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夜讀|巨口古厝

2020-12-24 閩南日報

是巨口鄉的地帶了。

巨口鄉位於延平東南部,轄11個行政村。舉目四望,滿目是綠色的。香蕉、竹子、鐵杉、青棡……濃濃淡淡的綠,覆蓋了眼前逶迤起伏的山,給人幽遠的感覺;那條從高高山坳中奔流而下的武步溪,鑲嵌在村莊的許多方位,喧譁著、打著轉,正自顧著沐浴陽光;最使人著迷的是那掩映在翠綠中的古厝,斑駁還有些破敗,然而,似乎有一份浴火重生的味道。

巨口鄉有4個國家級傳統村落、4個省級傳統村落,完整保存著明清古厝102座。嶺根村、餘慶村、谷園村,一路走來,北坑黃彤雲故居、餘慶駙馬厝……目不暇接,讓人感受到厚牆密瓦下隱隱流動著的神秘氣韻。

駙馬厝有許多精美壁畫

嶺根村北坑自然村,村莊很小,戶籍人口只有400多人,如今守護著村莊的多為老人,大概40多人。那裡的古厝,可以代表明清時期延平的民居建築風格。

北坑黃氏是南宋理學家黃幹的後裔,黃幹是朱熹高足和女婿。朱熹(1130—1200)在紹熙元年(1190年),以花甲之年出任漳州知州,知漳不到一年,影響極其深遠。在漳州期間,他寫了不少詩文,據傳名氣最大的要數寫於白雲巖書院的對聯: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北坑居然與朱熹有關。不知不覺間,我的內心多了一份親近感,也多了一份探究心理。從譜序中了解到,北坑第一代祖是黃成,黃成是黃幹公之五代孫。據《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載:黃幹(1152-1221)字直卿,號勉齋,福州閩縣人,少受業於朱熹,熹稱他「志堅思苦」,以女妻之(朱熹女婿)。黃幹後成為南宋教育家、理學家,是福州府唯一一個進孔廟的先儒,他與延平四賢楊時、李侗同列孔廟大成殿西廡先儒三十七位中第二十位。

黃幹後裔為何擇居北坑?據黃成三代孫黃珠三說:「北坑見其龍脈逶迤,山勢盤旋。謀之神人卜雲,其吉可為子孫不拔之地,乃闢土建功,定居於此,而蕃衍之祥兆,是焉!一大振家聲,而可大久之基,從斯一固矣!」果不其然,黃氏後裔黃彤雲考中進士。據《南平縣誌》載:乾隆十八年(1753年),省考,南平有黃彤雲、汪淳、葉日上三個考中了舉人。北坑人黃彤雲考上第四十八名。第二年,乾隆十九年參加京城會考,殿試時,閱卷考官將黃彤雲的考卷遺漏了,導致他金榜無名。事後,經複查,奉旨薦卷皇上賜黃彤雲明通進士,赴吏部揀選知縣正堂。黃彤雲中進士後,朝廷曾三次任命他,他都未能赴任,終身沒有出仕。他撰修的《黃氏族譜》,至今300年左右。族譜記錄了黃幹生平事跡及子孫發展情況,並完整記錄了黃氏家規,內容有孝友、教子孫、睦族、務學、力農、謹祀事、婦道、母儀等章節,還記錄有黃彤雲等四位才子對「北峰八景」的詩作。全書為黃彤雲手稿真跡,字跡工整無一修改之處,內容豐富。黃彤雲雖然沒有出仕,然而,他建書樓、辦書齋、課子讀書,為縣裡和鄉民解決過很多事情,找他辦事的人絡繹不絕,是北坑有名的鄉賢。據傳,先是縣裡為他蓋了下官廳,後省裡又為他蓋了上官廳。這兩處官廳,佔地大約一百多平方米,都是兩層的房屋。故居如今還在。2019年,巨口鄉將其流轉至古厝生態銀行平臺,規劃修繕改造成北坑孝廉館,目前正在進行中。

所有古厝只要有人居住,就可能不斷地修繕乃至更新,所以村落不會是某個時代風格一致的古建築群,而是斑駁而豐富地呈現著它動態的嬗變的歷史進程,是活態和立體的。駙馬厝位於餘慶村,始建於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當時,第三代閩王王延政在建甌稱王,從建甌到福州的官道經過餘慶村。餘慶村陳氏家族的陳奕金被招為駙馬,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他在餘西裡風水寶地建九幢房屋,砌曲尺金坎,門首造大街三直兩橫,前有石柱九欄杆,旁有上下馬石和羅星石,被稱「駙馬厝」。歲月滄桑,「駙馬厝」陳家家道逐漸沒落。清乾隆年間,若洋「高百萬」高秉亨父子,用重金買下駙馬厝,重新修建,為現存「駙馬厝」。

眼前的駙馬厝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為清代風格建築。主房為九架穿鬥抬梁混合結構,簷前步廊上方有軒,挑簷枋呈月牙形,下承丁鬥插拱,窗、門、欞條雕飾精美。大門後有一大庭院,院牆上依稀可見精美壁畫,繪有山水人物圖樣,有道長圖、鳳凰圖,取意有鳳來儀,因而鳳凰落到了陳家大院,公主下嫁陳駙馬。用精美壁畫展示家族史,這在古厝中實乃罕見。駙馬厝翹棟塑有鳥獸飛禽,梁框門欄刻有花紋。地面用石板鋪設。房內還有石水缸、石水槽和石制樓梯,其中石樓梯臺階是由整塊石頭鑿刻而成。房旁保存有曬穀坪,全部用石板鋪設。大廳天井下有兩口大缸,稱南缸,歷經300多年仍保存完好。

駙馬厝還保存有一個書樓,曾經是高家學館。據高家後人(清光緒拔貢)高鏞《劍浦詩編》記載,乾隆初年進士黃彤雲「曾館於吾家,高朝鳳(忠亮)為其入室弟子」,意思是黃彤雲曾經當過高家的私塾先生,高朝鳳是他的學生。高朝鳳後為貢生、進士、武略將軍。他的同胞兄弟高起鳳也是貢生。興辦家學,並聘請名師,說明了當時高家不僅財力雄厚,而且重視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高鏞,他是巨口有史以來唯一一個在縣誌上列傳的人。《南平縣誌》文苑傳第廿五篇載:高序東,鏞,餘西裡人。少穎悟,讀書過目成誦。入都朝考,著有《北遊吟草》,一時傳誦。高鏞得以列傳,是因為學問好。他是南平拔貢(第一名),著有《劍浦詩編》《紫雲山人詩鈔》《北遊吟草》等;自連城教諭後,任道南書院、屏山書院和師範學堂講席,且獲得南平最高官員(道臺徐乃秋)認同;所得俸金,全部資助學生,家無私儲。高鏞一生筆耕不輟,留下大量文字著作。《劍浦詩編》和《紫雲山人詩鈔》兩本著作還留存在世。《劍浦詩編》,高鏞收集自唐末至清代一千餘年,六十九家南平籍詩人的作品共三百餘首,並記錄了詩人生平簡介及注釋,或勘誤。很多詩人的來歷和事跡,在其他史料中無可查,卻在此書中可得到考證。

……

巨口鄉古厝裡有大量的歷史記憶、宗族傳衍、鄉約鄉規等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它們因古厝的存在而存在,並使村落傳統顯得厚重鮮活。

漫步巨口鄉,眼看著許多古厝人遷屋殘,幾乎成為空洞標本。然而老則老矣,卻伴著氣定神凝,畢竟曾人丁興旺,曾有過美麗的故事發生。令人欣慰的是巨口古厝並沒有被今天的繁華時光所拋棄。2018年8月,巨口鄉被列為財政部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藉此契機,他們找準藝術旅遊這個細分產業門類,先行先試探索出一條「古厝生態銀行」發展模式,通過一系列資源整合,建設具有閩北特色的個性化鄉村藝術文旅基地。

作者簡介

陳小玲:筆名慧心,閩南日報社高級編輯,漳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朗讀者簡介

任肖明:南靖縣實驗小學原副校長,退休教師。

來源:閩南日報

閩南日報社網絡中心、專副刊部出品

音頻製作:任肖明

圖片來源:閩南日報美攝部、慧 心

編輯:葉祺敏值班組長:曾婷婷值班主任:陳益雄 策劃:吳榮光 值班總編輯:賴雄偉

相關焦點

  • 「詩文選萃」洪天平:古厝人家
    我還知道牆上的大字是住在古厝大房的林老師寫的。林老師是客居戶,為人耿直爽朗,他家沒少幫過我家,我讀小學一年級是林老師幫我報的名。那時奶奶常對我說:「去大房看幾點了,好下鍋做稀飯」,因為整座古厝就林老師家有個小鬧鐘。大房邊房,一牆之隔的鄰居,如今已成美好回憶。
  • 品讀中小學生筆下的古厝,瞬間服氣!
    用手中的筆 寫下一篇篇動人文章 字裡行間 充滿對古城深深的眷戀 聽著古厝裡兄弟姐妹的故事,我明白了古厝的古樸典雅或雄偉壯觀都只是它的外表,而它更吸引我的是古厝裡愛的故事,愛的延續……
  • 龍江仿效芝加哥讓「森林進城」?這樣的龍江你期待嗎?
    網友點讚最多的「佛山最美公園」,即龍江天湖森林公園在今年春節前與公眾見面了,期待已久的樂龍路新建工程已隨著北部三鎮一體化進城,已被區、鎮兩級政府列入議事日程。從現今城市發展趨勢可以清晰地看到,只有轄區基礎設施增強,才能讓人、財、物等區域發展重要資源落戶龍江,才可能讓龍江成為關注焦點,這個傳統的珠三角製造重鎮才能轉型趕上時代發展步伐。
  • 蔡芳本:古厝茶坊
    古厝茶坊是咱們老泉州值得記憶的一個地方,也是泉州人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一個地方。我更是永遠記在心中,而且時時走入其中。  這座在泉州只是普通的古大厝,能成為泉州的記憶,證明它是不一般的。  20世紀90年代那場大拆大建的風暴中,這座古大厝居然倖存了下來,這是個奇蹟。作為一個奇蹟,還因為這座古大厝打造了一個茶館,取名就叫古厝茶館。
  • 走進福州古厝大型採風活動啟動 探尋古厝之美
    與會領導共同推桿啟動活動 東南網記者 陳楠攝東南網12月21日訊(本網記者 陳楠)今天上午,「探訪古厝之美熱迎世遺舉辦」——走進福州古厝大型採風系列活動,在福州開元寺啟動。旨在尋訪古厝之美,深入講述福建故事,展示福建之美,全面助力世界遺產大會的順利召開。同時,凝聚社會各方力量,關心關注福建乃至全國古厝現狀與其保護利用情況,助推古厝保護工作發展。
  • 古厝新生,看連江三落厝如何成為網紅古厝
    「圖片來源:連江古民居」四百多年來的額風雨洗禮,古厝裡依然將觀景閣、納涼凳、練武石、石磨等保存完好。這麼一座結構自然、古樸純美的「明居」古厝,當然要讓它重煥生機,敞開大門迎新風納賓客。「圖片來源:連江古民居」在古厝周邊,還有文創街區可免費參觀遊玩。「古厝改造成的餐廳,別有一番風味,更有地道的連江美食。(圖片來源:連江古民居)」斑駁古厝搖身一變,內部裝飾現代化,熠熠生輝,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需求。
  • 「龍江讀書月」雲端打卡暢享閱讀新體驗
    以書為伴,以文會友,以讀啟智。日前,為期一個月的第六屆「書香中國龍江讀書月」活動圓滿結束。視頻薦書、讀書打卡、空中詩會、接力誦讀、古詩配畫、微書評、家風秀、線上播講愛國影片、知識競賽、作品徵集……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我省悅讀人樂享閱讀嘉年華。
  • 林振壽:福州古厝的忠實記錄者
    2003年,時任福州新聞圖片社主任的林振壽參與了由福州市委宣傳部編撰的《閩都古韻》圖書配圖拍攝工作,在拍攝古厝過程中,他對古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每當他得知某處古建築進行翻修、重建,就會去拍攝。從黑白底片到彩色照片,再到數碼照片,他用鏡頭記錄著福州古厝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龍江外賣】疫情期間,龍江這些餐飲外賣接單中(2月18日更新)
    小編為大家整理龍江外賣商家,讓你宅在家足不出門,也能吃到龍江美食啦~超級給力,有木有啊~!如果你也有美食外賣,可以添加小編微信幫你免費發布哦!↓↓↓店鋪地址:龍江人民北路77號(郵政局櫃員機斜對面)店鋪地址:龍江湧口訂餐電話:13450815877敏敏、13790044593劉生主要經營,無骨魚,燜扇雞,酸梅鵝,水煮魚,燒雞,燒排骨,琵琶乳鴿,炸辣椒,炸雞翅,煎餃子等等
  • 龍江冰雪旅遊蓄勢待發迎「大考」
    原標題:「冰雪遊」熱度前置 龍江冰雪旅遊蓄勢待發迎「大考」截至上周,雪場酒店已累計接受預定1000間(夜),而這是去年同期的近兩倍,遊客客源以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的南方遊客為主。  這兩大滑雪場的訂單陡增,只是當前黑龍江冰雪旅遊市場提前升溫的一個縮影。  據攜程數據顯示,從全國出行定單來看,東北「冰雪遊」最受追捧,瀏覽量和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呈數倍增長。其中黑龍江冰雪旅遊搜索量尤為突出。
  • 大型紀錄片《福州古厝》亮相央視
    9日晚,大型紀錄片《福州古厝》亮相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並在央視頻全網播出。  為更好地宣傳福州古厝及其保護與活化利用,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文化氣質和民族智慧,中央電視臺來榕拍攝了大型紀錄片《福州古厝》。
  • 臺灣古厝彩繪師黃矮手稿周末將在古厝居廣居首度公開曝光
    華夏經緯網12月30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南市六甲區古厝居廣居明年1月2日將舉辦音樂會市集活動,紀念以屋主為名的陳天賜文化協會成立5
  • 泉州古城的老街古厝,已有百年歷史,網友:真是太有魅力了
    這次咱們來到了泉州,參觀古城的老街古厝,在閩南語裡,「厝」讀cuò,意思是房子,深入背街小巷,你會發現,東街的古厝不少。多到數不清,它們像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就在這裡原封不動地等待著你解開她的秘密。晚上住古厝還會有一些冷,院子很黑,由於一個人住四人間,自己難得的有點害怕。不知道若是在老北京住四合院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咱們先來到南俊路右邊的街道,會看到舉人林資美的宅第。林家媳婦王燕燕,35年間26次維修古厝,為了不留遺憾,竟然有如此大的毅力,林家人還無私捐出祖傳的西周銅「犧尊」,並把市區十餘處房產無償捐獻給國家。
  • 龍江夜讀|朝顏
  • 第30屆龍江青年歌手大賽正式開唱
    導 讀
  • 央視大型紀錄片 《福州古厝》開播
    本報訊 (記者 卞軍凱) 9日起,央視大型紀錄片《福州古厝》開播。該系列紀錄片共三集,通過央視科教頻道(CCTV-10)的《探索 發現》欄目播出,並通過央視頻在全網首播。
  • 泉州傳統村落之惠安西頭:書香古厝湧動文化氣韻
    至今,西頭1.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保存著43座古厝,這些古厝多為明清建築,它們連成一片,厚重典雅。西頭村希望通過重新規劃煥發傳統村落光芒。東南網記者 林傑 攝始建於1369年的張氏家廟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穿鬥式古厝,建築面積近400平方米,其中東西進深38米,南北面寬10.5米,由門廳、天井、兩廊和祀廳組成。
  • 紅磚古厝裡的森系美食,高顏值低熱量,你打卡了嗎?
    ↓戳視頻,跟小SHUI開啟一場探店之旅↓一棟古厝,一種情懷一份輕食,終身追求漫步在充滿古早味的大社裡,當你看到大社戲臺旁的一棟閩南古厝,紅磚青瓦,庭院綠意盎然,那便是大社三喜輕食。踏入三喜輕食,仿佛進入舊時光,生活節奏慢了起來,休閒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