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東美村山門村兩處歷史建築,耄耋老人的古厝記憶!

2021-01-12 騰訊網

建築不僅是鄉村獨特的身份標籤,更是鄉村歷史發展的見證。追溯鄉村的歷史,往往從鄉村的建築開始。在嵐島傳統村落中,保存著不少老石厝,那一座座歷經滄桑歲月的老石厝成為一段段歷史的縮影。

日前,實驗區公布了第二批歷史建築,共44處,其中超過一半都是深藏在傳統村落中的特色民居。近日,記者分別探訪東美村、山門村的兩處歷史建築,採訪了村中耄耋老者,了解兩棟古厝的背後故事。

林氏民居周圍綠樹蔥茂,十分幽靜

山門村

靜守歲月 古韻如昔

姓名:山門339號林氏民居

厝齡:70多歲

歲月滄桑七十載

精雕細琢見真章

山門339號林氏民居坐落在山門村西北角的山腰處,背靠青山,房前屋後綠樹蔥茂。從村前沿著狹長的村道一路前行,經過一排排稍顯破落的石厝後,便看到這座古色古香的歷史建築。

和周邊的石厝不同,這座古厝格外規整。正面望去,古厝約有5米多高,雙層結構,沿著大門的中軸線呈左右對稱。一樓,大門兩側各設一個門,結構分明;二樓則設有四個小窗,小巧精緻。

歷史建築,採訪了村中耄耋老者,了解兩棟古厝的背後故事。

厝的房簷雕刻著送子觀音

一磚一瓦,一門一窗皆可窺見歷史的印記。古厝的外牆下半部分是用白色花崗巖壘砌而成,每塊石頭打磨得十分規整,石縫之間緊密連接,盡顯工匠技藝。外牆上半部分是用青灰塗抹過的,牆面上雕刻著各種各樣的花紋,並篆刻著福、義、禮等字。古厝的房簷兩側雕刻著一對送子觀音,周圍繪製著紅花和祥雲圖,其頂部分別立著一朵蓮花,雕工細緻,刻畫傳神。

「這棟房子是平潭的四扇厝結構,分為東、西兩房,中間是一個大廳。在過去,這裡是幾家人同住的地方。」今年80歲的張桂宋說,古厝已有70多年歷史,是她的公公年輕時和哥哥一同建造的,這在當時村裡是一棟相當氣派的房子。

屋簷頂部立著一座石蓮花

一生攢下一棟厝

貧苦生活猶可依

石厝是家,是依靠,是生活的避風港。走進古厝,近距離感受它的氣息,聆聽它的故事。

問起古厝的由來,張桂宋立馬打開了話匣子,用平潭方言聊了起來:「建造這個房子的時候,我還沒有嫁過來,不知道具體的年份,但是我過去聽上一輩的人說起蓋房子的過程,可以知道我公公這一生很不容易。」

張桂宋告訴記者,她公公年輕時失去雙親,和他哥哥兩人相依為命。那時候,他經常在平潭、長樂、福清等地做長工,因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獲得別人的幫助,引薦投資運輸行業。漸漸地,她公公攢下了一筆錢,回鄉後便和哥哥一起蓋了房子。

或許看過古厝的人會認為,過去這裡住的肯定是大戶人家,但其實房子主人並沒有十分富裕。「他們蓋這座房子非常辛苦,石頭要一塊塊從山上挑回來,然後請村裡的老師傅做牆面的雕花。」張桂宋說,「建了房子,家裡也就沒了積蓄,加上沒有農田,日子就過得更苦了。」

雖然生活不易,但古厝成為幾家人生活的容器和心靈的港灣。

背倚青山不動搖

至今完好見人煙

每一處歷史建築,都是一段凝固的記憶。對於張桂宋來說,古厝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那份對古厝的感情,是無法忘卻的情懷。

「從我結婚起就住在這座房子裡,一轉眼已經有60年了。」張桂宋說,「以前家裡一共住了5戶人家,雖然房子看著挺大,但住起來還覺得擠。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孩子們都到城裡去了,我還是習慣住在鄉下,守著老房子。」

古厝是老人一生的生活印記,如今看著這座古厝,那青蔥往事依舊在眼前浮現。「建房子的時候,家裡設了一個石臼在大廳裡,以前逢年過節幾家幾戶都會圍在大廳裡做吃食,非常熱鬧。現在,我都還在使用這個石臼。」她說。

聽著張桂宋細數往事,73歲的王鳳欽也樂呵起來。王鳳欽與張桂宋是妯娌,過去她們就共同居住在這個屋簷下。王鳳欽分享了一件趣事:「那時候家裡養了母豬,到母豬產仔的時候,我們就把母豬放在灶臺前等著產仔,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好笑。」

時代在發展,好在寄託著人們鄉愁的古厝仍在。這群老人安於恬淡的生活,為我們保留著古厝,供我們鄉土守望。

東美村

期待修繕

留住鄉愁

姓名:東美85-1號陳氏祖宅

厝齡:百歲

燕尾似的牆頭上整整齊齊地砌著一排鵝卵石

百年古厝耀古村

氣勢恢宏守山水

東美村面朝白犬山,背靠王爺山,依傍仙人井景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座中國傳統村落散發熠熠光彩。在石厝群落間,位於東美85-1號的陳氏祖宅因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入選為實驗區第二批歷史建築,讓這座本已沉寂的古厝重新煥發光彩。

順著羊腸小道向村中走去,這座近百年的石厝就藏在鱗次櫛比的石厝間,它如同老者一般,細數著過往行者,靜看著萬象變遷。石厝佔地面積頗大,房前屋後橫貫近10米,高約有5米,從外觀上看就顯得氣勢恢宏。繞著石厝轉上一圈,可以感受悠悠古韻。石厝牆面是用碎石壘砌而成,有的青灰,有的褐黃,有的黛紅,把整個牆面點綴得色彩斑斕,頗有韻味。

陳氏祖宅已有百年歷史

偌大的烽火牆面開著幾個半圓形的小窗,陽光透過小窗照進室內,給昏暗的屋子帶去一絲光芒。再看屋頂處,燕尾似的牆頭上砌著一排均勻大小的鵝卵石,簷下還能偶然尋見一些雕刻精緻的花朵造型,給百年古厝平添一絲生氣。

從厝邊偏門步入其中,只見厝內早已荒廢,部分屋頂脫落下來,綠植從牆角邊探出了頭,既富有文藝氣息,又帶著厚重的滄桑感。雖然石厝年久失修,但只要細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座石厝的建築構造風格獨特。

來到正門入口處,可以看到石厝建造工藝精湛。牆面是用黛青色的石頭砌成的,上面用紅磚圍出了兩塊方形區域,並繪有花瓶圖案,紅花在花瓶中傲然綻放,雖逾百年卻依舊清晰,令人情不自禁聯想起過去古厝裡的興盛往事。

厝下承載幾代事

今昔企盼重修葺

今年85歲的陳仲康,是地道的東美村人,他對這座古厝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他來說,這裡就是他的根。

「這座房子是我父親和叔叔兩個人一起建造的,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了,我從小就生活在這裡。」陳仲康說,「以前我父親會做一些小生意,手頭比較寬裕時就蓋了房子,這在當時是村裡最好的房子。」

在物質不豐的年代裡,建房蓋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陳仲康告訴記者,光是準備石料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石頭都是父親從仙人井一側的山頭上挑回來的。

在勤勞的雙手下,一座精緻典雅的石厝便建起來了。「我父親曾把這座房子貢獻出來做學堂,那時有十多個人每天進進出出在這裡學習。」陳仲康說,除了作為學堂用途外,房子裡還住了6戶人家,每天閒暇之餘,大家都喜歡搬條凳子圍坐石厝前,閒話家常樂融融,「我們靠著海邊,很多村民靠著打漁為生,有時候回港的海鮮會放到我們房前空地上晾曬,那時候的日子簡單舒適。」

經過歷史更迭,舊時場景不再重現,如今剩下這座古厝訴說著歲月變遷。陳仲康說,古厝已經閒置40多年了,大門已經很少會被打開了。原本計劃要進行修繕,卻因各種原因被擱置了。

「現在這座古厝是村裡比較古老的歷史建築了,它就像是村子的歷史一樣,我們都希望它能得到修繕,把傳統村落裡的老記憶保留下來。」東美村黨支部書記高桂情說。

相關焦點

  • 閩南紅磚建築:華僑遺產 承載幾多歷史記憶
    它承載著怎樣的歷史記憶?對它進行搶救性保護意義何在呢?  紅磚古厝:華僑留下的遺產  與傳統的閩南古厝一樣,大嶝島田墘紅磚建築群的外貌均是以紅磚建築為主。「紅厝頂、紅牆磚、紅地板」是大嶝紅磚古厝最大的特色。屋脊雙燕尾式、馬背式,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築風格。
  • 「探訪古厝之美 熱迎世遺舉辦」採風活動走進福州開元寺
    福州戚公祠、林則徐紀念館、馬尾昭忠祠、三坊七巷、上下杭街區、中國至今最大古代鐵佛造像珍藏地開元寺……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至今保留著各個時期的大量古厝建築。這些歷史古厝無不訴說著福州這座城市的獨特個性。
  • 城市情報員福建省龍海市角美東美村「曾氏番仔樓」建築
    福建省龍海市人民政府於2011年7月18日宣布,龍海市角美鎮東美村「曾氏番仔樓」為龍海市文物保護建築群。「曾氏番仔樓」位於龍海市角美鎮東美鄧上村社區。它是清末民初由返鄉的華僑曾振建造的。它面向北方,佔地面積5120平方米。
  • 15條歷史街區開街 文化遺產古厝特色成為「福州元素」
    為籌備2020年「世遺大會」,福州每個區縣至少出現了一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並以「繡花」功夫凸顯古城記憶。2020年1月21日,包括鰲峰坊、南公園、煙臺山、梁厝、船政、曇石山、水西林等在內的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集體向市民亮相,而這只是福州借籌備世遺大會良機推動古厝保護的一個側面。在永泰寧遠莊,當地專家學者正在籌建中國古兵器博物館。
  • 走進開元寺,走進福州古厝!下周一,這場大型專題採風在此揚帆!
    古建築是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生動面孔,也是生活在歷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共同記憶和身份憑據。福州戚公祠、林則徐紀念館、馬尾昭忠祠、中國至今最大古代鐵佛造像珍藏地開元寺……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福州,至今保留著各個時期的大量古厝建築。
  • 福清全鏈條推進古厝保護:守護歷史 不容「厝」過
    福清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摸排出41處歷史建築存在房屋安全隱患問題。摸清家底是精準修護的第一步。福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委託福州大學及福建工程學院專業團隊,開展市域範圍內歷史建築全面普查,預計9月底可完成。針對2019年、2020年徵遷地塊內普查成果,該局組織專家及相關部門開展初步評級分類工作並設置普查成果預保護牌,普查成果同步納入「多規合一管理平臺」。
  • 龍江夜讀|巨口古厝
    駙馬厝有許多精美壁畫嶺根村北坑自然村,村莊很小,戶籍人口只有400多人,如今守護著村莊的多為老人,大概40多人。那裡的古厝,可以代表明清時期延平的民居建築風格。北坑黃氏是南宋理學家黃幹的後裔,黃幹是朱熹高足和女婿。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有許多東西被其車輪碾碎,歸於塵土,而也有許多東西在時代的潮流中堅強地保留了下來,這些寫滿了歷史痕跡的古老事物,如今就如一本本恢弘的史書,為我們講述著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
  • 走進福州古厝大型採風活動啟動 探尋古厝之美
    與會領導共同推桿啟動活動 東南網記者 陳楠攝東南網12月21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上午,「探訪古厝之美熱迎世遺舉辦」——走進福州古厝大型採風系列活動,在福州開元寺啟動。旨在尋訪古厝之美,深入講述福建故事,展示福建之美,全面助力世界遺產大會的順利召開。同時,凝聚社會各方力量,關心關注福建乃至全國古厝現狀與其保護利用情況,助推古厝保護工作發展。
  • 廈門翔安:講述紅磚古厝的文化味兒-光明日報-光明網
    古民居是閩南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主要建築材料就是紅磚,因而得名紅磚古厝。在翔安,不僅古村落多,且村落中的紅磚建築規模大、保護完整、歷史悠久。不管是古意悠悠的呂塘、綠意盎然的大帽山、古樸嫻靜的烏山還是充滿兩岸元素的大嶝、小嶝,每一地的紅磚古厝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吸引了不少遊客。極具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已成為翔安的一張耀眼名片。
  • 古厝活化利用傳播傳統文化 上下杭元亨藥行變身漆藝館
    記者 吳暉 攝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3日晚,一場非遺文化盛宴亮相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的「大有齋·德越漆器藝術館」,漆藝大師、福州評話非遺傳承人、閩劇新秀、傳統文化愛好者等相聚一堂,共品非遺之美,重溫舊時福州古厝大戶人家「唱堂會」的喜慶與熱鬧。大家紛紛表示:「在福州古厝展示非遺之美,古厝與非遺相得益彰,給人的體驗感特別棒!」
  • 探訪丨撫摸記憶 感觸鄭州東方紅影劇院的歷史「年輪」
    雖然,在2011年3月,鄭州市政府曾公布了《第一批城鄉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規劃·中心城區保護名錄》,提出了對包括鄭州東方紅影劇院在內的32處老建築掛牌加以保護。然而,惋惜的是,在公布名單之前的2011年1月份,「東方紅」就已被拆除。所幸,二七區將該劇院列入百年德化二期改造範圍,並保留原有建築的標誌性局部,如「東方紅影劇院」門頭字體或保留門面。
  • 走進龍文區藍田鎮梧橋村 感受古厝群前世今生
    ­  航拍器飛過,龍文區梧橋村古厝群朱色瓦片連連綿綿,規模浩大的古厝群煞是壯觀­  古厝新生­  喚醒沉睡的古厝­  「有湘橋富,亦無梧橋大厝」(閩南語),贊的正是梧橋村古風古韻的大厝群。­  「梧橋以古厝成群、規模宏大而著稱。」年過六旬的陳兆秋,是土生土長的梧橋人,他向記者回憶道,村中老人常常講起梧橋先人「十三隻帆船走南洋」的故事。漳州月港興盛的年代,梧橋盛產甘蔗,村民便將其榨糖,然後通過水路,遠赴南洋貿易。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至今,西頭1.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保存著43座古厝,這些古厝多為明清建築,它們連成一片,厚重典雅。西頭村希望通過重新規劃煥發傳統村落光芒。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始建於1369年的張氏家廟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穿鬥式古厝,建築面積近400平方米,其中東西進深38米,南北面寬10.5米,由門廳、天井、兩廊和祀廳組成。
  • 蔡芳本:古厝茶坊
    一座城市,有許多值得記憶的事物,這些值得記憶的東西,要麼散發著藝術的光輝,要麼帶有歷史的溫度,要麼凝聚著人間的溫情,要麼體現了文化的魅力。  古厝茶坊是咱們老泉州值得記憶的一個地方,也是泉州人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一個地方。我更是永遠記在心中,而且時時走入其中。  這座在泉州只是普通的古大厝,能成為泉州的記憶,證明它是不一般的。  20世紀90年代那場大拆大建的風暴中,這座古大厝居然倖存了下來,這是個奇蹟。作為一個奇蹟,還因為這座古大厝打造了一個茶館,取名就叫古厝茶館。
  • 泉州這個村子將古厝改造成鄉村記憶館,你去過嗎?
    待到華燈初上,村裡一棟灰白色的潮汕風格古厝就成了村民們聚會納涼的好場所。古厝雕梁畫棟、裝飾瑰麗,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目前,這座古厝已被改造為鄉村記憶館,結合鄉村記憶、鄉村文化進行陳列布展,煥發新的生機。
  • 光影定格古厝風韻 友達光電(廈門)舉行《守望·山頭村》影片首映
    2005年底,友達光電在此建廠時,秉承以原跡、原樣、原味方式保存歷史的理念,在極富科技質感的廠區裡,保留了山頭村的閩南古厝聚落。雖然經歷時空變遷,景物更替,但這處擁有170年歷史的閩南古厝在友達人的保護下,反而熠熠生輝,大放光彩。  昨日的《守望·山頭村》首映式活動,分緣起歷史、揭幕開卷、影片首映、螢光漣漪、遊村相聚五部分,脈脈開展,層層深入。每個故事的開端都有一個讓人銘心的回憶。
  • 歲月洗禮過的前埔古厝群 講述自己的故事(組圖)
    古厝大多建於明清兩朝,村內還有始建於明天順八年的宮廟「隱相堂」;村中建築全向西開,據說是隨著「龍脈」而走,「路角崎」建築特色讓人大開眼界;由於長期無人居住,不少古厝日漸凋敝。  村中老人過著安靜閒適的生活【核心提示】  近日,冬的冷冽似乎稍稍收斂,午後往往是暖和有加的。
  • 耄耋老人守望相助,礄口鄰裡情傳佳話
    耄耋老人守望相助,礄口鄰裡情傳佳話 2020-12-18 1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11月9日至11日連續播出三集紀錄片《福州古厝》,展現精彩各異、歷史厚重的福州古厝以及保護這些古厝的動人故事,用影像生動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