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2020-12-23 騰訊網

編輯|Nina

校對|蘇小七

一百多年前,中國的建築業一度也曾由西方建築師佔據壟斷地位,「洋風」盛行。

而從南京民國建築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出中國建築師由照搬照抄到洋為中用、融會創新的「自立」過程。

金陵女子大學會議樓

中國的建築,按照歷史時期劃分的話,可以分為古代建築、近代建築和現代建築三個部分。

一般而言,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的建築統稱為古代建築;1840—1949年間興建的建築統稱為近代建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的建築統稱為現代建築。

1912年1月1日,隨著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民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截至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前後38年的時間裡,在我國的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漢、重慶、廣州、廈門、青島、煙臺、瀋陽、大連等大中城市,相繼湧現出一大批民國建築.

它們種類多樣,風格各異,體現了各個城市的獨特風貌。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風雲際會的南京民國建築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應運而生、華麗轉型、黃金十年、停滯不前和迴光返照五個階段

應運而生(1912-1919年)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結束了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4月1日,出於民族大義,他讓位給了袁世凱。儘管孫中山在任前後只有3個月的時間,對於南京的城市建設尚未來得及規劃,就被迫辭職,然而中國建築的歷史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揚子江飯店

在1912-1919年這一時期,南京的絕大多數建築仍採用我國傳統的民族風格,一小部分建築採用清末(1899年)南京開埠以來輸入的西方建築風格。

此時以照搬照抄西洋風格的建築為主流,因此,建築學界稱之為「洋風」時期。這一時期代表性的建築有揚子江飯店、和記洋行建築群等。

這一時期,由於連年的軍閥混戰,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也不時地被捲入到戰爭的旋渦之中,建築事業的發展步履維艱。

華麗轉型(1919-1927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次年在我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科學與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也影響到當時的建築界。

一批學有所成的中國建築師從國外回國,打破了西方建築師壟斷中國建築界的局面。

江蘇郵政管理局

這一時期南京的建築,處在由西方建築師佔壟斷地位的「洋風」時期向中國建築師的建築活動佔主導地位的「自立」時期的轉變過程中。

代表性的建築有下關大馬路江蘇郵政管理局、建康路郵政支局、金陵大學建築群、金陵女子大學建築群,以及東南大學圖書館、體育館和科學館等,體現了模仿與守舊的建築觀念相互碰撞、相互包容、相互融合。

黃金十年(1927-1937年)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

1927年3月24日,北伐軍佔領江寧(今南京)。4月18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宣布定都南京,隨即著手進行城市建設,南京出現了自六朝(229-589年)、南唐(937-976年)、明朝(1368-1644年)以來的第四次建築高潮。

1927年6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特別市。首任市長劉紀文上任伊始,為配合孫中山先生靈櫬奉安中山陵,開始修建南京市內的第一條柏油馬路-中山大道。

中山大道北起下關江邊中山碼頭,東到中山門,全長約12公裡,涵蓋了今天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中山大道自1928年8月12日開工,至次年5月竣工。

此後,根據《首都計劃》的規劃,南京市內又相繼建成了中正路、太平路、白下路、漢中路、中華路、雨花路、山西路、大光路等近百條道路。

至1937年初,南京市經過10年的建設,城內竣工的道路總長達120公裡,形成棋盤格狀與網狀相結合的道路系統,奠定了近現代南京城市道路的基本框架。

中央飯店舊影

1928年1月,國民政府為了將南京建成國際上一流的城市,專門成立了首都建設委員會,主席為蔣介石。在首都建設委員會下面設立了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負責制訂《首都計劃》。

聘請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工程師古力治為顧問,以期借鑑國外城市建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1929年12月31日,《首都計劃》正式公布,其內容包括人口預測、功能分區、交通計劃、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建築形式等方面。

中國國貨銀行

《首都計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按照國際標準制訂的城市規劃,其中設有「建築形式之選擇」一章,明確指出南京的建築:「要以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築物,尤當儘量採用。」這一規定,深深地影響到南京民國建築的建築風格。

民國時期的南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政府各部門都需要辦公用房,與國民政府建立邦交關係的國家在南京建立外交機構也需要大量用房。

同時還有各大公司銀行紛至沓來,精英薈萃,學子云集,諸多學校、院所陸續建立。此外,政府官員和各色人等紛紛匯聚南京,公館別墅和住宅如雨後春筍般在南京城內湧現。

經過1927-1937年「黃金十年」的持續建設,南京的城市面貌有了較大改觀,初步具備了現代城市的規模。作家聶紺弩(1903-1986年)在20世紀40年代發表的《失掉南京得到無窮》一文中寫道:

「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南京足足住了五年之久。初到南京的時候,城內還沒有一條寬闊平坦的馬路,街面上儘是破舊低矮的瓦屋。……一年兩年,五年十年,南京完全改換了面目,有了全國最好的柏油路,有了富麗雄偉的會堂、官廨、學校、戲院、商號、飯店、菜館、咖啡店乃至私人住宅。

實際上,由於經費的不足以及抗戰的爆發,《首都計劃》中的許多規劃都未能實現,如中央政治區、市級行政區的建設都未能付諸實施。在南京城內,除了沿中山大道一線有較多的新建築以及山西路、頤和園路一帶有成片的新住宅外,其他地方仍未得到應有的改造。

外交部大樓舊影

這一時期的建築風格多樣,且大多數為我國建築師自行設計。因此,建築學界稱這一時期為「自立」時期。

代表性的建築有國民政府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建築群,司法部、鐵道部、交通部、外交部建築群,各國使領館,以及中國國貨銀行、中央商場、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中央體育場、國民大會堂、中央飯店等。

停滯不前(1937-1945年)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在日軍佔領南京的六周內,30萬中華同胞慘遭屠殺,南京城成了人間地獄,許多建築物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

三藏塔與玄奘雕塑

在日偽統治南京的8年時間裡,南京的城市建設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即使是偶有興建,要麼是出於宗教需要,要麼是出於粉飾太平的目的。

如1941年在靈谷寺松風閣西面建造的寶公塔,是用來紀念六朝的寶志和尚;1943年在小九華山之巔建造的三藏塔,是為了安置唐朝玄奘法師的部分舍利。這一時期的民國建築陷入了低谷期。

寶公塔

迴光返照(1945-1949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年的5月5日,國民政府由陪都重慶還都南京。由於機關、學校、工廠企業陸續返回,飽經血雨腥風的南京城人氣驟旺,呈現出百廢待興的景象。

這一時期又湧現了一批民國建築,代表性的有美軍顧問團公寓(又稱AB大樓)、西康路美國大使館、下關火車站擴建工程、孫科延暉館、鼓樓馥記大廈,以及逸仙橋附近的標準民居逸仙村等。

美軍顧問團公寓

美國大使館

只是,由於國民政府忙於內戰,財力枯竭,無力也無心投入經濟建設。因此,這一時期剛剛復甦的南京城市建設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時,南京城內的最高建築只有7層,仍然是20世紀30年代建造的福昌飯店。

南京民國建築(1912-1949)是中國近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建築史上處於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交替的過渡時期。

經歷了由模仿到洋為中用的發展軌跡,在南京城內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建築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如果你到南京,一定要去看得民國建築

南京作為民國時期的首都,保存有大量的民國建築。這些民國建築大多將傳統中國古典審美與西式現代設計造法融合在一起,展現了那個時代建築設計由照搬照抄到洋為中用的發展軌跡,濃縮出一個時代的建築藝術水準而這8個地方,你一定要去走走!

1、頤和路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雖是一句誇張的話,但是卻印證了這裡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特殊地位。

頤和路之於南京,如同外灘之於上海,八大關之於青島,但又不盡相同。

紅瓦黃牆獨具風格的別墅區

街上隨處一角都是小清新文藝範的,拍照打卡聖地。

2、中山碼頭

作為一座民國年間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下奉安而建設的碼頭,這座下關碼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至今仍在使用。坐客輪渡江,從南岸到北岸也就5分鐘樣子,有不少人帶著相機來記錄這濃鬱的民國風格。

3、總統府

總統府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築的主要代表。

這裡不僅有古典的清代建築,又有中西合璧的民國建築;既有清代的花園山水,又有民國的辦公大樓。清代和民國交替的歷史展露無遺。

4、浦口火車站

《金粉世家》、《情深深雨濛濛》、《國歌》、《紫蝴蝶》等不少影視劇組曾在這裡取景。

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朱自清《背影》中的鏡頭皆發生於此。

5、美齡宮

建於1931年,其原定為國民政府主席的住所。蔣介石、宋美齡常在此居住。遂稱作美齡宮。

一座三層重簷山式宮殿,頂覆綠色琉璃瓦。外觀富麗堂皇,內部奢侈豪華

四周林木藏盛,終年百花飄香。

美齡宮坐落於小紅山上,鳥瞰美齡宮像寶石項墜。

6、中山陵

中山陵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

7、南京博物院

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

走進南京博物院民國館,恍若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8、1912街區

街區中的建築都具有民國建築風格,所以整個街區擁有極其濃鬱的民國「風味」。南京民國最特色的青瓦灰牆在這裡展現的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盤點南京民國建築
    其中南京的民國建築一枝獨秀,無與倫比,富有典型性、獨創性和代表性,堪稱是民國建築的大本營。 風雲際會的南京民國建築的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應運而生、華麗轉型、黃金十年、停滯不前和迴光返照五個階段。
  • 《大江大河2》取景地爆紅,南京這棟民國建築成為了網紅
    《大江大河》的取景地從第一部的安徽省馬鞍山市的安徽工業大學、馬鋼集團、涇縣月亮灣等,一直到了第二部取景地也是隨著劇情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主要還是集中在安徽、浙江和江蘇等地。安徽的馬鞍山、江蘇的南京、浙江的寧波都成為了重要的拍攝取景地。
  • 這個中秋,讓我們回到民國,來一份明月燉生敲
    民宿意趣賞月地報導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頤和公館就是這半部歷史最好的載體老南京人都知道一句老話「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頤和路之於南京,如同外灘之於上海,是城市的名片,歷史的縮影。一條延伸不足一公裡的街道,卻交織了半部民國史,青磚灰瓦,舊夢塵埃,作家張守仁眼中的「中國最美的街道」大抵如此。
  • 南京最蕭條的景點,曾是民國貴人住宅區燈紅酒綠,現在卻人煙稀少
    導讀:南京這處小眾景點,擁有國內最多民國公館,景美人還少很適合拍照南京有2500年建城史,450年建都史,十朝都會風起雲湧,書寫了大半部中國歷史;六朝文化文脈悠長,影響了詩意雋永的中國文化。南京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夫子廟、中山陵、總統府、明皇陵等等,著名景點如數家珍每年吸引著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南京這座城市有著厚重的歷史和人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處最具南京民國建築風格的景點,是南京重要近代建築群,被譽為「民國建築博物館」。
  • 觀一座閻府院,讀半部民國史,山西閻錫山及其故居的是是非非
    觀一座閻府院 讀半部民國史閻錫山其人在回答閻錫山的故居在哪兒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閻錫山這個人吧。這個內容比看他的故居更精彩十分。閻錫山的一生頗富傳奇性。他對山西的絕對統治長達38年,這在民國時期各地軍閥中是絕無盡有的。閻錫山自稱是在「三顆雞蛋上跳舞」的人(三顆雞蛋指的是蔣介石,日本人,紅軍)。閻錫山於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出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現在的山西定襄縣河邊鎮),那條河叫滹沱河,河,在河的對面,有一徐姓人家,閻、徐兩家人一家富一家窮,雖沒有過多的交往,但應該還是相互有所了解的。
  •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這裡有一條民國街,免費拍照
    華東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南京,是一座擁有2600多年建城史和500多年建都史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享有「六朝古都」之稱。旅遊景點很多,無論是自然還是人文景觀都很豐富,除了著名的夫子廟和中山陵之外,國家4A級景區南京博物院也是很值得參觀的。
  • 警史鉤沉|民國時,南京曾有座首都警察醫院|松哥視角
    在民國時期,做為當時首都的南京,曾經有過一座首都警察醫院。 「醫學會」設立,至民國時該處又建有「南京特別市中醫公會」、「國醫傳習所」等設立,與夫子廟、江南貢院、天下文樞牌坊相伴。
  • 南京總統府,民國建築代表之一,南京遊的必去打卡地
    南京總統府,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築群。先後為德侯府和漢王府、江寧織造署、兩江總督署等,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為行宮。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闢為大總統府,後為南京國民政府總統府。
  • 南京少有人知的民國特色餐廳,臭豆腐味道讓人驚豔,就在新街口
    提起南京,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了,南京是一座有著近2600年建城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有多個朝代曾在此建都,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民國,南京作為民國首都,至今留存著特色鮮明的民國風情文化,這不僅僅表現在建築上,如今許多民國風的餐廳也深受大家的喜愛。
  • 1944年的南京城
    1944年,南京,中央體育場。海達·莫裡循/攝。 中央體育場位於今天的靈谷寺風景區南京體育學院內,1931年建成,由民國著名建築設計師關頌聲、楊廷寶設計,全部工程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央體育場中心建築為田徑場,還包括國術場、籃球場、遊泳池、網球場、足球場等,佔地1000畝,一次可接納觀眾6萬人,四周臺可容納觀眾35000餘人,是民國時期中國最大的體育場,也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運動場。
  • 南京地理第1期丨一條評事街,半部城南史
    溯 源從「皮市街」到「評事街」南京老城南,曾經是保留歷史街巷和傳統民俗最好的區域,其中評事街又最有代表性,可謂「一條評事街,半部城南史」。評事街南起昇州路,北至建鄴路(笪橋),長五百多米,歷史悠久,文脈深厚。
  • 民國南京寺廟照片大放送!一些寺院已消失
    民國時期只留下了香水河橋和碩大的御碑。 始建於元代,前身是大龍翔集慶寺,明代搬到南京城外,曾是明代南京「三大寺」之一,《元史》在這裡編纂。目前僅存一座大殿。下面這組圖,雖然難以說出是哪個寺廟,但可以從中窺視出民國南京寺廟建築的內部細節,很有參考價值。
  • 民國南京四大監獄僅存一座 惲代英在此被槍殺
    肖雷 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是南京人民永遠的痛,也是侵華日軍暴行的真實寫照。目前為止,南京市政府共在江東門、漢中門、五臺山、太平門等19個集體屠殺地、叢葬地設立遇難同胞紀念碑,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所在的江東門。1937年12月16日,上萬軍民在江東門外被日軍殘酷屠殺,屠殺之前,他們就被囚禁在附近的國民政府中央軍人監獄。
  • 保留下來的民國建築,充滿歷史滄桑的痕跡,中山碼頭很有歲月感
    似乎在南京,也只有這一種方式,能讓你體會到民國的遺風。城市在發展,風景也在變遷,中山碼頭雖然歷經風雨,幾次翻新,但依舊保持著最初設計的基本模樣。進入深秋,天氣漸寒,以建築為背景的全身像和半身像,皆可營造出民國風的味道。
  • 民國南京首任市長:曾為修林蔭道強拆蔣介石官邸
    作為民國時期的首任南京市長,劉紀文親自規劃設計南京的城市交通,被譽為「鐵腕市長」。1930年,父親劉紀文辭去南京市長一職,幾經動亂波折,但母親許淑珍始終將它隨身收藏。「從上海帶到廣州,再輾轉香港、重慶、南京、美國……現在它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翻開紀念冊,從1929年5月22日開始從北平西山碧雲寺起靈,到28日抵達南京,再到6月1日奉安大典告成,整個過程都清晰記錄。
  • 南京梧桐,一座民國老城的記憶
    南京梧桐,給南京人以及去過南京的人以深刻印象。在日漸變化的城市風景中,人們會交織城市變遷的各種記憶,但是有些記憶是不可以被改變、被顛覆的。 南京梧桐之於南京人的感受中,很多是不為外人理解的,尤其不為市政府和規劃局的那群王八蛋獨裁者們理解!南京城裡的梧桐,非經實地去走一走,大概很難理解那種被蔭庇著的幸福。
  • 你知道南京地區一座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叫什麼嗎?
    世人皆認為只有北京有一個故宮,其實在南京也有一個故宮,那便是在明朝時期建立起來的。明朝的南京城初步奠定了今天南京城市的格局。明朝的南京城為四重環套配置形制,有宮城、皇城、都城及外郭四道城垣,可分為6大功能區;都城以外——功能區。
  • 康熙為何要拆除部分南京故宮建築材料來興建這座廟宇?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其都城是在南方的南京城,明成祖朱棣統治後期才開始大肆營建北京城,但當時南京仍然是首都,北京只是行在,遲到嘉靖年間才確認了遷都的事實。不過在南京一直保留著包括六部在內的全套朝廷官署設置,明初的皇宮也一直封存,由南京鎮守太監負責看管維護。
  • 1944年,一位德國女人走進了南京城
    1944年,南京,中央體育場。海達·莫裡循/攝。 中央體育場位於今天的靈谷寺風景區南京體育學院內,1931年建成,由民國著名建築設計師關頌聲、楊廷寶設計,全部工程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央體育場中心建築為田徑場,還包括國術場、籃球場、遊泳池、網球場、足球場等,佔地1000畝,一次可接納觀眾6萬人,四周臺可容納觀眾35000餘人,是民國時期中國最大的體育場,也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運動場。
  • 安家在南京,蠻好!
    圖源:網絡在南京,說到民國建築,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頤和路公館區。以寧海路環島為中心,附近的頤和路、牯嶺路、莫幹路、江蘇路等圍起一片「民國建築博物館」,200多座民國公館星羅棋布,是中國擁有民國公館zui多的地區。