幸嗎一個人有滄桑感,會讓人覺得這個人有閱歷,有思想。
  • 不忘歷史 矢志復興|80年南京城今昔對比影像 祭悼死難同胞
    中山東路全長近6公裡,是為了迎接孫中山靈柩並安葬於中山陵,民國政府於1928年修建的南京第一條全長12公裡的柏油馬路的一部分,1933年劃分了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南京淪陷後,中山東路上大部分民國政府的設施被日軍佔用。
  • 成都:有機更新,讓歷史建築「活在當下」
    今年,《成都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出臺,明確要求對歷史建築進行全方位保護,提出「在城市有機更新中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文化、旅遊、體育、商業等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對保護保留建築進行活化利用」。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這些從歷史煙塵中走來的老建築,如何在當下綻放新生?近日,記者走訪了市內幾處老建築,探尋城市有機更新究竟是如何再次賦予它們全新生命力的。
  • 探訪東美村山門村兩處歷史建築,耄耋老人的古厝記憶!
    建築不僅是鄉村獨特的身份標籤,更是鄉村歷史發展的見證。追溯鄉村的歷史,往往從鄉村的建築開始。在嵐島傳統村落中,保存著不少老石厝,那一座座歷經滄桑歲月的老石厝成為一段段歷史的縮影。 日前,實驗區公布了第二批歷史建築,共44處,其中超過一半都是深藏在傳統村落中的特色民居。
  • 鹹寧王家畈學堂:民國建築裡的鄉土記憶
    王家畈學堂大景(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鹹寧12月23日消息(記者熊峰 通訊員曾文波)在湖北省鹹寧市鹹安區馬橋鎮高賽村的王家畈村落外,有一棟留存至今的民國學堂建築,人們稱它為王家畈學堂。沿著潺潺流動的淦河走向村裡,很難想像,八十多年前,這裡曾經是通達鹹寧縣城、可至江夏金口的水路碼頭。那時這裡舟楫常見,物流不斷,是本地鄉村連接外部世界的重要門戶。如今,古老的碼頭早已不在,從河畔通往村子的路也只剩下窄窄的田埂了。唯有王家畈學堂依然矗立在村口,默默訴說著歷史,告訴人們,總有一些記憶不會消逝。
  • 歷時3年,他們把港人記憶中的灣仔碼頭,變成一座咖啡館!
    於是,為了保存上一代港人的記憶讓整個計劃變得更有意義,環境保護署找來建築設計室LAAB、藝術家王天仁為木柱注入了新的生命設計師很想呈現木的本質和形態讓坐在其上的市民能體驗到其歷史痕跡因此他們保留了蠔殼、鐵釘和裂紋然後用透明樹脂封住,混入海水藍綠色做成立方體的椅子亦代表了把被碼頭木塊回歸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