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巨口鄉的地帶了。
巨口鄉位於延平東南部,轄11個行政村。舉目四望,滿目是綠色的。香蕉、竹子、鐵杉、青棡……濃濃淡淡的綠,覆蓋了眼前逶迤起伏的山,給人幽遠的感覺;那條從高高山坳中奔流而下的武步溪,鑲嵌在村莊的許多方位,喧譁著、打著轉,正自顧著沐浴陽光;最使人著迷的是那掩映在翠綠中的古厝,斑駁還有些破敗,然而,似乎有一份浴火重生的味道。
巨口鄉有4個國家級傳統村落、4個省級傳統村落,完整保存著明清古厝102座。嶺根村、餘慶村、谷園村,一路走來,北坑黃彤雲故居、餘慶駙馬厝……目不暇接,讓人感受到厚牆密瓦下隱隱流動著的神秘氣韻。
駙馬厝有許多精美壁畫
嶺根村北坑自然村,村莊很小,戶籍人口只有400多人,如今守護著村莊的多為老人,大概40多人。那裡的古厝,可以代表明清時期延平的民居建築風格。
北坑黃氏是南宋理學家黃幹的後裔,黃幹是朱熹高足和女婿。朱熹(1130—1200)在紹熙元年(1190年),以花甲之年出任漳州知州,知漳不到一年,影響極其深遠。在漳州期間,他寫了不少詩文,據傳名氣最大的要數寫於白雲巖書院的對聯: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北坑居然與朱熹有關。不知不覺間,我的內心多了一份親近感,也多了一份探究心理。從譜序中了解到,北坑第一代祖是黃成,黃成是黃幹公之五代孫。據《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載:黃幹(1152-1221)字直卿,號勉齋,福州閩縣人,少受業於朱熹,熹稱他「志堅思苦」,以女妻之(朱熹女婿)。黃幹後成為南宋教育家、理學家,是福州府唯一一個進孔廟的先儒,他與延平四賢楊時、李侗同列孔廟大成殿西廡先儒三十七位中第二十位。
黃幹後裔為何擇居北坑?據黃成三代孫黃珠三說:「北坑見其龍脈逶迤,山勢盤旋。謀之神人卜雲,其吉可為子孫不拔之地,乃闢土建功,定居於此,而蕃衍之祥兆,是焉!一大振家聲,而可大久之基,從斯一固矣!」果不其然,黃氏後裔黃彤雲考中進士。據《南平縣誌》載:乾隆十八年(1753年),省考,南平有黃彤雲、汪淳、葉日上三個考中了舉人。北坑人黃彤雲考上第四十八名。第二年,乾隆十九年參加京城會考,殿試時,閱卷考官將黃彤雲的考卷遺漏了,導致他金榜無名。事後,經複查,奉旨薦卷皇上賜黃彤雲明通進士,赴吏部揀選知縣正堂。黃彤雲中進士後,朝廷曾三次任命他,他都未能赴任,終身沒有出仕。他撰修的《黃氏族譜》,至今300年左右。族譜記錄了黃幹生平事跡及子孫發展情況,並完整記錄了黃氏家規,內容有孝友、教子孫、睦族、務學、力農、謹祀事、婦道、母儀等章節,還記錄有黃彤雲等四位才子對「北峰八景」的詩作。全書為黃彤雲手稿真跡,字跡工整無一修改之處,內容豐富。黃彤雲雖然沒有出仕,然而,他建書樓、辦書齋、課子讀書,為縣裡和鄉民解決過很多事情,找他辦事的人絡繹不絕,是北坑有名的鄉賢。據傳,先是縣裡為他蓋了下官廳,後省裡又為他蓋了上官廳。這兩處官廳,佔地大約一百多平方米,都是兩層的房屋。故居如今還在。2019年,巨口鄉將其流轉至古厝生態銀行平臺,規劃修繕改造成北坑孝廉館,目前正在進行中。
所有古厝只要有人居住,就可能不斷地修繕乃至更新,所以村落不會是某個時代風格一致的古建築群,而是斑駁而豐富地呈現著它動態的嬗變的歷史進程,是活態和立體的。駙馬厝位於餘慶村,始建於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第三代閩王王延政在建甌稱王,從建甌到福州的官道經過餘慶村。餘慶村陳氏家族的陳奕金被招為駙馬,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他在餘西裡風水寶地建九幢房屋,砌曲尺金坎,門首造大街三直兩橫,前有石柱九欄杆,旁有上下馬石和羅星石,被稱「駙馬厝」。歲月滄桑,「駙馬厝」陳家家道逐漸沒落。清乾隆年間,若洋「高百萬」高秉亨父子,用重金買下駙馬厝,重新修建,為現存「駙馬厝」。
眼前的駙馬厝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為清代風格建築。主房為九架穿鬥抬梁混合結構,簷前步廊上方有軒,挑簷枋呈月牙形,下承丁鬥插拱,窗、門、欞條雕飾精美。大門後有一大庭院,院牆上依稀可見精美壁畫,繪有山水人物圖樣,有道長圖、鳳凰圖,取意有鳳來儀,因而鳳凰落到了陳家大院,公主下嫁陳駙馬。用精美壁畫展示家族史,這在古厝中實乃罕見。駙馬厝翹棟塑有鳥獸飛禽,梁框門欄刻有花紋。地面用石板鋪設。房內還有石水缸、石水槽和石制樓梯,其中石樓梯臺階是由整塊石頭鑿刻而成。房旁保存有曬穀坪,全部用石板鋪設。大廳天井下有兩口大缸,稱南缸,歷經300多年仍保存完好。
駙馬厝還保存有一個書樓,曾經是高家學館。據高家後人(清光緒拔貢)高鏞《劍浦詩編》記載,乾隆初年進士黃彤雲「曾館於吾家,高朝鳳(忠亮)為其入室弟子」,意思是黃彤雲曾經當過高家的私塾先生,高朝鳳是他的學生。高朝鳳後為貢生、進士、武略將軍。他的同胞兄弟高起鳳也是貢生。興辦家學,並聘請名師,說明了當時高家不僅財力雄厚,而且重視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高鏞,他是巨口有史以來唯一一個在縣誌上列傳的人。《南平縣誌》文苑傳第廿五篇載:高序東,鏞,餘西裡人。少穎悟,讀書過目成誦。入都朝考,著有《北遊吟草》,一時傳誦。高鏞得以列傳,是因為學問好。他是南平拔貢(第一名),著有《劍浦詩編》《紫雲山人詩鈔》《北遊吟草》等;自連城教諭後,任道南書院、屏山書院和師範學堂講席,且獲得南平最高官員(道臺徐乃秋)認同;所得俸金,全部資助學生,家無私儲。高鏞一生筆耕不輟,留下大量文字著作。《劍浦詩編》和《紫雲山人詩鈔》兩本著作還留存在世。《劍浦詩編》,高鏞收集自唐末至清代一千餘年,六十九家南平籍詩人的作品共三百餘首,並記錄了詩人生平簡介及注釋,或勘誤。很多詩人的來歷和事跡,在其他史料中無可查,卻在此書中可得到考證。
……
巨口鄉古厝裡有大量的歷史記憶、宗族傳衍、鄉約鄉規等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它們因古厝的存在而存在,並使村落傳統顯得厚重鮮活。
漫步巨口鄉,眼看著許多古厝人遷屋殘,幾乎成為空洞標本。然而老則老矣,卻伴著氣定神凝,畢竟曾人丁興旺,曾有過美麗的故事發生。令人欣慰的是巨口古厝並沒有被今天的繁華時光所拋棄。2018年8月,巨口鄉被列為財政部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藉此契機,他們找準藝術旅遊這個細分產業門類,先行先試探索出一條「古厝生態銀行」發展模式,通過一系列資源整合,建設具有閩北特色的個性化鄉村藝術文旅基地。
作者簡介
陳小玲:筆名慧心,閩南日報社高級編輯,漳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朗讀者簡介
任肖明:南靖縣實驗小學原副校長,退休教師。
來源:閩南日報
閩南日報社網絡中心、專副刊部出品
音頻製作:任肖明
圖片來源:閩南日報美攝部、慧 心
編輯:葉祺敏值班組長:曾婷婷值班主任:陳益雄 策劃:吳榮光 值班總編輯:賴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